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如今「万物皆可娘化」的现象? 第1页

  

user avatar   ke-cang-yuan-hu-zhi-z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想想看,以前不也是都可“娘化”嘛......

那么多仙狐鬼怪都可以变成美貌女子不是吗。


user avatar   si-tong-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给你看个妹子。

这位妹子,很可爱吧——

她是日本动画《潜行吧,奈亚子》中的女主角奈亚子。

但是你知道她的真身是什么吗?

请屏住呼吸,不要吓住——

她的真身是酱紫的,《克苏鲁神话》中的巨大邪神,奈亚拉托提普

虽然美少女和这个古老邪神放在一起,怎么看都有点违和,但是如果你知道了这是一部日本动漫,就立马觉得不稀奇了。

“噢,怪不得啊,日本人不就是喜欢把各种各样的人或生物,全部都画成美少女的样子嘛。”

比如说,《战国collection》里面。

日本战国里风起云涌的人物,织田信长,伊达政宗全部被萌化为了二次元萌娘 ——

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舰娘,什么驱逐舰啊,巡洋舰啊,都变成了身材娇小的萌娘——

甚至,这些日本人连香烟都不放过!

居然出了一部《香烟少女》,把香烟都拟人化成了美少女!

更让人惊讶的,是日本人居然连国际恐怖组织isis都萌化成了少女形象——

这一切,都让我们好奇,为什么,日本人会对这种“娘化”“萌化”的形象情有独钟?

不管是什么东西,好像到了这些日本的动漫人手上,全部都能够变成具备“萌”属性的少女形象呢?

为什么在当今的日本,不论是动画,漫画,还是轻小说中,这种“萌化”“少女化”的现象会非常的普遍?

那么这次,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日本动漫文化血脉的最深处,去解开这个秘密。

一. 战败后的初响

要想理解一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试图去找到它最初的模样,来揭示如今的日本动画到底是延续了什么样的状况才呈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貌。

假设有一位名叫幸子的日本女高中生,她喜欢动漫,喜欢这些可爱的少女形象。

而当她拿起画笔远赴自己梦想的道路时,或许她对于自己的认识,只是一个喜欢画画的普通女生。

但她笔下的人物和所讲述的故事,已经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她所身处的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承继下来的历史的影响。

这种影响,开始于1945年,也就是昭和二十年,日本战败。

而当我们讨论到日本动漫的发展历史时,也是以二战后作为第一个分水岭,作为我们去了解日本现代动漫文化的起点。

但是,当我们走在这个时候的日本街道上,却会发现一种触目惊心的贫穷,战争孤儿出没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饥饿的卖淫女在街头随处可见。

军政府首脑,得到了远东军事国际法庭的裁决。

而就在1946年,美方出台了一部宪法,推崇民主化和非军事化目标。

日本,这个曾经耀武扬威的法西斯国家,他们不可一世的骄傲被彻底碾碎,接受了美国的军事管制——

美国人的进入,摧毁的不仅是日本的军队和政治,也碾压了日本的文化骄傲。

他们带来了新的大众文化和新式的西方生活,对贫穷的日本国民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而在19世纪,日本人图以自强的口号,是“日本之魂,西方之术”,日本军国政府严令禁止美国和欧洲的影片上映。

但在二战后,大量的西方影片席卷入日本人的生活之中,他们发现自己的“大和之魂”面对气势汹汹的西方文化,显得孱弱不堪——

时年不过二十多岁的手冢治虫,未来的漫画之神,此时还是一位医学专业的学生。

新上映的美国影片带给他了强烈的震撼,他在日记中写道——

“为什么美国电影和日本电影的差距那么大,我要怎么画漫画,
才能像美国的电影一样,让人笑,让人哭,让人感动?”

而经过了重创后的日本民族,他们也如饥似渴的希望有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方式,来逃避灰暗的现实,或者,给予他们新的荣耀。

日本的动漫文化,就是在这一片黑暗中起步。

二.少女杂志的热潮

如果幸子,这位普通的日本高中女生,来到了昭和二十年,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

她不仅看不到所谓的魔法,高达,热血的少女,甚至连我们习以为常的动漫元素“萌”都毫无踪影。

这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好奇,日本动漫文化,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娘化”和“萌化”的泛滥呢?

