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回答
什么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一种以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同时避免过度刺激经济或抑制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立场。 它旨在通过温和、渐进的方式来管理经济,避免剧烈波动,创造一个可持续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理解“稳健”和“中性”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以及它们在货币政策中的具体体现:

1. 稳健 (Prudent/Sound)

“稳健”体现在货币政策的审慎性、预见性和长期性上。它意味着央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会:

关注长期经济健康,而非短期爆发式增长: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过热”而采取过度的宽松措施,也不会因为短期的经济“衰退”而采取恐慌性的过度紧缩。它更看重的是经济的可持续性和韧性。
充分考虑政策的潜在风险和副作用: 任何货币政策工具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例如过度宽松可能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失控,过度紧缩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稳健的政策会仔细权衡这些风险,并采取措施加以规避或缓解。
注重政策的预期管理和透明度: 稳健的央行会清晰地向市场和公众传达其政策目标、意图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良好的预期管理可以引导市场行为,减少不确定性,并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基于数据和深入分析进行决策: 稳健的政策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建立在对经济数据的深入分析、对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审慎预测之上。
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尽管强调稳健,但稳健不等于僵化。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稳健的货币政策也需要能够灵活调整,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2. 中性 (Neutral)

“中性”在这里并不是指完全不采取任何行动,而是指货币政策的作用适度,既不主动刺激也不主动抑制经济活动。 它旨在让货币政策成为经济的“背景音乐”,而非“主旋律”。

更具体的说,中性货币政策的特点包括:

不偏离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速度: 中性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将经济增长率维持在与潜在产出(即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的最高速度,不引发通胀)相符的水平。如果经济过热,央行会适度收紧;如果经济过冷,央行会适度宽松。
不制造或加剧通胀压力,也不导致通缩: 中性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目标区间内。它不会通过过度宽松来推高物价,也不会通过过度紧缩来抑制物价下降。
不制造或加剧资产价格泡沫: 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会鼓励投资和借贷,可能推高资产价格,形成泡沫。中性政策会避免过度刺激,以防范资产泡沫的风险。
不过度鼓励或抑制信贷扩张: 信贷是经济活动的“血液”。中性政策会确保信贷市场平稳运行,不至于过度扩张导致金融风险,也不至于过度收缩扼杀经济活力。
利率水平接近或等于“中性利率”: 这是一个理论概念,指的是在经济运行平稳、没有过热也没有过冷的情况下,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匹配的利率水平。当实际利率低于中性利率时,货币政策偏宽松;当实际利率高于中性利率时,货币政策偏紧缩。中性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将利率维持在中性利率附近。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如何实现?

央行会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达到稳健中性的目标,主要包括:

调整政策利率(如基准利率、回购利率): 这是最直接和常用的工具。当经济过热或通胀压力上升时,提高利率会增加借贷成本,抑制投资和消费,从而给经济降温。反之,当经济疲软或通胀低迷时,降低利率会刺激投资和消费,提振经济。
公开市场操作(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 央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来影响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水平,进而影响市场利率。购买债券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倾向于降低利率;出售债券会从市场回笼流动性,倾向于提高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 要求商业银行将一部分存款存入央行作为准备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减少银行可贷资金,从而收紧信贷;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会释放更多流动性,鼓励信贷扩张。
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 央行就其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向市场和公众提供信息,以影响市场预期。例如,央行可能会承诺在特定经济条件满足之前不会加息。
量化宽松/紧缩(Quantitative Easing/Tightening): 在特殊情况下,央行可能会直接购买或出售长期资产,以影响更广泛的利率和信贷条件。

为什么要追求稳健中性货币政策?

