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后利用楚王清算杨家开始,八王之乱有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司马遹的被废及死亡。
一:西晋前期最大的政治问题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我们知道,司马炎兄弟当年的争储斗争十分激烈,而这个政治问题的锅我们可以推给国之奸贼司马师的早死和无嗣,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并且很喜欢司马攸,并多次打算立司马攸为嗣,这给了最后没有当成嗣君的司马攸巨大的政治遗产:大量的政治资源、人望。第二个锅是司马炎的现存最大的嫡子惠帝,是个智力发育低下的残障人士。在这个背景下,朝野的齐王党们借此要求齐王上位,而司马炎有很多很多儿子,但为了堵死弟弟能上位的借口,选择立惠帝为太子。因为司马炎自己是因为长子制的合法性得立,惠帝亦如是。为了立惠帝司马炎可谓费尽心机,1,司马攸是心腹贾充女婿,意图外放贾充,贾充于是再嫁女于惠帝。2,给惠帝的考试明显是提供了作弊的机会,以此堵众人之口自欺欺人。3,立惠帝多年后惠帝有子,制造司马遹聪慧过人可主社稷的舆论,借以巩固惠帝太子位。4,最后关头,逼司马攸之国。
二:司马炎的布局。为了解决司马攸的这个问题,保证司马炎自己的万世一系,司马炎不惜立一个智障为君,换在太平盛世也恐有灭国之祸,何况西晋开国以来,便有大量的社会矛盾。得益于司马炎本人在位的三十年,继承魏制的西晋是个皇权威势极强的国家,并且高度集权。而司马炎为了解决自己年少禅代的问题,开国时便大封宗室借以压制父辈旧臣元勋,到了扶持惠帝为帝,司马炎在临死前更是做了诸多安排,傻子嘛。1:近支宗王在各地方镇2:大杨后死后立其同族小杨后扶持杨氏外戚,使其支持外甥。3:小杨后的爹是个庸才,宗室最老的司马亮也是庸才,用此二人辅政,可以相互牵制,并只能仰赖皇帝。4:精挑细选的贾后,有权数。一如大杨后配合司马炎演的多场戏,当初贾卫两女的考量,司马炎嘴上说着卫女好,然而我们要记得老卫说过那句此座可惜。5,可能是重要的一步,虽然他不知道年幼的司马遹能不能成器,但他造其似司马懿的势并因其宗法上的优势,小太子成了朝野文臣武将的众望。
三:西晋因为宗王在各地都督军事,建立有严密的监控体制,本来都督既没有地方的治民权(刺史)也没有调兵权(凉州有事调兵还需向千里外洛阳汇报,否则会有人打小报告,可能是刺史,也可能是都督的参军们),更没有自己僚属的任免权。中央任免的参军肯定是有监督职责啦不用想了。另一方面,我们从八王之乱早期政变中,无论是京城禁军被利用,还是各地方镇作乱入京夺权时候的情况可以看到,这都是要用矫诏和打着护卫皇权的旗号的。证明司马炎长期在位巩固的皇权是极其有威势的,我们也可以看见司马炎在位的三十年间,各地的宗王方镇非常安稳。基于此,面对众多强大的方镇匹配一套严密监控的体制,需要依赖什么为核心来运转呢,一个精明强势的君主。二代目汉明帝魏明帝之察察。
问题出现了:西晋的二代目是智障啊!帮二代目掌握皇权的是谁呢,司马炎安排了两个庸才,来自宗室和外戚的代表人物,而皇权的本人皇帝还有个代表皇后。再有,皇帝的继承者:众望所归的太子。
这就有了这样的局面,只要太子在,安稳长大,惠帝去找司马炎报道,中央就能一如往常的利用宗王控制方镇,继而巩固西晋政权的统治。本来司马炎时期方镇也是这种积极的作用。
然而,假如太子死了呢?
四:太子是怎么死的呢?