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导致的,可以是政治,经济,历史,心理,文学,也可以是它们共同参与的过程。

那么,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首先我们就得把“娘化”“萌化”这一文化现象置入到日本动漫发展历史的坐标系中去观察。

战后的日本,迎来了它第一次漫画发展的热潮。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漫画中的主角还多是男性,而且,也是以男性漫画家为中心创作的。

早期日本漫画中的女性,依然是保留着日本女性的传统价值观,贤德的母亲,孝顺的女儿,要为男人毫无保留的付出全部,传统儒家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统治着这些女人。

在明治天皇时期,这种思想更加严重,变成了对女性的奴役,而到了二战时期,军国主义的上台,吞噬了女性几乎所有的合法权益。

直到1947年,日本接受了美国的军事管制,美国政治强制日本实行宪法,赋予了女性平等的地位和选举权。

与此同时,大量的美国电影和西式生活的传入,给这些对旧式生活和价值观早已厌倦的日本女人打开了一扇发现新世界的大门。

这些女人,她们也想像西方电影里的女性一样,穿漂亮的洋装,吃可口的西点,自由自在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生活。

男人可以做到的东西,女人同样也有权力做到,她们也可以在漫画中成为英雄,拥有强大的“魔法”力量,或者,同时享受好几位英俊男士的追求。

女性性别意识的崛起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女性受众的漫画市场。

因此,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女性动漫杂志,比如《周刊少女Friend》《丝带》《好朋友》《少女俱乐部》——

在战后的贫困时期,那些缺衣短食的女孩子,阅读到了《少女俱乐部》里 “甜蜜公主”生活,谈着甜蜜的恋爱,住在在精致的中世纪城堡里,每天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这一杂志的销量猛增至七十万册,越来越多的漫画家注意到,在漫画中绘画美丽的少女形象和动人的爱情故事,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女性的潜力市场在日本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一个可爱的娃娃出现在越来越的日本女孩的家庭里,就是丽佳娃娃,其实就是少女人偶。

设计者参考了很多少女漫画中的形象,一经上市,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同时,第一部面向小女孩的tv动画《魔法使莎莉》也被制作了出来,也就是后来我们耳熟能详的魔法少女类动画。

当然,恐怕创造它的人也不会想到,在历史的车轮下,魔法少女题材从一开始的小女生向动画,变成了血与美的黑化致郁向——

少女漫画也形成了一股热潮,在昭和二十四年前后出生的少女漫画家是这种热潮的主导者之一,她们被称为花之24组,以“爱情”为主题进行持续不断的创作。

这些少女漫画的持续畅销被日本媒体誉为,自石油危机以来一直萧条的出版界中红红火火的动漫类型——

到此为止,女性形象和女性漫画在日本彻底站稳了脚跟。

当这些充满特色的女性形象开始活跃在动漫的舞台上时,它就开始被主流的动漫文化所吸纳和认同,成为了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日本动漫“萌化”和“少女化”泛滥的历史基础。

三.萌,即正义

一个普通的小女孩,获得了一个神奇的东西,这个东西赋予了她魔力,让她可以随心所欲的变成美丽又强大的魔法少女。

这种我们常见的魔法少女幻想,开始于1962年赤冢不二夫的漫画《甜蜜小天使》。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魔法少女的TV动画是《魔法使莎莉》。

从这些作品里,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到“萌化少女”的常见元素,水灵灵的大眼睛,纤细的手臂和腿,柔顺的秀发——

