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让你担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指挥官你会怎么应对华沙条约集团的钢铁洪流? 第1页

  

user avatar   deng-pu-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所谓钢铁洪流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

很简单的原因,华约相对的所谓“兵力优势”其实是师数量优势,但是这些师数量其实屁用不顶,因为大部分其实是空的。

苏联人陆军总兵力也就是一百五六十万而已,在中欧当面,根据80年代的判断,华约也就是90万左右兵力,而北约是70万,还不算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二十万法军,就华约这点兵力优势要进攻?算洪流?

华约本质上是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科技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北约的集团,没优势才是正常,有优势那反而必然是北约集团有谁在卖国了。

实际上,按照现在的统计数字来看,北约集团从40年代中期的M26开始,到M1结束,中型/主站坦克总产量差不多是67000的样子,而华约集团从T-54开始算起,也只有10万上下,产量有优势,但是不够,尤其是苏联人还在中东烧掉了上万坦克。

而且随着滑动弹带的出现,105炮坦克在83年左右也能跟苏联的三代坦克打,尤其是苏联先进穿甲弹配发量趋近于0的态势,更是让M60A3之类可以跟大部分苏联三代坦克放对,也就是说北约大量老坦克还是能用的。而苏联的老坦克,还是用的老掉牙弹药,老掉牙火控,也就能轰轰步兵了……

其他武器上,苏联人就谈不上优势了,空军巨大劣势不谈,光是装甲步兵的车辆,美国人的M113就有七万多部,苏联人哪怕把轮式的算上都抵不过……


顺便,拿美国人淘汰M113说事的,不知道美国人现在有多少M2么?美国人用M2替换M113,就代表M113不如BTR60/70,感情苏粉眼里,BTR60/70=M2布拉德利啊,这信仰果然浓烈,无敌的苏维埃弱智光环更耀眼了。


爱苏联又没啥脑子的人,看到说装甲车要防弹片,就以为看到了什么奇谈怪论,这也只能暴露爱苏联和有脑子这俩事是互相抵触的了。


看看M2设计的时候要求的是啥哇?看得懂啥叫炮弹弹片么?

不需要防弹片?你们的苏维埃祖国啪啪啪啪啪的抽脸啊

那些吹捧BTR-60的人,怎么能够理解BTR-60的伟大,在60年代生产一种连二战半履带车都不如的APC这是何等伟大。乘员上下车得带着武器背包从两米高的车顶翻下来,这更是伟大的体育锻炼,为苏联体操队建立了多么强悍的人才储备。


阿富汗战争都还在大把的用,多先进啊

哦,阿富汗战争连这种玩意都还在用,更牛了


user avatar   suyic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的提法以及目前(2017.10.23)的答案状况展现出了这个问题的两面性:

一者,这个问题是如此抽象,以至于谁都觉得自己能谈一谈;

一者,这个问题又如此具体,以至于大部分答案完全离题万里。

而要想真正认真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回到问题本身。问题为我们确定了这样几个要素:

1、时间是1981年

2、苏联-华沙条约组织对北约实施主动进攻——在北约的欧陆战略考量中这是默认剧本

3、华约方面的进攻以陆上进攻为主体——这是一种很好想象的状况

4、双方都不会用核武器——这并非是不可能的状况,特别是在80年代;至少,在冲突爆发早期可能并不会使用核武器,而是遵循一种“逐步升级”的规律:先常规战争,然后使用化学武器,然后使用战术核武器,最后是核交换

5、“你”是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指挥官——大概是盟军欧洲总司令SACEUR

诗还没有念就突然成了北约组织的最高指挥官,这种好事并不会落在每个人头上。不过如果某人某日真的美梦成真,他恐怕会失望地发现,担任这个职务并没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工作。盟军欧洲总司令的主要职责是协调欧陆北约各国的军事调遣,监督下属的几个战区司令部执行其职能,更多的会参与到行政工作中。更具体的战役组织,战术决策,事实上是由下级的各级战区(如负责德国、低地国家和法国的盟军中欧战区AFCENT)、集团军群(如AFCENT下的北约北方集团军群NORTHAG、中央集团军群CENTAG)、盟军战术航空队(ATAF)、北约军、师司令官负责的,跟坐镇比利时蒙斯的这位老头关系不大。而且,即便真的到了需要总司令拿主意的时候,底下的参谋们也早已经把预案制定好了,而预案由来自于由军事情报部门、参谋部门等一系列部门上万男女的努力,总司令的任务只是拟定决心、监督其实施并随机应变就好了。

所以,与其“担任”这样一个“Pencil Pusher”的职务,不如更务实一点——假设你是1981年北约某多国战区司令部(如AFCENT)参谋团体的一员,你将采取怎样的策略,在一场可能的华约常规陆上进攻中将胜率最大化?

为了得到结论,首先我们应该做一些基本考量:


一、华约何时进攻(When)?

谈到华约进攻,大家印象中就是“钢铁洪流,一线平推”,这作为第一印象的确没错,但是正如我在开头所言,问题远比这个要更具体、更细致。

想象以下三种情景:

A、时间是1981年9月17日,清晨5点整。星期四早晨,荷兰布林瑟姆的司令部地下室里冷冷清清,你值了一宿夜班,如今正在端着杯咖啡昏昏欲睡。早间电台里播放天气预报:今日天晴,预计会是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信号情报部门的日常报告称,苏联在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的通信活动一切正常。20小时前过顶的间谍卫星照片也没有发现东德或波兰的交通密度有任何提升。

就在你环顾无人,想偷偷打个盹儿的时候,电话铃响起来。紧接着,整个司令部里所有的电话铃都响起来。你抄起距离你最近的电话,里面的声音自称来自法兰克福的美国第五军司令部——他告知你,五分钟前两德边境的第11装甲骑兵团前沿哨所遭到猛烈炮火袭击,规模、受害程度尚且不明,等待核实。你把电话撂在一边冲出去找在岗主官,后者决定立刻拨打热线向高层报告状况。等你跑回你的办公桌,带着浓重油墨味的电文纸已经从密码机里打了出来:已查实华约军在两德边境全线实施火力准备;华约空军飞机大量升空;在富尔达方向确认苏军地面部队通过边境线。

B、时间是1981年9月17日,清晨5点整。星期四早晨,荷兰布林瑟姆的司令部地下室里仍有不少人彻夜未眠。你值了一宿夜班,如今正在端着杯咖啡昏昏欲睡。早间电台里播放天气预报:今日天晴,预计会是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信号情报部门的日常报告称,苏联在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的通信活动一切正常。不过情况并不正常。一个半月前,苏联在西伯利亚的秋明油田发生了特大事故,灾难性的事故摧毁了油田40%的产能,而重建全套设施需要10年。这对近年来愈发依赖石油天然气出口的苏联经济是灾难性打击,经济专家预计五年内苏联的经济年增长会因此降低2个百分点。同时,苏联的卫星国也出现了一些政治不稳定现象,特别是波兰。

即便在经济上遭受重创,苏联人仍要体现其实力和决心。1981年9月4日-15日期间,苏联会同华约盟国在波罗的海沿岸和波兰境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西方-81”军事演习。在演习进行到第三天时,由军事情报部门便开始传来一些传言:苏联波罗的海军区和白俄罗斯军区的动员程度高于“西方-81演习”的需求——当地的一类预备役人员普遍(而非选择性地)接到了征召通知,这就意味着很可能连基干师也正在实施动员。演习进行到第六天时,一些模糊的信息指出敖德萨军区和喀尔巴阡军区也在实施动员。到第七天情况开始逐渐明朗:苏联西部的全部军区,除基辅军区态势不明外,都在实施动员。北约部队特别是战术导弹部队立刻相应提高戒备等级。各北约师都设置了战备值班营并将它们部署到总体防御计划位置,掩护部队开始占据工事。但是苏联驻外集群没有显著变化,休假还在照常进行,东德地区的交通密度和通信密度也没有大变化,只有模糊的证据指出似乎从波兰到东德的民用车次的准点率大幅下降了。9月14日,苏联宣布将在9月下旬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友谊-81”军事演习,然而两场大规模军事演习接踵而至引起了北约严重关切,北约认为这是华约方面意图掩饰其动员过程。然而苏军动员的目标仍不明确。由人力情报得到的信息是,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也在实施局部动员,但主要围绕靠近波兰的方向,这一现象和1968年“多瑙河行动”前夕的现象非常类似,暗示苏军的目标可能是在人民波兰发生剧变的情况下再次实施多国武装干涉。北约高层对此展开激烈争论,没有得出意见。

