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现在中国的版图是1433年时的版图,军事上会更有利吗?

回答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把我们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如果中国现在的版图,在1433年那个时间节点出现,军事上的利弊确实值得细细说道,而且远非一概而论的“更有利”。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1433年时中国的主要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当时军事力量的特点。那时候,明朝刚刚经历了“靖难之役”不久,国力尚且强盛,拥有庞大的陆军和海军。然而,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依然存在威胁,西南方向的土司体系也需要羁縻管理。同时,海洋贸易和海军活动也日益活跃,郑和下西洋正是这个时期最闪耀的军事和外交行动之一。

那么,把我们现在的“超大号”版图——这个包含着西藏、新疆、内蒙古、东北等广大区域的版图,放在1433年的明朝身上,军事上的优势和劣势会非常显著:

军事上的“有利”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纵深与资源优势的极大拓展: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优势。想象一下,1433年的明朝,如果拥有现在中国完整的疆域,其战略纵深将是惊人的。广袤的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和青藏高原,将提供极大的战略缓冲。当北部边境面临威胁时,可以从容地调动兵力,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长城以北的地区一旦失陷,威胁就近在眼前。
资源获取的多元化: 现在版图下的广大区域,蕴藏着更丰富的矿产、牲畜和农作物资源。这意味着在战时,明朝可以从更多地区获得战争所需的物资,比如马匹(内蒙古、新疆)、金属矿产(西南地区),以及更广阔的耕地提供粮草。这对于长期战争和维持军队的后勤至关重要。
兵源的极大丰富: 现代中国版图覆盖的人口基数远超15世纪的明朝。如果这些地区的人口都能被有效组织和征召,明朝的兵源将是海量的。当然,如何将这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口整合进统一的军事体系,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理论上的潜力是巨大的。

对蒙古高原的战略主动权加强: 现在的版图,特别是内蒙古和新疆地区,使得明朝能够更深入地控制蒙古高原。这意味着:
更早发现和应对威胁: 蒙古骑兵的威胁是明朝初期最大的挑战之一。拥有现在的疆域,明朝可以在更远的北方和西部建立预警和防御体系,甚至主动出击,将战场向外推移。
分裂和羁縻蒙古部族的能力增强: 历史上,明朝也曾试图通过分封、招抚等方式控制蒙古各部。更广阔的疆域为明朝提供了更多与蒙古部族进行接触、分化和控制的战略支点,可以更有效地阻止其形成统一的力量。

对西南方向的控制更稳固: 西藏和西南地区(如云贵高原)在历史上一直是明朝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区域。如果1433年就拥有现在的版图,意味着:
土司制度的早期确立和更强控制力: 明朝通过土司制度管理西南边疆,这种制度在历史的演变中并非一成不变。拥有完整的西南版图,意味着早期就可以更系统地推行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或者更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军事力量,形成更坚实的后方。
阻挡潜在的外部势力: 虽然1433年外部势力对西南的直接军事威胁不如后世那么突出,但稳定的西南腹地是抵御任何潜在侵袭的重要屏障。

海洋战略的可能性增加: 尽管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的壮举,但其地理覆盖范围相对有限。如果将现代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包括南海诸岛(假设1433年也拥有),整合到明朝的版图下,理论上可以极大地提升其海洋力量的投射能力。
更广阔的贸易和海军活动区域: 更长的海岸线意味着更多的港口,更丰富的海上贸易资源。同时,对于海军的建设和维护也提供了更多选择。
对东南亚的影响力: 拥有更广阔的南海区域,明朝在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中将拥有更强的战略主动权,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海上贸易路线和海外利益。

然而,有利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不利”和挑战,甚至可能军事上会“更不便”:

