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写过,也发布在知乎专栏了,这里再写一下。
“转发功德无量!鸟巢要开慈善富民大会,来京参会者交通食宿费可报销,还可现场领取5万元慈善金……”
每每看到这种真·零可信度的谣言,我都忍不住感慨“这届传谣的真是群废物!”然而,就是这样一眼的假新闻,就在警察哥哥都大力出动的情况下,神也不能阻挡老人们想上当的心。
“我都告诉你是假的了/都已经辟谣了,为啥你们就不听呢?”。你看,你们还是图森破图拿衣服,看来我有必要告诉你们一点人生的经验了。别把骗子想得太简单,人家是专业的,他们的目标受众本来就是老人而不是你;同时,也别太高估辟谣的效果了(如果辟谣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什么……)
所以我打算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分析分析老年人为什么会相信谣言,以及相信以后为什么你劝不了他。
这里正好涉及了一个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老年人的信任。
信任的差异其实在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就出现了。我们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2012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有一篇文章探讨了当老年人和年轻人同时看到一些陌生人的面孔时,他们会如何判断这些人的可信程度。
研究者准备了30幅面孔(根据事先的打分,将这些图片分为10幅可信面孔,10幅中性面孔和10幅不可信面孔)。结果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对于可信的面孔,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感受是差不多的;但面对不可信面孔时则出现了显著的年龄差异,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相信不可信的面孔。
同时这篇文章还探讨了其中的神经基础(即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相信别人),结果他们在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中发现脑岛(更具体来说是Left Anterior Insula)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根据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脑岛的功能包括对风险的评估、预测决策是否安全等。研究中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在面对不同面孔时,他们的脑岛激活出现了显著差异,老年人脑岛激活更弱。
由此可见,老年人在初次与陌生人接触时就已经比年轻人存在更多上当受骗的风险了。
2. 日常接触
大家在和一些不那么熟悉的人的接触中,往往遵循着加分或者减分原则,即这个人做了一件让我欣赏的事情(例如给我提供了帮助),我可以给他加一分;但如果他做了一件让我不愉快的事(例如骗我了),我给他减一分。而我是否与他继续保持接触就在于我给他的评分高低。但是记住,这个规律只对年轻人适用!因为老年人认知系统的衰退不支持他做这样复杂的加工(简单来说其中牵涉到记忆系统的更新问题)。
2016年日本的一位学者Atsunobu Suzuki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中被试与一个假想的伙伴进行多轮的投资游戏。在实验中研究者对那个假象伙伴的两个变量进行了操纵:第一个是面孔的可信/不可信程度,第二个是其投资行为是否诚实(即他是否会骗你的钱)。因此在这个实验中,一个面孔可信的伙伴可以做诚实/不诚实的事情,同时面孔不可信的伙伴也可以做诚实/不诚实的事情。被试的任务则是通过几次游戏中伙伴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继续对他投资。研究结果同样出现了很有趣的年龄差异,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依照对手的行为来决定自己是否继续对他投资。但老年人则完全是看!脸!的!
他们决定是否继续对假想个体进行投资的决定因素就是那张面孔是否可信!(只要你看起来可靠,老年人就会一直相信你,哪怕你骗他们了)。当然这个结论有点夸大,但基本观点就是决定老年人是否信任你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在于你是否长了一张值得信任的脸。
3. 信息传播
在“鸟巢免费领钱”这则新闻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在心理学中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什么样的信息会令老年人这个群体买账?
骗子编造的谎言一点都不可信,为什么还有老年人相信?现在请大家跟我默念三遍下面这句话“老年人是不分析内容的!”从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对老年人来说他们阅读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知识,他们的目标在于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最吸引人的?“为了中国人过得更好!”“不转不是中国人!”“震惊!为了你的家人快转!”在这类信息传播的重灾区——微信,遍地都是这样的标题。
具体例子可见我之前发过的一篇我老板2003年的文章,他们就是利用老年人追求积极情绪体验来进行广告宣传的。
4. 老年人决策的特点
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另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他们在决策中更加规避风险。所以当有这样的好事(存50元,可获得10万元的回报)找上门时,他们是一定会趋之若鹜的。而年轻人则会判断高收益一定伴随的是高风险,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下图是Mata等人2016年在Psychologyand Aging上的一篇文章,无论是自我报告还是行为测量,他们都发现老年人更加规避风险。
5.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怎么办?