在9月14日,西德宣布实施预防性的局部动员。美国宣布,将参与本月实施的“返德者81”演习的第4步兵师(机械化)和第1骑兵师将的回国计划推迟到10月20日。不过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北约国家相应两国的行动。9月15日本有一次最后机会挽救时局:一些来自中情局和西德联邦安全局的线报称数个苏联克格勃“休眠小组”被激活了。但这一情报不知怎的没有被军方仔细考量,而是搁置一边。因为过于相信正在休假的“鼹鼠”苏军驻德集群军官的情报,一些苏联军官刚被从莫斯科军区调往东德这一重要情报也被忽视了。9月16日夜间,八个小时之前,信号情报部门报告称苏军刚刚统一更换了密码。很快又得到消息,大批苏联舰艇已经离开锚地疏散。最决定性证据来自3小时前递交的东欧人力情报——苏联刚刚向东德、匈牙利和波兰的一些设施输送了一批战术核武器,包括核航弹和战术弹道导弹使用的核弹头。但这个证据已经来得太晚了。

就在你环顾无人,想偷偷打个盹儿的时候,电话铃响起来。紧接着,整个司令部里所有的电话铃都响起来。你抄起距离你最近的电话,里面的声音自称来自法兰克福的美国第五军司令部——他告知你,五分钟前两德边境的第11装甲骑兵团前沿哨所遭到猛烈炮火袭击,规模、受害程度尚且不明,等待核实。你把电话撂在一边冲出去找在岗主官,后者则宣布刚刚得到五角大楼命令,进入二级防御态势。等你跑回你的办公桌,带着浓重油墨味的电文纸已经从密码机里打了出来:已查实华约军在两德边境全线实施火力准备;华约空军飞机大量升空;在富尔达方向确认苏军地面部队通过边境线。

C、时间是1981年9月17日,清晨5点整。星期四早晨,荷兰布林瑟姆的司令部地下室里灯火通明。你值了一宿夜班,如今正在端着杯咖啡昏昏欲睡。早间电台里播放天气预报:今日天晴,预计会是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信号情报部门的日常报告称,苏联在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的通信活动仍然在持续加剧,并截收到了一条诡异的广播密文。欧洲的局势在迅速升温。起因是7月中旬,波兰因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大罢工而掀起了政治风波,风波迅速演变为全国总动乱,盖莱克被迫辞职,团结工会的瓦文萨在北部的格丁尼亚宣布夺取政权。事件的发展导致了7月30日苏联会同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和忠于统一工人党的波兰内务部队实施“喀尔巴阡行动”,武装入侵波兰并控制了波兰全境,瓦文萨号召人民抵抗,将苏军入侵演变为了持续20天的内战。北约组织立刻对此作出强硬表态。即便如此,到8月中旬波兰自由派的抵抗以徒劳告终,瓦文萨逃亡西德,死者超过两万。作为应对,西德在8月2日宣布实施为其一个半月的紧急事态动员,低地国家随后也作出类似表态,美国里根政府则成功劝说包括法国在内的北约各国采取一致态度,在欧陆实施更强硬的对抗政策。作为结果,从9月初开始北约在西德中北部实施了规模空前的“返德者81-特定利剑”演习,华约方面则以同样规模空前的“西方-81”演习作为回应。军事演习的背后是华约组织自7月下旬(“喀尔巴阡行动”准备阶段)起、北约组织自8月上旬起开始普遍实施军事动员,双方加紧向欧陆前线输送兵力。到9月中旬,随着第101空降师(空中突击)抵达挪威,仅美国在欧陆兵力已达8个师,里根总统同时宣布根据职权,将国民警卫队第26、28步兵师、第49、50装甲师列入联邦管辖。西德方面,六个由地方军构成的师指挥部开始以“地方防御指挥部”的名义编成。北约一线部队全部配置到总体计划防御位置,二线部队则采取纵深配置的方式展开。法国和意大利部队已经在边境线上展开。华约方面,苏联动员了其第一、二类预备役人员,各卫星国的动员也接近完成,华约军队在欧洲大陆的兵力膨胀到1000万。西德情报部门注意到东德国家人民军序列中出现了4个新的摩步师番号——可能是由工人阶级战斗队新编组而成的。其他证据则表明波兰人民军和苏联西部军区部队可能已经进入东德,或正在德波边境待机。德国波兰边境的边防检查站和边境围墙已被部分拆除。苏联在西柏林、特拉维夫、东京等地的间谍活动加剧。作为报复,美国宣布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自9月10日起,红海军主要舰艇相继出港,去向不明。9月14日,苏军统一更换了密码。9月15日,美苏攻击核潜艇在北海发生碰撞事故,苏联一艘VII级攻击潜艇被撞沉。作为报复,苏联随即击毁了5枚美国间谍卫星。美国宣布进入二级防御态势。

就在你环顾无人,想偷偷打个盹儿的时候,电话铃响起来。紧接着,整个司令部里所有的电话铃都响起来。你抄起距离你最近的电话,里面的声音自称来自法兰克福的美国第五军司令部——他告知你,五分钟前两德边境的第11装甲骑兵团前沿哨所遭到猛烈炮火袭击,规模、受害程度尚且不明,等待核实。你把电话撂在一边冲出去找在岗主官,后者要求你立刻核实命令,同时接通了和国防部的热线。等你跑回你的办公桌,带着浓重油墨味的电文纸已经从密码机里打了出来:已查实华约军在两德边境全线实施火力准备;华约空军飞机大量升空;在富尔达方向确认苏军地面部队通过边境线。

————————

以上的三种情况,乍一看开头结尾几乎相同,但实际上对于北约决策者而言,是完全不同的三类剧本。而在这三类剧本中,北约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也完全不同。

情景A设想苏军在基本不经动员的条件下向西德发起突然进攻,因苏军驻德集群直接从兵营开出投入战斗被称为“兵营攻击”。这一方案对北约的主要威胁在于,在主动防御纲领下,西德的北约部队需要防御两德边境以西极浅纵深的一段地域,可他们在平时又是纵深配置在西德腹地的兵营中的,在前沿仅有相对少量的掩护部队存在。在突发情况发生后,北约部队需要集结、开出营地、(防核生化)疏散、(在指定仓库)装弹、加油、(摩托化)行军才能抵达其在防御战役中的一般配置区域——总体防御计划(GDP)位置。这一过程普遍需要12-24小时才能完成,而比利时、荷兰等国部队需要更长时间(36小时)。在华约战役机动集群存在或核生化条件下,这一耗时会进一步拉长。而在这24-36小时内,华约第一梯队集团军极可能突破掩护部队地域,甚至占领北约的主要交战地域和总体防御计划位置,在行进中击溃北约主力部队,在构成之前瓦解北约防线。

