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生活在藏区的汉族是如何看待藏族同胞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名在西藏呆了十几年的“甲米(汉人)”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有资格回答的。


这个问题非常非常大,“藏区”这个概念非常复杂,康巴、卫藏、云南藏区、安多藏区乃至于不丹、拉达克、藏南,都算藏区,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有信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有信噶玛噶举派的,还有信格萨尔王的,去这些地方的甲米措(汉人们)自然观感就不一样。藏族人本身也存在着分化,不丹拉达克藏南自不待言,中国的藏区,也是士农工商什么人都有,看待我的态度自然不一样,那么我的看法也就不一样。


总之,作为一名甲米,我很喜欢藏族文化中朴素和耿直的一面,不喜欢原始愚昧的一面。


坦率的说,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民族,汉族人对藏族文化的了解,要远远少于藏族人对汉族文化的了解,不少藏族人对汉族的传说、寓言了如指掌,相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汉族人非常少。但是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中国人对美国人的了解,就远超过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强势文化民族很少跑去研究边缘民族的文化。这种现象在藏区也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大家都是中国人,交流与交融还是要容易很多很多。比如藏族文化在汉族文化圈里的流行,尽管掺杂了很多误解和迷惑,也促进了汉族人深入藏族地区去看到真实的藏区。


我在藏区兜兜转转十几年了,这种感受恐怕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说全的,就捡大的方向来说吧。




一、藏汉交流


藏汉同源,这一点毫无疑问,不管是DNA还是文化,藏族和汉族都是毫无疑问的一家人,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一些人的干预破坏下,可能存在分道扬镳的迹象,但是从历史来看这两个民族注定得待在一个国家里,这一点谁都无法改变。

四川、西藏以金沙江为界,以东是四川、以西是西藏,但是在金沙江以东也是有藏族人聚居的,同样,在金沙江以西也是有汉族人聚居的,历史上从来就是如此。完全彻底的找到一条分界线,把西藏和四川分开,把藏族和汉族分开,历史上做不到,以后也不可能。在西藏有很多叫做“甲米岗”、“甲米沟”一类的地名,历史上就是汉族人居住的地方。而很多大家都以为是汉族地名的地方,实际上那个名字是藏语的,比如雅安,意思是“牦牛尾巴”;邛崃,藏语意思是“酿酒的地方”。雅,藏语牦牛的意思,雅安就是牦牛的尾巴,意思是藏区最远的地方。邛,藏语酒的意思,崃,厂、作坊,邛崃就是酿酒的作坊。


文化上实际也不可能把汉族带来的那一部分完全去除掉,真的去除了,藏文化自己就会变得残缺。汉族地区的儒家文化是这一片区域的强势文化,甚至有很多藏语词汇本身就是借用的汉语词汇。在文化上同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


而经济上更不用说,茶马古道一直是藏区与内地联系的经济通道,这条通道完全断绝,意味着一场无法克服的灾难。


而且藏族与朝鲜、越南这种仅仅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还不一样,藏族文化与人种本身就与汉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双方的利益纠葛远比这些地方要紧密的多。比如说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西藏也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安全屏障和生态屏障,汉族地区则自古以来就以盐铁茶贸易为青藏高原提供生活必需品,现代更是制造了绝大多数工业品。这些事实导致的利益纠葛不是那么好说清楚的,事实上对这些来一个“一刀两断”,双方谁都承受不起。


所以从唐朝以来藏汉交流就一直都在持续,从来未曾断绝,双方不但互相交换商品,同时也进行着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藏式建筑上大量使用着“斗拱”这种传统汉族建筑的元素,汉式屋顶也到处都是,作为一个汉族人你去西藏往往感受到的是异域风情,但是真正来自外国的人,第一印象会是:这是一种特殊的中国式建筑


类似的还有甘孜藏区比比皆是的歇山顶民居,藏汉元素密布,有机会大家可以好好看一看,仔细分辨一下哪些是汉式元素,哪些是藏式元素。


这可不是什么礼仪性、宗教性的建筑,不具有任何官方色彩,纯粹是普通的民居。


所以我认为,不管是生活在藏族的汉族,还是生活在内地的藏族,在看待对方的时候都只能有一个态度:这是另一个地方的中国人。老实说,单单看建筑风格,四川民居跟广东客家人民居的区别,要远远大于跟川西高原民居的区别。



二、态度


因为这种交流,藏族本身对待汉族、汉族对待藏族,态度是千差万别的。


清朝末年与民国期间,藏汉交流趋于停滞、断绝,西藏分裂倾向增强。新中国建立以后迅速扭转了这种趋势,双方交流再度活跃起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即使是一个民族,中断交流几代人,也会失去联系,这个话就得要分情况。


像藏族汉族这种注定在一个国家的两个民族,中断几代人确实也会造成巨大的隔阂,但是这种隔阂一旦交流恢复,立刻又会消失。西方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一点,这么两个山水相连的民族,挑拨他们的关系,结果会是什么?


