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并不是因为爱思考才浪费时间,而是在为了逃避应试训练而“思考”,所以才浪费时间。
所以,只要逼着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题目本身,迫使自己在神游到「思考问题本质」的瞬间,把注意力拉回来。
这种在学习时去思考问题本质的思考方式,并不反映聪明、勤奋、有潜力或有天赋(天才能一瞬间把握本质,不需要苦苦思考),而是反映了一种关键能力的缺失。这种关键能力就是:保持专注。
中国的高考准备工作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高考虽然貌似也考察本质、原理,但和奥赛那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知识就那么一个范围,题型就那么几种变化。
要在高考成功,就要意识到,高考是需要应试训练的。素质教育那是给奥赛选手特招用的,大多数人用不着。
题主会觉得爱思考,其实本质上是在:
但其实内心深处,是知道自己在逃避的,会恐惧和焦虑。所以会去看科普书,并思考一些貌似尖端科技的话题,比如量子物理啥的。
看科普书挺有意思,可能会让自己有一种比身边只会做题的书呆子聪明的错觉。这种错觉会掩盖上面提到的恐惧和焦虑,让自己舒服一些——于是这种看科普书、思考“深奥”问题,成为了逃避应试训练的一个好去处。
题主并不是「爱思考」而浪费时间、分心;而是为了「逃避费神且充满挫折的应试训练」而分心。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努力维持专注吧。
明确一个重要观念:看科普书只能获得谈资,并不能真正领会前沿科学的皮毛。科普书本质上是作者和出版社赚钱的工具,为了让读者看得下去,并且让读者感觉自己学到了知识,作者和编辑是下了苦功夫的。就像网络小说一样,常有人会觉得自己看网络小说「学到了一点东西」。
我高中、本科时代也看了很多科普书,第一推动丛书、《环球科学》杂志、《新发现》杂志之类的。当时也犯了我上面提到的那种思考方式的错误。
自己下载epub/pdf或者买实体书读一读。
《深度工作》:里面有个很重要的观点:人的大脑是不可能同时执行两件事的;如果你同时做两件事,其实是在不断地分心,结果两件事都做得不好(只不过表面上看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而且大脑还很累。
《执行4原则》:里面也有个很重要的观点:不要想着同时达成好几个目标;必须勇敢地抛弃相对(!)不太重要的目标和临时冒出来的点子,全神贯注于唯一一个最重要的目标。不要以为这样会有损失,所以难以舍弃「看了总比不看强」、「总会有所帮助」的一些学习任务。要意识到,人每天只有24小时,睡眠至少也要5小时(越少越降低思考能力),而且还有很作生活、学习、工作的日常杂务,所以自由学习时间满打满算也就5~10小时。这段时间,你做的事越多,每件事的完成质量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