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晋书》中「司马懿大败诸葛亮,俘斩万计」一事,是否属实? 第1页

  

user avatar   da-di-de-yong-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司马懿大败诸葛亮是没问题的。

诸葛亮是攻方,司马懿是守防。由于攻击和防守的角度不同,因此对于胜利的定义也不同。

其次,既然胜利的定义不同,那么司马懿大败诸葛亮也就没有任何问题。在三国时期魏国任何将领领兵对阵诸葛亮来说只要不让诸葛亮突入到关中平原就是成功。

双方攻守形态不一,诸葛亮伐魏唯一目的就是让蜀汉进入关中平原,魏国无论是谁只要能挡住蜀汉不进入关中平原就是成功。外围只是缓冲区。

因此任何一次伐魏没有进入关中平原就是诸葛亮的军事大败。这没问题。

至于杀伤万级,这个不单单是司马懿要吃功劳。手下将官也需要斩首的。

由于诸葛亮是攻势因此在占领区募集一些辅兵也没任何问题。斩首三千蜀地战兵辅兵加几千当地辅兵以及协助蜀汉的农民大户。或辅兵。其想加过万很正常。

这里不要被数字蒙蔽了。尤其是古代战争数字。好比卫青霍去病。如果你把这两货的战绩想加。你会发现。匈奴一游牧民族。其吃肉能力是现代生产管理肉食的百倍。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我的观点:晋书只是书写的很有技巧而已。


历史人物的本传,一般来写传主很挫或者很怂的时刻,直接不写,或者写的委婉一些,比如“军还”某地,其实很可能就是被打败了逃还某地。而写传主出彩的地方,会不惜笔墨的渲染一番。传主如果给主公出了一个好点子,赶紧记录下来;如果传主出了一个挫主意,保持沉默。比如曹操出征如果带着荀攸,贾诩和刘晔,如果荀攸传里说“众皆XX,攸独XX”,那个众就包括贾诩和刘晔,而你是不会在贾诩传和刘晔传里看到的;而如果看到刘晔传里在另外的时刻有同样的话,那说明刘晔那个时候提的是亮点,而荀攸和贾诩就是那个被鄙视的“众”中的一员,也是不会在本传中看到的。


就拿宣帝本纪这一段来说:

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和汉晋春秋的记载对比:

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兵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畏虎,柰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已,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其实会发现晋书的记载还是靠谱的,只是写作手法不同,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在写简历,写个人简介的时候就可以参照晋书的写法。下面一句一句来:

『晋书』: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晋书上的宣帝英明神武,诸葛亮在割麦子,其他人都害怕,宣帝说:“诸葛亮喜欢瞎琢磨不决定,肯定先安营再扎寨然后割麦子”,我有两天日夜兼行就够了!” 然后诸葛亮望风而逃。宣帝还说了一句便宜话:“我日夜兼程赶路,本来就很疲劳,诸葛亮这都不敢据渭水扎营和我交锋,easy, easy!”

然后诸葛亮跑,司马懿追,双方对阵,司马懿让牛金诱敌,诸葛亮又怂了,直接跑路。司马懿一路追到祁山。诸葛亮屯兵卤城,重兵把守。


在汉晋春秋上,这一大段英明神武的描述就一句话。

『汉晋春秋』: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兵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

现在我们终于理解,为什么诸葛亮望尘而遁了——原来司马懿采取的战术是盯人,盯住诸葛亮,依险下寨,但是打是万万不愿意的。诸葛亮求战不得,陪司马懿和郭淮干耗粮食也吃不过,不“望尘而遁”还能做什么? 但是诸葛亮如果后退了,司马懿就挪营追击——当然说是追击,从“军不得交”来看,应该还是远远的盯着,保持一定的距离,就这么僵持到了卤城。晋书和汉晋春秋只是“语言艺术”的不同,描述的事情都还一样。


这个时候还有大约两个月就要挂了的张郃出来说话了,侧面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张郃说“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 这不就是盯人战术么,和足球里面贴身防守就是不下脚一样。