在这种剧本下,北约司令官所需要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尽快将部队部署到防御阵地上。这对中央集团军群的部队平均需要行军150千米,对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平均需要行军200公里,荷兰和比利时的个别部队甚至需要行军300千米,跨越多条主要河流。在苏军战役机动集群、克格勃休眠特工小组、华约空军和可能的核生化武器的袭击和重点打击下,还面临着最恐怖的威胁——塞车特别是难民导致的塞车,这一任务将变得特别有挑战性。与此同时,掩护部队没有撤退的选项,也没有撤退的能力(一旦撤退,必然立刻在平行追击中被歼灭),必须死守到底,直到军主力抵达主要防御计划位置才可能后撤。幸运的是,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拥有更强大的掩护部队,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不过这种情况对苏军也会造成大量问题——因为苏军在东德境内是纵深配置的,苏军第二梯队集团军横穿东德就需要2-3天,第二梯队方面军从波兰和本土赶上来还需要一周时间,北约战术空军优势可以在期间得到充分发挥,大量摧毁、严重阻滞苏军后续梯队。苏军受开战第一时间一线兵力的匮乏(能在D日投入战斗的为3个集团军的约8个第一梯队师)和受兵营位置限制的缘故,其主要突击方向相对固定,容易掌握,如80年代中期驻德集群第3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实际为坦克集团军,4个坦克师1个摩步师)的矛头明确指向比利时第一军,使得北约可以在计划上实现有针对性的防御。

情景B设想苏军在经过相对较短的动员时间(7-14天)后发起进攻。这能使得苏军在开战的第一周内多投入至少12个苏军师和18个卫星国军师,相当于驻德华约军实力(原为20个苏军师和6个卫星国师)翻倍。这一动员必然会以军事演习方式加以掩饰,以将北约的反应时间降低到最短。北约认为有能力在苏军开始动员48-72小时内侦测到苏联的动员过程,然而事实情况并不总是这么理想,因为诸多政治、经济、情报上的因素(很多是苏联刻意放出的)会干扰北约方面的判断。不过即便如此,应该认为北约仍至少有48-72小时的预警时间,足够:提高戒备等级,将北约一线防御部队投入到总体防御计划位置,在西德实施局部动员,调遣至少一个“返德者”师到西德,这等加强的程度远不如华约方面。然而,苏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突破北约预有准备的防御,这使得苏军在开战时即使用核生化武器协助达成战役/战术突破的几率大增。约翰·哈克特团队所著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部未来史》中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短动员”剧本。

在这种剧本下,首先要做的是正确判断苏军的主攻方向。苏军虽然占据常规兵力的显著优势,但这不足以在多个北约军防区同时达成主要突破——苏军的主要进攻矛头最多不超过2个,且很可能是一个主攻一个助攻,构成一个双臂或两个单臂(向大西洋方向右旋)的钳击态势。由于相对兵营攻击有了一段动员时间,所以苏军可以更自由地选择突破方向,而不像“兵营攻击”中受到和平时期部署位置的严重限制。这就使得苏军出其不意,突破北约软肋的可能增加。北约盟军在中欧防御中的软肋将在第二部分中分析。北约在中欧的防御态势有两个巨大弱点,其一是纵深太浅(从边境到GDP位置纵深基本只有40km,更往西都是“后方地域”),其二是预备队太少。由于北约防御采取所谓“切片蛋糕”(Layer Cake)式的责任区划分,其防御纲领要求主攻正面北约军两侧的军为主攻正面分别提供一个师,将苏军的兵力优势从12:1-7:1抹消到4:1-3:1,使苏军无法达成突破,或无法发展突破。然而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万一主攻方向判断错了怎么办?考虑到一个北约军在战时不过3个师,失去一个师可能会产生致命后果,而一个军的崩溃必然意味着集团军群的防御崩溃,其结果是整个中欧北约盟军的战局严重恶化。在这个问题上,常被北约考虑的“软肋”甚至可能遭到苏军的反利用。

情景C是一种相对不太可能的情况,即“逐步升级”剧本的彻底贯彻——美苏对立加剧,冷战升温,热战爆发。整个过程用时可达3个月甚至更长,期间双方都可充分实施动员。之所以认为这是一种相对不太可能的情况,是因为:一者,在1981年两约常规实力没有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双方经充分动员后必然在常规军力上趋向于均势,对攻方(华约)显著不利;二者,在充分动员的情况下,战争极大概率不会以速决战形式表现,而会漫长化、胶着化、趋向于升级,这对双方都没好处;三者,动员机器一旦全力开动,动员决策者就很可能被动员过程反噬,陷入到一战前夕列强总动员后想制止战争可又“刹不住车”的情况,“被迫”发动战争。但是,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无疑将是一战更为残暴的再现,到时候就真会如恩格斯所说,几千万士兵在欧洲大战上几年,把欧洲大陆吃光、烧光、用核武器炸光……

这样的情况属于相对难以判断的情况。在漫长的动员过程中,主要矛盾是要判断苏军何时进攻、怎样进攻。在双方神经紧绷几个月、随时可能擦枪走火的胶着状态下,一些微小的征兆就可能意味着华约方面决定将冷战彻底转变为热战。如果抓不住这样的征兆,无法下大决心,则在战争初期可能陷入被动;反之,如果过度敏感,过度反应,则可能反而刺激战争爆发,成为战争的实际发动者。这当然也不是件好事情。


二、华约从哪儿进攻(Where)?

北约在中欧的总体防御体系我们不再赘述,总之,两德边境上从北到南一线展开了西德第6装甲掷弹兵师、荷兰第一军、西德第一军、英国第一军、比利时第一军、西德第三军、美国第五军、美国第七军、西德第二军。其中西德第6装甲掷弹兵师所属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防御指挥部不属于AFCENT管辖之内(属于AFNORTH),故排除出视野之外;荷德英比四个第一军隶属于北约北方集团军群,另外四个军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由于“切片蛋糕”式的防御设置,华约的具体进攻方向可以具体到某几个北约军的防区正面。

1981年,美国政府刚刚努力说服欧洲各国将军费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不过由此带来的军事力量增长还需要几年才能见效。以本年为时间界限,在中欧战场上存在两个特别薄弱的军:

1、比利时第一军。

比利时一直是北约中欧防御的脆弱一环。贫弱的兵力,落后的装备使得这个军长期是北约盟军中的“拖油瓶”。虽然长期被配置在相对次要的方向上(北方集团军群右翼),但在80年代初期苏军驻德集群开始重新配置,特别是第3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突破能力得到大幅加强之后,该军的脆弱日渐变得不可忽视。

2、英国第一军

英国第一军同样是中欧防御中比较脆弱的一个环节。到1981年,虽然英国第一军已经加强到4个师又一个“野战部队”(=旅,不计炮兵师),但由于其采取方块制(下辖2个北约旅,每旅3-4个机动营),使得单个英国师的实力只有北约师的2/3,而英国第一军的实力(=2.8个北约师)也弱于普遍含3.3-3.5个北约师的其他北约军(对美国军而言是完成了“返德者”输送后的情况;在返德者输送前的美五、七军也是2.8个北约师实力)。况且到81年前后,英军的装备还没有起色:“挑战者”坦克还没有服役,而当面的苏联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已经在换装T-64BV甚至T-80B,这种状况已经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层的普遍担忧。

此外,还有两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军:

3、荷兰第一军

荷兰第一军是北约北方集团军群中实力较强的一个军。然而荷兰第一军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其主力部队(3个师,欠1个旅)部署在荷兰国境内,距离西德前线FEBA的距离有超过250千米。荷兰第一军仅有1个旅作为掩护部队,该旅和西德第1装甲师一起担任西德第一军和荷兰第一军的掩护部队。由于这种性质,荷兰第一军主力向总体防御计划位置前进的过程预期将遭到特别大的阻力,而如果苏联在该军正面实施主攻,该军极其可能在苏军突入主要交战地带时仍不能占据预定防御阵地,导致北方集团军群左翼的崩溃。

