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做了一万多次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
……
读了研才想明白了,以爱迪生当时的年龄,职务和地位,亲手做一万多次实验是几乎不可能的。实情应该是底下养了一群研究生实操,爱迪生提供场地,给钱给仪器,挂了个通讯……
比尔盖茨退学创立微软,成为全球首富。
长大了才知道,盖茨生于律师之家,家境富庶,爹妈看他太聪明,普通学校根本不适合他,就送他去西雅图著名的私立中学。盖茨正是在这所中学接触到计算机,并且在中学阶段就积累了近万小时的编程经验。要知道,那可是在计算机刚刚出现不久的年代,这样的经验放眼全球也没几个人有。
其实别说那个年代了,就说计算机唾手可得的现在好了,有多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静下心来练习编程一万个小时?所以盖茨的成功=极高的天赋+极度的专注和勤奋+优越的环境+纯粹的运气。在那个个人电脑开始普及的年代,哈佛对他根本没有意义,留在哈佛读完四年完全是在浪费盖茨的时间。
---------------------------------------------------关于“10000小时”的补充--------------------------------------------------------
有朋友对“近万小时”存疑,觉得这不可能,我从《异类》这本书里摘了一些内容回答下:
1、盖茨七年级时转到私立学校,八年级时开始学习编程,到中学毕业时总共练习编程约5年;
2、当时,华盛顿大学(该大学也在西雅图)的人组建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出租电脑使用时间给当地的公司,而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儿子刚好是盖茨的学长,于是盖茨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帮当地的公司测试软件,以此来换取使用电脑的时间,盖茨下课后坐车到该公司做事,直到很晚才回家;
3、后来该公司倒闭,盖茨很快又获得了一个机会,帮另一家公司写软件,换取上机时间,盖茨和他的小伙伴花了7个月在这个项目上,一共编程1575小时,换算下来约8小时/天,7天/周;
4、后来有一家叫Bonneville发电站(我看的是英文版,原文是Bonneville Power Station)的机构需要人来帮忙写程序,又找到了盖茨,以前盖茨是翘课出去编程,这次干脆直接说服老师们让他不用去上课,专心写程序,在Bonneville发电站盖茨花了整整一个春天的时间;
5、盖茨还曾打听到华盛顿大学有计算机,但只有在半夜3点到6点之间他能用,于是他就半夜起床,坐车(有时会步行)去华盛顿大学练编程,所以后来盖茨成功后对华盛顿大学非常慷慨。
其实练习编程一万小时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很多女生会通宵看剧,人家钟爱编程,把时间全花在这上面很正常。看看盖茨这样高智商的天才当年如此勤奋,在计算机极为稀有的时代找尽一切机会练习编程,今天的我们,都应当感到羞愧。
爱因斯坦数学不好,只考1分。
结果人家是在德国念的书啊!!!!!!
德国的1分是最出色啊!!!!!!!!
我却拿它当励志故事好多年啊!!!!!!
还拿它当作文素材写进了作文啊!!!!
还不止一次两次啊!!!!!!! !!
用得得心应手啊!!!!!!!!!!
-------------------分割线怎么弄---------------------
我勒个乖乖,上日报了!谢谢各位的抬爱
南开的同学都知道南开进门就是周总理的雕像,周总理说过一句:“我是爱南开的”,一直被南开作为宣传语。 前几天翻《张伯苓年谱》才知道“我是爱南开的”,后面半句是“可是我看现在的南开趋向,是非要自绝于社会不可了。” 2333
100赞了,特将原文更新如下:
你们诸位离天津远,还不知道内情。我是现在天天到南开去的。我是爱南开的,可是我看现在的南开趋向,是非要自绝于社会不可了。人要为社会所不容,而做的是为社会开路的事情,那还可以;若是反过脸来,去接近十七八世纪,甚而十三四世纪的思想,这个人已一无可取,何况南开是个团体。团体要做的事情,是为“新”,倘要接近卖国贼,从着他抢政府里的钱,人民的钱,实在是羞耻极了,那能谈到为社会的事实!