然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差异了:

『晋书』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然后:

『汉晋春秋』五月辛已,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不同的是汉晋春秋里面写了五月,这个时候显然张郃还在,但是晋书里面没有月份,不知道发生在什么时候,也不知道张郃在不在。首先在人数上,无论是俘斩万计,还是甲首三千可能都是夸大之词。按照三国时代普遍的以一当十的习惯,万计大约一千人左右;三千,大约三百人左右,依据是『国渊传』:

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

然后我在这里提出我的一个猜想,汉晋春秋和晋书的记载可能都是对的,卤城之战有两次,只是时间不同,含金量不同。


汉晋春秋上的记载就是发生在卤城附近,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正面交锋,从王平传上面也能看出来这一场战争是认真的在打,张郃打不动王平: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然后魏延、高翔和吴班在正面战场大胜司马懿,司马懿丢了几百个人头和一些军械辎重,从卤城退却。这里面丢的人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因为是“甲首”,当是司马懿和张郃统帅的真正的精兵。然后诸葛亮追击了一段——应该至少越过了木门道。因为看地图,卤城在木门道的下面,如果诸葛亮不追击过了木门道,张郃后来怎么追击,在哪里死呢




现在依然有木门道,而卤城在现在的甘肃礼县盐官镇,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木门道在卤城东北方向。卤城战役初期,司马懿必然是失败,然后退过木门道,保大营。然后继续坚守不出。诸葛亮终究粮少退兵。张郃追击,触发木门道事件。司马懿继续追,再次到卤城,于是接上了晋书的: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因为诸葛亮本来就要撤退,此时卤城已空,所以自然司马懿几乎完全不费力的就“攻克”了卤城,在继续追击的过程中,劫杀了一些蜀军的殿后,或者也可能是依附的羌胡之类共千余人,报称俘斩万计。

因为诸葛亮退走了,司马懿成功的防御住了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所以“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一切都顺利成章。


所以晋书的记载可能只是按照写本传为传主隐恶的惯例,不写局部战役的失败。反正最后诸葛亮退兵了,这场战役,就目标而言,整体上是司马懿赢了。而给定司马懿赢了这个结果,把战役过程中的所有闪光点集合起来,然后挖掉绝大部分的失败记录,就成了晋书中的记载。


至于有人说晋书是站在司马家的立场上美化司马懿,李世民的制就在下面附着作为官方的基调,都说成那样了,美化我是万万不信的。史官只是就事论事,像对待其他人一样,为传主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提问这位,为司马懿这场华丽战绩抱不平。

“为啥现代历史学家都不提这事”

唔,不要污蔑现代历史学家呀。

司马懿这场虚构的胜利,古代史家好像也一堆人不认啊……


这场仗是公元231年春夏间,诸葛亮的四伐。

按《晋书》说法:诸葛亮在卤城据山搞重围,司马懿攻拔得手,诸葛亮逃走,被追击,司马懿俘斩万计。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核心问题,两个:

司马懿有没有攻拔卤城围

司马懿有没有追击得手、斩俘上万


第一个问题。

按《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说法,司马懿在此事之前,已被诸将吐槽畏蜀如虎。终于自己攻诸葛亮,张郃攻南围。但结果是:诸葛亮大破司马懿,就是所谓甲首三千。

(司马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晋书》说这一战司马懿赢了,攻拔其围,追击了;《汉晋春秋》说诸葛亮赢了。

那么到底有没有攻拔呢?

首先,南围是肯定没动。按《三国志》的《王平传》:张郃南围打王平,没动。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所以《晋书》所谓攻拔其围,已经有点问题了吧?


第二个问题:诸葛亮退兵时,曹魏有没有追击破之、俘斩上万?

众所周知,这次诸葛亮退兵时,张郃不肯追击,司马懿逼他追击,结果张郃追击到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诸葛亮射死。

《三国志》里《张郃传》: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谥曰壮侯。


注意顺序:

卤城之战后,诸葛亮退兵。

张郃追杀诸葛亮,在木门交战,射死。

木门在哪儿?