但是最突出和最长久的元素,依然是大眼睛——

没有人会拒绝这种可爱的元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传递情感的语言。

当我们追溯这种“萌”的元素的时候,不得不提的人物,依然是漫画之神手冢治虫,他不仅主导日本漫画的盛世,也专门参与了为女孩子写作的长篇故事漫画。

那部漫画于1953年开始在《少女俱乐部》上连载,手冢治虫在漫画中塑造了一个叫做“蓝宝石”的活泼可爱的公主。

而他在漫画中偏爱使用水灵灵的大眼睛来绘制这些少女形象,这也成为了未来“萌化”形象特征的主要来源。

日本漫画中对大眼睛的萌化少女的迷恋,除了西方的卡通形象,最早来自于宝塜戏剧的女演员对手冢治虫的影响。

那时还年幼的手冢治虫就经常跟随母亲到宝塜剧院观看演出,他总是抬头注视这些年轻的女演员。

她们有着闪亮的大眼睛,晶莹的睫毛,一眨好像就能涌出瀑布般的泪水。

手冢治虫发现,在舞台艺术中眼睛可以用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在漫画创作中应该也同样适用——

当然,这种形象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成为“萌”的标志,主要还是因为人类本身就对于可爱的事物没办法拒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可爱回应”指的人天生就拥有对可爱的形象和事物识别和回应的能力。

所以,从人性上来说,萌,就是正义。

而萌,是日本固有的文化情节。

我们可以发现,在动漫里,万物皆可萌,日本人喜欢把一切都加以“萌”的改造。

而在日本人看来,最有萌味的,就是女人和小孩,他们将这两种元素糅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常见的萌娘形象。

比如在对《三国演义》的改造中,会有《一骑当千》《恋姬无双》《柔和三国志》等作品。

这些三国英雄,或成了英姿飒爽女高中生,或是可爱的现代小学女生——

所以,让我们来到更遥远的记忆,来观察日本文化骨子里对于“萌”的迷恋。

萌,即可爱,素来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审美情趣之一。

最早对于可爱的记录,是日本才女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在其中的《一三六段可爱的东西》有如下描述——

可爱的东西,是画在甜瓜上幼儿的脸,小雀儿听人家咪咪的学老鼠叫,便一跳一跳的走来。 老鼠儿拿什么虫来,就喂在它嘴里,很是可爱的,无论什么,凡是细小的都可爱。

你看,对可爱的迷恋,就是这么深藏在日本人的文化血液里。

如果有人会问,在日本一直是男性主导着社会,那么日本的文化血液里应该流着武士道的精神,比如视死如归和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怎么看,这种武士道精神都和可爱不搭边吧。

没错,但是我们要知道,文学,参与了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记录,也是他们用来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民族审美的重要来源。

而在日本文学里,即使是男性作家,不外都有纤细的特质。

如果我们去细数那些重要的日本纯文学作家,比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都能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这种细腻的审美,他们都有一种对瞬间的美感的把握和情感的捕捉。

这种阴柔的特质,就是来自于日本古典文学。

而纯粹的日本古典文学,多是由女性所著述,在平安时期,日本本土文字平假名,被称为女性文字。

而汉字,被称为男性文字,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日本文学本质上就是阴性的,是关于女性的文学。

回到一千年前,日本的女性已经开始了文学的尝试,男人出去打仗,工作,女性呆在家里没事干,就开始写作。

日本最重要的古典文学作品《源氏物语》便是由宫廷侍女紫式部在闲暇写就——

所以,在日本的本土的文学演变过程,自然就会产生男性开始模仿女性的写作,书写女性使用的平假名。

这么来看,日本动漫中男性转女身的元素,似乎也是从文学到动漫的一种循环。

在动漫中的萌娘文化里,隐隐约约地有一点文学史的端倪。

我们还可以在日本文学史和日本动漫史的比较里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的东西,在日本平安时期,女性作家已经开始在作品里书写男性的形象。

但是她们笔下的男人,莫不是一心向着爱情,一心爱着女人的美丽男子,而这又像极了少女动漫中王子爱上了灰姑娘的常见元素。

因此,在日本古典文学里,女性写作,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在中国,最伟大的爱情主题,像《红楼梦》,《西厢记》,都出自男性笔下。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观察日本人的文化血脉,比如日本的民间故事和地缘文化,就举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寸法师》的例子。