4、西德第二军

西德第二军主要负责对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和苏军中央集群。依托巴伐利亚的地形,且因其不在苏军的主攻轴线上,这个军的压力较小。然而要注意到苏军和捷人民军有“借道”奥地利的可能性。虽然奥地利有寸土必争坚决抵抗的作战计划,但奥地利不是北约组织成员国,对北约的中欧防御没有责任,其在大战中的态度是难以预测的。奥地利有可能会抵抗到底,也有可能(甚至更大的可能)在主要城市(维也纳,林茨)沦陷后选择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因为显而易见的是,此时奥地利军队的抵抗已经无助于保卫奥地利国土和人民(相反,会导致本国军民的更大伤亡),而只对西德-北约方面有利。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如果西德第二军不能及时控制奥地利西部的有利地形,该军和整个北约中央集团军群的右侧翼纵深就会暴露给超过15个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师面前。然而如果西德第二军(可以想象地,在美国第七军的支援下)分兵,就无疑会让西德第二军过度延伸正面,面临被华约突破的风险。

综上可见,4个不靠谱或者多少有问题的北约军有三个在北方集团军群,而且这三个军的防线还连在一起,这意味着北约盟军高级司令部必须对北方集团军群的态势时刻保持重点关注。作为“返德者”的美国第三军能在得到预警后的5-7天内投送至少2个重型师(欠1旅已经预部署在西德)和一个装甲骑兵团,构成一个由2.5个北约师组成的强有力预备队,但从华约方面的想定来看,此时华约可能已经在西德西北部渡过莱茵河了,美国第三军将不足以独自扭转集团军群的败局。

相比之下,到80年代北约中央集团军群的态势显得总体稳定。虽然由于美军主要部署在这一区域导致当今材料对此处(特别是著名的“富尔达缺口”)的关注特别多,但需要指出的是苏军在兵营攻击或短动员的条件下都很难有实力在美军防区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而且因为法国的存在(虽然法国高度不可靠),一个从美军防区突破的决心会显得特别无的放矢——既不能夺占西德和低地国家的核心地区阻止其进一步动员,也难以围歼北约有生力量,想必是一种相对次要的选择。

综上所诉,在80年代初华约方面实施的进攻中(不论短动员还是兵营攻击;长动员的情况会很复杂,可能性又低,暂且不讨论):

1、主要目标有极大几率是北方集团军群

2、因此,华约战术空军、战术导弹和火箭、战役机动集群和后续梯队的分配,极有可能集中在马格德堡-汉诺威-比勒菲尔德-明斯特轴线以北

3、华约军的主要突破方向,极有可能是比利时第一军或英国第一军的正面。为在初期突破北约掩护部队地域,赶在临近北约军的增援抵达前取得决定性进展,需要国家人民军和苏军驻德集群预先动员至少2天

4、华约军极有可能在开战初期在荷兰第一军的防御正面达成突破后大量投入战役机动集群和后续梯队发展突破为达到能贯彻该决心所需的兵力兵器,需要波兰人民军或波罗的海军区实现预先动员至少4天

5、如果3、4在D+3日内基本实现目的,那么华约军实力允许这两个突破主轴向内旋转,合围2-3个北约军,也就是北约北方集团军群主力

6、如果5实现,那么荷兰和西德北部必然失去。毕竟因为北约的前沿防御配置,在集团军群后方几乎无兵可用。单独的美国第三军(哪怕得到意大利和西班牙军的支援也)是无力构成第二道防线的。

那么,既然知道了华约方面可以利用的优势,北约指挥员就应当特别注意:

1、北方集团军群当面的华约日常动向;

2、华约在东德北部和波兰西北部的兵力调动、军事演习;

3、督促比利时和英国更新其武装力量;

4、在战争的头24-48小时下大力气保障西德北部的交通网络,确保桥梁和通信枢纽不被华约空降兵或战役机动集群夺占;

5、在战争初期的混乱中,一定要保证部队按时抵达前线。如果不能按时,那也要尽快抵达。


三、苏军怎样进攻(How)?

1、兵营攻击还是短动员?

上文中我们花了很多篇幅解释苏军的进攻方式和北约防线上的主要软肋。然而如果要想说清楚北约应该怎么防御,问题还得再回到苏联如何进攻上。在上文中我们同样说了欧陆常规战争的三种基本形态,作为攻方的华约决策者可以自由的选择这些模式。那么问题就在于代入思考:假设你是华约指挥官,你会最倾向于采取什么样的模式?

我们姑且不考虑长动员,仅在兵营攻击和短动员中进行选择。

在上图中,我给出了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双方实力(以师的数量作为衡量标准)。

一般认为:

a、双方前线师数量比超过2.5:1时,苏军可以在主攻的军防区正面方向达到7:1火力比,北约集团军群必须削弱其他两个军才能保证主攻军防区不被突破。

b、双方前线师数量比超过4:1时,苏军可以在主攻的军防区正面方向达到12:1火力比,北约集团军群无任何手段保证主攻军防区不被突破。

因此,从图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a. 兵营攻击,虽然是经常被外人想象的(某年某月某日,苏联“突然”越过两德边境发起进攻),但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方案。原因在于在最关键的头10天中,华约军队始终不能获得显著的兵力优势。如果华约方面真的决心实施兵营攻击,那么就得依赖纸面实力以外的其他因素——懈怠、混乱、难民、恐慌——来实现企图,而这些因素并不总是可靠的

b. 欧陆战争最可能的形式即短动员攻击,其本质表现为动员战。在主要交战国理论总动员时间都在72小时之内的情况下,谁能率先动员24小时,或者谁能比对方多动员24小时,或者谁能瞒住对方实施秘密动员,都会导致胜率大增。可以看到,华约动员24小时vs北约动员0小时时,华约在D日会有重大优势,足以在一个以上的北约军防区突破掩护部队地域,在北约主力抵达之前占据有利位置;华约如果提前动员48小时,则会在头2天的交战中保持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并将决定性的兵力优势保持到第7-10天。如果华约在动员过程中引起了北约的警觉和相应动员,会导致战争初期特别是最初期华约优势的显著下降,然而只要保持动员时间差,华约方面的兵力优势仍然有重大意义。

对华约组织而言,决定性的窗口就在战争爆发的最初三天。换而言之,对北约组织而言,战争最严峻的时期就是最初三天。如果是兵营攻击或华约经24小时动员,在这三天中华约将不惜葬送其全部三个第一梯队集团军全部17个师(包括6个东德师),一定要破坏至少一个北约军的整体防御态势,突破该军的总体防御计划位置;同时在整个宽大正面实施强有力的助攻,坚决把各北约军钉在自己的防区。为此,华约军可能使用一切可能手段。如果在短动员剧本下,北约已经动员24小时,苏军将不惜更大代价和更多的手段(包括核武器)实现突破。在短动员剧本下,华约军在战争初期的巨大兵力优势意味着华约军可以承担:

a. 在突破一个北约军(哪怕是最弱的比利时军或态势最差的荷兰军)的过程中,完全损失2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第一梯队方面军第一梯队集团军)的战斗力量,严重折损第3个集团军的战斗力量(第一梯队方面军第二梯队集团军);

b. 在后续防北约集团军群组织的反突击过程中,再完全损失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战斗力量(第二梯队方面军第一梯队集团军);

c. 在以上基础(3.5个集团军全损换突破一个北约军防线)上,苏军仍然拥有后续梯队(第二梯队方面军第二梯队集团军),并能凭此达成战役目标,取得战争胜利。

结论:

a. 北约必须随时警惕华约的隐蔽动员。不经动员的华约部队相对于有限动员的华约部队的威胁要小得多。

b. 在战争的最初阶段,要点是【阻挡华约军的前进】而非【歼灭华约军有生力量】尤其是【一线有生力量】,特别是在华约实施了提前动员的情况下。在权衡时必须分清轻重缓急。


2、是否使用核武器?