《水经注》有木门谷水,北流入藉水。胡三省曰:木门去今天水县十里。

《读史方舆纪要》:木门谷在(秦)州西南九十里。

看地图:卤城绿色,在蓝色的木门谷南边。

《晋书》吹卤城之战,司马懿攻拔重围(《三国志》说张郃没攻下南围);诸葛亮退兵,司马懿追杀,斩俘上万。

请问:诸葛亮是怎么会在卤城败了、往南退兵、被斩上万;却又在卤城北边,射死追杀的张郃呢?

这他妈不矛盾么?难道诸葛亮逃跑时迷了路,往北边跑了??

何况《三国志》书法,夸胜讳败。

张郃死于追击诸葛亮这一战。若真有攻破诸葛亮南围,而且追击得手俘斩万计,可不得赶紧给张郃添上,显得死了还很壮烈?


所以咯,真相基本是:

司马懿来打,南围张郃没打动王平,自己被诸葛亮正面摧毁后撤。

之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追击,战果估计是没啥,张郃又被射死了。

司马懿折了张郃这个岁数可能比自己还老的大将,可不得稍微对上头吹一吹。反正曹魏那边嘛,以前就有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的规矩。


所以别说现代史学家,古代史家也不太认这个狗屁倒灶的司马懿追击万人斩。

《资治通鉴》采取了《汉晋春秋》甲首三千的说法:

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
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懿不聽。郃不得已,遂進〕。郃進至木門,與亮戰,〔漢〕(蜀)人乘高佈伏,弓弩亂髮,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至于诸葛亮为啥三年后才来打,很简单啊:连司马懿都猜到了。

《晋书》司马懿说:诸葛亮大概要囤积粮草才来了——好像没提到折损兵力的事。如果他真斩俘万计,难道不该分析“老子把诸葛亮杀得元气大伤,出不来啦”么?

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

的确诸葛亮公元228-231年,四次北伐,还打退曹魏一次进攻。是该休息了。

而且四伐这次,2月出师,6月缺粮退兵。诸葛亮吸取了教训。除了休息,也要想法子保证粮草。之后果然:

諸葛亮勸農講武,作木牛、流馬,運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閣;息民休士,三年而後用之。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十万众出师,还搞屯田,8月薨于军中。

期间和司马懿相守百余日。比起231年的4个月粮尽,效果似乎好一些。

三年积累,应该更多是为了这个吧?


如果您问:

为啥司马懿没有斩俘万计,曹叡还要使者劳军增封邑?

这么说吧:诸葛亮234年北伐逝世,司马懿只是挡住了诸葛亮,也没啥斩俘上万的战绩;之后青龙三年,司马懿照样迁太尉,增封邑。


所以咯:

因为司马懿追击万人斩这事是如此的不靠谱,所以除了《晋书》为他吹牛外,基本大家都不太认。

可不能怪“现代历史学家”不承认这个……古代史家,也没几个信这吹破大天的牛皮啊。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真的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时有长星,色白,有芒鬣,自襄平城西南流于东北,坠于梁水 ……… 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

按晋书所载,宣王擅陨石飞坠的大能,动不动就召唤一颗天外流星,俘斩个万把人还是不在话下的


user avatar   da-nei-yi-x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晋书宣帝纪》“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写明魏军进军到诸葛亮所屯卤城西南的祁山堡,肯定是要经过卤城,看《晋书宣帝纪》要仔细啊!

