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 @英莉莉赛高 的这个提问显得有点夸张,但是剔除掉夸张的部分来看我还是蛮有兴趣说道说道的。
我想分成两个部分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高尔察克的东俄军队到底有多少人,他可以带走多少人;第二他转进库页岛后可以做什么,有什么目标,以及如何达成。
(PS:我不知道为什么军队的代号都是用阴性的词,如果有人了解请告诉我)高尔察克的部队不是1918年11月他在立宪民主党、哥萨克和将军们支持下政变以后突然变出来的,而是在已经组建的各支“白卫军”的基础上整编合并然后扩军得来的。具体来说高尔察克在1919年初的春季攻势时东俄军队的组成如下:
乌拉尔集团军
前身为1918年4月乌拉尔政府组建的部队,到并入东俄军队时他们一共有20000人。
第一乌拉尔军
第二伊列茨克军
第三乌拉尔斯克—阿斯特拉罕军
西伯利亚集团军
西伯利亚军队在1918年6月由西伯利亚临时政府所组建,开始时属于立宪民主党系的部队,在高尔察克政变后被改组进东俄军队,下辖三个军,总兵力52000人。
第一中西伯利亚军
第三西伯利亚草原军
混编军(后备部队)
奥伦堡集团军
由奥伦堡哥萨克独立部队整编而成,有25000人。
第一奥伦堡哥萨克军
第四奥伦堡哥萨克军
第五西伯利亚-斯捷尔利塔马克军
突厥斯坦军
第一奥伦堡哥萨克旅
巴什基尔旅
西方集团军
前身为萨马拉政府的人民军,在混编了乌拉尔军队和西伯利亚军队后总兵力为49000人。
第三乌拉尔山地军
第二乌法军
第六乌拉尔军
第四军
第一伏尔加军(后备部队)
总的来说高尔察克在1919年上半年投入一线的总兵力也不过只有15万人左右,对于人口只有1000多万的西伯利亚来说这个兵力已经属于极限了(更不要说他无法控制伊尔库茨克以东的地区,叶尼塞河流域更是有大量的红军游击队牵制着各个地方军区的驻军),而且他缺乏足够的弹药和粮食,因为大量的乌拉尔和伏尔加难民的涌入摧毁了脆弱的西伯利亚经济,而土地改革也寸步难行,即使已经起草完毕也因为政府的派系斗争而无法实施。
1919年7月,高尔察克在托博尔斯克和车里雅宾斯克的失败是灾难性的,这表示着他再也无法组织起有序的防御,只能够一路向东撤退。在他的设想中是准备前往伊尔库茨克建立一个新的首都,并依靠那里的协约国部队进行防御,毕竟红军要对这么远的地方发动攻击还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就是红军从11月14日进入鄂木斯克到次年春天进入伊尔库茨克时隔了近半年)
1919年春季攻势失败后,东俄军队进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扩编行动,从15万人一路上升到了30多万人,这个结果是灾难性的,不加甄别的动员使得西伯利亚天怒人怨,反而大大降低了鄂木斯克军队的战斗力,许多将领都抱怨那些低素质的兵员对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巴什基尔人、鞑靼人、哈萨克人与俄族军官根本无法交流,发枪给他们也是徒劳)军队的过度扩张也使得原本就阻塞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几近瘫痪,协约国支援的弹药堆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而在乌拉尔山作战的军队却没有足够的弹药和其他装备。由于征兵导致与农民关系急剧恶化,使得军队很难从农村获取补给品,白军在1918年的那种“反布尔什维克骑士“的道义光环迅速消逝了。
1919年12月——1920年1月,白军必经之路上的铁路枢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被政治中心发动的起义(顺便一提发动起义想要向红军投降的将领最后还是被枪毙了)所攻陷,卡普尔将军决定对这里发动攻击,之后经过一个月的战斗,红军第五集团军和叶尼塞游击队在这里击败了西伯利亚军,基本瓦解这支部队。
而盖达领导着捷克民族委员会连同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和自治派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发动了起义,就在不久前他们都还是高尔察克明面上的盟友。
经过冰上行军后,上一节提到的所有军级单位都已经整建制覆灭,仅有3万人左右最后到达远东,每支师级单位仅剩不到2000人。
(未完待续)
笑死,1920年高尔察克如丧家之犬苟延残喘之际有50万大军?
