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减负数十年,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还是这么累? 第1页

  

user avatar   qing-huan-75-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补充一些内容吧,因为怕自己之前写的答案会让很多人产生误解,所以添补一个案例。我尽量把这个案例写详细些,希望有心人能从中有所获:

我还在实习期那年,有个亲戚打电话给我,说他家孩子要升初中了,但是成绩惨不忍睹,很是焦虑。

他们的情况我了解,这家父母当初通过关系把孩子送进了临近的省会城市一所非常有名的小学,自以为孩子进了名校,万事大吉,就做起了甩手掌柜,没再用心管过孩子。

一晃过了五年半,孩子眼瞅着就要升入初中了,开始如坐针毡,因为他们发现这孩子的成绩在班内七十多人中,排名倒数,英语更是一窍不通。他妈妈害怕他初中跟不上,就先给他报了一个英语补习班,主要学新概念。但是补习班的课业也很繁重,需要家长督促辅导,他妈妈当时怀二胎,也抽不出精力督促孩子,就希望我过去帮帮忙。碍于情面,我去了。

我辅导了那孩子四个月,他的各科成绩都赶了上来,虽不说名列前茅,但在那个强手如林的班级里,也算是跻身中上游了。升初中的时候,他顺利进入了一个口碑不错的公办初中重点班,英语还成了强项。

先回忆一下他补习英语的过程:

毫不客气地说,这货绝对是个学渣,之前的三四年,几乎什么都没学,要完全从头开始补习。我跟着熊孩子到了补习班,听听他们老师讲课,顺道做笔记,回去辅导他。

每星期三次课,有晚上,有周末,我冒充熊孩子的家长,听了四个月。说实在话,如果不是那个英语老师长得比较符合我的审美,我是真的坚持不下去的,毕竟自己的事情也很忙。

从专业角度看,一开始我就预测到熊孩子的英语成绩一定能够在短期内赶上来。为什么呢?这么说吧,就像做月饼一样,用面团包好馅料之后,放在模具里,这个模具非常重要,是月饼成型的关键。对于这个熊孩子来讲,哪些有利条件共同组成了助他成型的模具呢?

先说那个英语老师的课堂,我是竖大拇指的。很多人以为教师的技术门槛特别低,只要懂了就能教,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优化设置本身就是深不见底、奥妙无穷的。在我旁听那位老师第一节课的时候,对她的授课质量就是高度认可的。

在教育系统内部,教师赛课多半是给评委看的,很多教师不断地去删改各个环节,修正启发方式,无非是为了迎合评委的标准。但校外机构不同,人家是要生存的,他们更倾向于出实效。

根据我对校外机构的了解,一般能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机构,多属两类:一类是大约二十年前借着经济形势和教育改革的东风,靠忽悠行骗起家的;另一类是真的有水准,真的有干货,靠实力生存的。

这个熊孩子比较幸运,没遇见赝品。我认真分析过那个老师的课堂:首先,她确实极有经验,不但对授课内容熟稔于心,而且各个环节的叠加配合巧妙呼应,令人称赞。其次,在课堂感染力和组织调控层面,也恰到好处。尤其重要的是,她在知识点的引导启发和梯度建构方面堪为手段巧妙,科学高效。

尽管再完美的课堂,也存在瑕疵,但这位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已经满足了我作为一个“伪家长”的期许。接下来,我还要履行自己作为“冒牌家长”的另一项任务——课下辅导。

我既要辅导熊孩子学校的语文、数学等作业,还要辅导他课外班的作业。作业很多,再加上这货基础堪忧,所以晚上折腾到11点之后是常态。熊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我只能轻笑着说:这些都是你以前欠下的债,要还的!

英语班的作业很变态,每次上完课后,要完成8项作业:1、当天课后印发的习题(约两三页);2、配套的练习册内容;3、一篇阅读理解;4、思维导图;5、背诵新课文和新课单词;6、新课的导学题目;7、作业本上要求的题目;8、字帖。

好在一周只有三次课,如果每天都这样搞,我要疯了。

这TM还不算完,下一节开课前,要提前半小时到辅导班,给助教老师背诵课文和单词。上课之前的10分钟,会有一个小测试——测试上节课内容。测试完之后,还要默写一遍新背诵的课文,然后听录音,自己纠正。如果前测和默写的分数不达标,课后还要被留下来。

我真的很同情这些孩子,也同情他们背后的家长。不过令我迷惑的一点是:如果官方的学校这样干,肯定会被人骂死,说学校戕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可是辅导班这样干,居然受到大家的追捧,尤其是一些中产阶级的追捧。