难以覆盖和控制的广阔疆域带来的军事压力: 1433年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与现在是天壤之别。
漫长的边境线意味着多线作战的风险: 拥有如此庞大的疆域,意味着边境线也极大地延长。北部要防备蒙古,西部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游牧民族或新兴势力,西南需要管理和羁縻,海上也要应对盗匪和潜在的海上力量。如果发生大规模的边境冲突,明朝将不得不面临多线作战的困境,极大地分散有限的军事资源。
后勤和通讯的巨大挑战: 1433年的交通和通讯技术极为落后。如何将兵力、物资从腹地快速有效地调动到广阔的边疆地区,将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西部和西南的复杂地形,补给线会非常脆弱且漫长,容易被切断。一封从新疆前线传回北京的奏折,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
军队的驻守和维稳成本: 如此广袤的疆域,需要大量军队长期驻守,以维持统治和稳定。这会给明朝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长期驻军在外,也容易导致军队与中央联系减弱,甚至滋生地方势力。

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整合和军事化能力不足:
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挑战: 现代中国版图下的民族构成非常复杂。1433年的明朝,其管理和军事体系主要围绕着汉族建立,对于如何有效整合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地区,并将其纳入统一的军事力量,缺乏经验和成熟的体系。
边疆地区的军事化程度和战斗力问题: 历史上,西藏、新疆等地的军事力量,以及它们如何与中央王朝的军事力量协同作战,是需要逐步构建和磨合的。如果突然“获得”这些土地,明朝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来建立有效的军事管理和征兵体系,甚至可能需要花费数代人的时间才能将其真正纳入军事控制范畴。

海军力量的相对“稀释”: 虽然海岸线变长了,但1433年的明朝海军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海外远航。突然加上漫长的西部陆地边境,可能会导致原本相对集中的军事资源(包括海军资源)因为要应付陆地上的威胁而被分散。历史上,明朝后期海军的衰落与陆地军事压力的增大不无关系。

战略思维和管理模式的滞后: 1433年明朝的战略思维和军事管理模式,是基于当时传统的北方游牧民族威胁和东南部沿海的海盗问题而设计的。突然面对一个包含多重地缘政治要素的庞大疆域,其现有的战略体系可能难以适应,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和创新,这并非易事。

总结来说:

如果1433年的中国版图是现在的大小, 在战略纵深、资源和兵源的“潜力”上,无疑是拥有巨大的军事优势。 这可以为明朝提供更坚实的后盾,更灵活的战略选择,以及更强的对区域的潜在影响力。

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能力”和“军事效率”上,军事上很可能不会“更有利”,甚至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其“更不便”。 疆域的广阔带来的后勤、通讯、边境管理、人口整合等问题,在当时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很可能超过了明朝的应对能力。这就像突然给了一个人一个巨大的帝国,但他手中能够有效运作的工具和人才却只够管理一个小王国。他拥有的资源是丰富的,但如何去获取、去组织、去利用这些资源,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可以想象,这样的局面可能会导致明朝在军事上更加被动,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去维持对广阔疆域的控制,甚至可能因为消化不良而导致内部矛盾激化,削弱了原本的军事实力。军事上的“有利”,更多地体现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和长远战略潜力,而非短期内的直接军事优势。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可能性,至少在1433年那个时代背景下,军事上的挑战会远远大于直接的军事优势。它更像是一个需要漫长历史进程去消化和整合的“巨型蛋糕”,而不是一个立即可以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到“疆域”,明朝的疆域众说纷纭,真是一笔糊涂账。有兴趣咱们可以讨论一下哈布斯堡王朝的疆域。

查理五世时期的哈布斯堡王朝疆域更好,还是奥匈帝国的疆域更好?

这个是查理五世时期哈布斯堡王朝的疆域。




这个是奥匈帝国的疆域。

user avatar

显然更有利,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

核武器方面,海基核武器可以部署在日本海与鄂霍茨克海,比蛋疼的南海强太多了。陆基核武器可以部署在外东北山地,陆海基导弹弹道都能避开日韩。还可以在外东北设立反导基地,还能用中程导弹打击阿拉斯加反导基地。

常规战争方面,假设国力较弱,对北处于防御状态。那么在失去了外蒙的情况下,新疆是一个与口里联系非常薄弱的大突出部,真打起来根本守不住。而燕山—阴山以北的漠南草原,仅有的意义只是心理作用。

最后再吐槽一次,按照封建王朝标准,明清版图没有任何理由没有朝鲜。如果非得按郡县才能算领土的标准衡量,那么为什么有贵州?

