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台湾人,甚至有些大陆人都觉得中美会为台湾一战? 第3页

              

user avatar   luo-ma-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si-ma-yue-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农民工穿着简陋有什么问题?一个卖衣服的店,还不让穿旧衣服进去?那是不是得带礼帽,穿燕尾服才算得体?建议改成进店需要开收入证明。

当然,耐克嘛,正常操作,耐克现在真当自己在卖奢侈品了,反正有鞋孝子买。接下来的剧情我也看过,战神归来,一声令下,十万鞋孝子把耐克搬空。

目前只是农民工一家之言。不过8月13日的事,到现在7天了,耐克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既然不屑于对中国人解释,那就只能当这就是事实了。耐克就是这样,一边赚你的钱,一边看不起你,心里总觉得这是在赏赐你。

这个牌子已经摆明了看不起中国人和中国市场,买回家里放着晦气,穿在身上出来丢人,让它凉就好了,何必还去给它送钱呢?


user avatar   fei-xiang-de-he-lan-ren-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这个问题吵火了,然后让微信部门的人看到。然后等待版本更新。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打游戏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姑娘啊,你可长点心吧,比起不洗碗的问题,我觉得在这段关系中,还有更大的雷:你妥妥遇到了鸡贼男。

看到我划的重点了吗?

他还房贷,所以房租你付,你们还没有结婚,他还房贷的房子有你名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就是说一旦你们分手了,你这几年付的房租就算是打了水漂,而人家的钱因为还的起房贷,没有任何损失,甚至会升值,因为房子会一直升值。

再加上在同居期间,做饭,打扫卫生都是你来做,一般情况下做饭的人同时会买菜,估计买菜的钱都是你付吧?

怎么看,他都稳赢,而你妥亏啊!

如果算得再清晰点,他在这段关系中得到了性伴侣,金主(出房租),保姆(做家务),而你得到的只有性伴侣。

真的,姑娘,哪怕是谈恋爱也要算算账啊,要不然一旦遇人不淑,真的会赔得裤衩都不剩。

我这个人一直不主张女孩子占便宜,但你也不能吃亏啊,尤其是这种暗亏,你到现在都没意识到自己吃了多大亏!

我的最低标准是谈恋爱同居女孩子付房租可以,但最多付50% ,而且各种家用也要平摊。

这已经是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最大的让步,如果像你这样,又出人,又出力,还在经济上供养,真的属于包养关系。

不知道你这男友姿色如何,如果貌似潘安也就罢了,否则你图他什么?图他不做饭,图他不洗碗?还是图他鸡贼?

至于家务,相信我,婚前都不愿意做的人,婚后更不会做的。

一说到洗碗,很多人立马就说不就是个洗碗嘛,不会买个洗碗机吗?这种人一看就没有生活经验。

你们不会真觉得有了洗碗机,吃完饭就可以沙发躺尸了吧?

这是我刚做完早饭的厨房,你看看,就算有洗碗机,如果人不操作,这一堆东西会不会自己跑到洗碗机,整齐码好?

而且,跟洗碗本身比起来,收拾灶台更费时费力,你别说每次做完饭,灶台不用擦?案板不用洗吧?油烟机也不需要定期清理吧?

别说这些了,我告诉你,厨房里的墙面跟地面都要定期洗,要不然上面的油污苍蝇都能被粘住,洗碗机能不能洗地洗墙面?

真的,很多人从来不做家务,觉得不就做个家务吗?实在不行机器代替,有什么累人的?

这种人就是典型的不知他人苦,因为不知,也别指望他们能感激你的辛苦。

从本能来说没有人愿意做家务,但是在一个家庭中一个人从来不做家务,只能说明他对伴侣没有心疼,觉得她做家务理所应当。我前两天刚开学特别忙,连着三天都没有做过家务,第三天回家家里阿姨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拖了地。

我家的阿姨是专门看孩子的,一开始我就告诉她不做家务,可是在我很忙的时候阿姨都会扫扫地,晾凉衣服,像那天把地都拖了,做过家务都知道拖地并不轻松,可她为什么做了,因为心疼我太辛苦。而我那天告诉她,以后别拖了,等我拖,光看孩子就已经很辛苦了。

你看,我和我家阿姨都知道互相心疼下,因为我们相处五六年,有感情。

如果你谈了四年恋爱,你男友对你还不如我家阿姨对我,你应该考虑考虑换个男友,而不是试图改造他。我作为一名专业从事教育人工作的人,告诉你人性的一个弱点:人这种动物是很难改变的,除非他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改变的意愿。