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那些作业看似品类不少,但只要课堂效率高,并且适应一段时间之后,完成起来难度也并不大。另外,这些作业的整体配置是吻合学习规律的递进层次的,很多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如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等都能够从作业设置中找到应用的痕迹。

冒充家长在课外班听课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几个其他家长,其中女家长居多(因为母亲一般对孩子的学习比较上心),有一个是重点高中的老师,一个事业单位的职工,一个家庭主妇,还有一个卖菜的大姐。

那个卖菜的大姐,我虽然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她儿子已经读中学了,但是小学的内容还完全不懂,成绩垫底,一塌糊涂,只能重新补习。可她自己为了生活早出晚归,一方面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另一方面自己也确实没有能力辅导。

这孩子呢,中途插班,基础薄弱,上课的时候学着学着就开始偷懒,开小差,可能他确实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吧。那一次阶段考试,这孩子又垫底,被请家长,他妈妈刚收完工,急匆匆就赶到辅导班,和老师聊了很长时间,直到很晚。

我后期观察,那孩子的学习并无多大起色,然而他妈妈依然坚持不懈地为他花钱补习,不得不令人感叹,这一家人太不容易了。

回到那个熊孩子的话题上,其实我主要辅导他的科目是英语,其他科目只是附带着配合学校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罢了。因为,我要和那个英语班的老师打配合战,以此彰显舔狗的高尚情怀。原本她的课已经达标了,整体的作业配置也严丝合缝,无懈可击,那么我在家庭辅导这一环就不能掉链子。

千万不要小瞧家庭辅导的作用,熊孩子刚入班的时候,成绩根本不起眼,只三个月时间,就开始独步江湖了。一方面,我带着他不折不扣地执行学习任务,扫荡所有的知识死角,不留后遗症。另一方面,我用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去引领他,期间没有任何的敷衍。

教育上的事儿,用“开车”来比喻的话,学生是司机,老师是教练,而家庭则是加油站和维修站。

我前面提到,月饼成型的关键是那个模具。如果这个熊孩子是月饼的话,他需要一块好模具帮助他成型(其实就是环境的作用)。那个优秀的老师,我这个“冒牌家长”,还有那一整套多少有些变态但卓有成效的制度,这些都是组成这块模具的有效部分。

但模具只能帮你塑造外形,不可能助你脱胎换骨,里面的“馅料”才是决定月饼口味的核心。拿这个熊孩子为例,尽管我很努力地帮他辅导各科功课,力求让他可以一鸣惊人,但是最终你不得不承认:他只能达到那个限定的高度,很难再取得突破。

我只是临时模具的一部分,很多事情,我也无能为力。虽然我一直能够察觉这孩子的思维短板和学习劣势,但影响和改进的力度太有限。有些人,注定是铜牌选手的命,拿不到金牌的。逆天改命这种事儿,我的法力不够,况且这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原答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随意找了一本初中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先来简单分析一下学完这本教材需要多少课时吧:

精讲课文16篇,每篇耗费2课时,需要32课时;

略讲课文8篇,每篇耗费1课时,需要8课时;

每篇精讲课文设置2次习题课(基础+提高+中考衔接训练),略讲课文1次(基础检测+拓展训练),共需40个课时;

习作6篇,每篇耗费2课时,需要12个课时;

综合性学习6次,每次2课时,需要12个课时;

6个单元,每个单元检测耗费2课时,需要12个课时;

单元外“名著内容及古诗词补充”,保底10篇,约需要5课时;

整体复习大概需要12个课时;

应试技巧讲解训练及试题分析,大概需要7个课时。

核算一下:

32+8+40+12+12+12+5+12+7=140

(备注:我在上面列举的课时分布,含有一定主观成分,是在正常授课容量的基础上有所扩充的,尤其在习题/试题方面。因为我觉得:学生如果能够在学校课堂上把该训练的内容尽量训练到位,那么课后作业就可以精简一些。当然,若论真实课堂的话,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把握,肯定是存在差异的。)

接下来,我们来对比一下普通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时量:

每周约7节,一学期约20周,共计140节课。

发现了吧,满打满算下来,学校能够提供的课时量和训练量只是刚刚好而已。即便如此,这些课时量也仅仅只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可以过关、达标,若论真正扎扎实实地学好一门课,根本没那么简单。

时间是非常紧凑的,任务也是很严肃的。

要想减负,其实很容易:只要把课堂效率提上去就会减少很多麻烦。

140节课,能上出140节课的效益,这是完美;

140节课,能上出200节课的效益,那是本事;

140节课,连40节的效益都不及,实属荒废。

个别人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之所以强调学校课堂的作用,是因为:把公立中小学的课堂效益提上去,是切实地对穷人负责!!!条件优越的家庭有很多种方法帮助在学校没学好的孩子,可穷人呢?

