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电影《绣春刀2:修罗战场》里饰演的是明朝的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末代皇帝崇祯。从大家的印象来看,这是一个充满了悲剧性的帝王。他勤恳做事,希望力挽狂澜,重新振兴明朝,但却因为内外各种因素,最终自杀殉国。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拍摄经历,不仅仅因为它是我的第一部电影,更因为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我饰演的角色的特殊性。正好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
确定出演这个角色之后,我那段时间补了很多的书,除了专业一点的《明史》等古籍之外,也有像《明朝那些事儿》等热门的畅销书。
我觉得,崇祯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当然也犯过错。其实他的命运已经是相当坎坷,他已经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拯救明朝,铲除贪官污吏,横扫入侵的外敌,重振朝纲,给世人一个好的时代。但是造化弄人,没有办法,可悲可叹。
在电影里,信王面临着混乱而危险的政治氛围,他需要小心翼翼的行走,才能确保自己平稳地到终点。我觉得他年纪轻轻就背负着许多沉重的精神负担,脑子里装着许许多多的大事,如果有一方棋子走错的话全盘皆输,所有人都会死。一个脑子中有这么多事儿的人。我想他会吃不下饭、睡不了觉,那么状态一定不是一个阳光健康的样子。
所以大家在电影里看到的信王,是一个消瘦甚至还有点黑眼圈的样子。这其实跟我平时的状态不一样,我是专门为了这个角色,特地减肥(我平时也不胖)。最瘦的一场戏是我和金士杰老师扮演的魏忠贤夜聊,为了这场戏,我好几天没吃饭,力图有最瘦的效果。
登基之前我狂吃了几天,稍微的圆润了一些。
这方面导演路阳也帮了我不少。比如在配音的时候,第一句是我出场时,观众看不见我,我在光下面的剪影,然后我对手下说了一句,她还好吗?
导演说,你的声音应该略带疲倦,因为其实这个戏里大部分角色都是围绕着你来转的,陆文昭、丁白缨、北斋、郭真……所有人的期待值其实都在信王一个人身上,信王就是他们的希望。你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所以问起心爱的女人时,会袒露那么一点真实的状态。
于是,我调整了一下,配音变成了——“她……还好吗?”
加了那么一点儿迟疑,与疲惫。
至于影片里我的角色,最有争议的一场戏,来源于信王夜访魏忠贤,并且对其下跪。很多喜欢明朝历史和崇祯的朋友觉得,这么刚烈正直的一个人,怎么会给阉党下跪呢?
其实历史发生过相似的事,比如说我看的史书有一段记载,讲寒冬的大雪天,魏忠贤从皇宫里出来,当时那个信王才十来岁,有太监陪他在宫里玩耍,结果那时没人看好小王爷,他就撞到了魏忠贤,然后被训斥,说不遵守礼仪,结果小信王就在大雪里给魏忠贤下跪认错了。
我觉得这段戏最主要体现的还是当时信王与魏忠贤的两种状态。一个是不知道将来什么样,皇位能不能到自己头上,处心积虑的年轻人;另一个是老奸巨猾,掌握实权,党羽众多,只手遮天的九千岁。他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这个老头子相信自己,相信这是一个可以被他控制的傀儡。
电影不是电视剧,可以用十多集的时间去培养信王如何假意讨好魏忠贤。我只有一场戏,3分钟的时间去完成,去说服魏忠贤,同时也是说服看电影的观众。那么,下跪是一个最直截了当的手段。
其实电影里还拍了好几段信王的戏,很可惜因为片长的关系都被删掉了,这些戏会让信王如何变成崇祯显得更加丰满,但如今呈现出来的版本,我认识是对剧本中崇祯最完美的表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其中有一段戏是我觉得最特别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信王和北斋的见面。很多喜欢这段感情戏的朋友都问,究竟信王如何看待北斋。
“当然,深爱!”
至于最后,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是——信王究竟知不知道北斋逃脱了?
当然。
北斋即便过了桥,成为皇帝的崇祯也有一百种方法找到她,她没有办法逃掉。所以,崇祯是知道北斋生活在杭州的,甚至具体在哪个湖旁边定居都知道。
但是,崇祯更加清楚,当初对所有追随者的承诺——铲除魏阉,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向世人证明他是一个明君。所以,崇祯要履行自己的诺言,做一个好的皇帝。在这种理念下,他已经没有必要去对付北斋,其实反过来说,北斋所过的依山傍水的宁静生活,也是他的向往,是他想带给所有人民的理想生活;而像沈炼这样的锦衣卫,是一个好的人才,他自然也留着再用而不杀。
崇祯这样做,就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他可以把这个世道变得更好。
额外再讲几个小花絮:
1.决战吊桥那场戏非常辛苦,是横店最热的时候,而且那套飞鱼服有20多斤,芷蕾、震哥、译哥和佳音哥都拍得非常辛苦,这么热这么重还要从头打到尾。相比起来我就幸福多了,哈哈;
2.除了看史书之外,我也想用一些年轻人的方式去解读崇祯,比如我发现崇祯是水瓶座,我是双子。于是我就把自己分裂,第二个人格去扮演一个水瓶座的帝王。每天和自己飚戏,很任性、感情用事的感觉;
3.杨幂在片场特别安静,不是自己戏的时候一直在旁边保持很安静的状态,揣摩自己的角色。信王和北斋,是那种被国仇家恨所裹挟里微不足道的情感悲剧,很虐,却也很真实;
希望大家凭借我的这篇小文,可以对《绣春刀2:修罗战场》有更多的了解。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想和我讨论的,也可以在下面留言,我会逐一浏览的。
谢谢各位观众。也谢谢这部电影,给我这段难忘的经历。
谢谢!
扮演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演员需要做哪些准备?