否则,想要改变他比登天还难。


user avatar   sha-zhu-k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先声明:以下内容只是根据自己的阅读来帮各位梳理下思路。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排列个表:

  1. 西汉中期:汉武帝晚年的真实情况
  2. 东汉初年:班固:《汉书》
  3. 三国时期:荀悦:《汉纪》
  4. 东晋南朝:王俭:《汉武故事》;葛洪《西京杂记》、《赵飞燕外传》;
  5. 北宋中期:司马光:《资治通鉴》
  6. 南宋初年:王益之:《西汉纪年》;朱子:《通鉴纲目》;吕祖谦:《大事记》
  7. 改开之初:田余庆:《论轮台诏》
  8. 最近以来:辛德勇:《制造汉武帝》及其引发的商榷

排完表后,我们需要确定看这个表的角度。

第一种是以认识汉武帝晚年的真实情况为目的来看。采用这一角度,《汉书》、《汉武故事》、《通鉴》等书就转换为研究汉武帝晚年的史料了。既然成了史料,那么,就有价值高低的差别,而判断史料价值高低,则是以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汉武帝时代为标准。其次,是考察各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史源学追溯,例如《汉纪》是《汉书》的改编,没有独立的史料价值,即在《汉书》存世的情况下,《汉纪》没有史料学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史书成书年代与史书包含内容的时代有不一致的地方

在这样的思路下,辛著的若干观点是:

  1. 《汉书》的史料价值大于《通鉴》,不能用《通鉴》来研究西汉历史。
  2. 《汉武故事》的史料价值低,《通鉴》采用《汉武故事》的部分不可信。
  3. 《赵飞燕外传》的史料价值低,《通鉴》采用《赵飞燕外传》的部分不可信。
  4. 王益之、吕祖谦等人指出司马光采用《汉武故事》和《赵飞燕外传》的部分不可信。
  5. 田余庆《论轮台诏》据《通鉴》立论,结论不可信。

这5点层层递进,首先在研究汉武帝晚期的历史真相时,《汉书》的史料价值大于《通鉴》,这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对《通鉴》涉及汉武帝晚期历史的叙述进行史源学分析,指出除了《汉书》等基本史料之外,还采用了《汉武故事》和《赵飞燕外传》,这也是没有问题的。最后指出田余庆《论轮台诏》一文据《通鉴》立论。问题在于可信还是不可信

  1. 《汉书》是否认为武帝晚年有悔悟?辛认为没有,林认为有。
  2. 《汉武故事》的史料价值低,但有没有一定的依据?辛认为没有,李峰认为有。
  3. 王益之是否认为司马光采录的部分不可信?辛认为是,林认为否。

如果找出班固认为汉武帝晚年有悔,那么《通鉴》采录《汉武故事》进而说明汉武帝晚年有悔,就有了历史来源,于是田余庆采用通鉴说明汉武帝晚年有悔,在文献学上就有了支撑。但是,支撑不等于结论成立。

参: 如何评价辛德勇的《制造汉武帝》?

第二种是以汉武帝历史形象的建构为目的来看。采用这一角度,也就进入了历史书写层面,即要考察作者思想及其所处时代的关系:

  1. 班固在什么样的思想下来写《汉书》,即制造班固
  2. 王俭在什么样的思想下编辑《汉武故事》,即制造王俭
  3. 司马光在什么样的思想下写《资治通鉴》,即制造司马光
  4. 田余庆在什么样的思想下写《论轮台诏》,即制造田余庆
  5. 辛德勇在什么样的思想下写《制造汉武帝》,即制造辛德勇
  6. 其他人在什么样的思想下与辛商榷,即制造其他人

在这一视角下,王俭为什么编辑《汉武故事呢》?辛著认为与刘宋时期的政治有关。司马光为什么这样做呢?辛著认为与他的政治思想有关。现在,林文认为: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晚年有悔,不但班固认为,唐宋的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不但司马光这么认为,王益之也这么认为。因此,这不是司马光个人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首先,对于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书写,都可以视为对汉武帝形象的构建。其次,即便是班固认为汉武帝晚年有悔,那也是班固的看法,其看法是否符合真实情况,需要考察。第三,为什么班固、司马光或者唐宋人会这样认为呢?与他们的儒家思想有关,在儒家思想的伦理取向评价中,汉武帝大多是负面形象。第四,这一评价是否具有普遍性,这个很难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还有从功利主义取向评价的声音,如刘歆《毁武帝庙议》。因此,辛著认为司马光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进行构建,没有问题,认为这一构建与司马光的政治思想有关,也没有问题。

