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唯物主义史观? 第1页

  

user avatar   tuisi1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1诞生之初就是未完成的半成品。后来又没有大能在这方面深入研究去加以完成,即便恩列斯实际上还是停留在马当时的深浅程度上修修补补。

以至于目前的这个领域,变成了一种针对MarX晚年笔记的手稿考据学,日渐兴隆。然而终究是150年前的古物,与现代脱节严重,最后成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撕逼。

2诞生之初就有些偏,已完成部分 过于重视经济史观,而忽视人类心理学领域。

是怎么判断出这种社会存在影响了那种社会意识?为什么是这种正反馈影响而不是逆反心理的影响? 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而没有涉及心理学(以现代细分领域而言,就是群体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就和三足鼎少了一足一样。 被批判“只能当事后诸葛亮”不可避免。

3 有意无意的过于强调必然性。这个问题,一方面在于19世纪还是大家相信存在拉普拉斯妖的时代,另一方面也颇有为康米革命即将到来必然胜利的正当性加以立论的功利需求。

1、2、3相结合于是到后来各种末进滥觞,走向机械唯物论、各种“唯生产力论”、各种“唯生产关系论”的奇葩层出不穷,反而不足为奇了。

21世纪,如何复兴马哲,需要的是真正的大牛,而非复读机和考据学儒教大湿。

1让马哲从基础层重构量子力学与统计热力学时代的必然性/或然性/偶然性;

2并以群体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补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必要纽带。

3然而同时他还必须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领域实操经验丰富的有全局视野的大牛,这就很难办了。

1需要一个懂现代统计物理的哲学大牛

2需要一个懂马经的实务派心理学大牛

3 需要发改委和国企都做过资深领导这样的大牛

123单独这都还有可能解决,但要解决马哲的发展问题,需要同时有123一起搞这个,而且还能通力合作十年二十年,这就只能期待奇迹了。


user avatar   da-fang-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屋建瓴,一针见血。

随便举几个例子。

长平之战中,为什么赵王坚持要军队出战,以至于把廉颇换成纸上谈兵的赵括?

传统的儒家把眼光放在了赵括纸上谈兵上,放在赵王不知人善任上。固然赵括和赵孝成王能力都有问题,但这并不是根本问题。

唯物史观首先从经济基础角度出发,赵军的粮草不济才是根源。按照廉颇坚守不出的打法,经济实力更弱的赵国会在一战未打的情况下因为断粮崩溃。就像两个太极高手比拼内力,虽然没有发招,但内力弱的一方被活活熬死。

在这种情况下廉颇是必败的,倒不如找一个勇于出战的将领博一把,赵括就承接了这个倒霉的任务。

我们接着把长平之战往回拉。导致这场战争的间接原因是——秦国制定的歼灭韩国的战略。

我们可以简单粗暴的把韩国理解为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细长条,秦国的战略是把它从中间切成三段,上党郡就是最上面那一截儿。公元前262年,武安君白起攻克野王,断绝了上党郡十七城与韩国的联系。韩国请求投降并将自己无法控制的上党郡献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为了国家考虑,拒绝了韩桓惠王的命令,与上党的军民一起将上党郡献给赵国。

面对天上掉的馅儿饼,赵孝成王显然是心动了,他去找叔叔平阳君赵豹商议。

在这里我们再看一下传统儒家的观点与唯物史观的差异。《资治通鉴》在转述这段对话时,省去了《史记 赵世家》中记载的赵豹关键一句话:

“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

赵豹说秦国用牛耕田,用水运粮食。打仗勇敢的人分得最好的田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牛耕和铁器改变了生产力的水平,而生产力又改变了相应的生产关系。比如秦军的改革,让勇者分得最好的土地。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使秦国在军力上占优。

秦军后勤用水运,也可以看作技术改变生产力的例证。因为古代陆地运输粮食的成本极高,包括运粮民夫和牲畜的口粮,车辆的成本和损耗。但是修建了运河连通河道后运输成本大大降低。秦军之所以挖运河,除了地利因素,制度因素外,还跟铁器的普及大有关系。否则让一群老百姓拿着青铜的铲子干活,就跟今人拿诺基亚当锤子一样——用是能用,但是用不起。秦军能挖运河,还因为他们的生产关系更高效。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论述了。

这些关键的证据直指后来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的根本劣势,可《资治通鉴》这种伟大的史书也难免忽视,而历史唯物主义则直指要害,视其为赵国失败的根源。

最终赵王拒绝了赵豹的劝说,接受了上党的地盘。煮熟鸭子飞了秦王暴怒,原本灭韩的战略变成了攻赵,韩国因此得以多苟延残喘三十年。

评论里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水运粮的优势,再多解释几句。如果一个人背50斤米,送到500里之外的前线,假如他每天消耗两斤米,单程需要10天,那么他往返一共需要消耗40斤米,只有十斤米被送到了前线。但如果10个纤夫拉船走,可以送好几吨米,有效的运输大大增加了。

当年明月在解释朱棣迁都前要修大运河时说:运粮的人在吃光自己运输的粮食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

看了一下评论区,看来关于秦赵之争还远远没有讨论清楚,接下来我会把它作为一个案例,在金权、神权、王权的大三权关系中详细分析。

再举一个例子,曾国藩。

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很高,“结硬寨,打呆仗”,攻灭了太平天国。

可如果问一句,为什么太平天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付曾国藩的湘军呢?