user avatar

漢族人与满洲人从17世纪开始、一起在近三百年的漫漫征途上、用尸山血海把本民族的生存空间从15英寸等雨线一路推进到内亚的边缘。在这样相当于「前哨阵地」一般的缓冲区的保护下、饱受兵燹蹂躏的北方汉地得以成为内地、重新繁育起稠密的人烟。而在人口已然饱和的关内、漢族农民们有了选择的机会:向蒙疆去、向满洲去、向天山南北去。正是在这场史诗般的大征服的背景下、1680年开始、中国的人口如涨潮般地猛增。

现在你问若是不要这些他们用三个世纪的奋战为中国打出的缓冲区、保持1433年的疆域、在军事上会不会更有利?

十六世纪以降的世界、其主基调已然转变为了所谓「文明的胜利」。

在十八世纪结束前、无论在北京或莫斯科、德里或德黑兰、火药帝国对游牧人的胜利成为了定局。游牧部落将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地位、就此降服、并留在家乡的土地上。

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放弃历史交付给本民族的空前机遇、空空放任游牧帝国的遗产在边墙外朽烂而不去染指撕分、其结果可以想见。

如果坚持要保持十五世纪的“中国本部”(China Proper)作为现今的全部疆域的话、你不得不接受今天的北方六省全部成为边疆的事实:暂且还没有算上川康地区可能受到的来自次大陆的威胁。

当然、你大可以乐观地估计北方的边患经过一次次扫北已然不再构成威胁了、但请不要忘记:他们翻过了乌拉尔山、正在来的路上。

user avatar

不要看谭版地图。老谭不是双标或者N标,其实他也有自己的唯一标准:只要49年后归人民国,历史上就得归“我们”。他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他是为祖国统一大业奋斗终生的政治家。去看看法国人编的明朝地图。当地有自己的军队,那算是明朝的版图吗?

user avatar

蟹妖

答案是不会的

因为,很多人以为1433年的版图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是这样的(下图)



上图中有一条红线,即辽河和辽南六堡重镇。是明朝中央政府和辽东女真部落的实际边界

蓝色的范围之内,就是明代在辽东的重镇——奴儿干都司

1403—1409年(明永乐元年至七年),明朝中央政府陆续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滚河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130余卫,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增加到卫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称384卫以对当地实行羁縻统治

但是它准确来讲只是一个军事机构,明朝通过笼络、分化女真各部落,加强对这片土地的管控。其目的是为了稳定边疆的政治安全。以至于朱棣一再强调黑龙江流域是“锁钥之地”;明朝后期努尔哈赤和中央政府撕破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明始终扶植女真叶赫部打压建州。因此这片土地准确来讲不能算作大明的疆土,只能是势力范围

明朝最鼎盛时期的版图,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

其实题主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年份,1433年(宣德八年)

再此不妨多提一句

这一年,女真族的宦官亦失哈,完成了第九次对奴儿干都司的巡视

正是在这一次,他发现位于黑龙江入海口(今俄罗斯庙街)的永宁寺被吉列迷人毁坏,一片狼藉。他没有怪罪,没有追究,更没有处罚,而是“仍宴以酒,给以布物,愈加抚恤”。于是,人民老少,踊跃欢忻,心悦诚服。旋于次年春重建永宁寺,并刻石作“重修永宁寺记”:国人无远近,皆来顿首,谢曰:“我等臣服,永无疑矣!”亦失哈复立《重修永宁寺碑记》。(石碑今藏于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日本探险家间宫林藏行驶到黑龙江入海口时,亲眼目睹“众夷至此处时,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屈指算来,历经两朝21帝近400余年,生活在黑龙江口的百姓们对此碑仍敬若神明,亦失哈这位太监可以说和郑和一样伟大

黑龙江入海口永宁寺碑

明宣宗时期版图(河套地区还没丢·蓝色部分),请自动无视乌斯藏地区(今西藏)

仁、宣二宗,相对于太祖、成祖二帝,可谓守成之君

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开始着手明朝的内治,从而放弃了对蒙古军事上的征伐政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维系着与蒙古的朝贡关系。而蒙古方面,虽然仍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也因忙于统一蒙古的步伐,无暇南顾。在此情况下,双方都极力地维系着和平通好关系。

