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是泥土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ong-ke-yuan-wu-li-s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实际上泥土只占地球很少一部分。

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传播速度不同分为三层,外层是地壳,中层是地幔,内层是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结构如下图所示: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我们生活生产的空间,其厚度很薄,但非常不均匀,大陆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千米,最厚的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厚度在65千米以上,海底的地壳厚度只有5-10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

地壳为岩石层,上层为花岗岩,下层可能为麻粒岩和闪岩,海底则是橄榄岩。而土壤只是地壳表层一层物质层,土壤由岩石风化产生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的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物、水分、空气等组成。地壳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千米,地幔物质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榄岩相似的超基性岩,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地幔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而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的一层了,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地球内部随着深度增加,温度不断上升,但地球表层是热的不良导体,来自太阳的巨大热量并不能穿透地表,因此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来自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当然,作为一名物理专业的学生,我更关注另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铁原子的比结合能是最高的,铁核不管是向上聚变还是向下裂变都是需要吸收能量的。那地球内部的铁,以及比铁更重的原子是哪里来的呢?

这个问题就与地球的诞生甚至是太阳系的诞生有关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宇宙中的元素是怎么来的,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宇宙的诞生是来源于一场大爆炸,爆炸之前宇宙是一个奇点,能量无限高,密度无限大。后来,它热炸了。大爆炸后四种相互作用力先后分离出来, 秒,质子和中子形成。大爆炸4s后,形成原子的基本例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等都已稳定成型。但此时温度仍然较高,无法形成原子核。大爆炸3min后,氢核与氦核形成。后来,随着温度不断降低,各种元素不断形成,目前我们认为元素形成经历了8个阶段(以下为参考文献4原文):

  1. 氢聚变形成氦,宇宙的绝大部分和几乎所有恒星都是主要由大爆炸期间产生的H和He组成;
  2. 氦聚变形成碳核;
  3. 粒子与氖反应相继形成镁、硅、硫、氩等过程;
  4. e过程:钒、铬、锰、铁、钴、镍等形成;
  5. 慢中子俘获过程(s过程),当温度降到低于10K时,中子失去自由,并开始衰变或与质子结合,生成H、D、He、Be和少量Li;
  6. 快中子俘获过程(r过程),以Fe为起始物质,通过持续数秒钟超新星爆炸产生的连续快中子俘获反应,生成富中子核素,即质量数A>209的全部核素的核过程,该过程因重核发生裂变而截止,截止点在质量数A为260附近;
  7. 质子俘获过程(p过程),发生在温度约10K时,超新星激波穿越其外层富氢的气圈时,以s和r过程的核素为初始核,通过(p,γ)反应生成较轻的富质子核素(A<150),或(γ,n)反应生成较重的富质子核素(A>150)的核过程;
  8. 氘、锂、铍、硼等低丰度轻元素生成过程(x过程),是一个高能吸热核反应,锂、铍、硼和硼核素由恒星系中宇宙线的高能粒子( eV)与C、N 和O为主的星际物质相互作用生成。

可以看到,铁以上的元素主要来自超新星爆发。

而关于太阳系的形成,目前也有很多假说,最流行的是星云假说。当然还有碰撞说,潮汐说等学说,但受到了很多质疑。

所谓的星云假说是这样的。宇宙再大爆炸10亿年之后,温度降至18K,已经足够冷却,开始出现星系和恒星。而恒星的寿命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演化越快,寿命越短。因此,在几十亿年后,一些早期演化的恒星便有可能已经“寿终正寝”,迎来超新星爆发。重新变成云雾状的尘埃和气体。太阳就是在这些尘埃中诞生。

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在50亿年前,有一个大星云,在万有引力下收缩,同时又由于内部的湍涡流碎裂成许多小星云,其中一共就是太阳系的前身,我们把这个小星云称为“太阳星云”,“太阳星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继续收缩,同时旋转加快,形成星云盘,星云盘中的物质不断收缩聚集,形成许多“星子”。“星子”不断吸积,吞并,中心部分形成原始太阳,原始太阳周围形成行星胎,最终演化为太阳和八大行星。目前,我们认为太阳的形成在45.67亿年前。

太阳系形成早期,星云聚集大概形成约一百万的小行星,相互作用的引力使得最大的小行星具有近似岩性且在共面的轨道,这有利于他们清扫轨道上的其他较小的物体,相互碰撞使得小行星逐渐凝聚成长,地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大约在45.5亿年前,地球还只有现在的1/2大小,而在45.3亿年前,地核就已经形成。目前,太阳系的行星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内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主要是岩石和金属,外行星是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是行星形成的原始产物。内行星密度高,体积小,外行星密度低,体积大,这也反映了早期太阳星云的温度梯度。

在太阳系形成约1亿年后(也有说是5-6亿年后的),一块不知重量的大岩石被抛入太阳系,太阳系迎来一次大撞击,这次撞击完成了内行星的主要建造过程,这次撞击不可能添加足够多的物质影响地球的总体组成,但地球确实在40亿年前-39亿年前迎来一次短期的再度增大事件(增加了10%),初步形成了现今大小的地球。

因此,地球中的重元素主要来自于早期太阳系形成时的原始星云,而这原始星云的物质主要来自于超新星爆发,这也解释了地核的形成,不过这也只是假说,目前我们对太阳系及地球的形成仍有许多不了解之处,希望各位中科院同仁继续努力。

参考资料:

地球内部结构 - 基础知识 - 化石网 (uua.cn)

地球的内部结构_百度百科 (baidu.com)

土壤(地表物质层)_百度百科 (baidu.com)

[3]李三忠,张臻,孙文军,戴黎明,张国伟.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Ⅰ):从宇宙环境到原始地球[J].地学前缘,2015,22(06):1-9.




  

相关话题

  为什么地球上那么多小国家不被消灭? 
  你怎么看待刘慈欣的观点:提倡环保而不考虑开发太阳系是件很不理智的事? 
  如果把月球轻轻地放到地球上,会怎么样? 
  地球上长的最像龙的生物是什么? 
  如何激怒一位地理学爱好者? 
  可否向高层大气排放能形成云层的气体以反射太阳光减少温室效应? 
  我们是生活在地球表面还是与地球有一段距离? 
  如果把地球挖通对面是海洋,海水会怎样流动? 
  如果太阳突然熄灭了,当前科技水平下,人类能生存多久? 
  从月球上运输矿物回地球,成本有多高?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彗星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下一个讨论
如何用通俗的语言向孩子解释「"银河"不是真的河」?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