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现在是不是进入了「脑体倒挂」时代?

回答
“脑体倒挂”是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用来描述一种社会现象,即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技术人才等)的地位、价值或收入不如体力劳动者,或者两者之间的差距不合理。要判断中国是否进入了“脑体倒挂”时代,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这个判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时间点的情况差异很大。

然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社会是否存在或者正在显现出“脑体倒挂”的迹象:

1. 经济收入与社会认同的维度:

部分高技能体力劳动者的收入优势: 在一些特定行业,例如高端制造业、技术工人、熟练的电工、管道工、搬运工(尤其是掌握特殊技能的)等,由于市场需求旺盛、技能稀缺性强、工作辛苦程度高,他们的收入可能并不亚于甚至超过一些初级或中级的脑力劳动者(如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些行政岗位的白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体力劳动者都比脑力劳动者收入高,而是说在某些细分领域,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传统脑力劳动者价值重估: 过去很多被认为是“金饭碗”的职业,如一部分传统的文职、秘书、基础数据录入等岗位,其技能门槛相对较低,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其不可替代性可能正在减弱,导致薪酬增长空间受限。
“高薪”与“低门槛”的困惑: 一些“低门槛”的体力劳动岗位,如外卖骑手、快递员等,虽然工作辛苦,但由于其提供的便捷服务是现代社会必需的,且入行门槛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在某些城市和地区,其综合收入(包括奖金和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一些初级白领匹敌。但这更多是市场供需和“多劳多得”的体现,而非价值的绝对倒挂。
创业与高风险高回报: 成功创业者往往能获得远超普通脑力或体力劳动者的回报。但创业本身的高风险性使得其不能作为普遍现象来讨论“脑体倒挂”。

2. 社会地位与职业认同的维度:

“内卷”与“躺平”的讨论: 在部分高学历群体中存在的“内卷”现象(过度竞争导致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和“躺平”心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人对自身脑力劳动价值实现途径的困惑。当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后,如果发现职业发展和收入提升不如预期,甚至不如一些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市场需求旺盛的岗位时,会产生失落感。
对技术工人的尊重提升: 近年来,国家层面和社会舆论都在强调“工匠精神”,提升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旨在纠正过去过度“唯学历论”的倾向。一些技术精湛的蓝领工人,其职业技能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和肯定。
“体面工作”的定义变化: 传统观念中,脑力劳动被认为比体力劳动“体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技术性强、提供社会价值的体力劳动(如优秀的厨师、园艺师、专业的维修人员等)也逐渐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尊重和认可。

3. 教育投入与人才流向的维度:

高学历但不高就业率的群体: 部分高等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或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其所付出的教育成本并未能直接转化为高薪或理想的职业。
技能培训的价值凸显: 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在近年来受到更多重视,其培养的具备特定实用技能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甚至能获得不错的收入和职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唯学历”观念的修正。
人才流向的多元化: 曾经一窝蜂涌向传统“热门”脑力工作岗位的情况正在改变。一部分年轻人更愿意根据自身兴趣、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选择技术性强、能够直接创造价值的职业,无论其是否被传统意义上划分为脑力或体力劳动。

那么,中国现在是不是已经“进入了”脑体倒挂时代?

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职业价值重新评估和职业选择多元化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领域和群体出现了“脑体倒挂”的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地判定整个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了“脑体倒挂”的时代。

“脑体倒挂”是一种相对状态: 并非所有脑力劳动者的地位都低于体力劳动者,也并非所有体力劳动者都收入更高。这种现象更多体现在某些细分领域和特定群体之间。
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市场经济下的供需关系是影响收入和地位的重要因素。当某种技能或劳动力稀缺时,其价值就会被推高。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调节,但不一定意味着社会价值判断的根本性颠倒。
技术进步的双刃剑: 科技进步在提升某些脑力劳动者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重复性、低技能的脑力劳动岗位被取代。而一些需要高度技术、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体力劳动岗位,其价值则可能更加凸显。
历史遗留问题与结构性矛盾: 过去社会对脑力劳动的高度推崇以及对体力劳动的某种程度的低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影响。同时,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可能加剧了某些“倒挂”现象。
更重要的是“价值回归”和“多元化”: 我们可能更应该看到的是,社会对不同类型劳动价值的认识正在变得更加理性,职业选择也更加多元化。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能、能创造独特价值的劳动者,无论其属于“脑力”还是“体力”范畴,都应该获得相应的回报和社会尊重。

