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大学时期你有什么深刻的思考? 第1页

  

user avatar   ban-mei-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会走不出宿舍」

穿过宿舍走廊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宅在宿舍的同学们大多分两种。

第一种,“狂欢型”的。他们喜欢窜宿舍,敞开大门,都有自己的娱乐倾向,五杀了会欢呼,买一些靠背椅,健身器材,生活挺丰富。

第二种,“无聊型”的。他们常常不太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有娱乐但却不怎么显得开心,有时玩玩手机,有时玩玩电脑,有时还掏出一本书看不久就放下,在我经过时会和我对视一眼,眼睛有点空洞。

就像两个极端。第一种是“把酒言欢,及时行乐”,第二种是“无所适从,亦步亦趋”,一个高峰,一个低谷。

宿舍外,更多人困扰于两种状态的转换。从狂欢到低谷,从无聊到高峰。有时很开心,一腔热血,有时又多情伤感,像个诗人。

“等会去哪儿?”“反正现在出去也只能看一个小时书,还出去干什么”“来不来玩......——好啊!”“一起去洗澡?”“有谁去学习的?带我一个。”“你什么时候回去?”

他们经常寻求一个集体性的、统一性的意见,作为个人行动的方向。经常在提出意见时,受到一点干扰,就放弃,妥协,而不尝试衡量利弊,再加一把劲。

从不寻求最优解,只寻求折中解。

——“那么认真干嘛?”“水水就行了嘛。”

我也知道人不能一直那么认真,但是说真的,认真的次数不应该那么少。


大学之初,我忠诚于集体,加社团,加部门,是宿舍行军的一部分,是迷茫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我有目标,有热情,有凌云壮志。也无知,也会失去目标,也会不知所措。

我属于那种天生想得多的人。想着,想着,我逐渐生出厌恶感,像黑色水潭从湖底冒泡。

不是厌恶他们。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尊重,没有对错之分,也不能由我来判断,而应该由他们判断。

我厌恶的是自己。

这种厌恶感是外在化解不了的,准确地说,没有人能了解我的“厌恶感”。和谁说呢?况且我也不想说。我必须从里面解决,靠自己解决。

从此,我一点点地脱离集体,不和舍友一起走路,尽量避开不想说话的熟人,退出社团,退出部门,一个人出入图书馆自习,一个人在生日那天,跑到学校外面玩。

独处得久了,我一点点地改变。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大二突然的一次独自旅行。

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不依赖任何人,自始至终,在另一个城市的衣食住行。动机说不清,突然很向往外面,当时心情也不太好,还真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可有一点我很清楚,我想一个人安静一会儿,想些事情。现在看来,就在这为期不过几天的旅程之中,我着实进行了一系列能内化为自身的思考。

大体可以归纳为:为什么会走不出宿舍。


就像《树上的男爵》里的柯西莫爬到高高的树上。当你离开一贯身处的环境,隔开距离重新审视,就能发现不一样的景致。

那段时间,我仿佛以一种出世者的角度观察同龄人。没有任何人会联系我,没有人与我同行,没有束缚我的思维和行事习惯,我不是他们的一份子,我可以抛弃原来的我,从全新的角度思考。

有一天外面在下雨,我躺在床上,听外面的雨声击打房檐,盯着天花板发呆。

以前的我需要由别人来构成。

我想到这一点。

我总是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许多选择都在无形的他人影响中,放弃了,妥协了,不再坚持了。进而推广到每一个迷茫的小个体,他们需要由别人来构成

构成他们的,不是自己,至少大部分不是。父母的期望、批评、赞美,同学的期望、批评、赞美,依靠从中诞生的价值感作为养分,满足,然后就可以活下去。

不坏。

但我做不到,我需要来自里面的期望、批评和赞美。我想不通,没人能让我想通。只要我心里想得开,没有什么过不去,但是同样,如果我放弃了,就没人能救我。

像《肖申克的救赎》所说:“你自己都放弃自己,还有谁能救你。”

强烈的自我意志,在我独处的过程中出现了。

前所未有。

当时住的房间虽小,但对于一个沉思的人和阴晦的雨天来说,空旷得像无垠的星球。我是那么孤独的一个人,有几个人会像我这般怪异,一个人说跑就跑。但又正因为这种孤独,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己,面对自己。正如叔本华所说:

独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只能返求于自身,这个人的自身拥有就会暴露无遗。

我直面了自己,站在自身拥有的前面。我强烈地感受到自我意志,我有能力为自己选择一切。而这份自我意志,又岂是我一人独占?它属于每个人,每个人都有自我意志。

你好好想想,你感受到过吗?你常常坚持自我的意志办事吗?