小杨后的爹是个庸才没脑子,竟然有胆子篡权,主动在司马炎病危时破坏了他的布局。小杨后还配合,也是傻的。而被迫害的司马亮同样庸才没脑子,但连胆子都没有,毫无反抗之心,跑路。
杨骏此举不但夺了司马亮的辅政大权,也压制了本能发一些声音的贾后,于是贾后利用楚王清算杨骏、司马亮。连带套路了老仇人卫瓘。最后过河拆桥干掉楚王。
果然是有权数啊。
局面到这里还是好的,相当于没了当初安排的两个辅政,由皇后代替皇帝主政。而贾后的政治才能除了斗争还会经营。张华等寒门与贾模、裴頠等亲戚及王衍等高门集体主政。这安排的很好啊。
元康近十年太平。
直到太子长大了。
贾后的母亲郭槐和裴頠两人极力拉拢太子,并一直在努力维系太子和贾家的关系。裴頠于公弥乱于萌芽,于私脫祸于将来。
他甚至做了这样几件事:
頠以贾后不悦太子,抗表请增崇太子所生谢淑妃位号,仍启增置后卫率吏,给三千兵,于是东宫宿卫万人。
1,给太子生母位号
2,增太子东宫宿卫至万人
司马遹的婚事表面上是和贾家交恶的过节,其实透露了一个这样的信息:
初,贾后母郭槐欲以韩寿女为太子妃,太子亦欲婚韩氏以自固。而寿妻贾午及后皆不听,而为太子聘王衍小女惠风。太子闻衍长女美,而贾后为谧聘之,心不能平,颇以为言。
他也想靠拢贾家自固,并成功达成了目的,和贾谧连襟。
然而随着两者后来的交恶,司马遹和贾后本身存在的权力斗争矛盾爆发。
司马遹开始考虑政变,看一下他除了东宫宿卫万人,还有些什么:
中护军赵俊请太子废后,太子不听。(司马遹传)
愍怀太子废,使伦领右军将军。时左卫司马督司马雅及常从督许超,并尝给事东宫,二人伤太子无罪,与殿中中郎士猗等谋废贾后,复太子。(司马伦传)
我们回忆一下之前贾后和楚王的京内政变与之后的多次政变可以知道,禁军的重要性大到可以决定胜负。中护军等都是禁军的高级长官啊!
然后贾后先下手了,太子死了。
五:回到张华的这个问题。
及贾后谋废太子,左卫率刘卞甚为太子所信遇,每会宴,卞必预焉。屡见贾谧骄傲,太子恨之,形于言色,谧亦不能平。卞以贾后谋问华,华曰:"不闻。"卞曰:"卞以寒悴,自须昌小吏受公成拔,以至今日。士感知己,是以尽言,而公更有疑于卞邪!"华曰:"假令有此,君欲如何?"卞曰:"东宫俊乂如林,四率精兵万人。公居阿衡之任,若得公命,皇太子因朝入录尚书事,废贾后于金墉城,两黄门力耳。"华曰:"今天子当阳,太子,人子也,吾又不受阿衡之命,忽相与行此,是无其君父,而以不孝示天下也。虽能有成,犹不免罪,况权戚满朝,威柄不一,而可以安乎!"及帝会群臣于式乾殿,出太子手书,遍示群臣,莫敢有言者。惟华谏曰;"此国之大祸。自汉武以来,每废黜正嫡,恒至丧乱。且国家有天下日浅,愿陛下详之。"尚书左仆射裴頠以为宜先检校传书者,又请比校太子手书,不然,恐有诈妄。贾后乃内出太子素启事十余纸,众人比视,亦无敢言非者,议至日西不决
,后知华等意坚,因表乞免为庶人,帝乃可其奏。(张华本传)
刘卞为保太子要先下手这次吧,按太子掌握的禁军所知,是有胜算的啊!
后刘卞传说事泄,刘卞外放而死。
资治通鉴里胡三省是这么注的:
賈后常使親黨微服聽察於外,頗聞卞言,乃遷卞為雍州刺史。〔雍,於用翻。〕卞知言泄,飲藥而死。〔賈后剛悍,使聞卞言而張華不以告,則華必死於賈后之手,意卞言實華泄之也。〕
不知张华到底有没有泄于贾后,但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人人都知道张华为贾后所敬重,是贾后的人,而被张华提拔过的刘卞还来劝说张华废后。因为刘卞那是一伙啊后头派刘卞来接头的。张华在贾后与太子间骑墙,他或者出卖了东宫,以至于贾后采取了措施东宫只能坐以待毙,或者张华没有告诉贾后但也不帮太子坐观成败。
为了与张华对比。我们看其他宰辅是什么想法怎么做的,这就从之前宰辅间那次议废后来看:
賈模恐禍及己,甚憂之。裴頠與模及張華議廢后,更立謝淑妃。〔謝淑妃,太子之母也。頠,魚毀翻。更,工衡翻。考異曰:「模與裴頠、王衍謀廢之,衍後悔而止。」今從頠傳。〕模、華皆曰:「主上自無廢黜之意,而吾等專行之,儻上心不為然,將若之何!且諸王方強,朋黨各異,恐一旦禍起,身死國危,無益社稷。頠曰:「誠如公言。然宮中逞其昏虐,亂可立待也。」華曰:「卿二人於中宮皆親戚,言或見信,宜數為陳禍福之戒,庶無大悖,則天下尚未至於亂,吾曹得以優游卒歲而已。」〔張華處昏亂之朝,位冠群后,而持心如此,天殆假手於趙王倫而誅之也。〕
元康年贾后并无大错,为何贾模唯恐祸及己。而张华言宜数陈祸福之戒,庶无大悖。这个祸福和要避免的大错是什么,联系后来的大祸,无疑是司马遹也!