一寸法师,这个不过一寸的“小人儿”可以制服妖怪,这种“小人”是日本信仰的重要物价,他们自古就怀着一种看似似弱小却打败强大敌人的乐趣——

而且,狭长的岛国,决定了日本人生存空间的不足,四面环海的日本在古代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而在一段历史时期里,日本也选择了闭关锁国,这种封闭的空间进入了日本的文化意识里,让他们对周边细小的事物充满了敏感。

所以,当我们中国的诗人赞美瀑布犹如九天银河的时候,日本的诗人在自己庭院里观察小草上露珠的萌发。

因此,民间记忆和地缘文化形成了一种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他们不仅认为,小的,是可爱的,小的,也是强大的——

我们可以在日本的动漫中看到很多这种现象,在三国里被娘化的英雄,虽然只是一个娇小的女学生,但是身体里藏着巨大的力量。

说不定,你看不起的那个小女生,就是一个能吟唱出爆裂魔法的魔法使,或者能从四次元裙底掏出各种奇怪武器的妹子——

日本的缩小意识,贯彻到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他们有最短的诗歌,俳句,在纤细,紧密的句子里,有着他们认为最纯粹的美。

而动漫的“萌娘”文化,其实就是古典日本文化传统的现代式的变异。

如果我们想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探索,或许能够追随到一种岛国民族的国民心态,或者是在文化推进的过程中演变出来的一种身份认同。

四.洛丽塔中的困境

日本动漫也曾进入一段“冰河时期”,在八十年代后期,两个原因影响了日本动漫的衰落。

第一个是宫崎事件,警方在残害幼女的变态杀人魔宫崎勤家里,搜查到了大量的的色情漫画和同人志,一时间,媒体反思动漫尤其是成人动漫对于整个社会的不良影响,而那些迷恋“二次元”的御宅族,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第二个原因是《宇宙战舰大和号》和《高达》这样的优秀作品失去了向心力,在动画的繁荣时期的粉丝已经长大,从动漫中“毕业”。而刚刚参与到动漫潮流里的粉丝,又不具备很强的购买力。

宫崎事件,引起了日本全社会的震动,这起犯罪事件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动漫中大量的萝莉元素。

这些“萌化”的少女形象,浑身散发着“性”的气味,这时候,美本身成为了一个勾引人邪恶念头的诱惑——

萝莉漫画,在日本的黄色写实漫画之后兴起,它是“萌化”与“少女化”的欲望集合体,这种称呼来自于是俄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讲述了成年男子与年轻女孩的爱情故事。

但是,当“萌化”“少女化”的动漫形象与以“儿童”为题材进行色情创作这两个概念发生混淆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黑色世界,宫崎事件的爆发,让这个黑色世界暴露在大众视野下,它打击的不仅是色情漫画产业链,也让主流的动漫业雪上加霜。

它机缘巧合发生在了动漫业创造力衰落的那几年。

然而,此时的日本已经具有了庞大的动漫产业基础,区区一个宫崎事件制造的“洛丽塔”困境,还撼动不了它。

而挽救一个正在衰落的文化产业的最重要的方式,不是铺ip,加大投资,扩展渠道,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所以,自九十年代起,一批优秀的作品开始问世,给日本动漫注射一针强心剂。

不可不提的有三个人和他们的作品,宫崎骏的《龙猫》《幽灵公主》,庵野明秀的《EVA》,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

但是,当我们考察“萌”文化的时候,重点应该放在《EVA》上——

《EVA》 不仅在艺术上,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今都被奉为神作。

关于它的话题可以讨论的太多,而我在这里,只切合我们的主题,考察“萌”文化在《EVA》中的演变和影响。

因为,我们如今主流的“萌系”作品,多是商业作品,而《EVA》,正是这一系列商业作品的“萌”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们可以发现,在如今的主流商业动漫作品里,以“人物”为中心创作,比以“叙事”为重心创作的作品更多,一部作品里,故事本身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反而是这些少女的性格属性更重要。