无非是一场短期的纷争,双方内部都会出现主张分裂的人,也会出现很多主张统一的,纷争也是一种交流,长期来看最终加快了民族融合,而且融合更加紧密。


类似的例子相去不远,2008年美国就这么干过,挑拨藏汉矛盾,结果是到今天藏族跟汉族的交流更加紧密团结了,这种紧密团结甚至超越了政治本身,深入到了文化层面——2008年你在拉萨满大街都能听到印度歌,现在藏族人跳锅庄都有放广场舞神曲的。这种挑拨反而降低了双方的猜忌和不解,消除了陌生感,促进了融合。


西方战略决策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别人当傻子。


总的来说,汉族人对待藏族人的态度分为三个层面:


1、政治层面:毫无疑问藏汉团结是政治正确的,没有任何人会否认这一点,这个大方向是所有人都承认的。


2、事务层面:具体事务中,两个民族都是采取的实用主义态度,你好接触就跟你接触,你不好接触就不跟你接触,硬着头皮打交道的时候也不管你是藏族还是汉族。当然藏族作为少数民族,相互之间会更紧密一些,不过并不绝对。藏族人之间跟世界上所有其他民族一样也会互相看不起,这很正常,这意味着民族之间的区别已经远远小于不同人群之间的区别。汉族人之间同样如此,面对一个彬彬有礼、通情达理、合作共赢的藏族人,我肯定不大愿意搭理一个野蛮无知、蛮不讲理、损人利己的汉族人。


3、个人层面:对于单个的人而言,沟通交流也是需要时间的,初来乍到与老江湖之间肯定区别非常大。有些非常不可理喻的汉族人,刚刚来到藏区的时候抱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殖民者优越感”,往往要狠狠的吃不少亏才会懂事起来。汉族人不是什么殖民者,藏区更不是什么殖民地,你拿那一套电视机上学来的老爷脾气来,揍你算是轻的,藏汉混合双打才够味道。总的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汉族人来到藏区往往表现得更加谦逊有礼,也更尊重藏族传统文化,有些不大明白事理的人来了更有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随着双方交流的扩大,更多人员互相往来,鱼龙混杂之下爆发一些冲突也在所难免,不过这无伤大雅,谁都明白人不行就是人不行,不至于上升到民族层面。


三个层面交互作用之下,具体问题只能具体分析,你很难说藏区的汉族怎么看待藏族同胞,这个只能根据场景来。




三、羁绊中携手共进


我参与过藏汉混合双打。


川藏线的几个险峻路段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总有人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大家都堵在路上,偏偏有人要跑到对向车道去,导致拥堵加剧,本来堵一小时的,堵上好几个小时。我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对向车道确实没有车,那么这边堵着动弹不得的这些司机就都是傻子吗?


一般这种,川藏线老司机都是客客气气的让他倒回去,无论藏汉。


就有那种混不吝的,平心而论,这里不是我放地图炮,实事求是的来说,我见过最多的就是川A和京N的车牌最爱干这事儿,车型则是JEEP的最多。这种大城市来的司机大概是觉得我们小地方的司机都不会开车,不就是堵车嘛,违反交规不就不堵车了?


我好多藏族朋友都是在川藏线藏汉混合双打中认识的,前几天这一趟就认识了一个。小哥是做订制旅游的,从广州拉游客一路跑拉萨,沿路照顾那种。那天在帕隆藏布江旁边挂壁公路上堵上了,一个川A的车嗷一声就冲上了对向车道,当然被一群老司机拦住了。平时这种一群人围着说一下也就倒回去了,这哥们儿偏不,死活就是不倒,藏族小哥就站在车前面,他居然直接一脚油门就给人怼上去了。


牛,真牛,天底下就属你牛。


前面一辆川X牌照的混凝土罐车一盘子就给前路封死,我在后面也是一盘子后路封死,故意撞人还想跑?