我们再说一遍司马遹意味着什么,他是惠帝唯一的儿子,司马炎安排钦定的隔代接班人,会代替惠帝成为那个明帝(可笑的是他长大很不成器),然后借助西晋严密的监控宗王都督制度,巩固西晋统治。也就是司马炎一系的宗干。他死了,强大的枝叶会失去控制,中央无主,鹿既无主,兵强马壮者共逐之。
一个个既担心太子被废断中外之望,引发国家动乱,又不敢废后扶持太子安定国家。
寄希望贾后和太子的权力冲突缓解,这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以肉体消灭为手段和目的的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冷处理着危机幻想着平稳渡过,优游岁月。
在贾后和太子两者只能存一的时候。
贾后可以废,尽管她是当下政局的主导人,但可以扶持太子。
太子如果废,宗王必将作乱。天下乱。
而在刘卞劝说张华之时,满朝尽知贾后要害太子,是以刘问张是否知晓,而张反而答曰不闻并断然拒绝,须知此时不起事,太子定然被废。张华言贾后废会乱,太子废难道不乱么?我们不应当排除张华明哲保身的动机,但也不能肯定胡三省出卖刘卞之说,但贾后和太子间张华的确在前后犹疑不决。
六:为什么张华不同意废后
我们记得张华拒绝刘卞时说过:虽能有成,犹不免罪,况权戚满朝,威柄不一,而可以安乎。
他没说社稷安危如何,只说,事情即使成了,恐怕我们难以自保。(更别提权位)
在贾后拿下太子准备废掉的时候,张华发出了反对声音。张华的确心存社稷。好比当年给了司马炎那个留齐王辅政的建议。
华将死,谓张林曰:「卿欲害忠臣耶?」林称诏诘曰:「卿为宰相,任天下事,太子之废,不能死节,何也」华曰:「式乾之议,臣谏事具存,非不谏也。」林曰:「谏若不从,何不去位?」华不能答。须臾,使者至曰:「诏斩公。」华曰:「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
或者张华相信贾后可以与太子共处,然而只是让贾裴二人进言,等到矛盾已经不可避免地爆发之时,才公开反对。这个结论十分牵强。
比较大的可能是,张华就是贪恋禄位。
张华求免时说当时谏,正如另一段所言:
或謂頠曰:「君可以言,當盡言於中宮;言而不從,當遠引而去。儻二者不立,雖有十表,難以免矣。」頠慨然久之,竟不能從。〔史言華、頠顧戀祿位以殞首亡家。〕
张华未能和裴頠一样为太子谋,也没曾调节二人关系,最后关头再谏,不从而不去位,纵有十表,如何免祸!
而“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对比那句“虽能有成,犹不免罪”是值得玩味的。
咦?还有司马伦和孙秀杀贾后那次,他俩和张华有仇啊。
七:总结
司马炎以孙子司马遹为隔代接班人,这是朝野的共识,是为正统,中央之未来朝野之望。
而为惠帝匹配了宗王和外戚的两个弱势辅政意图和有权数的儿媳共同凭借自己在位三十年的皇权威势维持时局。
不料这个过渡性领导班子在内耗中消亡并带走了隔代接班人,只留下智障惠帝。于是中央失鹿,方镇宗王在脱离了靠君主个人能力运转的严密监控体制后,借口其他宗王威胁皇权,利用智障惠帝继承的强大皇权互相诛灭,使得司马炎留下的皇权最后成为了宗王夺权的工具。
而问题中的张华,由贾后扶持维持元康政局,当贾后危害安稳的时局时不能舍弃权位并为之匡正,也许就是那句张茂先华而不实吧。
参考:
祝总斌:《“八王之乱”爆发原因试探》
韩树峰:《武帝立储与西晋政治斗争》
张金龙:《“八王之乱”与禁卫军权》
权家玉:《废愍怀太子事件与西晋政局的全面失控》
扩展阅读:
陈苏镇:《司马越与永嘉之乱》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PS:水的很开心,然而跑题很久
PPS:没想到现在知乎上的中古话题还有这么多同好的小伙伴。也是前阵子闲的重温了一遍西晋的衰亡,想跟着说几句近来所得。大家都好哈。
PPPS:懒得编辑了,爱咋咋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