后来独自出游,我欣赏风景,观察行人。

小孩,大人。年轻的,年老的。散步的,运动的。每一个人都如此鲜活,像大海里的鱼一样灵动跳跃。因为自我意志的存在,生命才能如此鲜活,珍贵无比。有了自我意志,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特的唯一一个。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三观,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帮助他人,互相支持而活。正因为自我意志的珍贵,生命逝去才会如此惋惜,它伴随着无限的可能性沉入大地。

想到生命,便想到死。《挪威的森林》里有一句我印象最深刻的话: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川端康成也在《千羽鹤》中提到生活中处处潜藏着死,死亡就在脚下

我们总以为死很远,其实死就在身边。每天都有花凋谢,有叶子飘落,有机器报废,有自我意志的丧失。

自我意志的丧失,何尝不是一种“死”?

它是不是作为芸芸大众的一部分,持续到生命的尽头?

是不是就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

是不是就在我们脚下?

在这层思考上,「宿舍」作为实体,可以抽象出背后的意义:「培养皿」——“死亡的培养皿”。自我意志的死亡能在这里诞生。

拓展开来。不止是宿舍,一切「局限的小圈」都可能成为「培养皿」,抑或称之为——「围城」。

宿舍只是学生时代的一种“围城”罢了。各行各业,或是人生,处处都是“围城”。当自我意识丧失的一刻,一道无形的围墙就会把你框定在内。

我必须走出去。

比我年少的人,比我年长的人,都在其中挣扎。人终究要活在社会的群体中,但把你框起来的也终究是你自己,又正因为是你自己所造就,所以你也能靠自己打破。要打破这一切,必须学会独行,学会自我思考。依然是叔本华的一句话:

人的内在空虚才是无聊的真正根源。

不断提升自身拥有,保持自我意志,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我。


user avatar   yang-xiao-xi-42-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回族。

从初中开始我就已经不怎么信教了,那时起对于宗教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我祖祖辈辈都是穆斯林。家庭的生活习惯对我影响是巨大的,是一生的烙印。

因为生活习惯,别人用我的水瓶喝过水我就不喝了,吃饭都是清真窗口或者校外兰州拉面。不吃猪肉的忌口你懂的。

我喝饮料从来没有中过再来一瓶,从来没有!我想我的人品可能都摊到交朋友这一项里了。对我都很惯着,知道我不吃猪肉不喝酒,好朋友都是一边骂我事逼一边领我去清真餐馆。甚至有个别丧心病狂的好友,在教室上课,会在我离开座位的时候帮我看着水瓶怕别人喝一口我就不能用了!! 对我好的真的没话说!!

我被这么惯着很多年,我感激于心,虽然并不觉得理所当然,但还是被惯的像个事逼小公举。

大三快结束的时候,我最要好的朋友要提前回家了,高兴的像个疯子,在楼道里给她妈打电话一边跳着一边说“我要吃大肘纸!我要吃大排骨!哈哈哈哈” →_→卧槽这个神经病我不认识她不认识她。

她挂了电话抓着我的手说“哈哈哈老子要回家了!老子要天天吃排骨到天亮!”,我一脸黑线,这是馋成什么样?她说“你知道不,我和你玩了三年,吃了三年兰州拉面,只有寒暑假能在家吃上猪肉,我妈看我那吃相都懵了。在学校跟你一起吃饭,觉得在你面前吃猪肉挺不合适的就一直忍着,可把我馋坏了”,

她完全是一副开心的像是在描述什么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那一瞬间却感觉被雷劈了一下,脑海里都是风暴。

因为我俩要好所以基本形影不离,喝酒帮我喝。吃饭都是跟我一起吃,猪肉她自然吃不到。好多次我们一起吃饭她总是没有胃口的样子,我问她是不是不爱吃?她总是笑笑说胃不舒服,不想多吃。原来是厌倦了鸡鸭鱼牛羊肉。但是我看不出来啊,我没心没肺是先天病啊!根本看不出来啊!我特么居然残忍的剥夺了一个东北人吃猪肉的习惯自己还不知道!迁就了我三年啊,该不会是喜欢我吧?可是她有男朋友啊!难道只是掩饰?啊咧。。。我在胡思乱想什么。。。。。

她那些话让我精神恍惚了一整天,我都不想看见她。因为心里特别抱歉,很难受,难受的是作为她最好的朋友。我居然让她受了三年委屈不自知,平常的朋友偶尔和我一起吃饭,吃顿兰州就当品尝风味了,她可是顿顿不拉的和我吃啊。

凭什么我是回族就要别人来尊重我的生活习惯?就那么理所应当吗?我回族所以我有理?凭什么我吃饭的时候别人不可以端盘猪肉和我一起吃?人家尊重我不吃猪肉,我为什么就不能尊重别人吃猪肉?又特么不是塞我嘴里我矫情什么!?