综上,林文对辛著的商榷,主要在细枝末节的点上,而且这些点的商榷即使成立,也没有撼动辛著的整体观点。提醒一下,我说的是辛著,不是辛本人的其他言论,而且辛著应以最新版本为准,即在增订本、初版本和论文之间,选择增订本。同其他商榷者相比,林文的新意在指出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晚年有悔。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在漫威,做幕后黑手》

起点文,漫威同人,但走的是幕后流。

四千均订,成绩挺好的。

唯一的缺点,看的时候容易破防。

且作者永远不会再更新这本书了。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user avatar   crowbloo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年前,有一条流传甚广的短信段子——


讲一老外到上海做生意,十年后,生意赔了几百万,沮丧地决定卖掉上海的房子回国,谁知卖完房子,不仅还清了欠债,竟然还赚了一笔。


这个段子的真实性存疑,但核心有二:


一是吐槽搞实业不如炒房;
二是道出了各路热钱投资地产,赚开了花。


这个故事到了2016年以后,又衍生出来了“养老移民”的版本:


如,上海某退休老汉自觉还能活个二十年,干脆卖掉上海房子去苏州养老寻快活,在苏州潇洒了十年,腻了,打算去成都继续欢乐,房子一卖,忽然发现赚的钱不仅足够过去十年的花费,还净赚了80万。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金钱八十万”。


这个故事的内核是:


讽刺2016年新一轮的房价上涨。
道出了一线城市居民利用时间差,坐吃二三线发展红利的现象。


这类故事共同描述了一个现象,就是: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过去二十年来房价一直在涨,以至于让人形成了惯性思维——中国的房价会一直涨、涨、涨下去。

显然,过去二十年的暴涨,不可持续,但什么时候停止?是个问题。如果从明天开始,南阳的房价告别过往二十年的上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可以绝对确定的是:南阳房价如果停止上涨,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持有,还是抛售?是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循环:


房价上涨→地价上涨→政府卖地收入提高→提前买房者获利→银行放贷赚到钱→房地产相关行业繁荣,如装修、建材、家电→更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


过往的二十年,上述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无论出台多少政策,都难以压制房价的终极原因。地产,绑架了地方经济,三四线城市,尤其如此。


(来源:《中国家庭财富健康报告2019》)



在中国人的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据了近八成的比例,金融资产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从居民的负债占比,也略见一斑。

(长期消费借款,主要是房贷,黄色部分)

据央行2020年数据,中国家庭负债结构相对单一,负债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房贷是家庭负债的主要构成,占家庭总负债的75.9%。

如果房价停涨,就意味着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阴跌,也间接意味着之前贷款买房的居民,资产缩水。如果不幸房价下跌,房子持有者未来上涨的预期破灭,很可能会出现退房潮或断供,甚至出现大量个人破产的案例。


二、各行业从房地产撤资


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地产商是国企,如招商、保利、铁总、华侨城、金茂、中海等。当然,还有一些知名企业,在一些地市也涉足房地产,如丹尼斯、新田在郑州开启“地产+商业”,京东在北京拿地做“电商房地产”、阿里、中石化做相关地产项目等。


这些“外行”,进入房地产,先进入者早已吃到了地产红利,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后来者进入,也无非是想分一杯羹,甚至是开辟新的业务,艰难时刻,寻求“战略转型”。


如果房价停滞,意味着它们投入的资本将毫无预期,这些本来从事传统实体经济的资本大鳄,如果纷纷从房地产行业撤资,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不堪设想。

三、借贷困难,房企被迫抛售或破产


任泽平有房价的三大判断: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其实影响房价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中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在增多。房价是船,货币是水,在过去二十年说,水涨船高,屡屡应验。


中国二十年来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

M2增速与GDP平均增速比超200%,也就是说,钱的增速一直是经济增速的两倍多。

(中国M2/GDP增速比值)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三线城市一碗牛肉面3块钱,到了2018年,就需要7块钱。


经济学家费雪(1911),有一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交易总量)


M:货币的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物价水平
T: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总量T,是由社会制度、地区偏好所决定,短期内非政策刺激,都会保持相对稳定,所以M(货币量)一旦增多,就意味着P的价格要上涨。(该理论有不少质疑,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房价的简单参考。)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房子成为了中国家庭抵御货币超发、通胀,实现资产保值的最佳配置,从这个方程式里就可以看出来。


