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牵扯到一场经济学争论。
2011年中国经济下滑后,林毅夫主张中国还可以恢复之前的高增长,而很多经济学家持批评态度。批评者的理由很多,有从人口结构(人口红利)的,有从投资回报率下降的,有从经济增速收敛的。反对派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中国各方面的生产要素(包括生产率)供给和回报率下降了。
林毅夫当初之所以认为中国经济可以重回巅峰,原因就是认为2011年后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主要不是由于生产要素方面的影响,而是经济危机带来的周期性问题。典型特征就是全球经济增速整体普遍下行,中国还是同期主要经济体增长率第一名,这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因此媒体关于“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世界第一”,实际上并不是新闻,而是林毅夫之前观点再表述罢了。
不过后来慢慢地,学界和政界都泛起一种思潮,认为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既不是周期性经济危机造成的,也不是各类生产要素变化造成的,而是由于经济改革裹足不前的条件下,中国的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已经一步步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认为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在制度。
三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呢?
如果是支持林毅夫之前的观点,那么中国经济一定会复苏,为了早点复苏,甚至应该通过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如果是支持生产要素供给和回报率下降的观点,那么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本身就没有问题,盲目的刺激反而会导致债务危机;如果支持第三种观点,那么中国要重回经济高增长,既不能通过政府投资刺激,也不能放任不管,政策重点应该在改革。
因此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经济药丸,总有一款速效救心丸,关键在于逻辑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