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元宏? 第1页

  

user avatar   yyl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讲元宏就绕不开“北魏的汉化改革”,但我们还是不妨转换视角,先来聚焦于孝文帝这个人本身。

在我们的观念中,很大一部分皇帝留给历史的面目都是模糊的,他们的形象或单一或刻板,很少有“人”的喜怒哀乐。但孝文帝却是个例外,在史料中,有大量关于他为人处世的片段。透过这些只言片语,我们能够在帝王惯有的冷酷面孔之下,触碰到一个灵魂鲜活、有血有肉的人。

你会发现,这个人除了地位让人敬畏以外,他的气度,也足以让你钦佩;他的人品,更足以让你折服。

虽然你我之辈,穷其一生都不会有孝文帝这样的地位与经历,但是他的这些作为,依然足以为我们所借鉴。而通过这个人的这些事,我们又能有得到一些更为宏大的结论。

——这,也正是我们读历史的意义所在。


孝文帝继位时只有五岁。

一般幼主登基,都是因为皇帝爸爸死了,但孝文帝却不是这种情况。他爸献文帝拓跋弘不仅健在,而且还很年轻,只有18岁。如今之所以传位于他,完全是受文明冯太后所迫——这段故事之前专门写过,这里就不展开了,传送门:《太上皇与皇太后的往事》

在登基大典上,只有5岁的孝文帝悲不自胜,嚎啕大哭。旁人问他为何哭泣,他说:是因为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痛苦,所以情不自禁。

这种敏锐的感受力和强大的共情力,许多成年人都无法企及。

此后,冯太后升级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在这段岁月里,孝文帝过得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多有坎坷。文明太后虽然亲自抚养他,但对他的猜忌却一点都不少。

据记载,孝文帝曾经被宦者诬告,冯太后因此大怒,直接就将孝文帝单衣关于寒室之内,三日不食,孝文帝几乎冻饿而死。

但这样的成长过程,却并没有给年幼的孝文帝造成太大的心理阴影,反而是培养出了他能体察他人难处的性情——对于身居高位者而言,体察到别人的难处和苦衷,其实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在这方面,孝文帝可以称得上是帝王中的另类。

到继位后,孝文帝甚至做出了一些完全不符合帝王身份的行为。比如,多年以后,冯太后去世,他是如何处理当年恶意中伤他的那些小人的呢?

没有任何的报复行为。

这恍然会让人想起西汉时的名臣韩安国。当年,韩安国因事下狱,被狱卒所辱。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死灰复燃吗?狱卒说,那我就一泡尿滋灭它!

没多久,死灰真的复燃了。狱卒害怕报复,逃往外地。韩安国专门派人通知他:你如果不回来,我就灭了你全家。

狱卒只好返回。韩安国笑着跟他说,你不是要尿吗?

但最终,韩安国也没有为难此人,而是就此揭过。

这样的一笑而过,难吗?

难,尤其是在你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以后。

更多的人,都只能做李广:李广被罢官回家后,某次,出城打猎忘记了时间,回城时城门已经关了。李广在下面叫门,说自己是“故李将军”,但城楼上的霸陵尉对这个“已经退出领导岗位的老同志”明显不感冒,硬是没给他开门,李广在城门下吹了一夜的风。

几年后,汉武帝再一次征召李广出征。李广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霸陵尉随军,一到军中,便杀了此人。

苦难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有些人经历过苦难后,会把苦难变为激励自己奋斗的动力;有些人则不然,一朝翻身,就会变本加厉地把自己曾经受过的苦,返还给那些曾经施虐的人,甚至于,还会扩大化强加给别人。

这里并不是说做人就一定要以德报怨,而是想指出,很多时候,你汲汲于报当年的仇,只是因为你还没有从昔日的痛苦中走出来。

而你睚眦必报的态度,又会给更多的人留下一个心胸狭小的印象。对比一下李广与韩安国,两人高下立现,李广的快意恩仇固然一时痛快,但着实犯了一个领导者的大忌。

受辱而报复,这确然是自己情绪的一种发泄,但在别人看来,却是一个气度问题。李广心心念念地跟汉武帝要了霸陵尉,带到军中只为发泄怨恨;韩安国也想法设法的找回了狱卒,却是为了做一件敞亮事给别人看,这就是二人的差别。

孝文帝在等到冯太后去世以后,看那些当年向冯太后告密的人已经如蝼蚁一般,他不屑、也无暇去回想当年曾经的痛。

他已经是一个大国的君主,宵小之辈的仇恨,完全不在他的考虑之内。


回过头,再来说孝文帝和冯太后的旧事:

某一年,冯太后认为孝文帝在亲政以后,可能会对冯氏家族不利,因此一度想废掉孝文帝。最终,还是在宗室重臣的反对下才作罢——对于这些支持过自己的大臣,孝文帝一生感激。

那么,面对着冯太后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苛责,孝文帝在冯太后死后,又是怎么对冯氏家族的呢?

