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的理论,不是她自己胡诌出来的,几乎全来自莎士比亚等名家的观点。
莎士比亚认为,戏剧要
反映自然
什么是“反映自然”?
然而,莎士比亚并不希望自己的戏剧做生活的“镜子”,对现实分毫不差的映射;而是要进行艺术范畴的变形和升华。这正是宋丹丹所说的,戏剧作品要给观众审美享受。
“一切动作都要温文,因为就是在洪水暴风一样的感情激发之中,你也必须取得一种节制,免得流于过火。”——《哈姆雷特》
宋丹丹一直强调“分寸感”,表演不要流于情绪,在大喜中要收一点喜悦,在大悲中要留一点理智。
因为表演的宗旨是塑造出一个人物,而不是在台上告诉观众自己会演什么情绪。这种缺乏情节支撑的情绪只会让观众觉得尴尬。
而这次作品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在短时间内,情绪太过于集中,矛盾冲突太大,演员就缺少了塑造人物的空间,没有办法在“节制”中塑造人物。
章子怡和宋丹丹都是很优秀的演员,但是不同的性格和成长史给了她们不同的审视眼光。
章子怡强调“信念感”,有点类似“凭一口气,点一盏灯”,老天赏饭又勤奋刻苦,使她终能在舞台上肆意挥洒。她的每一场戏,都能让人感受到《一代宗师》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而宋丹丹常说的“分寸感”,其实有点曲高和寡的意味,这是一种对观众都未必注意到的细节近乎苛刻的追求。没有扎实的戏剧学功底和丰富的舞台经验,绝不会有这样的感悟。
近年来,中国的电视剧鲜有优秀之作,今天手撕鬼子明天裤裆藏雷,被车撞上的人能在空中飞出个花样跳水……谁人之过?
章子怡说哪怕是个烂剧我也能演好,这话没错,可是,正是因为这些大IP愿意接烂剧,烂剧才越来越多,观众才越来越没戏看。
艺术批评本来就不是个没门槛的活儿,本质问题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所以,有些网友、观众不理解宋丹丹的观点,认为她的评论太过啰嗦且无关紧要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是表演得过分或者懈怠,虽然可以搏外行观众一笑,明眼人却要因此皱眉;你必须看重这样一个卓识者的批评甚于满场观众盲目的毁誉。”——莎士比亚
章子怡最后对宋丹丹说:你挺有使命感的。
我想她应该是把保证剧作质量作为演员的一种责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