总结来说,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职业价值重塑和市场机制调整的关键时期。虽然在某些层面可以看到“脑体倒挂”的影子,但将其视为一个普遍的、已经形成的“时代特征”可能过于绝对。更贴切的描述或许是,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职业价值多元化、市场竞争更激烈的时代,而这种多元化和竞争恰恰在某些地方显现出了过去被压抑或低估的体力劳动(尤其是技术性强的体力劳动)的价值,以及部分传统脑力劳动价值的相对下降。 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促进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以实现更均衡、更健康的社会价值分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闹了,人家号称有体的,那是真有体,我们这些号称有脑的,真有脑吗?

user avatar

看了楼上不少答案,不敢苟同

我想楼主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是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产生的,也就是在竞争中获胜人理应获得更好的生活,这点在教育上最明显,比如说北大毕业的人理应获得比其他本科院校高的平均收入,本科毕业的人理应获得比专科毕业生更高的平均收入。

不过决定收入的其实并不是这种主观性的,带有强烈教唆色彩的意识,决定收入的只有市场。

我不认同楼上举得例子,做煎饼也很难啊,也要起早贪黑啊,也是很高端的手艺啊之类的

因为就单纯的难度来讲,大部分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绝对难于摊煎饼的,要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我认为大学生平均摊煎饼的水平一定是要高于目前的摊贩的。因为平均智力确实要高。如果让这些学生以高三的强度去学习摊煎饼,我相信不到一个礼拜中国煎饼市场就要大洗牌了

但是决定收入的不是这个,决定收入的只有市场

所有事但凡能够赚钱,都是因为弥补了缺口

摊煎饼也是如此,肯定是上班路上缺少摊煎饼的,摊煎饼才能挣钱,如果这条路上有200多个摊煎饼的,这人再起早贪黑,作的煎饼再好吃,也照样挣不到钱。

我认识几个在美国的同学,做特技行业的,有着足够的能力胜任好莱坞水平的特效制作,工作也很辛苦,但是平均年收入算下来真的不如摊煎饼的,因为整个好莱坞特效人员的市场只有几千人,他们即便水平足够,也能吃苦,还是总有被淘汰下来的,签不了长期合同,只能做特效短工,哪有活去哪,今天加拿大,明天伦敦,有时候没活了三月没收入,国内国外都是用熟不用生,最后算下来抛去必要的机票房租,水平那么高的人一年也就挣个三四万美圆。也就是说,如果北大680分收人,只收100个,你即便达到了700分,排在101名,你也进不去北大。

反之,我还有一个同学,高中都没考上,直接念中专,后来又考了大专,学的牙医,在我家里这样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小镇,现在每年能赚30多万,就是因为他在这个地方是唯一一个有学历的牙医,技术也还不错,25岁就有超过100万的存款了,你能说他比我那些在美国的同学聪明吗?

你能说补牙比好莱坞特效更难吗?

那是不可能的,仅仅是因为他弥补了社会的缺口。

难道我家这里就没有比他技术好的同龄人吗?当然有,不过他们都跑去北京上海当鼠族去了。

这和你吃不吃苦,有没有冒险精神完全是两码事,再说一遍,收入完全是市场决定的,事供需关系决定的,而不是政府决定的,也不是精英决定的。(补一下,这点不能算完全准确,因为中国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有着强制性的垄断,比如地方啤酒保护,你若家里关系硬,随便弄个啤酒厂想赔钱都难,这是少有个例,不能各行业都算上)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当时大多数的精英都是在国企的,想要进入国企是很难的,真正出去做生意的大部分都是实在混不下去人,比如犯人,家里黑五类的,但是当时急需商业,完全的卖家时代,所以想不挣钱都不容易。而当时留在国企内的竞争胜利者,则随着国企的崩溃而下岗。