宣宗在放弃了军事征伐政策后,开始着手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解散下西洋人员。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而长期威胁明朝的河套之患中的北虏套寇也是土木堡之变后所出现的。

大明共二直隶,十四承宣布政使司,宣宗即位后,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天下始有十一三省之名.是为宣宗一大罪。自永乐五年(1407年)布告天下诸国设交趾布政使司以来,虽屡有叛乱,但成祖以大军一往,都旋即扫平。20年以来、其地已承大明教化甚深,不在云南、贵州之下,忽然弃之,天下震惊(上图绿色部分·宣宗时放弃的越南河谷地区)

所以,明朝的版图自始至终就没有那么大


回复一下几条评论中提到的问题

①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俄罗斯的版图岂不是更夸张

② 明朝对奴儿干都司的经营,在黑龙江流域阻挡了沙俄

俄国对西伯利亚的经营和明朝对周边的经营完全是两回事,而且沙俄和明朝在领土上并未产生过任何交集。早在明嘉靖年间,沙皇俄国就开始了吞并西伯利亚的相关部署

唯一称得上巧合的是,公元1582年(万历十年)无论对沙皇俄国还是当时的大明帝国来说,都是一个相当敏感且重要的年份

从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沙皇召见世居乌拉尔山东部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询问边疆形式算起,已经过了整整26年。这26年间,俄国人翻越了乌拉尔山,构筑堡垒,招募军队,打造武器。终于在1582年,哥萨克骑兵击败了库楚姆汗,并攻破了西伯利亚汗国(失必儿汗国)的首府,消灭了东进的最大障碍。从此,广袤的西伯利亚呈献在了他们面前

这一年的大明帝国,失去了张居正。那个凭借一己之力和十年之功几乎实现了这个帝国中兴的首辅。


③ 乌斯藏为什么不能算进版图?

十二月乙巳朔,增田赋充饷。戊午,流贼陷宁塞。是年,乌斯藏入贡

十二月,连陷伊阳、卢氏,分犯南阳、汝宁,遂逼湖广。是年,安南入贡

是冬,陕西贼分犯湖广、河南,李自成陷陈州。是年,暹罗入贡

乙巳,老回回诸贼自河南犯陕西,洪承畴败之于临潼。是年,安南、暹罗、琉球入贡

十二月,大清兵征朝鲜。是年,洪承畴败贼于陇州,贼走庆阳、凤翔。暹罗入贡

以上内容全部出自《明史·本纪第二十三·庄烈帝一》

明朝与乌斯藏的关系,是和朝鲜、暹罗、琉球、安南等同的朝贡体系


④ 还有朋友提到:照这样看,把国都选在北京真是胆大

可以说自先秦以来,北方的蛮族就一直是中原帝国永远无法安置的梦魇;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像汉朝一样出兵、出兵、出兵;或者效仿唐朝设立藩镇。诚然,这两种方法都为帝国带来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颠覆性的。汉朝的外戚专权、唐朝的藩镇割据实际上都是这种处理方式带来的结果。也就是说不管是汉唐哪种处理方式都要有一个必须的先决条件:一个绝对强有力的中央政府(NB皇帝)否则就呵呵了。。。

而朱棣选择了一种非常高明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迁都

兴燕地以震慑漠北,建新都以掌控中原。北京作为帝国一南一北两个中心之一(南京为留都)成功地在各个领域把中原地区进行了融合;加强朝廷对江北中原地区统治的同时也避免了武将做大的局面(尽管明朝的武将几乎没有做大的可能)

所以,个人认为有明一朝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天子守国门”这种概念的,起码朱棣的时期没有

上面地图中黑色方块圈出的部分。此处就是:兀良哈三卫

靖难之役时立有汗马功劳的朵颜部落就是其中之一,洪武时期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败蒙古残余之后归附明朝。从洪武开始一直到宣德的数十年时间之内这地方虽然时有叛乱(还跟着鞑靼一起造反结果被朱棣收拾了)但绝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大明朝的附属

