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普洱生茶饼留几年最好喝? 第1页

  

user avatar   shanda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解。

这是个荒谬的问题。相当于“猜猜我每顿饭吃几碗能吃饱?”,又或者“猜猜我喝豆浆是喜欢甜的还是咸的?”这问题,除了你自己,鬼才知道。


排除掉“最好喝”这个带有强烈主观取向的限定条件,仅仅讨论普洱茶仓储的转化期限、试饮期以及其它答案提及的所谓“峰值”,也是极为荒谬的。


一、普洱茶仓储的极限

关于“普洱茶仓储极限”的说法这几年算是甚嚣尘上,只是市面上溜达的所谓极限有好几个版本,5年、10年、20年、30年都听说过。这种表像所反映的实质有二:

①举凡这么嚷嚷的,应该是没有成谱系的喝过正路的老茶——也就是说,没有喝过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与2000年前后开始出现的古树茶的真货。构成其对老茶印象的,是后世由广东、湖南、昆明茶商精心“制作”的“老”茶。以adidos的品质品评adidas,就是这一票。

另,许多人对于“仓茶”的印象,也是来自于上述三省社会贤达制作的“老茶”,逢“湿”必反的货色,就是这么喂养出栏的。

②从业者强调的所谓仓储极限,往往是等于或略大于其手里的大货年份,又或是“标称”年份的。比如这几年卖力嚷嚷所谓“莞仓茶”的那一票集群,重点都放在了它们手中10年左右的“中期茶”。十年前是什么时候?2006~2007年,普洱茶历史最大崩盘,品质极小年。


普洱茶作为一种食品,必然有其仓储上限。若是在稳定的环境中无限期仓储下去,应该可以得到如出土古墓中农作物陪葬物类似的碳化茶叶。以目前存世的食物茶品中货真价实且没有因仓储不当而报废(故宫藏茶)的茶品中,最老的可追朔到清末的号级茶,生产日期距今一百多年。也就是说,普洱茶的理论寿命上限,比人命硬实多了。讨论普洱茶仓储极限时间,确实有理论上的意义,但在实用层面上,还没有普洱茶命硬的智人非得硬掰扯普洱茶的仓储上限(还都是错的),是不是有些夏虫语冰的味道?


二、所谓转化峰值

好几位还掰扯出一个所谓的“峰值”概念,这是另一个笑话。

如果这是通过品饮得出的结论,那么是由品饮时的哪种感受作为判断依据?这种共识是如何达成的?那么在品饮比所谓峰值茶品更老的茶品时获得的品感是什么?集体癔症么?

如果这是通过理化检测得出的结论,那么究竟以哪种茶叶内含物质作为判断标准?对于数据党,在真的是单大宝:普洱茶是否一定古树茶更好?里的耳帖子已经够使了。


三、唐朝的夜壶

对于普洱茶而言,刻意强调仓储的年份,与刻意强调茶树的树龄一样,都是有失偏颇的。对于普洱老茶,郭德纲的一个包袱永恒适用——“唐朝的夜壶也是装尿的”。

从树上的鲜叶到待冲泡的成品茶(本题不讨论冲泡),这是一条由原料、制作工艺、仓储等要素串联而成,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经过链条的传递影响最终结果。

原料环节的经典负面教材包含88青与2006~2007年掺杂大量省外绿茶的大厂茶/中期茶。

制作过程的负面教材更多,比如经常有看衰景迈茶与临沧茶转化的观点,而这两个地区传统上制茶主流并非普洱茶,而是滇红。红茶制作工序中揉捻环节,其揉捻程度远超普洱茶(红茶工艺需求),当地茶农在普洱茶兴起后开始将产能向普洱茶倾斜时,仍然保持着重揉捻的习惯,直接导致了茶品新茶阶段品饮价值的下降与陈化价值的消失于降低——在这些地区,同样承袭自红茶制作的高温干燥在茶品的劣化中同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错误的仓储对茶叶产生的影响不再是“转化”,而是“劣化”甚至是报废。温湿度调控不当、过度通风、水浸、污染物沾染或吸附、虫害鼠害等等,都会导致茶品劣化或报废。

参见:88青复刻大法

普洱茶的试饮仓储年份,本就因饮茶者的口味取向有所区隔。我见过如绿茶一般只喝当年新生茶的茶友,也见过非老茶不喝的茶友,只喝生茶绝不碰熟茶的茶叶以及与其习惯完全相反的茶友也曾见过。萝卜白菜的取向本就没有正确答案。至于老茶的仓储,在使用层面讨论其上限与“峰值”根本没有意义,更要提防刻意强调仓储年份的说法。




  

相关话题

  求推荐一个 300 左右的红茶礼盒? 
  高三学生建议喝茶还是喝咖啡? 
  怎么在家制作一杯好喝又适合拍照发的高颜值饮品? 
  通过茶底看茶? 
  年纪越大越爱喝茶,怎么看待这一说法? 
  怎么判断紫砂壶的品质? 
  英国茶好还是中国茶好? 
  怎样评价凤凰单丛?在哪里能买到正宗的? 
  年轻人喝茶有什么好处,或者需要注意什么? 
  想知道陈升号和陈升福元昌的茶品质如何,能不能囤货? 

前一个讨论
世界上真有“文化侵略”这回事吗?
下一个讨论
某些事情会对部队的声誉造成多大的影响??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