另外,我所强调的课堂,不是喋喋不休满堂灌的课堂,是“三分讲、七分练”的课堂。


现实中,我们的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很多人嘴上说减负,却从来不把钢用到刀刃上,不懂得集中力量先克服主要矛盾。

先说领导,各地教育部门的领导:脑残昏聩的、搞形式主义的、怕惹祸上身的、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太多太多……,导致很多一线教师的工作已经背离了教书育人的初衷。教师不能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中认真备课上课、评价反馈、修炼提升,对教育教学而言,实在是掣肘。

再说教师,本来形势就不容乐观,很多教师还不认真对待工作,年老的摆资格、年轻的傲慢自负,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备课不走心,上课不认真……,依照上面的例子扪心自问,有多少教师能把140节课的课程扎扎实实上到实处,上出效益的?

然后说学生,至少七成以上的学生,永远没有紧迫感和敬畏感,永远都是以修禅的状态,灵魂出窍般地端坐在课堂上,思绪神游于三界之外。

小学的课堂是菜市场,混乱不堪;中学的课堂的火葬场,气氛诡异。

这些学生似乎永远都不明白:课堂时间抓住了,课后会轻松很多;课堂效益抓不住,课下累趴你。你的老师在讲台上火急火燎地着急得不得了,你在那儿风雨不动安如山,不会的也不问还一脸不耐烦!其实这些还算好的,那些捣乱破坏秩序的,就别提令人多无奈了。

并非是减负无法实现,而是原本属于正常时间段的教学损耗实在太严重了。对很多学生而言,所谓的增负根本就算不上增负,那其实是“打补丁”。

然而,我们都破不了这个局,大众皆无奈。

(谢谢评论区小伙伴的补充,容我简单解释一下:我这里说的课后轻松,主要指的是练习难度的轻松,而不是数量上的轻松。就像对待题海战术一样,之前已经吃透学会的人,题海战术只是巩固强化,并没有多么的痛苦;而之前没有参悟领会的人,题海战术就如同自虐。)

最后说家长,家长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

观念摆正,嗅觉灵敏。

什么叫观念摆正?就是不要把学校的教师当成万事包办的保姆和服务员,而要把他们当成资源和阶梯(重点是,现在这局势,你就是想让他们万事包办,他们也要掂量一下风险系数,为了自己的责任心而引发祸端,似乎不值当)。

你如果把他们当成保姆和服务员,就会习惯性甩锅;你如果把他们当成资源和阶梯,就会想办法去利用好这些资源,通过这些阶梯走得更高。

本质上,教师对学生或家长而言,就是阶梯,就是资源。你会利用了,就会实现利益最大化,你不会利用而别人会利用,别人就可能比你占得先机。这其实一点都不难: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及时复习梳理、练习巩固,不会的赶紧问,能有多难?等你离开学校之后,如果需要报班考试了,去机构一询价,MD,跟吸血鬼一样,这个时候你再去怀念学校里免费的老师有多香,已经晚了。

家长的“嗅觉灵敏”主要指的是,能够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感受出他在学校哪些方面发展不足,然后动用你的家庭资源去帮他提升。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头疼的问题,能否突出重围,关键要看心态和策略。

说实在的,针对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来讲,公立学校教育已经被弱化了,小学和初中这九年,主要就是拼家庭。信也好,不信也好,事实如此。

也正是因为这些年在拼家庭的过程中,阶级分化日益严峻,所以政府近年来才不断地对基础教育的各个层面大力整改,希望义务教育回归学校。如若不然,国务院去年为何要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呢?

然而,教育问题没有最优解,更不可能满足所有家庭的期许。唯有尽心去做,适时反思补正,尽人事,听天命。

设若中国每年新生的同龄群体约1400万,其中约1000万人是考不上本科的。想开点吧,怎么活不是活?如果所有孩子都跻身名校了,那对社会而言,将是更大的灾难。

我写这些,不是让人消极退避,安于现状的,而是希望每个人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省得有些家伙搞得太激进了,闹不好还会出人命。


再补充一点。

我在上面只是拿“语文教学”做了个例子,没想到很多人对此提出了一些疑问,这些我也能够理解,但教学本身是系统而完整的,是有一定的标准来依照的。

我们不能随意地根据个人意念去定义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以中考语文为例,虽然考点甚多,如:

字音/字形/书写/词语(以及熟语)/语法及病句/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扩句与缩句/句式的选用、仿写及变换/表达的得体、连贯与准确/信息提取/图文转换/名著与常识/依据情境和材料设计综合性学习方案/归纳主要内容/领会含义得出结论/名篇名句默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断句/古文化常识/人物形像/文言文要点理解和归纳/文言文中的情感和写作意图/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句子翻译/文章的结构和主旨/探究内容/诗歌的分析与理解/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的思想情感/标题的含义/准确理解评价记叙文作品中的形象/理清记叙文的结构与思路/整合筛选文中信息/对记叙文章内容的理解/鉴赏文章的表达手法和表达效果/品味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小说中的人物情感/评价文中的态度和观点/说明类文章的结构思路/说明文的对象及特征/说明文的信息提取/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说明类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说明类文章中的科学精神及思维方法/概念的理解及句子的内涵/议论文的基本观点/议论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思路与结构/议论文中的修辞及表达效果/论点及论据/微型写作/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包括但不限于以上)

无论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学生在现实学习中,都难以避免地存在一类现象:用狭隘的功利心态去追求速成,把自认为无关紧要的成分剔除掉。表面上看,并无大碍,可是这种“阉割式”的学习是很短视的,既没有尊重学科的系统性,也没有尊重学习者所处的客观阶段,很可能枉费精力而收获甚微。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有时候也确实管用,但病根可不见得就在那里。

这就好比有的学生总是焦虑自己“阅读理解”为什么总得不到高分,心想着:我一定要多练习阅读理解才行。其实,你的“症结”真的仅限于此吗?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素质教育”占满了学生的时间表,但最后还是要考试的。


user avatar   chen-feng-bao-lie-jiu-3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就不该减负。学生的压力根源在社会,如果连普通技校生毕业都能轻松月薪上万且房价十分友好,工作还不累严格遵守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学生都没必要那么拼。


减负就是在BAT垄断99%的资源,逼底层搞“绝地求生”时,要求“参赛者”不准做战前准备。原本战前准备是免费的,现在官方不讓搞就得找私服,那样更贵更肝。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恕我直言,大多数国人的思想觉悟连领袖窃格瓦拉周立齐都比不上。对于这种不合理的内卷现象,不管有多少人口,重点名校的录取率永远都是那个百分比,哪个学校能考上名校的学生多,哪个学校就有更多的利益,这种情况下,谁不卷谁是傻子。当然,学生是可以不那么卖命,家长也可以不那么焦虑,为什么还是这样?


因为很多人的思维是,只要我卷出头了,我就可以过上舒服的日子。我就可以朝九晚五,我可以双休,我可以住海景房,下了班到沙滩上捡贝壳。而不是“你要我卷?想得美,别想让我卷!”然后拿起锄头去耕地了,推着小车去摆摊了,打开门店做生意了。


很多人都说领袖变了,其实领袖一直没有变,他之前是盗窃,是犯罪,经过改造,他知道抗争的形式不只有一种,他出狱后没有签约网红公司,而是回家种地,仍然是不打工的。他真的是做到了说到做到,用实际行动去抗争。这也许是21世界之后少有的浪漫情怀,理想主义了。


而大多数人却总有侥幸心理,想着万一别人偷懒,自己胜出,那就可以成为卷王,看着别人卷,自己不卷。殊不知,你自己胜出之后,你的后代仍然不可避免地继续卷。而且,大多数人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个平庸的普通人,智商这东西是天生的,有些小孩天生就聪明,学东西快,轻轻松松考上重点学校,他谦虚一下说自己努力,有方法,你还信了,然后一股脑去卷,殊不知,他只是随口说说,真正他有的东西,你的孩子没有。然后就这样花了时间,花了钱,还收获了一堆不甘心。


早点发现自己孩子适合什么路线,让他走那条路线,如果孩子花50%的时间和花90%的时间,取得的效果是分数从70分变成72分,那就别死磕了,赶紧认清现实,找出孩子其他的强项,拼学习拼不过的。再说,你拼过了又怎么样?你拼得过房价?


所有人,学习再好,读的学校再厉害,毕业工作后统统都变成赚钱买房。你数学厉害咋地?能变现买房么?你物理厉害咋地?能变现买房么?你历史厉害咋地?能变现买房么?既然要功利的话,直接就跳到最后一步,你的孩子学习很厉害,或者你的孩子整天培训班,以后能变现买房么?能赚大钱么?如果不能,花那么多时间去提高两三分意义何在?


