借这个问题,向知乎所有的家长安利下刘洵老师的《翼娃子》:
如果你恰好是南京的家长,那我更要安利这本《翼娃子》了:
刘洵老师并没有在《翼娃子》中讲一个故事,而是用纪录片的手法,描绘了翼娃子一家从清晨到夜晚一整天的生活。第一遍看完,我想到了同样平淡又同样感人的《四个春天》:
如果你恰好看过《四个春天》,那《翼娃子》绝对是你的菜,如果没看过,请听我继续道来。
翼娃子是重庆人,父母在南京打工,他们在南京鼓楼区的清江花苑开了一家小饭馆。
翼娃子家的小饭馆,什么都卖:
有皮肚面,有黄焖鸡米饭,有盖浇饭,有酸菜鱼:
有无限免费供应的小菜:
有馄饨:
也有按斤售卖的秘制剁椒: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你们小区楼下,也恰好有这样一家小饭馆?或者可以这么说,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都有一家类似的小饭馆:
它们门脸不大,没几张桌子,价格也不贵。或者夹在沙县小吃和兰州拉面之间,或者被张亮麻辣烫和哈尔滨水饺挤在最旁边的角落。老板会卖好吃不贵的盖浇饭和周边居民吃惯了的特色面条,客人不多的时候,也会按你的要求,颠勺来几个小炒……
缺了这样的小饭馆,我们的日常就缺了一些烟火气。
翼娃子家的小饭馆在鼓楼区的清江花苑,但他们家住桥北。
如果你是南京的知友,肯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所以,刘洵老师的纪录片就从清晨的桥北开始,跟随翼娃子一家的脚步,首先来到长江大桥:
接下来,南京就在刘洵老师的镜头下展开了,比如黄色的海博出租车:
比如双沟1955的公交广告:
比如饭馆所在的清江花苑:
比如百江液化气:
比如苏客快餐:
比如清江花苑的公交站牌:
比如杨记宫廷桃酥王:
比如老鸭粉丝汤:
刘洵老师的特色是写实,有多写实呢?来,我们对比一下:
《翼娃子》还不至于到当下南京的都市画卷这个地步,但它浓厚的现代南京味儿,会让南京的家长天然觉得亲切——和翼娃子的父母一样,我们都在这个城市打拼,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着,我们对这座城市有深厚的感情。可是孩子知道么,孩子知道我们很喜欢南京么?孩子知道我们的工作很辛苦么?
我相信和孩子一起读《翼娃子》,在亲切之余,还能让他通过感受翼娃子一家的生活,来感受我们工作的辛苦。以及,告诉他,我们很爱这个城市,因为这个城市里有我们的家,和我们最爱的人。
到这里,知乎上南京以外的家长会觉得这本书和自己关系不大。
其实不然,无论哪个城市,都有翼娃子一家。
或者可以说,我们大多数家庭,都是翼娃子一家,因为严格意义上讲,当代都市里的很多新家庭,都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只是大家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收入有高低之分,人格无贵贱之别。
而刘洵老师聚焦于当代都市的写实风格,不仅让南京家长觉得亲切,也同样会让南京以外的家长觉得亲切。
比如,让我们生活更为便利的饿了么,和千万个像翼娃子父亲一样的送餐小哥:
比如雪花啤酒:
比如稻花香:
比如小饭馆常见的大电饭煲:
比如小茗同学和尖叫:
还有脉动和冰红茶:
所有这些当代都市的日常消费元素,都让生活的真实感和烟火气扑面而来。在烟火气这点上,刘洵老师笔下的饭馆和菜市场更甚。饭馆除了清晨刚开门时略冷清之外,后面每张画面,都少不了飘腾的热气:
冬天的夜里看,让人又饿又暖和。菜市场的画面不多,就两张,可一看到画面,就仿佛能听到各种叫卖声:
当当上对《翼娃子》的简介,写得非常之棒:
这是一本难得的现实主义题材图画书。作者以直面当下的勇气和精湛笔法,描绘了来自农村的翼娃子一家人在都市的异乡生活。作品聚焦于翼娃子一天平淡而琐碎的流水时光,以淡而有味的文字、细致入微的图画以及平实严谨的图文关系,展现了当下普通中国人忙碌、艰辛而又充满温情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在当下快速发展的中国,翼娃子一家的生活状态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他们是都市的异乡人,也是乡村的深情守望者。“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异乡的漂泊者,追寻理想的生活、叩问生存的意义为本书铺设了一层厚重而温暖的底色,我们从这个质朴温暖的故事里,可以读出深切的人生关怀意识。