藏族小哥可不跟你玩儿碰瓷那一套,跳起来就开始了川藏线喜闻乐见的藏汉混合双打,连赶过来的警察,要不是警服在身都想上来过过手瘾。


藏汉交流其实大致上就是这么来的,一样的爱,一样的恨。实际上藏汉通婚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有过藏族女朋友,我的同事里面也有很多藏汉混血的,爱恨本身就大致相同。




四、藏文化


我不是藏文化研究专家,可以说是个门外汉,我甚至不会说几句藏语,除了什么“底修”、“送”、“几米嗖细噶”之类的应付日常,别的啥都不会。


藏文化只能算略知一二,说的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原谅。


藏文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传说寓言仪式


传说,是指藏族自古以来流传的关于祖先、英雄、圣人的事迹或者言论,这是藏文化的基础。


寓言,是利用这些传说编写的,用于指导日常生活的说法,这是藏文化的主体。


仪式,则是在长期的生活中为了维持传说的存在与寓言的权威,而定下来的一些日常生活规则,例如节日、祭祀、供奉等等。


藏传佛教不等于藏文化全部,这一点必须要清楚,比如格萨尔崇拜、原始崇拜,就与藏传佛教无关。


只不过藏传佛教的核心要义跟藏文化传统有相通之处,也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后很容易得到推广的原因所在,既佛教所谓的“经律藏”,经是佛祖的传说,藏是佛祖的寓言(演绎),律是佛的规矩。那么佛祖作为一个外来形象,很容易就能按照藏文化的格式融入进来,也不可避免的被原生文化改造。很多藏族传说人物,摇身一变成了佛教人物,也很正常。


实际上汉族文化也有过这个阶段,只不过后来逐渐脱离了这种相对原始的形式。像儒家文化同样有过这样“三段论”式的事情,《论语》就是关于孔子个人的言论事迹,四书五经则是通俗化、日常化与实用化的解读,“礼”就是仪轨。后来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逐渐吸纳和包容了更多的东西,开始进行大型帝国的建构,这种三段论很显然不足以应付这么庞大的帝国这么庞大的人口这么广阔的国土,就增加了许许多多别的东西。


例如文官系统与信仰准则的部分脱离、“吏”的产生等等,尽管也受儒家的影响,但是具体事务是另一回事。


而藏族文化并没有这个需求,因此也就没有产生脱离了信仰准则的文官系统,也没必要形成一个专门的“吏”阶层。


总而言之,因为有必要,汉族文化走向了政教分离的实用主义路线,藏族文化则并无此必要。


这里不得不提到儒家文明核心区也就是所谓“汉地十八省”与西藏、蒙古乃至于越南这些地区的关系了,文化走到了这一步,政治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古代朝贡体系中,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是有区别的,有的直接设流官也就是所谓的“改土归流”政策,有的是保持相对独立的土司制度,有的则干脆采用册封的手段管理,最偏远的则是“羁縻”、“和亲”这些。


我认为这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交流,而不是文化差异。


经济交流密切必然导致人员往来密切,接着就是文化交融密切,接下来就必须要设置流官、军事征服、政府管理。藏区真正设置流官管理已经是1960年代的事情了,在此之前即使是康雍乾三朝,也仅仅是放个驻藏大臣就完事儿,主要管理的是外交通常等等事宜,管发放营业执照这些,具体的民事主要还是本地人在管理。


藏文化的现代化,就是随着藏区整个面貌的改变而发生的,在藏区纳入现代政治体制之后,藏文化本身开始向着现代化与永续发展进步。


在此之前,因为没有必要,藏文化发展实质上是停滞的。随着清朝的没落,最后一个试图在藏区搞改土归流的官员也就是保路运动里大名鼎鼎的赵尔丰死亡,内地对西藏的经营几乎断绝。赵尔丰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的对藏政策,可以反映出很多很多问题。

藏文化本身再也不需要什么进步,如果不是西方殖民者来了的话。但是西藏对于英国殖民者来说难度也相当大,殖民力度没那么强,带给殖民者的利益也没那么多,西藏暂时是安全的。


紧接着就爆发了二战,二战以后,殖民时代结束了。


站在上帝视角,我非常理解当时西藏统治者的想法,他们完全有理由希望关起门来过日子,文化、政治、经济都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也就避免了注定会出现的利益纷争,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岂不美哉?殖民者消失了,汉族人和满族人也都消失了,我们继续以前那一套不好吗?