而且既然自己已经不信教,还装模做样的干什么?如果是信仰伊斯兰,宗教的约束我不喝酒不吃不洁食物是对的,但若我已经不信,约束我的就只是从小的生活习惯。我凭什么要求别人处处他妈的迁就我,还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真是愧疚的不要不要的。

那一整天,我脑子里都是这些。然后第二天送她上了火车。

后来,开学的时候,我让好友在一楼餐厅等我。我在二楼清真窗口打好饭,端着餐盘到一楼,陪她打饭。

“那有排骨”

“算了算了,不好的,我吃别的。”

“阿姨,给她来份排骨。”

“真没事吗?你闻到这个是不是不好?”

“别bb,吃你的”

后来,我们就这样愉快的吃到毕业了。我发现这货真的是顿顿猪肉啊~ 不过幸好我们有同样的爱好:番茄菜花。

这是对我来说,大学里最深的思考了,也是反省。

额,现在是酒也喝,不清真的馆子也去。反正只要不把猪肉塞我嘴里爱吃哪吃哪,我不吃猪肉你别bb,你吃猪肉我也陪你下馆子看着你啃肘子我来盘宫保鸡丁~

饭局不提自己民族,随便吃哪,随便点。我默默的夹别的菜,一般也不会有人注意。无言的尊重。

关于这些,我想是大学时期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了。感谢我好友那几句真心话。

后来去哈尔滨找她玩,她带我吃变遍了师大小吃街,当然除了猪肉,锅包鸡柳好吃,哈啤很好喝。

==========小=分=隔=============


评论区里有个叫伊川行舟的朋友精炼了一句话是:

我在捍卫我不吃猪肉的权利的同时也去坚决捍卫别人可以吃猪肉的权利才是真的平权!

我啰嗦了那么多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强调一点,我是不信教的回族,不要叫我穆斯林朋友,我不是穆斯林。

感谢理解我的朋友。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思考这个词太大了,更何况是深刻的思考。而另一方面,我也不认为一届大学生能有多么深刻的思考——因为思考如同生火,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投入许多燃料,而思考的时间大学生可能有,但思考燃料就不一定足够了。这里我就谈一点思考燃料的遗憾。

我的遗憾是,没有抓住时间多读点历史,因为我理解历史是思考的燃料

年纪大了后,发现如今这个互联网世界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中:一方面是信息数量的爆炸,一方面是信息质量的萎缩。而我更发现,如今对于信息的寻找不再是难题,对于信息的甄别却是一个大难题。于是我们人生中可能会碰到那种什么都懂一点但仍然做不出好的决策的人——他们就是被信息数量钝化了判断力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质量最高呢?我理解,最基本的一点是真实的信息。如果你连你自己吸收的信息的真实性都无法保证,就不用去谈剩下的了。在这个基础上,看点历史的重要性就突出出来了,因为历史记载可以说是真实性最有保证的信息了。

同时,我们如今有太多教你如何读书如何处事之类的书籍和节目,但我认为那都是在吃别人的剩饭。看看历史,自己总结和琢磨一些道理,才是人成长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最后,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也会说,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有错也没错,如果只读一个来源的历史,那当然可能会被误导,但让你过读多个不同来源记载的同一段历史呢?比如说中国历史,除了中国自己出版的各种版本,同时还有英国人出版的《剑桥中国史》,美国人出版的《哈佛中国史》,美籍华人徐中约写的《中国近代史》等等,这些书的基本质量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因此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但同时他们记载的内容和侧重的视角又有所不同,能过扩展你的思考维度,同时也让你从记载的区别中体察出当今社会运行的一些特质。

而如果把历史这个概念推而广之,它更包括了一切人物传记,一切商业案例,一切纪录片,等等。历史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用来表述人类社会真实发生事件的信息集合。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思维仅仅停留在读学科意义的历史上,更应该扩展到读信息意义上的历史。一言以蔽之,凡是发生的,都是经验;凡是经验的,都有价值。

以上是一些关于思考的遗憾,我个人只推荐读学术界承认和把关的历史,枯燥但准确。而一些话说历史的书籍,虽然也有《明朝这些事》这种异常出色的书,但大多还是良莠不齐,不值得浪费时间。一个检验书籍质量的方法是看看有没有英文版,因为凡是被引进的书籍基本上都是经过多个编辑和书商甄别过质量后的产物。


user avatar   nusbr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里面有很多我妹子的照片!!

和视频!!




  

相关话题

  你如何理解现在网络上许多舆论指向清华北大是美国附中这个问题呢? 
  社会间到底有多大的阶级差距? 
  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如何看待大学被强制穿着校服? 
  如果真的有个人他头顶上长了个摄像机,他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有哪些笔记本电脑品牌值得推荐? 
  为什么部分医院不在夜间接诊儿童? 
  你的家乡有哪些值得购买的土特产? 
  如果高考时发现自己不小心将手机带入考场,该咋办? 
  针对大学生,怎样克服拖延症? 

前一个讨论
小米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在知乎上这么多人黑他?
下一个讨论
作为医务工作者,你见过你们医院管理层或者同事做过的最恶心的事是什么?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