可惜,大多数人虽然功利,但在这个时候似乎又看不见似的。估计是宁愿坐办公室拿4000块钱工资也不愿意送快递跑滴滴一个月8000工资,尽管坐办公室的到了35岁之后很可能就变成送外卖送快递跑滴滴的人。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考高中录取率降低到百分之五十,限制复读。在我们没减负那会儿都没这么凶残过。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居然有人来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第一,你倒是喜欢人家,人家喜欢你吗?

第二,你倒是跟他上了一个高中。那到大学怎么办?万一他没考上大学,你是不是要跟他一起辍学?如果他考一个不好的大学,你是不是要放弃更好的大学跟他在一起?

第三,你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中学生就算你们互相喜欢,还不是分手。你们还能外面买套房去登记吗?年纪也不够啊。那既然大概率是三年以后就要分手,那你现在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上学放学能够一起走?

第四,你看看你爸你妈差几岁。等你真的到了结婚的年纪,能和你结婚的女生现在估计还在上小学。世界那么大,出去多看看,一般来说大学毕业那年回过头去,你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幼稚。


user avatar   guo-yong-jie-36-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为西部省份,作为地方工业和信息化部门,随便答一下,不一定准确。

首先最大的优势是税收优惠。本来一个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公司,有软件研发部门和机房运营部门。互联网公司每年收入1亿,其中软件研发部门花费5000万,机房运营维护部门花费1000万,剩下4000万利润中,需缴纳一半的税,即2000万。

现在该公司拆成两个子公司,其中研发部门仍在人才密集的东部,机房运营部门搬到贵州,公司在通过做账,将研发公司每年的收入限定在5000万,即研发公司没有利润,在贵州的数据运营公司每年收入5000万,支出1000万,剩下4000万的利润中,贵州当地只抽25%的税,即1000万,则公司所得的利润是3000万。这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挖发达地区的墙角。

但优惠政策不仅仅是贵州有,其他西部贫困省份也都有自己的优惠政策,为什么单单是贵州发展起来了呢?另一个原因在于贵州机房建设成本低。除了低在哪?不是因为地价便宜,而是因为贵州多山,大部分机房可以建在山洞中。在山洞中建机房,除了传统的冬暖夏凉的优势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国土部审批太多的建设用地。

根据18亿亩土地的红线政策,各地方将土地作为商业或工业开发,需经国土部批准。但这些土地指的是地面上的土地,挖山洞由于并不破坏山体表面的树木和梯田,国土部的卫星也看不到山体内部的施工情况,故贵州只需要很少的一部分公路建设指标,即可获得了很大面积的机房建设用地。而其它省份既使有闲置土地,在没有国土部用地指标的情况下也只能让其抛荒干瞪眼。

至于电力便宜,西电东输的大部分输出省都便宜。

总的来说,贵州大数据经济是否能带动贵州有实质性发展目前还需观察,但贵州能抓住一切有利因素,在一票西部省份中脱颖而出凭空做出一个产业聚集,还是值得肯定的。


user avatar   bozarsky-bre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有一定道理。足球首先是选材,而还没踢呢,你知道谁是人才啊。靠教练挑,教练只能挑已经从普通人里选拔过一批的苗子,不可能去真正小学的基层挑,因为足球青训教练太缺了啊。

张路的方法,就是给每个孩子踢球的机会。因为踢小场可以足够让班里的孩子都踢上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球感,球感一部分靠天赋,一部分靠接触球的时间,说白了都要多踢球才能看出来。大家都有机会踢,踢着踢着,谁踢得好,谁有天赋,不就显露出来了么。这时候如果孩子有兴趣,家长也有意愿,再送给启蒙教练进行专业训练啊。




  

相关话题

  “民智未开”了这么多年,“开民智”到底要多久? 
  如何评价目前国内的爱国教育? 
  为什么会有人反对粤语方言区在课堂外使用粤语? 
  你为什么放弃了教师编制工作? 
  北大教授建议推行 10 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初高中合并五年,上初中随机分配学校,这将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山东济宁初三老师因追星肖战霸凌学生被曝光后,网传学校要求家访放出录屏的学生? 
  如何看待贵州大方县拖欠教师工资补贴等超 4 亿元,变相强制教师存款入股,截留困难学生生活补贴? 
  如何评价中国传媒大学? 
  我的女儿想成为流量明星怎么办? 
  网友建议禁止收集中小学家长职务信息,北京教委回应正研究取消,如何看待这一建议?若落实会带来哪些影响? 

前一个讨论
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出不同数量的腿?
下一个讨论
和珅那么聪明,为什么不提前讨好或巴结一下嘉庆呢?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