1919年春高尔察克春风得意之时。其总兵力也不过30万人,其中投入到1919年3月4日发起的“高尔察克攻势”中的,一线作战的骑兵、步兵有14万,机枪1330挺,火炮210门。
在这一段时间,白军的规模也可谓是空前绝后:
根据苏俄工农红军当时的情报统计,1919年6月,各派俄罗斯白军(Белая армия)拥有兵力30万人。而根据来源不同的独立统计,1919年12月,白军拥有兵力40万,达到了最高水平,此后其实力逐步下降。【1】
苏联材料在后来对俄罗斯白军及外国干涉军的总兵力做出了如下认定:
至 1919 年春,各个战线兵力对比都是敌人占优势,干涉者和白卫军的兵力计有步兵和骑兵51万人(俄罗边境上的法军和罗军未算在内)。根据协约国的意图,同苏维埃共和国接壤的几个小国必须派出官兵 45 万人。这样,敌人预定用于对苏维埃共和国发动1919年春季攻势的军队将近 100 万人。在海上,敌人海军掌握着制海权。协约国凭借这一点便可广泛地支援白卫军。
由此,高尔察克洋洋得意的给自己自封了个“俄国最高执政官”的国家元首名头,牛气哄哄的向莫斯科和伏尔加河进军。摆明了就是要做艹遍全俄逆党的军人独裁者,新拿破仑大帝。
当时高尔察克的军队和强大攻势的确把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搞得紧张兮兮(当时红军在东线只有10万人),列宁亲自起草并发布了《俄共(布)中央关于东线局势的提纲》 确定了当时主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任务——调动一切力量,粉碎高尔察克。
被列宁派往彼得格勒指挥作战的斯大林也发函告诫列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调遣东方面军的预备部队支援彼得格勒,因为这将削弱对高尔察克的攻势。
“和高尔察克相比,罗将科将军就像是一只苍蝇,因为他没有面包,没有后方,也没有足够的人力。”
——斯大林
当时把红军视为自己势力范围,想把列宁赶出军事问题决策上的的某先知不出意外又来捣乱——“列宁不可能亲自给我指示”、由于此公“与列宁互不隶属”(军不归党管23333),因此“根本不存在我‘违背’列宁指示的问题。”——这种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学会什么叫“谦虚”……这回是动用党中央才把此公“不打击高尔察克,暂停东线反攻”的馊主意压下去。
在1919年4月28日—6月20日由东方面军进行的,对高尔察克军队的全面反攻被分为三个根据同一目的和企图逐次实施的进攻战役,即布古鲁斯兰战役、别列别伊战役、乌法战役。(在乌法战役结束前,25500名白军士兵投奔红军或向红军投降)经由此战高尔察克在1919年3月投入进攻的4个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级集群都遭受到了严重打击,西集团军和西伯利亚集团军被击溃,卡佩利军、汉任集团军、哥萨克白军的奥伦堡、乌拉尔斯克集团军也遭受严重损失。
在1919年6月末,遭受严重损失的高尔察克仍有步骑兵11.5万人,为什么我还要说个“仍有”呢?
因为6月21日,红军东方面军继先前的大反攻后再度发起了全面进攻,在500-1000公里正面上开展的进攻一直持续到了1920年1月7日。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尽归入苏维埃之手。
还在激战正酣的1919年8月,高尔察克的兵力就只剩7万人,他们丧魂落魄的撤往鄂木斯克,可他们在鄂木斯克也没呆热乎几天:11月14日鄂木斯克解放,12月14日解放新西伯利亚、1920年1月7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解放。
1920年2月7日,高尔察克海军上将毙命于安加拉河畔。
3月5日红军进入伊尔库茨克,这时布尔什维克在远东的敌人已经变成了日本人及其附庸的中国北洋军队和远东俄罗斯白军,就算这个时候高尔察克还活着,但在辽阔的俄国舞台上,他的戏份,他们的戏份都已经没了。
不屈不挠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取代了这些留恋过去,活在梦中,活得迷茫的白军军人,用《图尔宾一家的日子》中士官生尼古拉·图尔宾的话来说就是:
“先生们,今夜是一个崭新的历史剧的伟大开篇。”
在高尔察克净身出户的同时,邓尼金也遭遇了惨败,其权力和仅剩的4万人残部都在协约国要求之下转给弗兰格尔,这位“黑男爵”得以在短短的数月内享受成为全俄白军最高领袖的快感。
说这么一大段,就是为了向大家证明这个“高尔察克50万士兵、75万平民”何等可笑。如果高尔察克真有50万兵,那他可以算是开创了战争史上一段传奇:
堪比果脯……
这个不管什么立场的你都得承认吧?
至于75万平民,先不说海军上将先生经济靠蒙,征兵靠抢,发行货币没有保证金,愣是被旧克伦斯基币干死的事儿……
忽然想起不知道哪个在社科院混久了的老榆木把1918-1921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的饥荒归罪于苏维埃政权、红军及其征粮队……神TM苏维埃在白军控制区杀农征粮。是不是还用P社专营瑞典蠢驴运输线直接把粮食瞬移至莫斯科?