孝文帝仿佛完全忘记了这些不愉快的过去,对待冯氏家族没有任何的反攻清算

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毁伤过礼,之后又多次谒陵,且在谒陵期间水米不进,以示敬重。

尤其是在太和十七年八月初九,孝文帝再一次到冯太后永固陵前辞拜。之后的第三天,他便启程南下——名为南征,实为迁都。也就是说,他在临行前,还专门到冯太后陵前做了最后的告别。

第二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此时,恰好冯太后之兄,时任太傅的冯熙病逝。因恪于改革观瞻,孝文帝没有赴平城奔丧,但却派了太子回平城致哀,使冯熙极尽哀荣。

而且,孝文帝先后两任皇后均是冯熙之女。其后,后一任冯后因为被发现与下人淫乱,在孝文帝身前已经无宠,但孝文帝顾及冯氏情面,并没有将其废除。

几年以后,孝文帝暴疾。临终之际,他不愿意冯氏在他身后擅权,故下诏赐死冯后。但他跟执行的彭城王元勰是这么说的:“后宫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为之所,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可赐自尽别宫,葬以后礼,庶掩冯门之大过。”——直到临终前,他都还在顾虑冯氏的兴衰。

就连冯太后身前安插的重臣,孝文帝也没有抱着成见一味贬斥,而是量才录用,使人尽其才。

李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李冲出自于高门,但他的发迹却并非是因为门第,而是靠了文明太后的青睐:他是文明太后的面首之一,由此而进入朝廷,执掌机密,身居高位。

但在冯太后死后,李冲并没有因此就遭到贬斥,而是继续获得重用——因为他还真的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上的弄臣,而是真正有行政能力的大臣。他后来基本上参与了孝文帝一朝所有的重大政治事件,包括营建洛阳城。

孝文帝没有抱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想法,一定要清除掉文明太后的重臣,换上自己的人。即便在迁都以及南征之事上,李冲的意见和孝文帝多有冲突,孝文帝也依然信任李冲,尽量借用他超常的行政能力,没有因为立场不同而罢黜。


自五胡乱华以来,除了苻坚姚兴等少数人以外,这个时代绝大部分的君王,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格缺陷,有以杀人为乐的,如石虎赫连勃勃;有猜忌属下的,比如刘裕刘义隆父子;还有喜欢残害同宗的,这是绝大多数南朝皇帝的通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主要在于帝王们的权力太大了。

如果是在正常的时代,还会有礼制祖宗家法文官集团等约束存在。但到了南北朝这样的大乱世,这些限制条件几乎已经全部失效。

而一旦不受任何人和制度的约束,就一定会培养出变态的人格。

这个道理一点都不复杂:环顾周围,哪个熊孩子不是被家长惯出来的?

这样一对比,你就会发现,北朝的孝文帝之所以跟南朝暴虐荒淫的君王们不同,很大原因就在于,他所受到的是另一种教育和培养模式。

正是这套模式,让他的早年虽然也有压抑,但却没有因此而养成睚眦必报的性格;他执政以后一言九鼎,但也没有因此就对臣下的性命生杀予夺;他虽为帝王至尊,却依然能体察到臣下细微的情绪变化和利益关切。

如果你不知道孝文帝的鲜卑族背景,那么你完全无法想象,这竟然是一个异族的君主——甚至于,跟苻坚这样的仁君比,孝文帝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苻坚还曾有因怒而杀人的记录,孝文帝却没有。

他留在史书上的,完全是一个雍容大度、气概恢弘的仁君形象

而且,这与孝文帝自己的祖先们也很不同。


太武帝拓拔焘为例。

史载,太武帝珍惜财物,赏赐只及于战争中牺牲的功勋之门,不会随意赏赐给亲贵之家。他有知人之明,提拔才能之士不考虑出身门第;他明于事理,持法公正,“赏不遗贱,罚不避贵”。但他也有很明显的缺点,就是性情残忍,“果于杀戮”,杀人毫不犹豫,但在杀了以后,又经常后悔杀错了。


(太武帝)每以为财者军国之本,不可轻费。至于赏赐,皆死事勋绩之家,亲戚贵宠未尝横有所及。

命将出师,指授节度,违之者多致负败。明于知人,或拔干于卒伍之中,唯其才用所长,不论本末。

听察精敏,下无遁情,赏不遗贱,罚不避贵,虽所甚爱之人,终无宽假。常曰:“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