不论如何,大多数的农奴恐怕不这么想的。

经济、文化以及中国国防的需要综合作用下,藏文化开始迈出了下一步:世俗化、日常化、现代化


如今的藏文化里,表现在日常对话中,传说、寓言与仪式依旧非常非常普遍。比如说有人想要表达“儿子要尊重和爱戴父亲”这么一个意思,他不会直接这么说,而是要打个比方,“树木都长在向阳的山坡,因为它需要朝着阳光啊”,这样一种抒情的方式。这种扎根于语言的文化是不可能轻易就改变的,而是将会继续发展下去,既要吸纳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也会长期保持这种语言风格。


但是新的社会制度和更加现代化的生活,特别是2006年火车通车以后整个藏区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工业化水平提升,也在影响着藏族文化。


藏语本身在走向现代,在学校里、工厂里,藏语也在努力的适应着现代生活的需要,没有办法采用“抒情”方式表达的事情,也只能用充满了逻辑的语言来表述。比如说要表达“如果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那么斜边就是5厘米,因为3^2+4^2=5^2”,这个你怎么抒情呢?再比如说圆周率π,你怎么抒情?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它的轨道会跃迁,概率波被观察就会坍缩,2Ca+O2=2CaO,为了这些庞杂的现代知识挨个找个老祖宗大英雄来表演一段传说,然后再编织一段寓言,并且为此制订仪轨?


我敢跟你保证那将是世界上最怪异的场景。


我试着给你来一段:


传说,世界本是一团混沌,这时候创世大神拜欧斯诞生了,他住在一个叫做色莫斯的地方,他规定,世界分为输入、输出、存储器、运算器和控制器。但是世界到处都充满了荆棘和峭壁,行动十分艰难,有一位大神叫做欧艾斯,他抚平了世界的粗糙,让世界变得容易起来。欧艾斯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多斯、尤里克斯、艾欧艾斯。多斯刚开始比较弱小,只能管理一些小的人类部落,后来他的儿子温多斯比较强大,管理了大部分的人类部落。而尤里克斯一直以来都是巨人们的统领,但是巨人族衰落了。艾欧艾斯是精灵族的统领,他们道骨仙风但是数量比较少。


这么跟你讲计算机基础,你会不会想要提刀剁了老师?


实际上现在的藏语在接纳现代化方面,是全世界所有少数民族语言里的佼佼者


在接纳现代化方面,中国的几个少数民族语言表现出了统一的、超强的生命力,包括藏语、维语、壮语、彝语等等少数民族语言,与全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语言凋敝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大部分其它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都在面临着被现代化淘汰的危机,例如印第安人的语言。怎么,你打算用吟唱的方式来论证量子力学吗?这不可能。实际上全世界的少数民族语言都在消亡过程中,在悄无声息的死亡中,因为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没办法容纳接收现代科学技术词汇,无法通过改进来跟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爆炸一样增加的词汇量、知识量。


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包括藏语,一样面临着这样的冲击。


但是中国的情况不同,中国有汉语作为第一道防线,面对信息大爆炸,汉语为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扛下了第一波冲击。首先是汉族的救亡图存,汉语的奋发图强,至少保证了民族的存续,抵挡住了殖民者的直接统治,如果汉族人没扛住那么情况会是什么样?现在中国的官方语言就会是英语。无论如何,盎格鲁萨克逊人都不像是会让藏语保留下来的样子。


接下来则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存续与发展,先从汉语里面借词,慢慢再根据自己民族的文化来消化,当然远比让藏语、藏族文化直接去面对殖民者的冲击来得好得多。


根敦群培,被称为“藏族的鲁迅”,然而藏族能够有几个鲁迅呢?而汉族毕竟不但有鲁迅,还有蔡炎培,有严复,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得不承认,在整个中国的百年沉沦中,汉族是担当了主要的救亡责任的。


但是也不能因此否定包括藏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贡献,对整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贡献。实际上在整个近代史中,包括藏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同胞一直都与汉族站在一起,满族反清的、回族抗日的、藏族参加解放战争的、所有民族一起抗美援朝的、大家一起建设社会主义迎来改革开放的。


中华民族不是白叫的




五、总论


汉藏一家亲,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这不是什么虚无的政治口号,而是深入到血统、骨髓和文化里的血亲,无论如何割不断的。


一个汉族人到藏区,与一个四川人去东北生活,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汉族人看待藏族人,与四川人看待东北人,区别也不大。除了语言上偶尔有点小小的隔阂,实际上,从生活习惯到文化到追求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四川人是北方方言区,真要跑去广东省生活,普通话又不那么普及的话,那感受跟在藏区真的还没法比。


所以你说我怎么看待藏族同胞呢?