高尔察克如此深得民心,那他后方15万布尔什维克游击队是列宁充电话费送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高尔察克鼎盛之时30万人,送到前线去的只有14万——剩下的大批人马,他们也很忙。
事实上东方面军十几万人从欧洲到亚洲,在1000公里以上的宽度上进攻4000公里,一路大仗恶仗下来仍能保持部队战斗力,基本上就指望当地游击队及其打下的群众基础提供补充乃至“游击队攻克,红军来接收”维系进攻速度。
——————————————————————————————
你们有些人一直有一个错觉,还以为各国扶持各色白军乃至亲自派兵下场,真的只是为了剿灭“红色瘟疫”,匡扶俄罗斯正统?
英、美、日干涉者又派遣了一些兵团和部队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他们加强了对白卫军的支援。协约国的傀儡高尔察克海军上将在鄂木斯克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并宣布自己为“俄国最高执政官”,要求俄国所有的反革命势力都服从他这个“最高统帅官”。高尔察克还任命邓尼金为他在南方的副最高统帅。美、英、法、日在高尔察克司令员部都派有军事使团。干涉者的军队超过15万人。这些军队担负了保护交通线和基地,以及镇压高尔察克军队后方的游击运动的任务。
法国的让内将军担任俄国东部和西伯利亚的所有外国军队的总司令员,英国的诺克斯将军是他的副手兼后方长官。
俄军最高统帅部必须使自己的作战计划同让内将军发出的总训令相一致 。
帝国主义什么时候干过赔本的事儿?
1917年12月11日,英法两国签署了一项协议,协议支持俄国反布尔什维克力量,并划分出它们各自在俄国的势力范围:
法国:乌克兰、克里米亚、比萨拉比亚。
英国:顿河、库班、高加索、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库尔德斯坦。
此外,英法等国也和自己所支持的各派白军势力签订协议,这些协议内容包括白军向宗主国移交铁路、粮产区、矿区和矿产、企业股份、税收、关税等。
日本人?日本人有闲着吗?早早地派了数个陆军师团进远东,并且扶持了哥萨克将军谢苗诺夫的白军。
这就是整个俄国内战最为吊诡之处了:被泼了一个世纪“德谍”脏水的布尔什维克却恰恰保住了俄国的国家地位,保住了俄国领土的大体完整……
而如果“德国间谍”们被剿灭了,俄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所以,如果高尔察克真的能跑到远东呢?
其前途就是给日本人当狗,大一点的可能性就是像谢苗诺夫和其他白匪军一样撤到中国东北,在接下来的25年里分头给张作霖、张学良(中东路事变就是小六子吞掉中苏联营资产,公开砍了十几个苏联公民的脑袋之后还嫌不够大,派白俄跑苏联境内放火,最后把自己焚了),关内各路军阀卖命,最重要的是,给日本人当狗。
小一点的可能性呢?那就是在远东,在日本人温暖的目光注视下被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和游击队干死。或者日本人干脆也把这大号肉票绑给布尔什维克,就这样。
毕竟西伯利亚派遣军精兵良将,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下几条白狗被红军干死,谢苗诺夫被活生生打成光杆司令,日本人那边屁都没放。大日本帝国在远东忙活了三四年,别说东西伯利亚或者“远东共和国”,连个北萨哈林都没吞进去,指望他们冒着交恶苏俄,触怒美国的危险去支持一条丧家之犬。
特大笑话。
另外,就算搞政治,也不要对这些白军军官们有任何期望。你可以说这些白军军官,特别是白军中下级军官是热爱“俄罗斯祖国”的。然而他们除了想得到一个“完整和统一的俄罗斯”外,其他的一概不知。这些人仅仅是活在梦里而已,留恋东正教教堂的金色穹顶,留恋过去虚无缥缈的金色时光。他们没有任何社会规划,他们也绝不是什么改良派,在他们的世界里,仿佛没有发生二月革命,也没有发生十月革命,原来的一切都很美好,但“德国间谍”、“酸臭文人”和“卑鄙政客”却毁了一切,受他们挑拨的无知民众背叛了俄罗斯;于是,纯洁无暇的军人将拯救祖国。
邓尼金相信,最好的政策是他的“无作为”之路,即先打仗,打完仗再来确定建立什么样的政权。经济上他有一些类似于斯托雷平的点子,虽然都是些不切实际的过时想法。
无论这些人“骑着白马踏进莫斯科”还是“骑着白马转进萨哈林”,他们能理解的、拥护的、支持的、建立的政权只有一样——
军人独裁,乃至法西斯政体。
1917年高级将领们试图把自己置于全俄苏维埃、临时政府、所有党派之上,从而独掌俄罗斯所发动的科尔尼洛夫叛乱不就是个绝好的提醒吗?此公的叛乱行径在当时可是受到大多数(后来成为白军高级将领的)俄军右翼将领支持的呦?