然性残忍,果于杀戮,往往已杀而复悔之。”


这里我们贴一下原文,因为通过这段描述,你很容易就能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杀伐果断的领导者的形象——这与孝文帝的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段关于孝文帝的记录:


高祖友爱诸弟,始终无间。尝从容谓咸阳王禧等曰:“我后子孙解逅不肖,汝等观望,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取之,勿为它人有也。”

亲任贤能,从善如流,精勤庶务,朝夕不倦。常曰:“人主患不能处心公平,推诚于物。能是二者,则胡、越之人皆可使如兄弟矣。”

用法虽严,于大臣无所容贷,然人有小过,常多阔略。尝于食中得虫,又左右进羹误伤帝手,皆笑而赦之。

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祭,未尝不身亲其礼。

每出巡游及用兵,有司奏修道路,帝辄曰:“粗修桥梁,通车马而已,勿去草铲令平也。”在淮南行兵,如在境内,禁士卒无得践伤粟稻;或伐民树以供军用,皆留绢偿之。宫室非不得已不修,衣弊,浣濯而服之,鞍勒用铁木而已。

幼多力善射,能以指弹碎羊骨,射禽兽无不命中;及年十五,遂不复畋猎。常谓史官曰:“时事不可以不直书。人君威福在己,无能制之者;若史策复不书其恶,将何所畏忌邪!”


孝文帝对自己的弟弟们相当放心,曾经对咸阳王元禧说,我的儿子将来做皇帝时,你们觉得他可以辅佐就辅佐,不能的话,你们自己做皇帝也可以,千万不要让外人抢了去。

他用法虽严,但从不因为小过错而惩罚臣下。他曾经在饭碗里发现过虫子,也曾经在下人端汤时被烫伤了手,但都没有因此而加罪。

出行时,孝文帝尽量不骚扰地方,不使马匹践踏谷物;如果非要伐木,也一定会赔给钱物;就连宫室,也是非到不得已不修。


孝文帝曾经对史官说过这么一段话:“君王威严至重,没有能约束的力量。如果没有史书能秉笔直书,暴露其恶,那么君王还能有什么顾忌呢!”


此刻,可能有人充满了疑问:这不是讲“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文章吗,为什么通篇都是关于孝文帝个人的生平介绍?这些内容,与汉化改革有关系吗?

有。

不是说孝文帝的这些生平小事与汉化改革有关系,而是这些内容背后所站着的这个人,本身就是汉化改革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你应该已经感觉到了,孝文帝身上很重要的一个气质特征,其实是“仁”。

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很符合儒家传统文化对于君王的要求。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儒家所描述的“圣君”,也已经是孝文帝自身修养的目标。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以后,鲜卑贵族已经能够培养出一个符合中原文化传统的帝王了。

自两百年前刘渊起兵、塞外胡人进入汉地以来,胡汉之间的融合,始终在以一种极为缓慢,但从未停止、逐渐积累的方式进行着。

胡汉之间,从最初的相互仇杀发展到相互接纳,再到胡人主动融入汉人,直到如今,胡人中已经能培养出汉人意义上的好皇帝了。

从苻坚到姚兴,再到如今的孝文帝,这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因循守旧的。与此同时,汉人自秦汉统一以来所积累的缺陷和弊病,也在逐一得到解决

/ 文化上,魏晋以来务于清谈的玄学被北朝所摈弃,佛教的传入给汉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 观念上,大一统四百多年以来逐渐丧失的尚武精神,因为两百年的战乱而再次勃发。

/ 地方组织上,自汉初以来形成的地方豪族——或者说高门大阀控制基层的局面正在逐渐被弱化。

虽然在孝文帝时期,北方四姓在政治上依然享有特权,但他们的经济基础已经丧失。北魏重建基层组织的努力虽然功亏一篑了,但几十年后,府兵制的出现就将真正断绝地方豪强赖以生存的土壤。而再到百年后,科举制的出现,将会给豪强最终致命的一击。

如果从一般的评价意义而言,那么不管原因何在,苻坚、姚兴、孝文帝元宏等人的结局,都可以都称得上是失败的。但是,在这一个个具体个例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的却是整个北方胡汉融合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有反复的。孝文帝之后,北魏迅速衰落,在而后分裂出的北齐中,出现了更多变态的皇帝。高氏家族的荒暴,一如他们的胡人前辈。

但这已经不是常态,而只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同一时期,北周的统治者们就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他们身上虽然也有胡人固有的残忍与猜忌,但整体上,已经与胡人本身的“愚昧”气质渐行渐远。