——周恩来致留日同学信
(图来自南开大学微博,侵删) 评论里说周总理说的是“我是看南门的”那位你够了。。。哈哈哈
赞得我有点怕了,没有说南开不好的意思,南开是非常好的学校,我高中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它的自招,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我觉得跟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很有特色。
(1922年)10月19日黄炎培与胡适在济南开学制会。因北京大学学生10月17日要求废止讲义费引起风潮,黄炎培希望北大风潮转祸为福。胡适当天日记中记云:“他说:‘我们信仰一个学校的表示,是要看我们肯把自己的子弟送进去。现在我有子弟,决不向北大送,我说:‘老实说,我自己子弟,也不往北大送,都叫他们上南开去了。’”(《张伯苓年谱》P314)
然后周总理也确实爱着南开,毕竟南开和张伯苓于他有大恩。
两百赞了,再更新一个
大家中学写作文讲到勤奋、惜时都会引用鲁迅先生的“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其实,他哪里是都用在工作上,他都去看电影了(´இ皿இ`)
查鲁迅日记,鲁迅极爱看电影,有鲁迅看电影的功夫,别人能喝好几轮咖啡了。。。(具体频率见精选评论中知友的回答)
=======================
本来随手一答,结果产生的影响远超我的意料
今天南开大学的学长私信我,对他的理解和顾虑进行了说明,原文如下,为了不误伤已码
我的态度见我的回复,另外这位学长在此话题下也有一文反驳,感兴趣的可移步。另点评中有两个链接,对此事梳理很详细,可参考。
看了学长的文章后,以及这几天看评论,我想说明几点:
1.此回答南开并无恶意,只是我乐于收集晚清民国趣闻,偶然发现一条,作为外来人觉得吃惊,与大家分享。这位学长因信息不对称说我是恶意揣测,我不能接受。
2.关于“我是爱南开的”是否为南开宣传语,我认为它确实成为了南开的“金字招牌”,南开离不开这句,这句也离不开南开。况且当年树碑立像本意在纪念,学校希望找到周总理青年时代的语句来与学校产生关联,同所有树碑立像一样,学校当然有宣传的考虑。
3.并非南开学子都知道此句来源,详情见底下评论。
4.我引黄炎培与胡适对话,正是因为我看到了评论对原答案出现恶意歪曲,希望扳正画风,并表示我对南开大学的敬意。
5.当年周总理说这句话的历史语境、校方采用这句话的考虑,以及今天我们重新来看待这句话的语境,三者已然出现偏差。今天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学校自信力的表现,或者是学校自我警醒,我想都可以。这话周总理说出的感情,应该是恨其不争,只要将话中的南开换做你的母校,其中的感情我想大家更能理解,我舍友也曾将其换成历史学院,我觉得恰如其分。
6.话中南开准确地讲应该是南开中学(或者说南开学校),而不是南开大学。写信时南开大学正在筹办尚未开学,且此信是写给南开中学校友。这点是我的推测,还请知情人士不吝赐教。另说到曹汝霖,那时确实是社会贤达,每逢冬天制作棉衣分予车夫贫民,五四时群情激奋指其为卖国贼,然而当年冲在前面的有几个学生却真真在抗战中做了汉奸,曹汝霖则以不合作保住了晚节。历史是多面向的,现在来看,周总理也是冲动了。当然,这与此无甚关系。
7.在评论里侮辱国家领导人的请自觉走开。没看我用的是敬称吗!
8.因为这个说明很有必要,所以更在前面,请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后面的答案。
说不上欺骗,只是猜测。我其实一度怀疑『荀令留香』这个典故是后人心理渲染的可能性更大,而非荀彧本人真的如此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古来就有给颜值高的人创造美好典故的习惯,这类记载的特点是浪漫美好且不合实际,如水怪照片一样流传甚广拥趸众多但绝对找不出一个实例来。比如寿阳公主的梅花妆: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太平御览》
还有荀彧自己的另一个改帢形制,这个可信度倒是比较高,但是故事的起承转合模式跟寿阳公主完全一样,属于未经戏剧夸张的原始版本:
徐爰曰:“俗说帢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岐,谓之为善,因而弗改。”
——《晋书.舆服志》
所以『三日香』和『十里香』多半是夸张了,如果有香真能绵延十里流芳三日,那其人身上的香气要有多冲啊。
二是此事只有载于《襄阳记》,所有诗词典故的史源都是这段记载,诗词固美但终究属于艺术范畴,无法为史料背书:
刘季和性爱香,常如厕,还辄过香炉上。主簿张坦曰:‘人名公作俗人,不虚也。’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为我如何?’坦曰:‘丑妇效颦,见者必走。公欲坦遁去邪?
——《襄阳记》
当然,《三国志》不写这种小事很正常。但《襄阳记》借刘张二人之口讲出的这段故事和同时期的其他有关香的记载都有两个关键点,①有熏香习惯的人不少,但多数不被夸赞反被嘲笑。②唯一记载『荀令留香』的这个故事的模式又是常见的引用古人夸张典故+得到妙答。最厉害的古人永远存在于后人的谈话中,他们既可以御风飞行又可以对话神明,除了现实中没见过以外都很真实。一如从来高糊的水怪照片。
尚书台原本就有日常用香的要求,不会只熏香了荀彧一个,熏不香其他人。自家烧香成本很高,要熏到『坐席三日香』的程度和节俭的品性不太匹配。除非有香包。
三是有熏香习惯乃至甚于荀彧的并不少,曹丕等也没有什么魏文留香的典故流传下来,魏文太香遭马啮的倒是有一个。同样的香拿来熏衣服,效果怎么会相差如此多?
