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东西吧,是有一个公认的观点的,不过总会有那么几个学者,也不知道是蛋疼还是别的原因,就非要论证出一个冷僻的观点,实在很无聊。
譬如老舍这个读音,大略是在没有郭玉甫 "关于老舍笔名的再讨论." 这篇文章的时候,估计谁也不会读成老射,因为大伙都知道,老舍笔名取自其姓“舒”,分开成词舍予。
以及这几天大秦帝国里的范雎的“雎”到底是“雎”还是“睢”……这个老早韩非子和杜甫就已经解释了,不过还是有很冷僻的观点认为是“睢”的。然而《大秦帝国》居然还是给睢了……
以及还有,大伙都会认为吐蕃读“土拨”吧,然而——郑张尚芳教授 《吐蕃只能读tu fan》,这尼玛是音译词啊,你再怎么论证,你找个藏族小伙问问一了百了啊,一句藏语都不会的学者论证藏族的族名怎么读……(这里我说错了,应该是你怎么论述,藏族人自己的读音还是贴近土拨,而不是吐fan,另外对古代藏语的考据中,也论述不出要念fan的意思,反倒是bo的读音他自己都考据出来了,也真是……)
其实总而言之,这种“知识”比茴字有几种写法还无聊,更何况尼玛还是错的。
而董卿女士和大秦帝国节目组肯定也是读过中学课本的,上过语文课的。之所以盲从冷僻错误观点的原因——
不外乎跟你们这些中学生一样的知识水平太没劲了,人家要比你们高级,比你们更有逼格而已哦……
就酱。
╮(╯_╰)╭无论去过多少次都很难,星巴克店员总是特别热衷于纠正我在点餐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我要个小杯……”
-“您是说中杯吗?”
-“对对对,的冰红茶”
-“您是说红茶冰摇吗?”
-“对对对,加桃浆,不加糖”
-“您是说冰摇桃桃红茶吗?”
-“………今天可以不问这么多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