核武器的使用与否是讨论冷战变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毕竟众所周知,两约都拥有数量特别庞大的战术核武器和战略核武器,而冷战本身也是建立在双方的某种核平衡上的。虽然题目已经硬点说双方不会使用核武器了,但这种措辞不免使人生疑:这样的题目限制真的有现实意义吗?双方——首先是作为进攻方、可以更早进行核决策的华约一方——真的不会使用核武器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显然不应该由我,而应该由 @JK JK 等专业人士在专门的文章中解说。但是在这个答案下,对核决策的讨论是欧陆战争的附属品,那么我不得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一下。

A. 华约方面不会“核先发制人”吗?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给出简要回答:是的。如果两约战争以我们以上所探讨的形式,即华约进攻的欧陆陆上战争的形式展开,那么华约方面的确很有可能、特别是极为可能在开战初期避免战术核武器的使用

因为,战术核武器擅长杀伤集中的有生力量,这就使得其从本质上对作为进攻方(兵力更多、更集中)的华约部队的杀伤更为严重。特别是在华约部队在战争头几天内集中可观兵力企图达成主要突破时,双方同时投入战术核武器会对苏联方面造成更大的影响,而北约作为防御方是“不败而胜”的,可华约则是“不剩而败”的,战术核武器的运用会显著降低华约军的成功几率。为此,一方面,苏军从1978年开始强调以常规战争的形式打赢两约之间的陆上正面冲突;一方面,其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虽然显然不能寄希望于苏联始终履行这一承诺,但不难相信,苏联在处于优势时很可能趋向于履行这一承诺);一方面,苏联发扬其核讹诈手段,威胁称苏联“不区分核武器的战术或战略性质”,即不论北约方面使用任何类型的核武器(战术/战略),都会得到苏联方面的全面核报复

对苏联的这一讹诈口吻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1)苏联在面对北约的战术核武器使用时,会主动将冲突进一步升级到全面核交换

(2)在全面核交换发生后,两约主要国家的主要经济、工业、人口地带都会遭到沉重打击,生产和交通瘫痪

(3)欧陆战争的自持能力是极端有限的,北约国的战争库存大多只能支持14-21天的常规战争,华约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核交换发生,其结果是双方都无法维持高强度的欧陆战争

也就是说:如果北约方面选择在欧陆战场上使用战术核武器,那么拥有更多、更强大战术核武器的华约方面就会直接“掀桌”——这仗不打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即便两约对等使用战术核武器,从结果上吃亏的是华约

所以华约方面的决心在于:

(1)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2)用战略核武器构成的核威慑,威吓北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3)在核力量平衡构成的无核战争态势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一旦苏联首先使用战术核武器,其结果就是:

(1)苏联核决心——进一步说是苏联核威慑的可信度——破产;

(2)北约组织(基于其“灵活反应”原则)得到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原因;

(3)在华约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情况下,北约一般用途部队态势迅速恶化,将北约加速推向核决策。

因此,华约方面很有可能不会在最初阶段使用核武器——甚至在战争得到发展之后,华约方面仍然不打算使用核武器,直到敌对态势结束或华约对常规攻势彻底失去信心为止。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摒除华约实施先手核突击的可能性——如果华约方面对自己的战术核武器和一般用途部队同时拥有足够的信心,相信①自己的战术核武器能够在战术核武器对射中压制对手;②相信自己的一般用途部队在遭到核突击、付出巨大损失的情况下还能完成其战役、战略决心,特别是在华约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兵力、但北约部队已占据有利态势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况可能发生。

B. 北约方面的核决策何时进行?

之前讲过,北约的欧陆防御是以“宽正面、浅纵深、弱后方”为特点的,缺乏战役和战略预备队的特征迫使北约在某个北约军防御纵深被突破时就做出核决策。在华约攻势完全在华约轨道上进行的情况下,这一核决策会发生在D+2日左右。在北约想定中较不好的情况下,这一核决策会发生在D+6日左右。在北约想定中较好的情况下,这一核决策不会发生(因为华约军未能达成主要突破)。

北约方面究竟如何进行核决策我也讲不清楚,不过如果有谁真的穿越成了北约组织最高指挥官,可能他到时候就得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最大的精力——劝说欧洲各国的政治领导人把核武器扔在他们自己(而不是美国)的国土上不会是一件容易事。特别是在苏联方面的核讹诈下,欧洲小国对战争升级的态度更为难以揣摩。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一旦北约方面选择了肯定的核决策,那么苏联为了保持其威慑的可信度(因为战争还没有升级到全面核交换的地步,威慑仍然是有用的),必须执行其讹诈中所提出的行动——对北约方面实施核报复,同时全面使用战术核武器。这就会使得战场的局势更加难以预测。

C. 华约不会把核武器作为“撒手锏”吗?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预言:苏联方面在常规进攻受挫之后,主动选择核升级选项。这样的选项,要么造成了美苏有限的核交换,要么被英勇的日本人拦下,要么是“有良心的”苏军军官挺身而出,发动政变……

虽然这样的升级是一种很吸引人的提法,但是个人非常怀疑这样的情况是否真的会发生。因为苏联方面选择这样的升级显得缺乏战术意义,从核战略上也可疑。除非苏联的核威慑实力强到自信其使用战术核武器不会造成北约采取相同对策(当然,从实际实力对比来看,根本不是这样的),否则任何苏联“补救性”使用战术核武器的选项都是不利于苏联进攻的,不会对华约已经破产了的攻势起到任何有益帮助

结论:

a. 华约方面在进攻初期即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几率很小;

b. 华约方面在整个战争初期阶段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几率不大;

c. 在a.b.前提下,北约方面的核决策只取决于欧陆战场常规战争的发展情况;

d. 在采取肯定核决策的情况下,虽然对前线态势有帮助,但很大几率会使得北约各国在核报复中遭到惨重损失;

e. 如果d发生,那么欧陆战争也将很难维持下去;

f. 简而言之,战术核武器不是欧陆战争的核心要素——反之,战术核武器的运用效能是依托于欧陆常规力量的。强大的常规部队是欧陆战争的中流砥柱。北约组织特别是美国企图用“廉价”的战术核武器代替一般任务部队(50年代初期-60年代前期)的企图早已破产,到80年代也不应该再把欧陆战争的赌注压在战术核武器上。


3、是否使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

苏军视化学武器为其炮兵实力的有效补充。尤其在不能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情况下,推崇使用化学武器突击。几乎所有的苏军野战炮兵、火箭炮兵和战术火箭武器全都可以发射化学弹头,苏军的战术空军也可以携带战术化学武器。苏联军队有数量惊人的沙林、塔崩等神经化学战剂库存,这些化学武器库存在1997年《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之后经过整整20年的销毁工作(并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援助),直到2017年12月才终于销毁完毕,可见数量之大。

苏军的化学突击主要分为三种,其中在实施突击或粉碎北约反冲击期间实施的密集化学突击,会使用惊人数量的化学武器实施特别高密度的突击。此外还有为保持突然性和战役主动权实施的连续化学突击和为袭扰敌人实施的袭扰化学突击。

理论上化学武器的威力并不比核武器低多少,单架飞机携载化学弹头所能覆盖的敌方控制区面积甚至比核武器还要大。不过化学武器的特点在于其效果和敌方的预警程度严重相关——在针对一个营实施密集化学突击的情况下,如果该营完全无预警,那么可能会立刻丧失50%的人员;可如果该营得到化学武器预警,哪怕只有几分钟内,那么其在密集化学突击中所遭受的人员损失就会显著下降到5%甚至1%以下。这一特性使得化学武器的杀伤效率高度不稳定且不可靠。

但化学武器的最大优点在于,两约都不将使用这种武器和核决策挂钩——一方使用化学武器很可能不会导致战争的核升级。这一在决策上的优势使得双方都有动机使用化学武器,特别是在核决策未得到通过的情况下将化学武器作为核武器的“替代品”使用,这加大了双方使用化学武器的概率。

苏军有理由和动机在战争爆发伊始或者战争初期就开始使用化学武器,其打击目标不只包括北约军前沿部队,还包括纵深的北约后方部队、预备队和各种设施(特别是机场)。在不安装核弹头的情况下,用于纵深打击的苏军战术导弹很可能安装化学弹头。对北约化学武器决策的了解有限,不过如果前沿防御体系遭到突破,那么不论核决策通过与否,北约都很可能开始使用化学武器。一旦一方使用化学武器,另一方也必然立刻开始使用。对苏联而言,所谓初期“纯粹”常规攻势不利而进一步投入化学武器、再进一步投入核武器的几率很小。

由于两约部队精良的防化学准备和化学武器本质上的不可靠性,不建议对化学武器的战术、战役意义抱有太多的期待。

苏军同样有不少生物武器库存,如炭疽、天花、Q热等等。然而生物武器相对于化学武器更为不可靠,且其见效需要显著的时间。最理想的生物武器使用时段是在战役进入僵持态势、或战争转为持久战之时,这和欧陆常规战争的本质相违背。因此可以认为,在欧陆常规战争期间双方都不会倾向于使用生物武器

4、战术空军和战术地地导弹的用途?