有人以为,中国的老人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所以被骗子抓住了贪小便宜的心理。这样说是不公平的,其实老年人上当受骗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即使在物质生活极大丰盛的帝国主义美国,也一样存在老人大量受骗的问题。目前大家可能都还集中在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老年人的轻信。只有搞清楚了轻信的原因,可能才能进行相应的干预。不过有几点可能是可以借鉴的。
参考文献
Castle, E., Eisenberger, N. I., Seeman, T. E., Moons, W. G., Boggero, I. A., Grinblatt, M. S., & Taylor, S. E. (2012). Neural and behavioral bases of age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trus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9, 20848–20852. doi:10.1073/pnas.1218518109
Mamerow, L., Frey, R., & Mata, R. (2016). Risk taking across the life span: A comparison of self-report and behavioral measures of risk tak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31(7), 711-723. doi:10.1037/pag0000124
Mikels, J. A., Löckenhoff, C. E., Maglio, S. J., Carstensen, L. L., Goldstein, M. K., & Garber, A. (2010). Following your heart or your head: Focusing on emotions versus information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s the decisions of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16(1), 87.
Suzuki, A. (2016). Persistent reliance on facial appearance among older adults when judging someone’s trustworthines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doi:10.1093/geronb/gbw034
老年人容易被骗,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现象归纳,真相是一切有钱有闲又贪小便宜的人都容易被骗。
我见过一些理财诈骗案件,被骗的人很多是中老年人。原因无非是三点:
1、有钱。在一般人眼里,不存个小目标,那不叫有钱。
但是老湿我说的有钱,是相对意义上的有钱,更确切地说是指有闲钱。老年人一般都有点储蓄,或多或少。跟年轻人不同的是,老年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在下降,导致他们能存下一些钱。
这些钱就被骗子盯上了。
2、有闲。光有点余钱还不行,不具备被骗的条件。还必须得有时间,让骗子有跟老年人建立接触、感情的机会。
一般的上班族,骗子给你发个宣传资料,请你去听讲座,你压根没时间,所以,骗子一般不会把你当做诈骗目标。就像老湿我,天天搬砖,接个诈骗电话,没听5秒钟,就迅速挂断了。搬砖都没时间,谁有空听你废话啊?
而老年人就不同了,他们退休后有的是时间。君不见大清早在超市门口排队买打折的菜的,全部都是老年人。有充足的闲余时间,才不会考虑时间成本。
有充足的时间,才有精力和兴趣去了解骗子的所谓保健品、理财项目,才会掉入骗子精心编织的大网。
3、贪婪。这一点非常关键,有钱有闲,但是不贪小便宜,骗子怎么都拿你没辙。当然,也有一些骗子利用其他人性弱点,比如恐惧。他们通常打着公检法的旗号,以威胁、恐吓的方式骗钱。
题中这类诈骗,一般都是从送抽纸、洗衣粉、血压仪等小便宜开始。只要听了讲座,就可能被骗子洗脑。
骗子之所以高明,原因在于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研究了人性的弱点,将诈骗意图隐藏在保健品、理财等背后,将非法的活动,伪装成合法的项目。这类诈骗,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一般人无法识破。
正所谓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骗子也一样。所以,不需要把老年人弱智化,上当被骗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如果你是一个有闲有钱又贪小便宜的人,即使你年轻如青葱少年,也一样可能上当受骗。
我是一名基层派出所民警。
可以说当今中国警察普遍羡慕美国警察可以采取暴力手段绝对的镇压不法分子。
