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本人985高校计算机毕业生,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计算机软件”。
曾在NEC的合资公司工作近一年,任职测试工程师。后在大学任职计算机教师十年,主打教学科目:数据结构、操作系统、C&C++。
上学期间,自己也接过个把私活,写写代码,做做网站。
现在是个自由音乐人,收入主要来源是靠玩音乐。
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我有点疑惑。为什么要刻意划重点“学计算机的”呢?当前国内音乐圈里,特别是通俗、流行、摇滚、说唱的范围内,一半以上的表演从业者,都非音乐专业毕业,而他们原本的专业及职业五花八门:播音主持文学历史外文财经体育化工...不一而足,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跨专业去玩音乐,大部分源于爱好,说的更好听就是“梦想”。
有的人真的只是“玩”,有的人则把其当成了职业,我算是从前者逐渐过渡到后者的例子。
其实在我接触计算机之前,就已经有写歌弹吉他的经验了----当然是来自中学。当年高考后选择专业,我还完全无知懵懂,最后挑中的“计算机”纯粹只是那个年月此专业很热门。热门的原因我并不太理解,因为那时大部分中国人还没见过电脑,甚至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我也是到了大二,才第一次接触到学校机房里的PC---286、386、486,到大三的时候宿舍6个人凑钱自己攒了一台组装机,才第一次玩到了奔腾CPU。
我喜欢计算机,不管是操控还是编程,因为有一种驾驭感,比如写了一段代码,看到电脑听话的完成指令,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的满足。但这种快乐,对我来说远不及弹琴开心,更比不上写出一首自己满意的歌那种快感。所以大学7年时间,虽然我各专业课科成绩还不赖,考研也算顺利,但其实我花费更多心思的事情是在弹吉他和玩乐队上的。之前我在别的回答里,写过自己大学玩乐队的经历,我自己认为那是我最幸福最快乐的黄金时代。
在大学玩乐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知乎研究生毕业那年面临未来选择,因为之前在日本公司实习的悲惨经历(无底线加班、重复劳动、工作期间晕厥等),我对于投奔一个IT公司朝九晚五这件事,开始越来越抗拒。也去参加了几个面试,印象中大部分都表现尚可,只有在华为的笔试中成绩不佳被拒---后来我在《流川枫与苍井空》的歌词里,让女主拿到了华为的签约书,以资鼓励。
最终我一个IT公司都没去,也拒绝了学校请我留校的邀请,借着那年的“非典”,我在家啃了半年老,每天躺在床上,抱着我的诺基亚手机玩贪吃蛇。那一年,我成为我们那届计算机硕士毕业生中唯一一个无业游民,学校印刷赠送的毕业纪念册上,我的同学们大多身在北上广深,华为、腾讯、中兴、联想乃至微软、IBM、甲骨文,而只有我的就职单位是“无”。其实我知道,我的心不甘,我只是不愿意随波逐流,去接受命运的安排。我能想象来,如果当年我跟大家一样进了某个IT公司的某个部门上班,从研发干起,到管理结束,现在应该混的也还不错。可那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在25岁那年的春天,我清清楚楚的明白。
后来,我和我的合伙人马蜂开了音乐工作室:时音唱片,给西安的摇滚乐队们录音和制作。和面向的客户群体整体经济条件有关,收入甚微,入不敷出。无奈之下,最终我做了妥协,选择进高校当一名教师,保证收入稳定的条件下,获得尽量多的假期和自由时间。这个时候我的文凭和计算机知识再次派上了用场,我成了一位计算机老师。在我十年任教期间,我一直没有停歇玩音乐,也一直在写歌,大学老师这个职业虽然有很多槽点,但只要你没有“一路向上爬”的欲望,确实可拥有很多自我空间。这也使得后来我的乐队走上职业化,演出越来越多的时候,依然能做到游刃有余。
2000年左右,以计算机为工作站打造个人录音系统在国内逐渐推广,那时候互联网信息还很不发达,那些音频&MIDI软件大多都是英文版,很多玩音乐的人无从下手。我那段时间花了很多精力学习计算机音乐相关技术,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翻译和撰写相关教程上,我学的计算机知识起了不少作用。我也把自己写的教程文章分享在网上,帮助更多音乐人接触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来做音乐,其中一些文章也收进了大学录音专业的教辅。
时代在进步,现在计算机早已飞进千万家,大家都玩得很好,加之资讯发达,资源便利,现在年轻的音乐人使用电脑玩音乐已经是非常顺手的工具。Cubase&Nuendo、FL STUDIO、LOGIC、SONAR、PRO TOOLS、AUDITION....这些软件的操作现在要学会也是很简单的事情了。所以,我不觉得在如今这个时代,学计算机的人会在音乐领域还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如果非要说,那也许计算机编程的逻辑思维,和音乐创作的感性思维,同时存在在一个大脑里,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吧~~~
也许我写的那么多歌,都是这种碰撞的产物,而自己并不自知呢。
最后说明一下,我在2013年选择了辞职,结束了我的教师生涯。从此后不再写代码,不再搞理论研究。
从此后,计算机于我,就是做音乐的伙伴、写文章的工具、下载影音的枢纽、修照片的设备,以及,一台游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