5、空降兵、空降强击兵和战役机动集群

抛去克格勃在西德和低地国家提前布置的“特别行动小组”,空降兵、空降强击兵和战役机动集群是苏联武装力量在战争早期可能限制北约军队机动,从而实现赶在北约主力前抵达并突破北约主要防御地域的唯一手段。这就意味着华约方面在这些部队的运用上必然会进行最精心的准备。事实上,对抗这些部队和战法一直是北约的软肋,因为事实上战役机动集群这一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专门针对北约在中欧的防御特点,即宽正面、浅纵深、弱后方。

苏军将空降作战分为三个级别,即战略空降、战役空降和战术空降。战略空降在无核背景的中欧战场完全没有可行性,不值得讨论。战术空降(包括战术机降)主要是侦察袭扰目的(主要针对北约核武器储存设施和指挥中心)和配合战役机动集群作战,这个部分放在战役机动集群里写。战役空降是华约方面使用空降兵阻止北约战役预备队开进的主要手段。一般此类空降使用2个空降团到一个空降师兵力,可以构成一个10千米宽的防御正面。由于此类空降的总投送量为4000-5000吨,苏军只能同时实施1个战役空降。

苏军实施战役空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障北约纵深上空的制空权,即“如何投出去”。战役空降的企图是特别容易被侦知的,而为了保证北约战役纵深上空的制空权,在实施空降前必须由前线航空兵实施数次大规模的空中战役,使得意图更容易暴露。北约凭借其总体占据优势的战术空军,就可以轻易粉碎华约方面的企图。这一极端难以克服的困境事实上严重降低了华约在中欧战场实施战役空降的可能性,我也没看到苏军有任何解决这一困境的手段和方法。

假定华约方面能够成功地实施战役空降,那么:①这一空降必然发生在战争初期,特别是D日的H+6时-H+18时之间;②空降场必然处于北约总体防御计划位置和北约军驻地中间,据两德边境约100-150公里;③空降地区最好多有桥梁、河流、城市,可以方便组织防御;④空降兵力约为一个空降师;但是注意,这一个空降师的兵力并非都用于执行战役任务——会从中分出一批执行战术任务的连、排级袭击分队,它们负责突袭沿途的桥梁、北约核武器储存设施和指挥所。

对战役空降而言,满足上述条件的区域其实只有一处,就是英国第一军和荷兰第一军后方的不莱梅-汉诺威-比勒菲尔德地域。而重中之重是威悉河上的主要桥梁。这一行动不止会阻止荷兰第一军的前出,还会防止英国第一军倒向左翼、弥补荷兰军防区上缺口的企图。在与地面进攻梯队会合前,华约空降部队需要独立作战48小时。

如果华约方面能保障60-72小时战役纵深制空权(这可能是华约前线航空兵的极限),就有可能再空降第二个空降师。

为了对付华约可能的战役空降和战术空降行动,西德国土守备军在70年代组建了一系列旅和团,这些后备役单位的战斗力不比现役部队弱多少,但它们需要24-72小时完成动员,同时还要肩负对付华约军(针对北约后方要地)战术空降的使命,在开战初期可能会疲于奔命。如果华约空降兵在战役空降中成功在威悉河上夺去一系列关键桥梁和渡口并成功坚持48小时,就意味着一个北约军的主力部队抵达总体防御计划位置的时间延迟24小时,这将是灾难性的。

除了空降之外,在70-80年代苏军还组建了一系列空降强击旅和机降强击旅。到80年代初期,苏军序列中已有约12个这样的旅,其中半数被配备到西方向上,包括驻德集群的一个机降强击旅。空降强击旅实现机械化(3个BMD营+独立炮兵连+独立高炮连+2个独立直升机团),机降强击旅则基本是徒步的(3个徒步空降营+1个BMD营+炮兵营+1个独立直升机团)。虽然北约资料有所出入,但事实上两种旅都拥有编制内的直升机力量,有能力一次性投送半个旅。不过到1981年,真正完整配备了直升机部队的此类兵团仅有寥寥几个,大部分空降强击旅和机降强击旅仍然需要方面军或战略方向提供的配属直升机部队才能实施机动作战。除此之外,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以及一些驻外集群还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降强击营。

华约有能力在战争头48小时使用2-3个这样的空降/机降强击旅,执行一系列战术和战役任务。陆军空降强击兵的战术任务和空降兵的没什么太大区别,但是会更多地在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员的决心涵盖之下。空降强击兵的战役使命也跟空降兵近似。为达成此类使命,空降强击旅将更多地以营、连级分队形式投入战斗,徒步空降强击兵多执行袭击任务,装备BMD的空降兵则更可能去执行战役使命。可以想象的,至少一个空降强击旅的主力会企图向空降兵实施战役空降的方向靠拢,通过蛙跳式着陆控制一系列机降场,为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突破北约掩护部队地域后的纵深突破打开一条通道。

到1981年,苏军尚未编成战役机动集群的特化编制(外贝加尔军区和喀尔巴阡军区的合成军),方面军司令员所掌握的战役机动集群可能会是第二梯队集团军下辖的一个或数个坦克师。这些师会在抵达接触线前夕编组为一系列营级快速分队,在华约第一梯队集团军初步突破掩护部队地域全纵深或主要纵深的情况下投入战场。这些部队不负责巩固、扩大突破口,而是负责向北约纵深全力机动,沿途和空降强击兵、空降兵配合,同时执行一系列战术和战役使命。华约一线摩步师也有自己的战役机动集群(袭击分队),该集群围绕摩步师的独立坦克营编成。这个小袭击分队主要执行战术任务,不会离开师接触线太远(似乎是25公里以内)。

在“兵营攻击”(或者说,北约主力部队未就绪)的总剧本下,空降兵、空降强击兵和战役机动集群的主要使命是协同动作,实现袭击、扰乱、迟滞北约主力部队抵达主要防御计划位置的目的。在“短动员”(或者说,北约主力部队实现已经就绪)的总剧本下,战役空降很可能无法实施,而机降和战役机动集群的投入会大大推迟。

在北约的防御纲领中,对抗苏军早期的战役战术空降行动的主要是西德地方军的一些猎兵团和旅。这些旅和团中的一部分拥有不低于联邦国防军正规军的平时满员程度和装备水平,相对于其他地方军部队可以很快地动员起来。不过在80年代初期这样的旅和团主要部署在西德西部的核心地带以防止可能的战略空降。而在更东部的北约战役后方则显得相对空虚。当地的西德地方军的动员过程还可能受到华约作战行动的严重干扰。

这样的干扰,不止是战术上的(因为这些兵力的相对弱小,其在战术上的影响反而较弱),而且还会是组织和心理上的。如果苏军成功在北约后方煽动恐慌和混乱,那么对北约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将远大于这些部队所能取得的战术成果。

因此,对战役机动集群的反制首先应当是组织和心理上的。部队不能因为敌分队出现在己方侧后乃至纵深就惊慌失措(这样的情况,参见抗美援朝最初几次战役中的联合国军),后方部队必须组织起来抵挡战役机动集群的袭击,指挥员则需要正确评估己方纵深内华约部队的真正实力,尽一切可能避免为围剿这些机动集群而动用预备队,以免在真正需要投入预备队的时节已无兵可用。

从战术上,反制战役机动集群的兵力主要来自西德地方军。一旦西德开始实施动员,就需要立刻为西德境内的每个北约后方目标——指挥所、补给中心、核武器存储设施等等——配备一个保安排,这个保安排就将为保卫这些设施起到很大帮助。西德地方军的猎兵旅、团也将行动起来,在关键地域对华约渗透部队进行扫荡。

即便如此,也需要注意到,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在时节上往往是晚于苏军投入战役机动集群的。特别是在“兵营攻击”背景下,华约投入战役机动集群总是会领先于北约的反制措施。但是在北约一线防御不发生崩溃的前提下,这样的渗透部队从总实力上必然不如西德地方军,北约指挥机构应当采取镇定、稳健的手段确保通信畅通和部队镇定,才能力图将战役机动集群造成的威胁压低到最小。

6、初期实现战役突破的可能性多大?

