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独立物种的标准主要是生殖隔离。但植物比较容易突破生殖隔离,杂交起来比较随意,所以对植物种的判断也比较宽容一些。一般只要有较明显的分布区分化,自然杂交不是非常频繁的发生,比如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荷花和美洲黄莲花,即便在人工条件下可以互相杂交,我们仍然可以将它们判断为独立的种。当然也存在很多杂得乱七八糟的暗黑类群,比如猕猴桃属,深究起来很麻烦,我们只能表示你高兴就好。
回答具体问题:
1.假如植物学家已经知道疑惑猪笼草是两种猪笼草的杂交种,那么会取消它种的分类地位吗?
注意区分杂交种和杂交物种形成。前者仍然能和亲本随意杂交,所以不具有种的分类地位。但杂交种在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化过程后,可能和亲本在生态位和基因上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不能和亲本杂交的独立物种。
关于杂交种的命名参照《墨尔本法规》附录I——杂种的名称。辰山汪远做过一个很简单明了的归纳:
杂交种(hybrid species, ×)
基本格式:Aa × bc
= Aa bb × cc = Aa bb × Aa cc
Aa × bd
= Aa (bb × cc) × dd = (Aa bb × Aa cc) × Aa dd
×Ab cd
= Aa cc × Bb dd
例:Aloe × delaetii = Aloe ciliaris × succotrina 海虎兰
Euphorbia 'Sunrise' = Euphorbia pseudocactus × bougheyi 'Sunrise' 日出杂交大戟
×Cuprocyparis leylandii = Cupressus macrocarpa × Xanthocyparis nootkatensis 莱兰柏
×Chitalpa tashkentensis = Catalpa bignonioides × Chilopsis linearis 塔什干梓
Aechmea chantinii × Hohenbergia stellata 斑马凤梨×星光球花凤梨
杂交种是由两种植物有性结合形成,有属内杂交种及属间杂交种。属内杂交种最基本的书写格式是Aa × bc,Aa、bc斜体或粗体,杂交符号“×”正常书写。这是由Aa属内的两个种Aa bb和Aa cc杂交而来,种加词bc可以是新拟,也可以从bb、cc中各取一部分而成。当没有为杂交种拟定新的名称时,也可写为Aa bb × cc。若杂交亲本自身也是杂交种时,可以使用类似于数学公式的杂交公式来表示。一般来说,一个正式发表的复杂杂交种,应当新拟一个类似于Aa × bd的学名或者类似Aa 'Bd'的品种名,以利于传播和使用;但当为了表明其亲本时,也可使用类似于Aa (bb × cc) × dd的形式表示。属间杂交种最基本的书写格式是×Ab cd,杂交符号写在属名之前,属名与种加词之间没有杂交符号。杂交属名一般由母本、父本属名各取一部分组合而成。同样的亲本杂交后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杂交品种。
无论是属内或属间杂交种,如果是人工培育或选育,一般可直接命名为品种,如Aa 'Bb'或×Ab 'Cc'这样的形式。
杂交种的中文名拟定可以与一般种采取相同规则,不必特别强调是杂交种;当属内杂交种较少时,可以直接称为杂交XX或杂种XX;当属内有多个杂交种时应另拟新名。对于杂交公式,中文名可按公式顺序依次写中文名,用杂交符号及括号连接,如Aechmea chantinii × Hohenbergia stellata中文名可写为斑马凤梨×星光球花凤梨。
但如前述植物很容易发生杂交,所以自然杂交种和自然杂交物种形成的界限并不容易判断。典型如猕猴桃属那样的暗黑类群,里面很多东西到底是处理成独立的种还是杂交种颇有争议。但我们可以通过分子手段,如微卫星标记,来考察它们的杂交历史。
2.假如某植物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猪笼草,是某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但是它在该地区已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种群,应该作为种处理吗?
可能是杂交种也可能是杂交物种形成。生殖隔离是主要标准,然后可以看跟亲本有没有稳定的性状差异和显著的生态位分化。
3.假如一个邪恶闲着没事干的植物学家,他培育出了一种自然界没有的猪笼草,正常情况下应作为园艺种,但是他偷偷在婆罗洲种植并归化成功,从此销声匿迹。后来这个种群被发现,会被作为物种吧?其实我拐弯抹角说了这么多是想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工培育的生物会不会也可视为新物种?
我觉得目前人类文明的尺度跟一般物种形成的时间相比还是太短了,不太可能在这么短时间演化出显著的生殖隔离,几万年后可能可以。当然如果这个园艺种没有人见过,还是有可能在野外被当作新种的。但通过分子手段可以发现其为杂交种。
食虫植物或者说肉食植物需要进行哪些严格实验才能确定呢?
一般要通过两步验证。第一步做稳定同位素含量分析,主要是氮15,证明其氮素来源来自于动物体内,通过此验证可以初步判定其为肉食植物。但可能是自己不分泌消化酶,而通过微生物和昆虫降解猎物获得营养的原肉食植物。
第二步是消化酶活性检验,检测其是否自主分泌蛋白酶、磷酸酶一类的消化酶。通过此验证可以证明其为真肉食植物。
另:十年内只发现了一种新的肉食植物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