  • 贾嗣、魏平先被诸葛亮围“于祁山”,而后魏军“追至祁山”,这“祁山”都是指祁山堡,可见光《晋书》就记载魏军已经过诸葛亮所屯卤城,截断蜀军后路,对诸葛亮实施南北包夹(呈斜线)。
  • 为何说经过!因为西汉水在南边,诸葛亮截断西汉水而南北筑营(呈斜线),就让北边空出大片平地,魏军略弯一下就几乎能以直线经过,所以严格来说魏军并非绕道或穿过,而是经过。

张郃从蜀军营地以北经过,进攻南围王平,也是《三国志》记载,《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宣帝纪》也记载“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同样是诸葛亮南北受敌。

看过三国志王平传叫体现搜寻史料的能力,这评估蛮强的。地图上很清楚,南北战场面积有数十平方公里,足够双方数万人会战;连通山坡横截面至少有几公里宽,容纳张郃军队的行军宽度(假设百米宽)是绰绰有余了。

都2019年了,连张地图都没有,就不要长篇大论拿《晋书》是信史、《汉晋春秋》是孤证、撤军速度慢来证明“俘斩万计”了。还有非常刺激的是,诸葛亮撤的快,还能理解成被重创,要迅速脱离战区,诸葛亮撤的慢为何也是损失惨重?所谓“粮尽退兵”是算好回程粮草的,真的是没有一点粮草,不要说24天了,连10天都撑不了。

原来回答是2017年的,现在有些观点比较陈旧了,2019年了,就更新一下。

《晋书宣帝纪》的“俘斩万计”就是为司马懿掩饰,以及掩饰张郃消极怠工,从6月-7月才龟速追击45公里,连卤城都没有摸到,然后被诸葛亮主动北上在木门道设伏击毙的事实,而张郃的龟速追击,也给了诸葛亮充分时间进行撤退。

史料不多引了,《晋书》为主,3张地图破解一切,说明为何“俘斩万计”就是笑话。

首先明确祁山和祁山堡的区别,谭图上标注的祁山是泛指祁山,是近100平方公里的山区,魏将贾嗣、魏平和诸葛亮都不可能,也没任何意义在山区进行围城战。诸葛亮“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的祁山,是指祁山堡,是用来扼守西汉水,来限制诸葛亮粮道的。

  • 哪怕《晋书宣帝纪》也是记载了诸葛亮先围困贾嗣、魏平于祁山堡。而诸葛亮撤围后,魏军就“追至祁山”,然后诸葛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可见诸葛亮被魏军南北包夹,后路已经被断。
  • 而张郃毙命的木门道,却在卤城北面约15公里处,这种完全不合逻辑的地理方位,足以证明《晋书宣帝纪》根本就是漏记了231年5月的卤城之战-诸葛亮大胜,解除了魏军的南北包围,而司马懿沿木门道败走60公里退回上邽的战事。
  • 当然,也可以是诸葛亮被“俘斩万计”后,强行往北突破北线魏军包围圈,搞死张郃后,再往南突破南线魏军包围圈,最后撤回汉中,诸葛亮的这番操作,想想都很刺激。

大内义兴:卤城之战,诸葛亮击破魏军发动的钳形攻势(四伐三部曲之二)

  • 231年6月,诸葛亮因为粮草供应困难而撤军,而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不过张郃从6月-7月,却龟速追击45公里,换句话说,就是诸葛亮裤子都脱了,张郃却始终不过来,于是等的不耐烦的诸葛亮只能派少数兵力主动北上15公里,在木门道设伏击毙张郃。
  • 这里需要注意,木门道沿途数十公里是非常狭窄的,也就50米左右宽度,道的两旁是山,不适合大规模交战,只适合打群架和伏击。
  • 而诸葛亮从卤城退往祁山堡,再退往祁山栈道,只有15公里,换句话说,张郃从6月-7月,龟速追击45公里,浪费了大量时间,却反而给了诸葛亮充分时间进行撤退。
  1. 张郃从上邽追击到卤城:60公里。
  2. 诸葛亮从卤城退往祁山道:15公里。

张郃的追击距离,约是诸葛亮撤退距离的4倍,换句话说张郃追击速度必须远远在诸葛亮撤退速度的4倍之上,才能追上诸葛亮,可张郃从6月-7月,仅仅龟速追击45公里,离卤城还差15公里。