(这里补充一下,我们看到市面上的资料,无论是图书,还是影视作品,都没有认真的将那一代人赚钱的具体过程描述出来,这种东西一般都是简单略过了,总是说他们吃了多少苦啊,收了多少委屈才成功的,但是真实情况呢?没人知道具体的操作状态,我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NHK拍过一个激流中国的纪录片,其中第一集讲的就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是如何富裕的,我认为看这个比看什么《中国合伙人》强多了。

片子里面举了一个例子,是一个北京的富豪,当年因为在厂子里呆不下去了,就去深圳卖冰激凌,就是街边摊的那种,借了一千多块,那是90年,单纯靠卖三个月的冰激凌就挣了10万块钱,相当于今天100万了,你想想今天这种事情有可能吗?然后他用这十万块钱开了一家录像厅,两年后资产就变成了一百万,几乎是风平浪静,之后用一百万办食品加工厂,也不到两年就赚了将近1000万,那还只是90年代中期,后来在北京投资房地产,节目录制的时候他的资产已经有十几亿了,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多聪明,无论多努力,都不可能会达到这样的财富积累,因为这是当时社会条件决定的,不是个人通过努力而能来的,现在普通年轻人家里能掏出几万块钱?就是好不容易筹到了,也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暴富是几乎没有可能的

而这其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富裕到了今天,但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市场,而是自身的问题,比如说片中还举了两个例子,一个做粉丝厂,一个卖拉面,都很富,但是粉丝厂的老板是被骗,卖拉面的是因为嫖娼挥霍一空,这都跟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关,当一个人突然有钱了,自身的缺陷反而也暴露出来,当年能把握住自己的人,很少有商道中落的。今天因为互联网和科技富裕起来的人却很少有这样情况发生,因为自身素质确实要高,做事情有度)

日本人为什么会这么拍?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这种暴富简直是不可思议,因为在日本几乎所有商品的利润率都是百分之十,而这样的暴富和诈骗几乎没有区别了

现在这个世道下,如果还认为能力是决定收入的主要标准,那就太天真了。

所以,记住,能力和收入几乎没有联系。

(我所谈论的只是短期的收入与能力的关系,并不包含兴趣、人脉、尊重等等非收入性的因素,因为这是我按照对题主的问题理解而回答的)

user avatar

这跟脑力体力无关。

卖水果,卖鸡蛋灌饼,人家是在做生意。他们挣得不是”工资”,而是”营收”(应该是利润,感谢

@风之诚

提醒)。利润取决于位置、市场、技术、资源、名气、规模等。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点都值得所谓的”体力劳动者”去操心,改善。稍有不慎,可能就是关门大吉,血本无归。

他们每多操一份心,就值得多赚一份的钱。他们每多担一份风险,就值得多赚一份的钱。

user avatar
我觉得通过大学4年的附加甚至2年硕士的附加出来的学生获得的社会报酬低于或者持平高中文化是不正常的,因为如果这样,我们应该选择放弃这4年的附加值培训,因为这看起来又浪费了时间有获得了坏的成果。

提问者逻辑中暗含的一个前提是,如果去摆个水果摊卖个煎饼果子什么的,是不需要任何培训的,是个人都能够赚大把的钞票,羡煞白领。


别闹了!我旁观煎饼果子制作工艺超过一百多个小时了,到现在也没把握在那一桶面被我糟蹋完之前给弄出一个成型的煎饼果子。

我老婆学习包饺子馄饨超过十几年了,对馄饨店老板的手艺仍然是望尘莫及。

类似的例子我就不再举了,我只想说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任何一个行当,要做好了都不容易。而当你在这个行当上倾注了你的心血,获得丰厚的报酬才是真正合理的。


提问者不妨自己做个煎饼果子再来讨论要不要放弃所谓的浪费时间的培训。


附煎饼果子制作教学视频:

舌尖上的中国:早点做成了艺术品——煎饼果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yMDg5MzMy.html

山东大煎饼果子

煎饼果子的做法 煎饼果子做法完整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0NTQ1NzAw.html

天津煎饼果子教学视频。


优酷上找的视频因为被拍摄者紧张而导致发挥失常,无法代表前门大爷的水平,仅能代表初步入门级别。

大概做到这种程度才能够谈摆摊,要达到高收入则需要更加稳定持续的发挥,比如说一个早上做500个煎饼,破损的个数不能超过2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