但是,不得不说,这次这位美国警察,太过分了,不仅是过分,而且我的理解是那已经构成了犯罪行为。那黑人已经制服了就可以正常上拷带走了,没必要一直压着脖子压那么长时间。没能置身其中不知现场那美国警察的所思所想,反正我个人挺不理解他为啥那样干的。
只能说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行业,只要是人的社会,都有像样的也有操蛋的吧。
_________此处为分割线 _________
以下为统一答复评论中有些人质疑的我所讲的羡慕二字。
能够出现这种质疑在我料想之中,因为中国警察也有过过分的时代,据我所知就是在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就如同地痞流氓,看谁不顺眼就能打谁对老百姓而言没王法可讲,那时候的警察说好听点可以说是威风凛凛说难听点儿是横行霸道。
但我想表明的是,时过境迁,现在的中国警察无论是受舆论约束还是因为法治社会建设制度规范都已经变得逐步文明与规范起来,起码我认为从我们现在开始从公安司法院校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进来的新一代警察已经具备新的面目,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行业内目前仍然存有历史的顽疾,仍然存在着臭虫,但我已经讲过无论什么行业都有操蛋的吧,这是个人问题,不是群体问题。相比之下,拍拍良心看,现在的整个警察队伍比照曾经确实过分的年代是不是已经是天地之别,问问曾经真正挨过曾经年代老警察欺负的中老年人就知道了。
为何会说起羡慕,因为警察每天面对的人群,大多是三教九流之辈,没有武力加身,很多事情在处理上警察显得软弱无能,说白了,好人谁没事儿上派出所转悠啊都忙着自己的生活呢,警察打人这句话,我们常常听到,但是但凡有点脑袋的人都能想明白,警察会闲着没事儿干把那在家里消停待着的遵纪守法的人抓起来暴揍一顿吗?
以上言辞不免更会有人质疑,请允许我解释,武力,当然不可滥用,我所说的羡慕不是羡慕美国警察的随意滥用武力,而是在合法范围内准许在对方不听从警察指令时动用武力,现在确实有人民警察法赋予了相关权力,但实践中现在的中国警察并不能或者说不敢执行人民警察法里的所有权力。拿防疫工作举例,卡口的工作人员在让出入的人员扫码登记时,就会有不愿意配合的人,然而这些不愿意配合的人可会知道工作人员的所做所为是为了整个社区的稳定安全,因为这整个社区包括了这名不愿意配合的人啊,在这个时候是否应当对其进行武力控制来保障其他居民的安全呢。同理,警察盘查也好,调查也好,总会有那些不愿意配合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没问题所以警察不必要对其进行盘查所以就不配合,而警察当看到对方不配合时会以什么视角审视,难道要说谢谢您的不配合吗,万一这不愿配合的人真背着案子呢,那便是对更多的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因此,我要说,民众的素质如果真正达到了人人互相敬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文明程度,要求警察绝对文明不要有暴力举动,一点问题没有,一味强调了警察不该暴力执法而分毫不过问被执法对象自身是否存在问题,是不是看问题的角度些微的片面了些。
请注意,我说羡慕里的那句话尾巴实际已经表明了,羡慕的是暴力手段对不法分子的镇压,可不是对遵纪守法的百姓也要肆意妄为。例如像给群众办个身份证居住证之类的业务,警察当然应该热心服务。但当面对泼皮无赖时,还要笑脸相迎,得来的只有蹬鼻子上脸,警察都不怕了,您们认为这些无赖还有谁管得了。
列位存有异议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教诲。言辞中犀利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敦促。
让我知道当警察,需要吾日三省吾身。
还想要质疑甚或是骂的您们,若是能让您舒服,骂两句无妨。我不算您辱骂警察。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吧。
_____分割线
2020年6月5日22:53 出警在路上
湍流的尺度远大于分子平均自由程,仍然满足连续介质假设。大部分人认为NS 方程可以描述湍流(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
NS 方程系统是确定的,但确定的不代表可预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洛仑兹方程组,形式非常简单。但是这样的动力系统对初值扰动极端敏感,初值的误差误差随着时间会使解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当雷诺数大的时候,NS 方程更是这样。
可以把湍流看作一个随机过程场。DNS是一次具体的实现,就跟做了一次实验一样。打个比方,就像把扔十次骰子看做一件事,你得到十个1,就可是看作一次DNS 。DNS的主要困难在于湍流的多尺度导致要完全解析所有尺度,网格必须很细,计算量太大。复杂算例根本没法用。 为了降低计算量,提出LES ,大尺度直接解析,小尺度建模或者用耗散代替。
注意DNS /LES 和RANS的区别。前者相当于做了一次实验,每次做结果都可能不同;后者RANS 得到的是每一时刻随机场的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