另一个地方的中国人而已。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又去翻了翻其他节目,我觉得亮点还有这个

《东方为什么红》


天不生教员,万古如长夜

啊这主旋律歌曲也选的的这么好?河南台真的用心了。



实话说我并没有看整个春晚,只看了河南共青团和七海悠仁up主搬运的片段。给我的感觉就是河南,中!

《唐宫夜宴》

这个舞蹈给我的感觉像是河南省博物馆里复活的唐俑,弹幕里有人刷像是文物在逃也是很形象了。尤其这一幕,很有那个感觉哈哈哈。建议名字改为《唐朝少女之博物馆奇妙夜》


截取了几个动图

在说悄悄话的宫女


对同伴使用屁屁攻击的宫女


入宫,开始表演的转场很好看


《白衣执甲》

天波府里走出来的保国臣——巾帼英雄穆桂英。就像弹幕说的,不杀安王贼(新冠),不回家门!

第一段豫剧《穆桂英挂帅》

抗疫夫妻双双把家还。

第二段黄梅戏《天仙配》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河南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三段豫剧《花木兰》

希望女拳师不要再煽动性别对立了,河南台把真正的女权榜样给你列出来了。无论男女都一样,想要获得尊重与独立,只有靠自己努力去争取。

真正的女权是像教员说的那样妇女能顶半边天,像穆桂英,花木兰一样,像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一样,像刘胡兰,申纪兰,张桂梅和抗疫前线的女战士一样。通过为国家,为人民,为妇女解放事业,为山区贫困女学生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获得别人的尊重。


说的有点跑偏,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中华文明体系里,河南是天下之中,华夏之源。说句中原文化是华夏正统没毛病吧,古代中国人都是以中原文化为尊的,一个朝代首先要占据中原才能说自己是正统政权。但是前些年河南人经常被人在互联网抹黑,名声很不好。这本就不正常,细细想来,河南的在国内的境遇犹如中国在国际之境遇,人口众多,从事农业人口占比高,工业门类全而不强,被某些人(西方发达国家)误解抹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什么样,河南就什么样。建国初期东北被称为共和国长子,我认为河南算的上是中国远古长子。

现在河南人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发展。让中原文化回到他历史上应有的地位,让那些谣言不攻自破。又恰如今日之中国,在奋力实现中国民族之复兴。

(额,话说燕赵大地啥时候能支棱起来啊?不说别的,咱梆子戏调门可是不输豫剧啊!咱也整一出漂亮的春晚搞一波文化输出……)


user avatar   sm0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问题其实你不应该来这里问,因为知乎不是一个单纯的查询回复软件,其中各式各样派别的人都有,单纯回复你问题的人不会太多。你要想知道查查百度或者翻翻历史书就就可以了,要是你实在信不过这些东西,去博物馆看一下也行。要是你做了上述调查还是得不出结论,那你就看看别的民族的服饰,特别是他们的服饰发展史,看看他们以前穿的和今天穿的差距多大,看看他们今天穿的到底有几年历史,然后再对比一下汉族的,我相信你会得出正常正确的答案的。

————————————

另外我也说一句,任何民族在他没达到工业化阶段的时候,总会有一部分底层人穿不起能把全身盖满的衣服的,汉族有,和族有,韩族有,藏人有,蒙古人有,白人也有,但是如果有人拿这群人穿不起衣服来论证汉族或者其他民族所认同的民族服饰不存在,那么要么这个人没脑子,要么他蓄意为之。


user avatar   wang-ba-dan-41-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kang-quan-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为什么历史课本会强调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这种融合(汉族、鲜卑、羌氐、羯、匈奴等)是怎样发生的? 
  鲁迅、柏杨是逆向民族/种族主义者吗?为什么? 
  如何看待华姿仪赏汉服排斥中国男性,只使用白人男模特和中国女模特打汉服广告? 
  少数民族语言的外来语借词有何来源? 
  为什么清军入关屠杀了这么多汉人还能统治中国,取得民心? 
  怎么看待少数民族追求汉族女生的做法? 
  近现代陕北传统服饰算汉服吗? 
  汉人多次亡天下是否是因为其文明自身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近千年无法解决最后不得不近代自毁性刮骨疗毒? 
  中国各民族的汉化,还是汉民族的稀释,如何看待民族融合?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汉改少”? 

前一个讨论
记忆力越来越差该如何改善?
下一个讨论
女性到了一定年纪以后会有想要生孩子的强烈愿望吗?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