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原因:
1.我们已经知道具体位置和范围的遗址:
绝大多数通过调查、钻探已知的遗址没有发掘,或者虽然发掘过但已发掘面积占遗址总面积的比例非常小。
这其中有很多是等级规格很高的,可以由类似的发现来推测可能的出土遗物数量和质量。历史时期大多数帝王陵墓都是如此,比如秦汉帝陵主墓室没有发掘,但可以从海昏侯墓或者保存较好的诸侯王中窥见一斑;帝陵外藏系统遗存肯定也很丰富而且受盗扰影响相对较小,由秦始皇陵、阳陵可知其大概。
2.我们知道会有、但目前还没发现的遗存:
通常根据文献、或者已有考古发现的规律,来推测古人的某些活动应该存在,只是没有在考古遗存中落实。
陵墓是其中一类,有明确文献依据的比如蒙元帝陵,西周王陵等。根据殷墟西北岗王陵区的发现,可以推想更早的都邑,如郑州商城乃至二里头附近也应当有类似的代表最高统治者的墓葬。
反过来说,很多高规格墓葬类的重大发现,由当时居、葬相距不会太远可知聚落就在附近,但却还没找到对应的都邑,这种情形在以前很常见,比如发现了曾侯乙墓,但找不到曾的城址。两周封国那么多,要想每个都找到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就已知的来说,随便一个不知名小国,比如芮(韩城梁带村、澄县刘家洼)、倗(绛县横水)、霸(翼城大河口),或者非华夏系统的戎人墓葬,比如张家川,遗物都非常丰富,这种小诸侯或周边地区贵族普遍的富庶程度,是单从文献上理解历史时所难以想象的。
比如手工业作坊几乎是早期都邑的必备要素,但是很多有名的遗址,比如良渚、三星堆,真正找到这种遗存却很晚。随着方法的改进、课题意识的增强,现在很多遗存是要先想到才能有意识地去发现。比如要在新石器晚期遗址中找冶铸遗存,以前可能是不敢想,但现在看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了,比如屈家岭。这说明根据规律去找一定会有更多的突破性发现。
还有的是我们根据考古发现推测那个时代有相应的技术存在,所以还应该会有比已知更好的文物出土。比如二里头的大件铜器,考古发掘出土的不算太多,质量相比于二里岗-殷墟也有差距,但是根据对铸铜作坊的发掘,容器陶范中有的刻画精美的花纹,有的根据陶范复原所铸圆形铜器直径最大者可达30厘米以上,这些都是目前二里头墓葬发掘中所不见的,还有待将来发现。
3.我们知道可能会有、但某种程度上还需要碰运气的遗存:
这里特指那些需要特殊埋藏条件才能保存下来的有机物。漆木器,纺织品,简牍帛书,等等很多重要遗物之所以能留到今天,依赖于饱水或者极端干旱环境。假使全国都是华北地区特别是黄土地区那种条件,我们就会错失很多重大考古发现了。像下面这样看起来这么新的木俑和保存完好的木制织机模型真是可遇不可求的:
比如夏商时期可能主要书写材料还是册之类的有机物,在中原地区早期文字就不易发现,但是理论上来说,是有可能发现更牛、更早的文字的。
4.我们还不知道的:
回顾考古学史,很多重大发现完全出于偶然,我们现在也很难说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足以预测未知的遗址,越早越如此,如旧石器时代。
对于新石器时代,哪怕已经有了满天星斗的心理预期,但是对于石峁、良渚的一些新发现,还是让人感到新奇、震撼。这也就意味着,将来还有可能有新的重大发现突破我们的想象力边界。
尤其是,很多地区(尤其是现在人口密度不大的地方)考古工作的强度不够,遗漏掉一些重要发现也算正常。比如新疆的史前遗址,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用图来表示类似这样:
最后,有些满足提问者条件的特别牛特别精致的文物,理论上数量也很少,说不定是孤例,在哪儿挖出来也几乎是全凭运气了。随手找几个考古信息不明确的遗物,大家可以猜一下将来哪里可能会出土类似的东西:
青铜龙,战国秦或秦代,原只存8件残块,总重92.5公斤,复原长240厘米(之前给的数据差太多,感谢@季心 指正)。20世纪90年代陕西警方缴获,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青铜有翼神兽,战国?长约65厘米。传1914年出土于燕下都,现藏阿布扎比卢浮宫分馆
嵌玉琉璃铜镜,战国?传1928年出土于洛阳金村,现藏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
(以上图片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