所以张郃的龟速追击所浪费的大量时间,足以让诸葛亮安稳撤退,而《晋书宣帝纪》出现的“俘斩万计”,也就是司马懿二次追击,逮住了诸葛亮落单伏兵,吹嘘成“俘斩万计”而已。

这“俘斩万计”仅仅是为司马懿。张郃遮丑而已。司马懿麾下的军师杜袭、督军薛悌干脆说“明年麦熟,亮必为寇”,而司马懿也是“不复攻城,当求野战”,这问答压根就没有受到“俘斩万计”的鼓舞。

臣司马懿有本起奏:

太和五年(231年),蜀贼诸葛亮率二十万之众犯我陇右,臣身为雍凉都督,率众抵御。

赖皇上洪福,臣等人人敢死,与贼亮连战百余日,每日毙敌无数。

六月,贼亮不敌而宵遁,臣等追击千里,至七月,俘斩万计,此诚数年未有之武功也!车骑将军张郃不幸殁亡。臣诚惶诚恐,蘸蜀贼之血,叩上。”

--------------------------------------以下为原文---------------------------------------------

《晋书宣帝纪》里,司马懿对诸葛亮【俘斩万计】,的确是非常刺激!但很可惜,这【俘斩万计】没什么用,都是吹比,好吧。

当初许褚【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曹操还不照样回家。陈登对孙策先【斩虏以万数】,又【斩首万级】,孙策军队死得那么惨,结果孙策还不是照样想北上。

《晋书宣帝纪》本身,就可以证明【俘斩万计】的数字是个笑话

题主要把晋书宣帝纪看下去,史料要引用全:

(注1)晋书宣帝纪: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

喂喂!军师杜袭、督军薛悌,好歹配合一下【俘斩万计】,OK?什么叫【明年麦熟,亮必为寇】(注1),这是赤裸裸地打脸啊,诸葛亮居然明年还要来?不是刚砍死俘虏诸葛亮几万人吗!不来个诸葛亮3年里【必不为寇】配合一下,也好意思?

喂喂!还有司马懿童鞋,诸葛亮被砍得【俘斩万计】,居然还说诸葛亮【不复攻城,当求野战】,这是什么鬼?司马懿还认为诸葛亮主动要寻求野战。司马懿这是老眼昏花了,看不到刚刚把诸葛亮【俘斩万计】?

题主说“诸葛亮很难得隔了三年才北伐”,司马懿给的回答,就是【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诸葛亮要积累3年的粮草才会出兵,压根就没有提诸葛亮什么遭到重创。莫非司马懿精神错乱了,不知道刚刚【俘斩万计】?司马懿这么胡说八道真的好吗?

诸葛亮在225年南征,228年第一次北伐,第二、三次北伐在228 年底和229年初,压根就没有达到几乎每年都和魏国打仗的程度,第四次北伐在231年,第五次北伐在234年,第二、三次北伐不仅规模小,且持续时间短。因此诸葛亮大规模的南征和北伐很有规律,保持在3年一次。

为什么晋书宣帝纪里,军师杜袭、督军薛悌,和主帅司马懿,这3人的言语,却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刚刚【俘斩万计】大捷的样子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晋书宣帝纪》对这场战事的描述,实在是太幽默了。

(注2)晋书宣帝纪: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司马懿【晨夜赴之】。诸葛亮开始【望尘而遁】,开始逃命。司马懿派【牛金轻骑饵之】来当诱饵,双方都已经【兵才接】了,诸葛亮居然【亮退】,也就是说溜了。然后司马懿【攻拔其围】,诸葛亮又【宵遁】。最后司马懿派人追击,啪,结果来了个【俘斩万计】(注2)。按照顺序,总结一下这宣帝纪是啥意思:

第1步:司马懿连夜赶来,诸葛亮就开始逃命。

第2步:司马懿派牛金当诱饵,诸葛亮上当,双方开战,结果诸葛亮又逃没损失。

第3步:司马懿攻破诸葛亮修筑的围墙,结果诸葛亮又连夜逃命,没有损失。

第4步:司马懿派兵追击诸葛亮,斩首和俘虏了诸葛亮几万人。

通俗点说,就是司马懿一路计划通,什么诱饵,破围使用全部成功,但司马懿和诸葛亮0距离的时候,司马懿的步兵骑兵突然集体吃屎,就是摸不到诸葛亮,直到最后远距离追击时,司马懿的步兵骑兵突然良心发现,精神抖擞地踹了诸葛亮一脚。

当然,《晋书宣帝纪》是绝口不提张郃是怎么挂的,也不提诸葛亮和魏军有任何交战,反正自从司马懿来了以后,诸葛亮一路逃命,司马懿一路追,最后来了个【俘斩万计】。

只不过《宣帝纪》里【俘斩万计】和杜袭、薛悌、司马懿3人说话内容,是对不上号的。不是【俘斩万计】的战报是吹嘘的,就是杜袭、薛悌、司马懿这3人说话时脑子出了问题。

司马懿在近距离开战的情况下,怎么样都摸不到诸葛亮,远距离反而拍到诸葛亮。这种战事记载的逻辑,是严重违反军事常识的!【俘斩万计】后,诸葛亮居然【明年麦熟,亮必为寇】,我的天,敢情诸葛亮培养士兵都是批发的,玩速成班的,还是诸葛亮的士兵是充话费送的?

看看古代战功和报捷文书是怎么吹的:

(注3)三国志国渊传: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

报捷文书都至少是以1为10的,把斩首数字夸大10倍以上,都是为了给老百姓展示【大武功】的(注3)。还有以一为百的,比如魏吴的洞口之战:

(注4)魏书载丙午诏曰:孙权残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征。今征东诸军与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
(注5)三国志吕范传: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於洞口。迁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还军,拜扬州牧。
(注6)三国志吾粲传: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於洞口。值天大风,诸船绠绁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沈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粲、渊所活者百馀人。
(注7)晋阳秋曰: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

曹魏的诏书吹嘘对东吴是【斩首四万,获船万艘】(注4),实际上东吴淹死人数为【死者数千】(注5),吾粲等人抢救捞上来,才【所活者百馀人】(注6),这曹魏能够捞出多少具尸体,然后再来个斩首示众?

至于【获船万艘】(注7),这相当于差不多30个郑和舰队了,而东吴灭亡时才【舟船五千馀艘】。显然,这洞口之战的曹魏诏书吹嘘,不是夸大10倍了,而是夸大100倍以上了。最后来看看李世民是怎么为《晋书宣帝纪》做史论的:

(注8)晋书宣帝纪制曰: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李世民先把司马懿吹的爆天爆地,什么【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称司马懿达到了【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的境界,但然后就立马反转,李世民说司马懿遇上诸葛亮,就【闭军固垒,莫敢争锋】(注8)。

《晋书》是房玄龄等人编的,难道李世民瞎了,看不到自己心爱的房玄龄写的【俘斩万计】?

显然,李世民本人是非常熟悉报捷文书的吹嘘那一套,何况其本人是身经百战了,大唐什么报捷文书他没有看过?李世民知道那【俘斩万计】里有猫腻,纯属吹嘘战功而已。但《晋书宣帝纪》不单单是对诸葛亮的【俘斩万计】的吹嘘,还有其他人,比如诸葛恪。

(注9)三国志吴主传:是岁,司马宣王率军入舒,诸葛恪自皖迁于柴桑。
(注10)晋书宣帝纪:四年秋九月,帝督诸军击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军次于舒,恪焚烧积聚,弃城而遁。
(注11)三国志诸葛恪传:赤乌中,魏司马宣王谋欲攻恪,权方发兵应之,望气者以为不利,於是徙恪屯於柴桑。

在243年,司马懿进攻诸葛恪,《吴主传》记载很平常,司马懿【率军入舒】,诸葛恪【自皖迁于柴桑】(注9),属正常搬迁。但《宣帝纪》就是司马懿一进攻,诸葛恪就【弃城而遁】(注10),变逃命了。而《诸葛恪传》里,则是孙权【徙恪屯於柴桑】(注11),是孙权让诸葛恪搬家。说穿了,史书在不同的立场上的不同用词,导致的结论是有偏差的。