图中就能看出来,当时的北京东据冀辽西拢宣大;正北方还有依附于朝廷的兀良哈三卫。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作为帝国的首都实际上是十分安全的(不然谁会把坟修在这)。而且以北京为节点,也有效地将长城连成了一条坚固的防线(图中的九边重镇是弘治年间设立),在此调兵向东可保蓟辽震慑女真;向西南可连接太原、榆林的中原纵深;西北可增援宣府大同的蒙古前线;防护着中华帝国最柔软的侧腹部。后来的皇太极就是看准了这一点,绕过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直接南下,搞得大明朝野人皆惊惧

然而,后来一切都变了

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于独石,世宗复弃哈密、河套 ——《明史》

每当看到这段记载的时候,都不知道这老几位在想啥

边疆土地,尺寸是宝;竟然说不要就不要了!

世宗嘉靖皇帝,南倭北虏都让他赶上了。和东南沿海的倭寇比起来盘踞河套的蒙古部落实在不值一提(东南者:天下赋税尽出其半),所以不要就不要了。但这直接增加了宣大防线特别是太原、榆林地区的边防压力(上图中部绿色圈圈就是河套)毕竟丢掉了几百里的战略纵深。几十年后皇太极取道漠北南下,如入无人之境直抵长城沿线时;不知道他会不会感谢这位明世宗