假设欧洲常规战争是由苏联挑起的。

很明显,苏联不会平白无故挑起欧洲常规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要么是华约组织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非要彻底改变冷战形势才能改变;要么是北约组织遇到了特别严重的困难,让华约方面看到了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可能

我们在最初部分中分析的三种剧本,除剧本1情况不明外,剧本2和3都是华约组织遭到重大困难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华约所发动的进攻其实是“孤注一掷式”的,这就注定其得手几率较低,况且这样的行动还很可能造成特定华约卫星国(波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的不配合甚至反水。然而华约进攻威胁更大的情景可以说与此正好相反——比如,北约加盟国、特别是中欧战线上的北约加盟国出现严重松动。

在北约方面的想定中,出于显而易见的政治因素,对北约的政治性瓦解的可能一直避而不谈(更多地是讨论军备问题)。然而1968年和1974年法国、希腊分别退出北约军事指挥一体化体系(虽然法国对战时其在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中的位置做了保留),特别是1974年希腊和土耳其围绕塞浦路斯爆发的武装冲突,不得不引起北约方面的严重警惕。

7、开辟新战场的可能性多大?

四、从理想回到实际——冷战变热的最可能模型

五、回答问题:北约指挥官需要做什么?

(待续)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明确一点,请诸位站到北约一方指挥官的立场上去组织战斗,尽可能的发挥手中兵力的战斗力。

而不是站在旁观者角度去撕逼。

北约一方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美国对盟友的控制没有苏联严密,这导致先动手会给盟友充分的反水/中立借口(尤其是法国)。但若不开第一枪,等于干挨一轮揍。干挨这一轮揍之后还能剩下什么优势,那可只有天晓得了。。。。。。


转入正题:

根据冷战西欧双方的兵力和兵器质量的对比,可以很容易的得到一个结论:

——————防御方判断错主攻方向=game over。

第二个较容易得出的结论是:

——————北约的兵力难以建立多梯次大纵深的防御体系。甚至可以说:建立绵亘正面都很勉强。

以上两点会带来这个问题:

如果一线决战,一旦被打开几个口子,五百公里纵深内的机场和兵站基本全部玩完,空中优势和内线优势基本全部归零。

如果主力在后,以莱茵河地区二线决战为决心制定方案的话,西德和法国投降的风险实在太高,政治上很难允许。


因此,由于政治需要,而被迫进行不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宽正面浅纵深防御,是冷战中期北约防御作战最显著的特点。。。。。。

所以,作为指挥官,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判断苏军的主攻方向并据此配置兵力。其余问题与之相比都是细根末节,无须司令官过多考虑。

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话,那就是:

没有上级命令,一步不许后退!



以上是最重要的两点,其他应注意要点如下:

1:在各重要桥梁,水利设施,大型民用仓库附近布置精干美军英军分队,战争伊始即实行接管,以便临机处置。

2:即使一线决战,也要尽可能的前轻后重配置兵力,尽量确保即使在一线防御崩溃的情况下,不使苏军趁乱在莱茵河西岸建立桥头堡

3:飞机尽早疏散至野战机场配置。

4:提防德国投降,当心法国意大利背后捅刀。

5:多读曼施坦因著作,学习甩锅技巧。


user avatar   mohoshoujouCSQ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找个核掩体躲起来,准备足量的可乐瓶盖。

再出来的时候就是辐射四了。


user avatar   shi-dou-bi-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


user avatar   li-jun-feng-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4年前的问题选择在这个时间点突然出现在我今天的时间线上显得非常 亦可赛艇

Android是2008年初才发布,而Oracle在2009年就以7.4B$收购了Sun,是Google不够睿智吗?

非也!

1)如果Android没有如此成功,Java对于Google而言就是一坨shit,Google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站在一坨翔上面取得空前的成功,如果有算命的告诉Google的命中贵人是阿翔,它就是穿越回去吃也要把它吃下去,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2)Google一直有python基因,很多系统都是基于python的,你知道工程师主导文化的可怕性吗?这帮pythonic的nerd出于情怀或者节操或者叫清高或者叫偏执或者叫真爱,它说什么都不会去买Java的,“老子看不上”!谁知造化弄人,09年你对我爱答不理,18年老子叫你高攀不起88亿!(注:今天的Google在各种收购之后,Java服务的比重占的也非常大了,变成了一个杂合的技术栈,而官司也很可能打到高院,尚未定论)


3)Google一直有跟开源保持共存共荣共襄盛举的传统,它跟Mozilla做生意,赞助开源项目,捐赠Wiki,主张“不作恶”,简直就是一副乌托邦理想主义者的化身,圈粉无数(包含答主),像Java这种项目,它更可能的方式是烧一笔钱给它花,然后来几句“希望Java明天会更好”之类的废话,它根本就不曾想过有一个家伙抄底了,因为那时候Android根本就没有火,Google从来就没有想过Java也T-M-D算哪门子“底”?


4)Sun的主手人也是个技术型的,就是技术牛掰业务做的稀烂,当时怎么看Sun都处在夕阳,SPARC也是逼格满满业务下滑被Intel捣的稀烂,那个价格没有几家觉得划算的,幸好是Oracle这种剑走偏锋的收购了它,要是换一家公司收购多半就把Sun雪藏甚至捣腾碎了,Java也就没有今日风光了,而Google在坊间也有创业公司杀手的美称,也许这就已经是历史发展的最好结果了。


什么,你问我对于Oracle收购Sun和MySQL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好白菜都让猪给拱呢呗!

但是作为吃瓜群众,我最喜欢看大佬们掐架,Google与Oracle的这场官司绝对酸爽,大家保持关注,各家都有千百号律师,吵起架来想想都 亦可赛艇!学知识产权法/专利法/法理学的同学们千万不要错过,说不定两年后就能进教材作案例呢!


什么,你又问我Google应该怎么做?

靠,我有不是劈柴!按我的观点,Google这次是违反了Java的使用协议的(无意引战,定论的事情留给专业法官),不能因为体量大就以为能压死人,那可是在美帝,万事全靠律师一张嘴,怎么讲都有理!


大家还记得微软以前有个skydrive吗?在英国被判败诉了,最后也得改名叫OneDrive呢!Google有钱了不起啊,过来领罚单!


而Java的坑早早就埋在那里了,所以苹果直接一刀切:老子不支持,免得搞一嘴毛!Flash一身毛病,一刀切,老子不支持!


所以,我对Google的建议是:

从Android 10开始,一刀切:老纸永生永世不再支持Java!

名字我都起好了: Badroid!


这TM不是关乎技术,不是关乎信仰,不是关乎生态,不是关乎用户体验!

这TM关系到命!


什么?要我预测结果?