然后有人居然寄希望于他们建立民主?
顺带讲一个真实的笑话:立宪会议那些反布尔什维克的代表——是被高尔察克杀的。
————————————————————————
笑死,这泼脏水水平忒差劲。
诶,你要这么一说,Ruwiki里的确有点可抄的。先行谢过。
【1】:对对对就是这一段抄了Википедии的«Белая армия»条目,感谢上上图的“热心观众”提醒还可以抄wiki来着。
这也算是国内互联网上老生常谈的谣言了,比如本问题下某些把“党卫军”和苏式“近卫军”类比的胡扯。
“战斗力强”的问题要从两个尺度上讨论:人员构成和装备。
如果从装备上讨论“战斗力强”很容易看出来。
比方说,国军的德械师为啥号称“精锐”?一个师有一个山炮营,这在当时就很了不得了,要知道当时国军大多数军乃至集团军指挥官手里都没什么身管火炮。驻印军就更是,早期仅仅两个师就加强了四五个炮兵团外加数个坦克营,自然战斗力强,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
苏德这种半摩托化军队也一样,装甲师装掷师/坦克军机械化军,全摩托化,一天轻松机动七八十乃至上百公里,自然不是普通的骡马化步兵师可比。至于本问题,SS的那些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天然就是摩托化的,当然比一般的国防军“战斗力强”。
但如果是英美军队,全军摩托化,一个师加强的AFV有时都不比一个装甲师少多少。这种情况下从装备上讨论战斗力强的概念就很淡漠了。
1935年希特勒废除凡尔赛条约,恢复义务兵役制后,德国国防军就是一支完全的义务兵役制的“标准化”军队了,各师都是由德国本土划分的15个征兵区的义务兵分区编成,接受的也是同样的训练,按理除了种类的差别没有别太大区别,最多是一些地域歧视(东普鲁士武德充沛,莱茵兰费拉不堪)上的问题。当然,随着战争爆发,国防军的不同波次的师人力构成上又有了很大区别,这是后话了。
至于武装党卫队,我们可以说,前中期的武装党卫队确实是精锐强军的集合:装备好,人员素质高,作战狂热,也十分残忍。但中后期的武装党卫队实际上已经成了杂牌部队和外国人的大杂烩的集合,这就是人员构成上的问题了。
早期的武装党卫队是希姆莱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组织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形成对国防军的牵制。这些武装党卫队,直接来自狂热的纳粹党徒、警察和集中营的看守。而这些纳粹党徒中,不少都是一战时期的德国右翼军人,有些还是著名的自由军团(freikorps)成员,如旗队师师长迪特里希,帝国师师长豪塞尔,以及骷髅师师长艾克,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有热情,手段也残酷无比,自然显得战力强悍,令人胆战心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的东线战争让武装党卫队伤亡日益惨重,而希特勒对国防军日益膨胀的不满让他更需要扩充武装党卫队。问题在于,德国本土的男性公民都被纳入了国防军分区征兵体制之下,武装党卫队也没法插手进去。除了1943年从青年团里征集了一批17岁的狂热青年纳粹搞了个青年团师,靠志愿者从军越来越难以维系了。
不过这也难不倒希姆莱——党卫队在德国占领区扮演的是“内务总管”的角色,在占领区和仆从国有很大势力,于是得以利用这些地方的人力资源。另外希姆莱也得到了希特勒的法令,负责沟通党卫队和各个“优等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关系,实际上为他在这些地方抓壮丁打开了方便之门。
比如欧根亲王师来自克罗地亚的所谓“德裔居民”(Volksdeutsche),很多人实际上侨居百年,早就不会说德语了,有多少战力可想而知。到了43年以后,越来越紧张的战事让希姆莱只能不择手段的抓壮丁,就连“劣等种族”的人员、战俘被大量抓壮丁,白俄罗斯人两个师,俄罗斯人两个师,加利西亚人一个师。更有甚者,什么卡明斯基旅(SS-29师),迪莱万格旅(SS-36师)干脆就是罪犯的集合,让他们镇压游击队、屠戮居民还能胜任,要让他们去正面战场对付苏军和盟军的坦克,那只有作鸟兽散的份。实际上这些杂七杂八的部队在党卫军的38个师中占了一半以上(序号SS-12以后的部队几乎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部队)。
空军野战师其实也是类似问题,为啥德军中空野被广泛认为战斗力差?因为空野的人员全部来自多余的地勤人员,很少有国防军或者早期党卫军那些经验丰富的陆军军官和军士,所以战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