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减少经济衰退和高通胀的风险,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个稳定的经营和生活环境。
促进可持续增长: 在物价稳定的基础上,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防范金融风险: 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容易催生资产泡沫和高杠杆,增加金融系统的脆弱性。稳健中性政策有助于防范这些风险。
提高政策有效性: 避免过度干预,使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在支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结

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刚刚好”的政策立场。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值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央行需要不断地监测经济数据,分析经济形势,权衡各种利弊,才能做出恰当的决策,在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简而言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一种“不缺位,不越位”的货币政策。

理解“稳健中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其平衡、审慎、前瞻和目标导向的特质,以及央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运用的多样化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要看你问的是什么时期的货币政策。

从本意上理解,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与一个固定目标相匹配的货币政策,比如经济发展情况。比如说GDP增速8%,M2增速7-9%,可以叫做稳健中性。如果GDP增速3%,希望刺激经济发展,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字样,即目标预期M2放到5%以上,明显高于跟随目标。

如果你问的是目前央行说的“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那还是去看高赞吧。


不然自己是搞不明白的,别说自己搞不明白。。。央行明白不明白我觉得都两说呢。。。

来看看今年的三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发布时间分别是2020年5月10号的Q1报告、2020年8月6号的Q2报告、2020年11月26号的Q3报告。

我们先来看Q1报告中一段话:

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传导效率明显提升,体现 了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3 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 增长 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 11.5%,M2 和社会融资规 模平稳增长。

“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M2 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

去年末和今年1月2月的M2增速都在8.5%左右,3月是10.1%,这叫“平稳”?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疫情加大了投放。疫情加大投放,会改变“平稳”这个词的意思?

能否在这里不用“平稳”,而是有一说一的写成,因为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前瞻考虑加大市场投放,阶段性提高中性中枢?

不可以,因为最高机构定了是“稳健的货币政策”,那你就算是M2到了50%,也得算作“平稳”。


你不信???

好,我们来看Q2的报告,同样是在文章前部内容摘要里的“总体来看”这一个段落:

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体 现了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 增强。6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 11.1%,社会融资规 模存量同比增长 12.8%,增速均明显高于 2019 年。

第一句话没有任何区别。6月末的M2和社融增速比3月末分别提升1个点,但最后区别与3月末的表述,这里用了“增速均明显高于 2019 年”,也就是不平稳。为什么呢?因为两会上对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增速均明显高于 2019 年”,所以同一个增速区间,两个定性描述,一个叫平稳、一个叫增速明显高于,都对。都没毛病。

再来试着解释这个:“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这里的“灵活适度”是什么意思?往哪灵活?从中性往“紧”灵活还是往“松”灵活?还是说也可以从“紧”往“松”灵活,再反过来灵活?多少算“适度”?8%到11%,算灵活的范畴吗?8%到11%,算适度的范畴吗?

这些你都懂?好,你再给我解释解释Q2/Q3报告里“更加灵活适度”里的这个“更加”是什么意思?

“更加灵活”,我能懂。

“更加灵活适度”是什么意思?“更加灵活”并且“灵活适度”?“灵活适度”就已经很烈害了,比厉害还烈害,更加的意思是频次???还是力度???这里放上一个“更加”,意思是央妈会非常努力玩命的来灵活,不让市场稳下来吗?“更加”到底是什么意思?

高考语文让你选病句,把这句话放上,绝对能杀一片。

作为如果是“你怎么理解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我跟你说80%的人得写跑题。

也就是高赞,写完央妈一看,嚯!原来我是这个意思啊。


看看Q2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下一步货币政策要匹配的目标:

稳健的货币政策 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 控通胀的关系,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 性,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形势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 重点,坚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这些目标,都要统筹兼顾,你说央行心里稳得一笔,对啥叫稳健的货币政策了如指掌,对什么时候往哪边“灵活”、“适度”灵活多少清清楚楚,哈哈哈哈哈哈。。。。


来看看Q3报告: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 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 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

2018年的时候,易纲行长曾经说过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名义GDP相匹配的说法,这个说法也被放到了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央行现在开发出了一个新词儿“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是啥?简单说,就是所有生产要素完全利用的最大增速。

为什么改了呢?

最高机构定了是“稳健的货币政策”,那你就算是M2到了50%,也得算作“平稳”。

这是重大理论突破,怎么能让11%的M2贴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呢?诶,我们的锚变了。名义GDP是7%,M2是11%,不稳健了对不对?没关系,“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是11%。

我很佩服央行,终于拿掉了一个限制条件,又赋予了“稳健”这个词汇新的生命。

也很佩服高赞,能够将“走一步看一步吧”描述成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user avatar

一个老问题,我感觉甚至很多专业投资者都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给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但其实如果剥丝抽茧,你会发现这个问题有趣至极

而且它的结论很复杂,不是那种可以写一段话放在开头的回答....