人民币不比美元,国际化之路还很漫长,当人民币无法走出去,这么多钱留在国内,总要有流向。如果不让流入房地产,就意味着银行贷款和各种途径的融资,都对房地产关上了大门。那么地产商,尤其是那些囤地待卖的地产商,只有一条路:抛售等死。

四、地方经济面临艰难转型


什么是土地财政,就是地方财源除了转移支付,主要靠卖地。全国的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比率在2019年达到58.35%,对于部分内陆三线城市,这个会更高,一些地方接近90%也不算夸张。

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各行各业逐渐货币化的过程。


举例来说,计划经济制度下,依靠计划调拨的服务和项目,如公费医疗、住房分配、物业服务、教育培训等,在市场化大潮下,都开始有了价格,再加上新出现的行业,如互联网、私家汽车的发展,同样带来了货币需求,就需要政府开动印钞机,印更多的钱。


中国在98年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经济萧条,大陆开放房地产,就是为了创造新的需求,让货币流入到新的房地产市场,牢牢把控。


以南阳开辟地下空间利用为例,就相当于开辟了新的土地市场,地下空间从原来沉默的、难以交易流通的公共资源,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商品。


如果人为将钱流入房地产的闸门关上,就意味着短期内,国内市场一定要寻找到新的洼地,开辟新的行业,创造新的需求。这对任何区域,都是一种倒逼转型。但是转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它需要几十年的积累,骤然关上,就意味着切断地方财源。


五、房地产周期被打破


过往的二十年,公众对房地产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房地产有波动周期,热几年,冷几年,有规律。


每当有人言之凿凿地讲房价不会涨,最终总是被打脸。发行的货币没有地方去,地方经济顶不住压力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理由,放开房地产市场。如,首付比例降低,首付分期,利率下调,降低购房门槛,放宽人才引进限制,减免契税,土拍出让金分期,降低预售标准等各种手段。

(2005到2017年,房价周期性波动明显)

国内从未有过下决心抛弃房地产的念头,总是欲盖弥彰,反反复复。因为在中国,土地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拥有土地资源的国企。


当然,世界上也有壮士断腕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例。

1990年开始,日本真实价格指数骤降,此后二十年,没有恢复

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即意味着只要国际资本持有日元资产,就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的汇兑收益,国际热钱开始流入日本,疯狂炒房。


最终,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严厉的措施,挤掉地产泡沫,连续加息,政府加收地价税,日本土地价格从1990年开启了下跌,房价随之骤降,甚至暴跌50%。市场上的钱开始回归理性,投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加之日元升值后,原先的日本代工向东南亚转移,倒逼日本经济迎来了供给侧转型。

日本的挤泡沫很惨痛,但回首去看,成就了日本“失去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遂有了安倍及继任者迎来新景气。

六、其他影响


如果三线停涨,会直接造成资本外流,资本向更有“钱”景的新一线城市,如郑州、武汉等地聚集。地方人口被加速虹吸,最终形成“马太效应”,大都市发展越来越好,三线城市越来越被边缘化。

(春运后人口迁徙图,2020数据)

随着政府侧刺激经济,宏观方面增加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在资深玩家的带领下,流入其他行业,会炒热一个个概念,这许多概念里,定会存在不少泡沫,让那些头脑一热的跟风者,成为了韭菜。

所以,对于房价,没有房的人希望不要涨,有房的人期待资产升值。而涨与不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也许从今天起,中国真正进入了房价不再持续暴涨的年代,但你一定要明白:


一个房价合理的未来,是需要牺牲千千万万的相关就业,缩减上万亿的土地财政,才能换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这种转型的阵痛。


壮士断腕,就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取得胜利。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台湾民众抢购卫生纸? 
  台湾和大陆有哪些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叫法? 
  如果中国一直软蛋的话,台湾最终会从实质上的独立走向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的国家? 
  英国大学就「蔡英文博士论文事件」发声,否认持有口试报告和口试老师名单,透露了哪些信息?事件将如何发展? 
  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 
  为什么蒋欣的微博总是繁体字? 
  蒋经国到底对台湾的民主进程有多大贡献? 
  如何看待正晶限时批的主持人彭文正公开声称希望台湾和大陆冲撞一下? 
  想找个台湾老公,怎么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民众的负税特别重。这是真的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突然驱逐所有中国公派留学生,限1月内离境?
下一个讨论
iPad pro怎么防弯?





© 2024-06-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