我们也许记不住一部动漫作品的剧情,但是忘不了这些动漫中塑造的角色,因为我们可以按照,三无,傲娇,腹黑等等“人设”想起类似的少女角色——

如果我们追溯这些“属性”化角色的来源,就一定不能忽略《EVA》这部作品,因为绫波丽和明日香这两位影响深远的女主角,正是“三无”和“傲娇”这两种属性的始祖。

《EVA》成功之处,也是在于它塑造了绫波丽和明日香这两位生动的女主角,三无少女绫波丽,傲娇少女明日香。

而讲一个精彩的故事的本质,其实就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好的角色,会永远的存在于人类的记忆里,就像他们真正的在现实中存在过一样——

庵野明秀让绫波丽和明日香如此的深入人心,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好的角色会具有多么庞大的魅力。

而绫波丽与明日香,正是萌系属性少女的标志性人物,当她们的形象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后,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同类型作品。

属性,可以让角色变得生动,变得更有萌点,也更能卖座。

但是,一个繁荣和多样化的文化产业只为了追求市场的效果,开始走捷径,而进行了大量的自我复制和属性固化之后,就遭遇了文化产业最大的诅咒,重复,泛滥,创造力匮乏。

类似于中国网络小说严重的陈腔滥调,日本动漫制作方发现只要进行“属性萌娘”的大量堆砌就能获得不俗的市场反应。

他们似乎又重新走进了一个“洛丽塔”的困境,而我们都知道,日本动漫的强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庞大,而是因为有一系列天才作品。

有宫崎骏,今敏,手冢治虫,尾田荣一郎,庵野明秀,押井守等众多的优秀创作者,他们与无数的动漫爱好者一起努力,才让日本动漫迎来了今天的黄金时代。

但是,当一个繁荣的文化产业,最根本的力量—创造力,开始衰落的时候,也就该到了唱它的挽歌的时期——

当然,日本的动漫文化依然非常的强韧,现在说这种话还为时过早,因为好的作品,也就是经典,会永远存在于人们记忆星空的深处。

它会和人类的文明一样长久,在战后的黑暗中起步的日本动漫文化,会随着“经典”的诞生,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抹萌萌的亮色。

结语:

最后,让我们大致聊一下“萌娘”文化形成的几个原因。

第一点,是日本战后漫画的发展,开辟了现代式的日本动漫,日本动漫至此有了新的故事形式,新的视觉风格,给未来的“萌娘”动漫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点,是女性漫画的崛起,日本女性摆脱了固有的传统价值观的束缚,让更多的女性形象活跃在了日本的动漫舞台上。

第三点,我们回到了更古老的日本,发现了古典日本文化里的萌娘基因,女性文学,女性写作培育了日本的阴性的写作风格,让他们更加偏爱柔软纤细的萌化事物。

第四点,我们在日本的地缘意识里,发现了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日本人认为小的,是可爱的,也是强大的,它影响了日本的庭院艺术,文学,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甚至后世的动漫。

第五点,是九十年代的《EVA》出世,加深了日本人对“萌”的认识和兴趣,也给了市场长足的发展空间。

第六点,宅文化的兴起,萌娘属性经过了市场的验证,培育了大量的粉丝,可以得到更大的商业利润。

然而,这六点,并不能概况日本动漫“萌”文化的全部。

一个文化现象的产生,根植了他本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做的任何探索工作,也只是管中窥豹。

如果想更加深入的剖析日本动漫文化,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工具和文化经验,才能给我们更加完整和深刻的认识。

文:思桐 编:阿政




  

相关话题

  《那年那兔那些事》中有哪些梗? 
  动画公司会刻意让情侣声优配情侣,或者让配过情侣的声优在别的番剧里也配情侣吗? 
  刚开始入型月世界的坑,求指教该如何观看系列? 
  《一拳超人》算不算讽刺漫画? 
  《英雄联盟》首部动画为什么不选艾欧尼亚和诺克萨斯而是《双城之战》? 
  银魂好看吗? 
  有哪些有印度文化的日本漫画? 
  有人说海贼王可以是一部热血动漫作品,也可以是一部史诗,对吗?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青年漫画? 
  《名侦探柯南》中的cp党争为何如此激烈? 

前一个讨论
二本学校的学生想考研到211、985学校现实吗?
下一个讨论
中国为什么没像日本成为发达国家?还有日本为什么可以从战败国经过 30 年左右发展成为发达国家?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