首先在易行长在那篇著名的“不让大家的票子变毛了”的文章中,他提到了这么一段话

下一阶段,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条件与潜在产出和物价稳定的要求相匹配,实施好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松紧适度,继续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

这里我想插一句,早在18年前,在一篇关于金融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的论文里面,易行长的全文结尾就是

前文提到的那篇文章,写作于去年12月,题目是:“坚守币值稳定目标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可以看到至少在这个方面,易纲行长是比较有坚持的,一个观点跨越了18年的时间是殊为不易的。

所以这也是有些时候我是觉得没必要挑战央行的信心,我们也许可以怀疑央行的能力,但没必要怀疑他的动力。

再多说一句,易行长很多早期的研究,和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的挑战是非常相近的,我总感觉这也是他此时执掌货币政策的一个原因。

例如十九大里面提到“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易行长在2003年写过《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

在金融资产价格高企的今天,那篇2002年的《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也非常应景


言归正传,上面那段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要素非常多,简单来说有四个问题

  • 潜在产出是什么?
  • 物价稳定指的是什么物价?
  • 逆周期调节的周期是怎么判定的?
  • 逆周期调节的手法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可能没有完美回答,但我的感觉是,潜在产出很有可能是指的是潜在GDP增速。人民银行很有可能类似80-90年代的联储一样,在心目中有一个长期增速预期,或者根据GDP的实际情况,去计算经济中的趋势项目。但不管什么方法,在人民银行心中可能有一个“计算出的长期增速预期”,当GDP高于这个数字的时候,它会更倾向于收紧,当GDP低于这个数字的时候,它会更倾向于放松。

而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篇论文值得一读..

而物价稳定则是一个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借用易行长自己的看法

猜一猜这里易行长吐槽的“某国”是谁?从这个表述来看,人行心目中共和国的通胀预期应该在1.5-3%中间。(另外一个值得吐槽的地方是:今年那个3.5%的CPI目标)


那么潜在产出和通胀稳定是否就是所有的观察项呢?也不尽然,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易行长的看法是

在金融市场逐渐影响经济的大环境下,GDP、CPI、PPI的稳定不一定代表了货币政策万无一失。必须进行逆周期调节。并且在不同经济周期要有不同的审慎参数。

这个意思是,在经济复苏的时候,要考虑到过热的可能,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要考虑萧条的可能,所谓的领先市场,而不是像当下联储那样完全落后市场,data dependent,risk management,如果没有预判,靠即期的经济数据制定货币政策,那真的谁不能来当这个联储主席。诚然看股票市场制定货币政策从格林斯潘时代就有影子,但好歹他还能预测一下风险....


上面我们大概知道了,人行会关注GDP和长期潜在产出的比对,会设定一个通胀目标来制定政策,在此之外,也会根据经济周期,进行一定的逆周期调节。这些实际都是框架性的东西,而这套框架目前的工作目标可能是防风险和稳杠杆。而他们进行逆周期调节的手法目前来看依然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并用,并且在努力从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整。按照易行长的原话:

随着经济发展, M2同经济的相关性会逐渐减弱,这就是世界上很多国家不把 M2 作为一个调控指标,而只是作为统计指标,甚至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比较次要的一个统计指标的原因。

细心人会发现,在最近易行长的表述中,已经加上了价格型的形容“维持一个正向的,陡峭的收益率曲线”

。。。

写到这里我发现TMD自己的表述能力实在堪忧,并没有把我想说的东西说出来,我建议大家去看看文中这些论文,我相信大家会对人行近期很多做法有新的看法

实在要总结的话,我心目中的“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是:以GDP和CPI为主要观察指标,根据经济周期不同,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总体杠杆率稳定/M2和名义GDP相适配/正向收益率曲线/合意的融资利率。而长期目标,是文中开头说的,易行长说了18年的“中央银行的根本目标在于维持币值稳定”

当然,制定一个正确的目标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能否把它实现才是问题的关键,让我再次引用斯大林的话,要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得先摧毁衰朽力量。而这个问题,才是真正难回答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