一,阅读剧本、案头工作:
我在接到一个剧本后,首先是要反复地、仔细地阅读剧本,弄清楚它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弄不清楚的部分除了要请教编剧和导演,还要阅读一些与剧本年代相符的书籍,理解和消化剧中的故事、人物关系等一系列的内容,接下来我会提出许多问题,例如:
1、我所扮演的角色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这个角色是故事的起因,还是转折部分的因素,或是结局时的原因?
3、这个角色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
4、他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5、已经做的事是什么?
6、他的梦想是什么?
7、他的障碍是什么?
8、他说的和做的是一致的,还是相反的?
9、剧中其他角色是如何评价他的?
10、对他是认可的、否定的?
11、别人对他是喜爱的、反感的?
12、别人对他是接受的、还是无法忍受的......?
二,想象人物、反复练习:
在完成了案头工作之后,我就要回答上述所有的问题,并要立刻以这个人物的理想愿望想象出“他”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说话和思维速度等特征。我发现有时候用一种动物或是一棵植物来代表自己的角色会对自己有不小的启发。可能是一头牛,也可能是一颗柳树;有时候是一条狗,一只鸟;或是几个动物混合成为一个“新人物”。一旦这个形象出现了,我就开始模仿练习这个“新人物”的能量和动势,一边念台词、特别是要从步伐开始练习,并尽可能地以快、中、慢不同的速度进行练习,直到这个想象中的人物形象清晰地显现出来,并且自己还能有兴趣和自信地进行重复练习……
三,忘掉设计,交给导演:
在进行了这一准备之后,我时常要为自己留有再提升的空间。也就是等我到了排练场和拍摄现场时,要做到随时做好进入能被导演指导的创作状态中,服从导演是演员的天职,尤其是在影视剧的拍摄过程中更是如此。如果不能跟导演建立这样一个工作关系,演员的创作会处在一个孤独和无助的状态中……
从接受和理解剧本中的概念,到清晰可见人物的行动和音容笑貌,最后通过练习使自己对所要扮演的角色有一个“身心合一”的组合,再拍摄过程中不断地与导演保持沟通,根据导演的要求进一步地调整自己的人物的表演分寸,几天之后,你肯定会发现一个全新的、鲜活的“你—角色”会带着你完成好扮演角色的任务的。
四,《虎啸龙吟》里面的实践
因为我的举止言谈节奏太快了,我的诸葛亮的整体节奏就是反复练的。为了能让自己慢下来,我先是蹲马步,做站桩练习,让自己彻底静下来,然后用太极拳的练习让自己动起来...不久我就找到了诸葛亮的节奏,而且有了自信。
我在拍摄空城计、陇上抢麦时就是把自己交给导演和对手的结果。在我加入剧组拍戏前,张永新导演和吴秀波已开拍多时了,他们对剧本和三国的历史、以及传说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我准备好了台词,可到了现场,张永新导演和吴秀波都想在原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于是我就全神贯注地接受他们的每一句提示和讲解,并把他们所说的内容与我的准备结合起来,寻找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包括对台词的重组和理解,结果使我的人物焕然一新……在拍摄这两场戏时,我有时会被空城计中新加的情节深深地打动,有时又会被抢麦中的喊话情节逗得笑声不止,肚子都笑疼了....
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就一句话——存在亮点,整体平庸。
原谅我实在没有大篇幅来具体评论这部电影手法的动力。就简单的说几句。
导演具备一个基本的讲故事的能力,但,仅此而已。
这个电影不会因为所谓的“二次元”和“振兴民乐”,就提升哪怕一点的水平,尽管宣发给这两个词汇炒成了热点,然而导演生硬的表达,并没有让两个玩意儿为电影增光添彩。
虽然这给吃瓜群众和各位答主们增添了无数谈资,但我想了想,把那个尴尬的二次元梗改成别的什么玩意儿,估计这个问题下各种莫名其妙的赞誉能少一堆。
而对于这部电影因为某些电影外的原因,强行自带加成,以及由此带来的我的小圈子里某些人疯狂的安利,我只能说,我是感到很尴尬的。
就类型片的多样性,就中国电影目前的发展状态,出现这样的电影,这是足以令人感到欣喜的。这至少说明了,中国电影在滑落天坑不停留的进程中,还有一些人,是意图做出一些哪怕不是那么有才华的尝试的。
毕竟,对如今的中国电影来说,即使不能成就伟大的宫崎骏,如果能够像宫崎吾朗那样,作出标准线以上的作品,也是值得赞扬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微小奢望罢了。
而从这点来说,这部电影出现的意义,远比这部电影本身的水平高得多。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尴尬和讽刺。
也因此,请让那些随口而来的,电影之外的赞誉冷却一下吧。
情怀和意义,什么都救不了。
也请某些挂着大v名头的答主,对得起这个v。虽然我知道,就电影话题下,这个v不值当已经很久了。还有最高票那位,动不动骂两句观众解解乏,拿着上海电影节吹什么斩获诸多大奖,这真是足够尴尬的回答。
这软文作的真心越看越尬。
电影,不是要么捧上天,要么踩进坑的玩意儿;不是要么一味贬低,要么一味吹捧的玩意儿。
以及,挂着这部电影扯出“十年来中国最好的青春电影”的评论,不是坏,就是蠢。
————————————————————————————————————————
最后说句题外话,那些拿着这部电影来评论国产电影观众审美低,甚至垃圾的,你们究竟是怎么靠这玩意儿秀出审美的优越感,秀出其他观众比你们垃圾的?——是靠二次元?靠民乐?还是就靠这么个作品?
电影作品中的刻意标签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某些人自己热衷于给自己划个圈子,扣个标签,还要以此来划定有关自己以外的人和事物。就这种行为来说,我只能用“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语”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