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听说售电公司的读者,可以先看看我下面这个回答:
其实我算不上是在售电公司里工作的人,所以较真的话,不够资格答这道题。但是身边售电公司的朋友不少,然后自己最近六个月确实对国内的售电行业做了不少调研,所以斗胆答一下。
另外,真的鼓励各位售电公司的朋友们在知乎上写写自己的感想呀。
全文大约3000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请各位预留好阅读时间。
一个新生事物(尤其是强政策导向催生出来的事物),免不了受到来自广大吃瓜群众的各种猜疑:
Well,我想借用刚上映的《星球大战—汉索罗外传》里的那段经典台词来回应大家:
首先,在这里需要澄清一个事实:现阶段的售电改革可以说(几乎)未动电网公司(输配电)的蛋糕,让利全来自于发电侧(以五大四小发电集团为主)。
下文会分三部分对国内售电公司做一个分析:
作为2015年九号文下发后的产物,以“电改先锋”广东省为例,售电公司从16年开始交易至今,在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个阶段,可谓大起大落:
2016年,广东省作为电改急先锋,时势造英雄,催生了一批豪杰,其中深圳某售电公司老总赚了一个亿,也是大家在酒桌上反复提起的谈资。(虽然大家也笑称,这一亿到现在应该赔的差不多了)为什么赚了这么多?一方面,不用承担偏差考核,只要代理到就是赚到。绝大多数用户对电改也不了解,觉得聊胜于无,送上门的钱为啥不要?殊不知售电公司“截流”的利润更是丰厚。
2016年底,偏差考核降临,整个2017年的成交价差不低,但是不少售电公司因偏差控制的不好被罚去了很多利润。与此同时,用户开始对电改愈发熟悉,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开始消减。
2018年,恶性竞争凸显,下图是2017年和2018年1-4月售电公司获利和相对发电侧总让利的比例。可以注意到17年售电公司获利大约占总让利的17%。18年到目前为止是.....2%。
17%到2%...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蓝海到红海吧.....获利暴跌的背后是售电公司的无序竞争(毕竟业务门槛太低了)。从17年的7/3或8/2分成到18年的9/1分成,偏差全包。有的甚至“免费”代理售电业务。
毫无疑问,今年售电公司必然经历一波大洗牌。想空手套白狼的应该要gg思密达了。售电业务将变成有技术或者敢烧钱的大玩家的游戏。
国内电改的原则是“放开两头,管住中间”,某种意义上说,售电市场算是deregulated market。但是交易规则中隐含的各类风险还是值得售电公司注意。
国内售电公司当前的开销可概括为四块:
前两块的开销相对固定,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批零倒挂是什么意思?就是批发市场价格和零售市场价格倒挂,买的比卖的贵。事实上国内的居民电价就是批零倒挂的状态,由工商业电价补贴居民电价,也就是业内人士说的交叉补贴。
而售电公司的批零倒挂则与售电市场的恶性竞争亦或者说独立售电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不强有关。以江苏市场为例,交易顺序为:
如果售电公司没有发电资源,他可能错误估计(或者说被电厂坑)下一年的双边协商价差,签一份赔一份。举个例子:
用户今年采购2亿度电,签了保底3分,结果正式与电厂签约时发现长协只有2分。那么售电公司在签下这份合同时,就注定了今年要赔200万。
这赔起来真的比炒股票还刺激(Emmmmm...最近几个月的股市确实也挺刺激)。这时候很多售电公司就会去找用户重谈合同,谈不拢可能就打官司,赔保函。赔完保函就售电公司可能就跑路。
国内电力市场的偏差考核其实是现货市场风险的一种量化方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由于发电侧的竞价上网机制未形成,收购电价全年只能参照政府核定的标杆上网电价,所以没法让售电公司为其未提前购买但是用掉的电多付钱,或者说没有超标用电的电费加收依据,毕竟电网都是一个价格收购的嘛。
目前偏差考核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三块:
综上所述,售电公司这个电量掮客的担子,可不仅仅是替用户和发电侧搭个线这么简单。如何量化签约用户的代理风险,并量身定制合适的合同是售电公司需要考虑的。
当然,在目前这个不理性的市场里,用户已经被惯坏了,“九一分成”,“偏差全包”成了敲门砖,售电公司完全没有话语权了,就更别谈开发什么电量套餐了。
随着各省价差的不断降低(广东和江苏这两个最大的市场的月竞分别稳定在了4分和1.5分左右),以及交易盘子的增大,售电公司与用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度正在迅速下降。未来交易的价差为售电公司带来的那笔收入预计也就将将维持公司运作,加一个合理的利润边际(参考英国为3%-5%)。
当然,这恐怕还不是最惨的,光有售电代理的能力恐怕远无法满足工商业用户的需求(居民可能没这么多事,但是油水也少)。他们有什么需求?很简单,降!电!费!
用户可以不管你怎么折腾,他需要看到的就是今年电费在原有基础上省了多少万。那么除了电量交易,售电公司有什么手段?多了去了:
看到这些,你可能会说:“这还是一家售电公司么?”确实,这已经不是一家售电公司了,称呼他为企业的“能源管家”似乎更为合适。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两年前那篇回答里就说了,这是一个大玩家的游戏,你可以自己一人全包,你也可以分包交给生态,但是全套服务,缺一不可。毕竟,你的任务就是帮企业把复杂的能源管理打包,再折算成能源成本,反馈给用户。
能源企业在未来想要做通“发-输-配-售-用”这全套产业链必然是非常困难的。在欧洲成熟的电力行业里正不断发生着各类能源公司的并购与重组,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毕竟不确定性太多了,想要一人打理,实在太累了。
例如:
好了这次就写到这了,再长估计就没人看了23333.
最近一直在研究综合能源服务商,这一块够写一篇几千字的回答了,后期会再安排。
希望各位读的开心:)。
公众号会晚点发,正好看看大家的反馈再修改,也希望各位能关注我自己的个人公众号:energy_bible
下期稿子是有关大数据中心的或是国内目前风光发展的(现在是哀鸿遍野...),具体提纲构思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