当然,《晋书宣帝纪》里【俘斩万计】的水分的确是海量,但这场战事应该还是存在的。弄不好就是司马懿的部队在追击时,逮住诸葛亮撤退时,落单的某只部队,抓住砍死几十个人,在报捷文书里写成【俘斩万计】。几百年后,房玄龄等人在哪个疙瘩角落的史料里,看到了这条报捷文书,就写进《晋书宣帝纪》,成就了【俘斩万计】。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说蜀汉了,曹休在石亭被陆逊斩俘万计,魏国就元气大伤。此后魏国几十年未大规模伐吴,西线则“关中空虚”,此后数年连续被诸葛亮击破费曜、郭淮军,斩将军王双,夺武都、阴平2郡。多次仅仅是应对诸葛亮北伐就要出动中军,魏国显然已陷入低潮(所以我把诸葛亮北伐不成功根本原因,归结为陆逊才能傲人侵略性却不强,其实还是有几次机会的)。

表面数字只是万余,就造成这样大影响,貌似很多人不解,这是因为“斩获万余”算的只是纯减员的人数,即阵亡和被俘。军破而被斩俘万计,意味着还有数量更多的人负伤、残废、逃散等。而石亭之战,10万魏军军资器械几乎被吴军全部缴获,逃散的肯定不少,撤回去的几万人,可能一时间也基本没有战斗力了。所以《汉晋春秋》中说魏国被迫调动关中部队东下填补防线空缺,诸葛亮欲趁“关中虚弱”之机进取中原,并之后北伐连续取胜。

综合上述两段,斩俘万计基本上等于一个兵团被废,伤筋动骨是国家级的,肯定算大败了,结果战后一无任何汉军将领因战败被诸葛亮处分,二无诸葛亮上书请罪自贬,三无蜀汉国力因此虚弱的任何记载,3年之后(也就是五丈原之年),诸葛亮反而”悉大众由斜谷出“,你说呢?


user avatar   san-dai-xia-yi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万计是数万,即使夸大十倍,俘斩千计也不可能。段谷之战是蜀汉北伐最惨的一次,也只是损失千计。三国时可以夸大百倍,曹丕自称杀吴军四万,实际上才四百。司马懿或许砍了几百策应蜀军的羌胡。——至于卤城之战后诸葛亮直接追过木门道抵达上邽,上邽西有遗址诸葛军垒。也就是说诸葛亮一战把司马懿打退了二百里,明帝前后增援宣王军,所以甲首三千玄铠五千应该是实数,诸葛亮也叹息不缺粮北伐已经成功,而四伐连下大雨是诸葛亮唯一一次真正缺粮(二伐是佯攻没带够粮草)。

祁山东北卤城,卤城东北木门,木门东北诸葛军垒,诸葛军垒东边挨着上邽。上邽以东是下募城,即诸葛垒源。


user avatar   di-ta-ye-qi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user avatar   you-zi-c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




  

相关话题

  为什么反对司马氏专权的诸葛诞在《三国志》中少有负面评价? 
  刘备老婆被俘虏都遭受了什么样的生活?? 
  曹操与袁绍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他们为什么由合作走向分裂? 
  关羽张飞只是屠户和贩枣的,为什么军事才能这么高? 
  司马懿为什么风评差? 
  刘备算真君子还是伪君子? 
  如何看待台湾初二历史教材大幅删减中国古代史,三国等内容被删除? 
  曹操的黑子都是什么样的人? 
  为何光荣的三国志系列一直没有将刘宠制作为武将? 
  古人佩刀为什么刀柄向后? 

前一个讨论
扫地僧和东方不败对打,谁会赢?
下一个讨论
本人水产养殖养殖领域,动物营养方向,211硕士毕业以后,想转行,找一个出差相对少点,陪女朋友,发展好?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