你看,还得运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曾国藩打仗的核心其实是一个钱字。曾国藩的军队是一支高薪的地主武装,一名普通士兵的月薪是6两银子,而当时绿营士兵月薪才2两。湘军士兵待遇是公务员的三倍。军官的年薪甚至达到数千两,超过朝廷高官的俸禄。

有记载,曾国荃写信求助说军营已经喝了好几天粥,再不提供军饷军营就会哗变。还好后来军饷拨到,湘军才转危为安。看了没,喝粥都不乐意,高薪的部队呀!

后来蒋介石的军队也想学这一套,但经济基础不允许他把军饷供得这么足,导致了捉兵、买兵现象的出现。

与之相对应,太平天国则是一支革命性质的军队,拜上帝教的狂热信仰和穷人翻身做主人的激励驱使军队屡屡在饥饿穷困时依旧保持高昂的战斗力。

为什么湘军有钱太平军却穷困呢?哎,如果有了这个疑问,说明就摸到了唯物史观的边了。网上资料有的是,我没仔细查,怕乱说被喷,大家自己去查吧。还有,湘军其实拥有很多现代化武器,大部分都是从外国人那儿买的。

曾国藩有了钱,就可以稳扎稳打的推进。可以花大价钱在敌人城市外围挖沟建堡垒,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然后静静等待敌人的崩溃。这就是所谓的“结硬寨,打呆仗”。

多嘴一句,凯申公的第五次“围剿”其实也是“结硬寨,打呆仗”,凭借着绝对的经济优势步步为营蚕食根据地,最终迫使红军长征。

伟人的应对策略是,打到外面去,打到敌人后方去,可惜他当时说了不算。

再一个例子就是明朝末年孙承宗(袁崇焕的领导)经营辽东,也是步步为营,用堡垒把地盘儿连起来。魏忠贤之所以撤掉孙承宗,不能仅仅从政治斗争角度衡量,还要考虑孙承宗的战略太花钱。

扯太远了,还是说曾国藩的湘军。

我理解的湘军是一支准现代化军队,有点像今天沙特的军队,当然湘军比沙特强太多了。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一方面湘军买了很多先进的西方武器,另一方面湘军士兵不具备操作现代化武器的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的组织形式。

因为湘军的士兵没有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湘军的官僚也不熟悉西方军队的组织体系。此处省略1万字,大家自己查资料。

所以湘军的本质,用伟人的话说叫“封建雇佣军队”,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基础上,脱胎于封建式生产关系的军队,其本质仍旧是落后的。用来镇压国内起义尚可凑合,拉出去跟洋人打仗边也够不着。

他的对手太平天国,也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但它是一只革命军队。网上对太平天国有很多负面评价,这都是事实。但不能掩盖太平天国的一个优点——它是改造落后封建制度的一次尝试,虽然是不成功的尝试。因为它尝试了,所以它是革命的;因为尝试失败了,所以表现出了种种荒唐的乱象。

为啥失败?因为太平天国的经济基础还是封建的,生产关系还是封建的。

我高中毕业已经20年了,读过的书也远远超出了高中时代的知识储备,但我依然保留着高考的历史参考书。因为高中历史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为我打下了分析问题的基础。即使我的见闻更加广博,回看这些基础时仍旧能感到课本的扎实和深刻。

大家不要小看高中历史,那其实很有难度和深度。现在给我一张高考试卷,让我查史料但不能看答案,我也没有信心考到140分以(150满分的话)上。哦对了,现在大家可能跟我们当年不一样了,是考文科综合卷了,对吗?

看了评论,我觉得还需要再解释几句,看经济基础不是说简单的衡量双方的经济实力。比如抗战时日本国力远胜中国。但日本自己的情报机构满铁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基础分散于广袤的农村,攻克中国的大城市根本不能使中国屈服——这其实从敌人角度印证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正确。满铁的观点取得了包括冈村宁次在内的驻华日军高官的认可,但是军部的榆木脑袋根本听不进去。满铁做报告时军部无法反驳,愣了半天军部一个年轻军官站出来说,那么请您指示轰炸位置。满铁的人面面相觑,回头嘀咕日本算是完了。

顺便说一下,这帮满铁的人很多是日本共产党,所以他们的观点高屋建瓴,一针见血,比昭和精英们不知强出多少倍。

评论区里大家讨论很热烈,很多问题诸如抗美援朝、中日战争等,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将来我会开帖子一一分析的。