成祖:弃大宁、徙东胜。蓟门前线完全暴露;后来的宣宗:迁开平于独石

从此长城之外再无立足之地(上图中红色部分)兀良哈地区尽属蒙古。明朝中期之后,九边重镇中最重要的蓟辽防线只能靠一条窄窄的辽西走廊链接

天子守国门,因为是天子自己开的门啊


借用@葦原一张图,侵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把我们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如果中国现在的版图,在1433年那个时间节点出现,军事上的利弊确实值得细细说道,而且远非一概而论的“更有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1433年时中国的主要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当时军事力量的特点。那时候,明朝刚刚经历了“靖难之役”不久,国力尚且强盛,拥.............
  • 回答
    如果没有清朝,中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设想一下,历史的长河并未流淌到我们熟悉的清朝,而是走向了另一条岔路。没有了那段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中国大陆的版图又会勾勒出怎样的轮廓?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如”。汉唐的延续,还是分裂的循环?最直接的推测,或许是汉唐盛世的辉煌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延续。没有满清入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战舰世界里那位令人又爱又恨的“重樱之星”——吉野。吉野的强度评价:她究竟是“亲王”的妹妹还是“烧烤大师”?吉野这个船吧,怎么说呢,就像一个天赋异禀但又有点“神经质”的少女。她拥有全游戏最恐怖的炮弹散布和单轮齐射伤害,一旦命中了,那画面简直不要太美,敌方战列舰瞬间化身“烤肉串”也是常有.............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说中国一个省穿越回战国时代,那可真是热闹了。要我说,最有可能最快统一天下的,我猜应该是山东省。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山东?别小看山东,它可是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底蕴深厚。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得说说山东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山东半岛,三面临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这在战国那.............
  • 回答
    假如现在的中国,那个拥有悠久历史、庞大人口和飞速发展的国家,突然穿越到了《文明5》的世界里,那会是一番怎样波澜壮阔的景象?我们不妨来畅想一下。开局:潜龙在渊,蓄势待发中国文明的开局,将是所有文明中最具标志性的。我们不会是那种一开始就四处扩张、碰碰运气的小部落。相反,我们很有可能被设定为一个拥有相对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如果中国足球真的能拥有巅峰时期的梅西和C罗,那现在的局面,绝对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具体会怎样,还得结合中国足球本身的土壤来分析,毕竟,两个天才巨星也需要合适的环境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一、国家队层面:冲击世界杯,甚至有机会小组出线!这是最直接、最容易想象到的变化。 .............
  • 回答
    如果中国现在突然拥有了星际争霸(StarCraft)里那些耳熟能详的初始单位,那绝对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而且不是小打小闹的那种。这玩意儿的影响,得从方方面面说起,我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下“初始单位”指的是什么。我理解的是指那些最基础、最核心的兵种和建筑。比如,人族可能就是陆战队员、机枪兵.............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如果中国男篮一下子拥有五个姚明级别的首发,再加上我们现有最好的七名球员作为替补,那画面简直太美了! 要不要跟夺世界冠军说声“有戏”,那咱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姚明级别到底是什么概念。姚明不仅是个身高臂长的中锋,更关键的是他的技术全面,能里能外,能策应、能投.............
  • 回答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当前的领土面积很可能远不如现在,甚至可能止步于“汉地十八省”的范围,或者在其他方面的领土扩张上与我们今天所知的中国大相径庭。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清军入关前的中国疆域概况:在清军入关之前,明朝是中国的统治王朝。明朝的疆域虽然辽阔.............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切合当前中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也触及了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问题。确实,高校是许多博士毕业生期望的起点,但当高校岗位饱和,企业对博士的实际需求又未能完全承接时,博士的就业方向确实需要更细致的探讨。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中国博士毕业后,在高校和企业之外可能的发展方向和.............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因为战争的胜算受太多变量影响,而且不同类型的冲突(例如全面战争、局部冲突、网络战、代理人战争等)结果也会截然不同。我们只能基于目前公开的信息和普遍的分析来探讨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尝试进行一些推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直接、全面、高强度的军事对抗,对任何.............
  • 回答
    咱们来聊聊如果中国和加拿大真到了那一步,谁能占上风这事儿。这话题听起来挺有意思,但现实里真要是打起来,那可就不是闹着玩的了。首先得明白,现在这年头,真刀真枪地打,尤其是像中加这样地缘距离遥远,战略目标和实力对比差异巨大的国家,情况会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说谁一定赢。咱们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下:一、军.............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能不能打赢二战日本步兵,这个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说大学生的军事素质。现在大学生军训三个月,那可跟当年国民革命军新兵连的训练强度和侧重点不太一样了。 训练内容: 现在大学生的军训,主要侧重于队列、纪律、体能基础和一些基本的国防.............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但从实际角度出发,结论恐怕是比较悬殊的。让现代大学生军训三个月,虽然能让他们身体素质、纪律性、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要挑战中世纪的具装骑士,这中间的差距,用“鸿沟”来形容都不过分。咱们先仔细拆解一下,现代大学生军训能带来什么,以及中世纪具装骑士的“硬实力”。现代大学生军训三.............
  • 回答
    清朝鼎盛时期的领土,按照现在的说法,大概是指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时期。那时的中国,疆域辽阔,东抵太平洋,西达中亚,北接西伯利亚,南临南海。如果中国现在拥有如此广阔的领土,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扩大,更会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其“更好”与否,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经.............
  • 回答
    中国现在没有死刑,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问题,它会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深刻地影响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来自于我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期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恶行的惩罚往往与“报应”、“天理”紧密相连,而死刑,某种程度上承载了这种极端的、不可.............
  • 回答
    如果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当前中国的情况将会与现实有着天壤之别,其影响将是全方位、深远的,涉及到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展开描述:一、人口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与严峻的人口压力: 远超现状的总人口: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影响。没有计划生育的限制,中国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关于国家实力、军事科技和历史进程的想象。咱们这就掰扯掰扯,把这个“现在中国穿越到二战”的场景,尽可能细致地分析一番,看看这穿越来的“中国”到底有多能打。首先,得明确咱们穿越过来的“现在中国”是什么样的。我猜您说的“现在中国”,指的是咱们2024年左右的中国,一个经济体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战略深度的假想情境,需要我们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去细致分析。假设中国海军现在拥有10个辽宁舰级别的航母编队,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台海的力量对比,但要彻底阻挡美国海军支援台湾,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我们要理解“辽宁舰水平”的航母编队意味着什么。辽宁舰作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有深度,它触及了我们如何评价历史朝代,以及领土完整性在历史叙事中扮演的角色。如果明朝的领土与今日中国无异,那么我们看待清朝的历史目光,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清朝在很多时候会被历史学家们“歌颂”。这其中一个核心的原因在于,清朝,尤其是康雍乾盛世时期,建立了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