简介中的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展现了当下普通中国人忙碌、艰辛而又充满温情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
我们确实很忙碌。
翼娃子一家每天都要从桥北到鼓楼,然后再从鼓楼回到桥北。
南京很多家长也一样,从江北到江南,再从江南到江北。
我北京的朋友,家在燕郊,工作在三环。上海的朋友,家在苏州,工作在杨浦。
社畜社畜,光是通勤,就能惊起一滩鸥鹭。
好在忙碌的生活中,还是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比如,吃饭的客人很爱逗翼娃子:
比如,翼娃子看到菜场的阿成作业写得没他快,于是偷着乐:
比如,翼娃子拿着恐龙玩具逗小鸽子,觉得小鸽子的脸像棉花糖:
比如,每天打烊回家,都是翼娃子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因为街上的路灯亮了,马路两边的橱窗里,模特又换上了新衣裳,新买的大房子,正在桥北等着他和爸爸妈妈:
很多原创绘本,最大的问题是太平,《翼娃子》则不然。
一来,刘洵老师的画功使然,让这本书的层次很丰富;二来,刘洵老师专门在书中埋了一条时间暗线,等待观察能力强的家长和孩子挖掘;然后,整本书开头和结尾的结构处理很高明,非常适宜家长陪孩子挖彩蛋。
先说画功。
我对刘洵老师画功的评价是:早已脱离写实画的范畴,上升到了用绘画进行人文关怀的高度。
《翼娃子》的封面是一家三口骑着电动车,爸爸戴着头盔,妈妈和翼娃子都戴着口罩,既交代了季节,又说明了南京的空气不好:
为什么是一辆电动车?
首先当然是因为,电动车是翼娃子一家的通勤工具,也是爸爸送外卖的工具。而对我们国家的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电动车都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当代生活的一个符号。
扉页上这张,风格更为艺术化,电动车的符号性也更为明显,实在是太适合做标题的配图了——一辆电动车托起了一个家:
另外,全书画了非常多的人物,每一个的样貌、衣着、打扮都不同,尤其是衣服的褶皱纹理这些细节,都非常真实:
而在表现翼娃子的不同状态时,刘洵老师又抓得非常传神。
这是早上还没睡醒的状态:
这是所有小男孩爱坐公交车,又不好好坐公交车的状态:
这是翼娃子和客人聊天时的状态:
冬天嘛,无论干啥都要保持有一只手在口袋里的状态:
看爸爸买的鱼从袋子里蹦出来这张我莫名喜欢,编辑也把这个可乐的状态放在了扉页,有点民国表情包的意思:
写作业时的状态:
帮爸爸妈妈干活,任劳任怨的状态:
写完作业的状态:
手忙脚乱找作业本的状态:
我真心觉得,可以拎出来做一套表情包。
接下来说时间暗线(或者说藏起来的表)。
纪录片是从清晨到晚上,除了文字交代大概时间之外,刘洵老师还给小读者留了一个找具体时间的任务,几乎每一个场景都“偷偷”标注了个具体时间等小读者去发掘。
比如,这是小饭馆刚开门的时间:
这是翼娃子跟着爸爸去菜场的时间:
甚至是最后的公交站牌,也都埋了个不易觉察的时间:
具体其他场景的时间,就需要你和孩子一起找了。
再来说一下开头和结尾的结构设计。
这是最开头的大跨页:
其实这个开头是有点悬疑的,如果你压根没听过这本书,那看到开头会有疑问,往后翻才会明朗。
画面中的作业本会贯穿翼娃子一天的某个主题,这个主题,会在最后的大跨页中揭晓。而其他道具,在最后的大跨页中也都会发生变化,这个就需要你带着孩子一起挖掘了。
另外,封底是翼娃子抱着一只狗,有另外一个小朋友从远处跑来,这个画面和正文没有任何关系,可为什么又会出现在封底呢:
找到答案之后,你会觉得既温情,又有趣。
《翼娃子》的正文,给我一种平静而又温暖的感动。
正文的最后,还附有刘洵老师谈创作《翼娃子》的一篇文章,标题像诗一样,叫《生活的火车悬空着驶过》。文章还聊到了刘洵老师童年的经历,可能是因为我也有相似的童年,看完之后,竟然落泪了。
如果你买了这本书,那这篇文章也千万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