北齐的统治,已经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最近看到一个词,慢变量,感觉放在这里特别合适。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容易观察到的都是“快变量”。因此,也就容易去研究快变量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小到天气预报,大到经济数据预测等等,都在这个范畴内——天气情况可能会导致海潮波动,经济数据会导致政策变化。所以,密切观察它们的动态,总是必要的。

但其实,更深层次的主宰,是慢变量。

潮汐涨跌,根本的原因在于月球引力。只要月球引力不变,所有因为天气原因造成的海潮影响,就终会复原。

经济数据可能对短期投资有参考价值,但真正决定经济运行的,却是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人口结构、技术进步,等等等等。

慢变量之所以被冠以“慢”字,是因为它的力量是逐渐释放的,可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在它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你甚至可都感觉不到它的变化。

但它又是的的确确存在着、运动着的。而且,它最大的特征在于,它是有惯性的,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滞。

陈凯歌当年的老电影《无极》中,有一句台词描写这种状态描写得很精准:


真正的速度,你是看不见的,就像风起云涌、日落生息,就像你不知道树叶什么时候会变黄,你的孩子什么时候会长出第一颗牙,你什么时候会爱上一个人。”


北朝的胡汉融合,就是这样一种“速度”。

它实在是太过缓慢了,在近三百年的时光里,从来都是混乱和动荡,不知道枯骨了多少代人,你似乎都感觉不到它的运动和存在。

但事实上,这背后创新制度、迸发生机的过程,从未停止过它的涌动与奔流。在浪潮与浪退之间,在日落与月升之间,一层层的骨骸早已堆叠成山,延绵成林。待你猛然惊觉时,这让人触摸不到的“速度”,已经孕育出了新的大陆。

这是百年,也只是一瞬;这是沧海,也只是一粟。

而在这浩瀚无垠的天河里,孝文帝——不管是他这个人,还是他的改革,都是北朝胡汉交融的整个过程中,最为高光的时刻,犹如暗夜里的启明星。

虽然启明星的光芒终将逐渐暗淡,但那之后,迎来的将是,东方之既白。


回答完毕。


至于孝文帝的“北魏汉化改革”,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说得清的,曾经专门做过回答,链接在这里:zhihu.com/question/2507 就不再粘过来了,欢迎移步。


以上,节选自:

【 北魏汉化改革全目 】

一:不给公务员发工资的政府
二:改革是向既得利益者妥协
三:云中远秋月,洛上开龙门
四:一场民族认同的伟大征途
五:军事,永远是政治的延续

六:一个人背后的时代大变革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user avatar   li-yong-chang-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的平均寿命是78.5岁,是唯一平均寿命不足80岁的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平均寿命81岁,英国平均寿命81.43岁,韩国平均寿命82.66岁,加拿大平均寿命82.81岁,澳大利亚平均寿命82.9岁,法国平均寿命82.95岁,日本平均寿命84.17岁。为什么会这样呢?

1.垃圾食品摄入量大。

美国的垃圾食品大家都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因此许多美国人就每天以汉堡薯条炸鸡作为一日三餐,餐后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就是英文单词couch potato的由来。

当然有人问了,难道加拿大澳大利亚人不吃垃圾食品吗?可他们的平均寿命也比美国长好几岁啊?

那就要说到另一件事。

2.贫富差距大。

下图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美国的基尼系数是发达国家里最高的,意味着美国的贫富差距是发达国家里最大的。


这和之前的问题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那些吃垃圾食品躺沙发上看电视的人主要都是低收入人群,中产阶级和富人是非常注意养生的。

美国的贫富差距远大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所以美国低收入人群占比远高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所以美国吃垃圾食品躺沙发上看电视的人群占比也远高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3.肥胖率高

由于前面提到的两个因素,美国的肥胖率高居世界第一。如下图所示。相信去过美国的人都能在街上看到许多胖子。


这些就是美国平均寿命比其他发达国家短的原因。




  

相关话题

  日本人看了中国拍的抗日剧是什么反应? 
  如何看待日本公开3万余张侵华时期照片? 
  克里米亚半岛南部的意大利人势力都经历了怎样的兴衰? 
  河南为什么越来越穷? 
  如何评价李定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二战中是战胜国吗? 
  十月革命为什么要杀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 
  假如你是一战期间的士兵,看到一天之内六万尸体堆积在索姆河,有何感想? 
  如何评价电影《开国大典》? 
  如何评价塞西? 

前一个讨论
吕布厉害在哪里?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出了北京就没有卤煮了?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