历史唯物主义真正的价值在于预测未来,伟人研究运用这套知识体系对抗战和解放战争进行了精准的预测,有机会我也会好好写的。

我本人将来也会对国际政治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到时候是否打脸,敬请关注吧。

下面链接里我解释美国为什么战胜不了阿富汗,可以视为我对国际局势做出的一个预测——只要塔利班不作大死,只要美国不改变现有的战略,美国就永远铲除不了塔利班。

下面几个例子的分析中我也作用了唯物史观的知识。

更多简单而深刻的故事,敬请关注鹊华清扬。更多简单而深刻的故事,敬请关注 鹊华清扬。






user avatar   jiang-yu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得在答案开篇讲个故事。我有个大学同学,在美国读政治学博士,毕业论文大致写的是国家财政和民族治理的题目。论文完全是美国“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路子,因为这哥们自己相信这套方法论,所以本科读法学的时候就跟着力学院上泛函和复变之类课程。没想到找工作的时候,不知道在哪个学校碰到个大佬对他说:“啧啧,小伙子是从中国来的吧,受唯物主义影响太深。研究民族问题要多考虑观念和文化的影响。”美帝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套路怎么就成了中国的唯物主义呢?

如果我们把“唯物主义史观”理解为研究和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而非关注特定历史伟人或者王侯将相的英雄事迹。那么“唯物主义史观”可以说是现代历史研究者的普遍共识和研究方法。几乎没有现代历史学家声称自己在研究历史时,拒绝了解和考虑历史事件背后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年鉴学派”、“计量史学”或者“经济学帝国主义”也都可以被看作对“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在不同维度上更深入、更细致的尝试和发展。

但是,如果我们把“唯物主义史观”限于“阶级分析法”,那情况则会相当不同。直白点说,利用细致的“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有可能得出不符合“阶级分析”的预设结论。比如之前有答案提到的:

最明显的例子是20世纪后期修正派对唯物史学坚实阵地,法国大革命史的颠覆,比如修正派做了大量的档案整理和统计还原,发现法国革命的参与者是无产阶级,保守团体是巴黎资本家,领导者是小资产阶级中的边缘团体---律师/医生,这是如何被定义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科学革命时期的科学家群体并非资产阶级。这一两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和生活仍然更类似中世纪的传统(尽管也很难说是“封建的”),科学发展也并不是为了回应和满足新的生产方式和需求。同样的论证思路也许可以解释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进步,但是未必可以直接套用和解释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科学发展。“阶级分析法”并非没有解释力,但是适当运用阶级分析法,并且承认这一方法的力所不能及之处则需要花更细致的功夫、更尊重“唯物主义”。

最后,如果把“唯物史观”视为一种政治立场和政治斗争的工具,或者服务于某一个特定的政治目标,那就超出历史研究的范围了。


user avatar   dong-dong-39-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现在来谈赢家还为时过早,因为几个能决定战后格局的重要因素还无法确定。但有两点可以基本确定了:这场战争没三个月无法结束,北约方面不会派兵直接干涉。所以从这两点来看,欧佩克等能源输出国(除了俄罗斯)将肯定是赢家;同时国际资本将向美国回流,美联储终于有了加息的物质基础。

至于未来的国际政治秩序和金融格局等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甚至俄罗斯过两年熬到懂王上台后咸鱼翻身也不是没可能。唯一可以确定被严重打击的就是现有国际秩序将会礼崩乐坏,我们又要回到霍布斯丛林了。


user avatar   huang-fu-b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回答一个问题,最后的解题方法就是代入法。

这我们就要来讲讲西帝的故事了

他到目前为止的职业生涯中的场均数据是

15.9分8.3篮板8.0助攻1.7抢断0.7盖帽

和题目设定的【得分10助攻10篮板10抢断2盖帽1】是差不多的

所以你可以想象出来题目的设定是一个怎么样的球员了吧??

就是一个得分更差但是助攻和篮板要稍好一点的“本西蒙斯”

当你找到那个代入点之后,问题就变成了这样

一个得分更差但是助攻和篮板要稍好一点的“本西蒙斯”,可以进名人堂吗?年薪是什么水平,可以做带队单核吗?

答案是不是已经呼之欲出了??

年薪嘛,顶薪有望,3000万打底吧(目前的工资帽)

单核??NONONO,你绝对不想

名人堂??看他能和谁一队咯。要是能累积一些团队荣誉,名人堂没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团队荣誉,只靠他的数据,基本不太可能




  

相关话题

  假如你是三国里的人物,你怎么用最少笔墨写自己的知乎个人简介? 
  学校教过什么具有误导性的知识? 
  辽沈战役我军在兵力上更有优势,但是为什么不如兵力劣势的淮海战役打得顺利? 
  有哪些在欧美流行的中国谚语或中国名人名言根本就不是出自中国的? 
  我们身上流的血,真的有五千年吗? 
  隋文帝为何舍杨勇选杨广?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叶挺如果不死,能封十大元帅么? 
  为什么古希腊老祖宗的《逻辑学》能成为科学发展的一把钥匙,而我们老祖宗的《易经》却不能帮助我国科学发展? 
  如何客观看待历史人物?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会有人给路易十六、尼古拉二世洗地?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2017年俄罗斯新电视剧《托洛茨基》中托洛茨基及其他革命者的形象?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