试想如果鱼见沉雁见落的是东施或贾南风,那人们可能就会说:这个人丑得连鱼鸟都不愿意多看一眼啊。自此将『沉鱼落雁』作为丑得吓人的典故。
所以我猜测留香之类的典故多半应该还是颜值的附属品,即使荀彧本人真的有这样的爱好,也不至于如此夸张。刘季和拿荀彧出来做榜样,却被张坦打趣是东施效颦。但刘季和就真的没有荀彧香吗?只是美好的香草在普通人身上衬不出效果而已。浪漫如屈子,咏唱的还是『香草美人』呢。所以我觉得这个典故本质上应该还是人们给美男子加之于美好的想象和修饰,而香放在他们身上也更不会违和,相得益彰就成了典故。
1,马云白手起家。其实人家老爹是那谁谁的生死之交,人家哥哥是高X在中国的高级合伙人,跟孙正义关系好的不要不要的。
2,王石白手起家,其实人家老爹是那谁谁,人家老丈人是那谁谁;
3,盖茨白手起家,其实人家老妈是IBM董事;
4,智龙迷城白手起家,其实人家老板的哥哥是孙正义;
5,马化腾白手起家,其实人家老爸是某董事局主席;
6,王健林自己挣的钱想怎么花怎么花,其实都是内保外贷借的钱;
7,李嘉诚卖塑料花白手起家,其实人家舅舅兼岳父是那谁谁;
8,腾讯在香港上市表面上是外资VIE,其实他大股东的大股东的大股东都是央企。
不多说了,防和谐。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什么???皮匠三个???天呐!!!既生亮何生三个臭皮匠啊!!!
“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马云是个屌丝逆袭
扯淡
马云他家庭背景是他爸爸,马来法
1985年4月18日,马来法当选为中国曲协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1986年10月18日,担任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第二届副秘书长。
1987年12月27-28日,第三届副主席兼秘书长
1990年12月,当选为浙江省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1994年,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四届一次常务理事会选举马来法任主席。
即使现在地位也非常高,属于副厅!(区长一般都只是正处级干部,当然没有区长权力大)
何况以前曲协地位非常高,因为是国粹,许多高级领导人喜欢。
ps:记得人民名义里面高小琴学戏曲讨好领导吗?
而马云虽然三次高考,但那时候的难度比现在难多了
而且那时候是填志愿,马云第一次写北大。(现在知道他野心一直非常大了吧)
而且那时候他考上学校的难度相当于现在好一点的211
我还是根据了录取人数分析的。
而且当时他是校学生会主席,杭州学联主席
这非常优秀了吧
88年就是大学老师,而且是杭州是优秀青年教师
很明显马云创业前,
1自己有两次成功经历,非常成功的经验
2有一定政府资源(而且是国家级的,杭州市也有)
3其学习不差,其次领导能力非常强,否则不会22岁左右就是校学生会主席,杭州学联主席了
4其家庭背景属于中间阶级最顶峰,他爸爸完全可以接触大量省部级领导,甚至更高。
他那里是屌丝?
他这种是屌丝
知乎基本就没有多少权贵了?
99年创业他筹集50万,注意99年,这完全可以在北京任意地方买个100平米的房子了
最少相当于现在500万+
反正马云是屌丝,你相信吗?
ps原帖就是我写的,谢谢。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直以来都被文青或者公知们引用,好多人应该耳熟能祥。好多人觉得身在社会或者学校或者家庭,感到不自由的时候,就喜欢引用这句话,煽动他人或者自己去寻找自由,脱离桎梏,以前的我就非常喜欢引用。
后来了解得多了才发现,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面的好多篇幅其实是在论证这种枷锁的重要性。人类一步一步走向文明,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些桎梏(或者说契约)越来越多了。原始社会可以随便杀人,后来有了杀人要受制裁的契约,于是不能随便杀人了;以前可以随便虐待战俘,后来有了不准虐待战俘的《日内瓦四公约》,于是很少再发生像长平大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事情;由于有了不歧视同性恋者的共识(当然现在还谈不上共识,但是确实比以前好多了),于是千千万万个“图灵”不再由于社会的压力或者迫害而服毒自杀了。自由永远是相对的,假如把自由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积极的自由和消极的自由,消极的自由(即不做什么的自由)是社会或者法律强力保障的,但是积极的自由(即做什么的自由),好多其实是法律所禁止的。
所以骚年们,当你们再次引用这句话的时候,请在脑子里多想一下“这些枷锁的重要性”,
在这个越来越文明的社会里,也许会少走好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