法官中间调停,你们俩和解,google把赚的钱按每部手机给Oracle付钱?什么你说太扯了?你每买一部Android,都要给微软钱,你造吗?Oracle就想躺着就把钱收了!


user avatar   qing-shi-yong-zhen-shi-xing-m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4年前的问题选择在这个时间点突然出现在我今天的时间线上显得非常 亦可赛艇

Android是2008年初才发布,而Oracle在2009年就以7.4B$收购了Sun,是Google不够睿智吗?

非也!

1)如果Android没有如此成功,Java对于Google而言就是一坨shit,Google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站在一坨翔上面取得空前的成功,如果有算命的告诉Google的命中贵人是阿翔,它就是穿越回去吃也要把它吃下去,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2)Google一直有python基因,很多系统都是基于python的,你知道工程师主导文化的可怕性吗?这帮pythonic的nerd出于情怀或者节操或者叫清高或者叫偏执或者叫真爱,它说什么都不会去买Java的,“老子看不上”!谁知造化弄人,09年你对我爱答不理,18年老子叫你高攀不起88亿!(注:今天的Google在各种收购之后,Java服务的比重占的也非常大了,变成了一个杂合的技术栈,而官司也很可能打到高院,尚未定论)


3)Google一直有跟开源保持共存共荣共襄盛举的传统,它跟Mozilla做生意,赞助开源项目,捐赠Wiki,主张“不作恶”,简直就是一副乌托邦理想主义者的化身,圈粉无数(包含答主),像Java这种项目,它更可能的方式是烧一笔钱给它花,然后来几句“希望Java明天会更好”之类的废话,它根本就不曾想过有一个家伙抄底了,因为那时候Android根本就没有火,Google从来就没有想过Java也T-M-D算哪门子“底”?


4)Sun的主手人也是个技术型的,就是技术牛掰业务做的稀烂,当时怎么看Sun都处在夕阳,SPARC也是逼格满满业务下滑被Intel捣的稀烂,那个价格没有几家觉得划算的,幸好是Oracle这种剑走偏锋的收购了它,要是换一家公司收购多半就把Sun雪藏甚至捣腾碎了,Java也就没有今日风光了,而Google在坊间也有创业公司杀手的美称,也许这就已经是历史发展的最好结果了。


什么,你问我对于Oracle收购Sun和MySQL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好白菜都让猪给拱呢呗!

但是作为吃瓜群众,我最喜欢看大佬们掐架,Google与Oracle的这场官司绝对酸爽,大家保持关注,各家都有千百号律师,吵起架来想想都 亦可赛艇!学知识产权法/专利法/法理学的同学们千万不要错过,说不定两年后就能进教材作案例呢!


什么,你又问我Google应该怎么做?

靠,我有不是劈柴!按我的观点,Google这次是违反了Java的使用协议的(无意引战,定论的事情留给专业法官),不能因为体量大就以为能压死人,那可是在美帝,万事全靠律师一张嘴,怎么讲都有理!


大家还记得微软以前有个skydrive吗?在英国被判败诉了,最后也得改名叫OneDrive呢!Google有钱了不起啊,过来领罚单!


而Java的坑早早就埋在那里了,所以苹果直接一刀切:老子不支持,免得搞一嘴毛!Flash一身毛病,一刀切,老子不支持!


所以,我对Google的建议是:

从Android 10开始,一刀切:老纸永生永世不再支持Java!

名字我都起好了: Badroid!


这TM不是关乎技术,不是关乎信仰,不是关乎生态,不是关乎用户体验!

这TM关系到命!


什么?要我预测结果?

法官中间调停,你们俩和解,google把赚的钱按每部手机给Oracle付钱?什么你说太扯了?你每买一部Android,都要给微软钱,你造吗?Oracle就想躺着就把钱收了!


user avatar   chen-xiong-4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4年前的问题选择在这个时间点突然出现在我今天的时间线上显得非常 亦可赛艇

Android是2008年初才发布,而Oracle在2009年就以7.4B$收购了Sun,是Google不够睿智吗?

非也!

1)如果Android没有如此成功,Java对于Google而言就是一坨shit,Google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站在一坨翔上面取得空前的成功,如果有算命的告诉Google的命中贵人是阿翔,它就是穿越回去吃也要把它吃下去,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2)Google一直有python基因,很多系统都是基于python的,你知道工程师主导文化的可怕性吗?这帮pythonic的nerd出于情怀或者节操或者叫清高或者叫偏执或者叫真爱,它说什么都不会去买Java的,“老子看不上”!谁知造化弄人,09年你对我爱答不理,18年老子叫你高攀不起88亿!(注:今天的Google在各种收购之后,Java服务的比重占的也非常大了,变成了一个杂合的技术栈,而官司也很可能打到高院,尚未定论)


3)Google一直有跟开源保持共存共荣共襄盛举的传统,它跟Mozilla做生意,赞助开源项目,捐赠Wiki,主张“不作恶”,简直就是一副乌托邦理想主义者的化身,圈粉无数(包含答主),像Java这种项目,它更可能的方式是烧一笔钱给它花,然后来几句“希望Java明天会更好”之类的废话,它根本就不曾想过有一个家伙抄底了,因为那时候Android根本就没有火,Google从来就没有想过Java也T-M-D算哪门子“底”?


4)Sun的主手人也是个技术型的,就是技术牛掰业务做的稀烂,当时怎么看Sun都处在夕阳,SPARC也是逼格满满业务下滑被Intel捣的稀烂,那个价格没有几家觉得划算的,幸好是Oracle这种剑走偏锋的收购了它,要是换一家公司收购多半就把Sun雪藏甚至捣腾碎了,Java也就没有今日风光了,而Google在坊间也有创业公司杀手的美称,也许这就已经是历史发展的最好结果了。


什么,你问我对于Oracle收购Sun和MySQL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好白菜都让猪给拱呢呗!

但是作为吃瓜群众,我最喜欢看大佬们掐架,Google与Oracle的这场官司绝对酸爽,大家保持关注,各家都有千百号律师,吵起架来想想都 亦可赛艇!学知识产权法/专利法/法理学的同学们千万不要错过,说不定两年后就能进教材作案例呢!


什么,你又问我Google应该怎么做?

靠,我有不是劈柴!按我的观点,Google这次是违反了Java的使用协议的(无意引战,定论的事情留给专业法官),不能因为体量大就以为能压死人,那可是在美帝,万事全靠律师一张嘴,怎么讲都有理!


大家还记得微软以前有个skydrive吗?在英国被判败诉了,最后也得改名叫OneDrive呢!Google有钱了不起啊,过来领罚单!


而Java的坑早早就埋在那里了,所以苹果直接一刀切:老子不支持,免得搞一嘴毛!Flash一身毛病,一刀切,老子不支持!


所以,我对Google的建议是:

从Android 10开始,一刀切:老纸永生永世不再支持Java!

名字我都起好了: Badroid!


这TM不是关乎技术,不是关乎信仰,不是关乎生态,不是关乎用户体验!

这TM关系到命!


什么?要我预测结果?

法官中间调停,你们俩和解,google把赚的钱按每部手机给Oracle付钱?什么你说太扯了?你每买一部Android,都要给微软钱,你造吗?Oracle就想躺着就把钱收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美国国防部目前新冠感染情况? 
  美国人均 GDP 比英法日高了两万美元,美国人的生活质量是不是比英法日德高很多? 
  能不能请你大胆预测一下美国疫情何时结束或者说稳定? 
  美国人为什么不建高速铁路? 
  为什么俄罗斯打乌克兰网上都在叫好,还有嘲笑乌克兰的总统,别人的国家灭了? 
  如何看待3月27日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人数超过中国? 
  在你心中,谁是最伟大的美国人? 
  如何看待美国FDA允许进口中国标准的KN95口罩,因美国国内口罩紧缺? 
  这次新冠疫情会否成为压垮美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苏联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及其发展思路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前一个讨论
知乎首页这则广告传递了哪些诱导信息?隐瞒了哪些潜台词?离事实有多远?
下一个讨论
中国人会对哪些外国人常用的 App 感叹「老外竟然有这个需求」?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