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回答都集中在欧美方面,我来答一波中国的。我的提名是方先觉和王耀武。
方先觉,字子珊,江苏萧县人,官至国民党二级上将。 方先觉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 与一般将领不同,他曾就读陆军中学,又曾接受德式训练,可算是嫡系出身。 全面抗战开始后,方先觉不算特别出彩,但他的带兵和训练方式都令所部有正面影响。 由于在长沙会战中表现不俗,方接替上级李玉堂晋升为第10军军长。
1944年,方先觉终于迎来一生最重要一战也是成名一战。 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准备攻取衡阳此战略要地。 方先觉临危受命防守衡阳,除了原本的第10军,还有一个暂54师,尽管如此方先觉手下仍只是一支编制不完整的部队,方先觉将兵力收缩入衡阳,以第3师守西北,预10师守西郊,190师守南郊,暂54师守北郊, 同时他也尽量把城中的居民撤出,避免重蹈南京覆辙。
6月23日,日军将以68,116两个师团攻击衡阳,但激战竟日却毫无进展。 28日,日军又调上预备队发动猛攻,即使有毒气的掩护,日军依然只能和国军拉据。 7月11日,得到大增援的日军又一次发动猛攻,到了13日,连日激战之下日军以伤亡8000人和多位指挥官的代价却只攻占了国军外围阵地,国军也伤亡4000多人,中国将士无一投降。
战况的胶着令日军大本营也感到紧张,日军指挥官横山勇又调来58师团和13师团作支持。在日军连日猛攻下,第10军伤亡殆尽。 由于日军的阻击,国军援军无法支持衡阳城,而外围阵地的失陷也令空投物资大多都落入日军手中。 方先觉一次又一次等到只是老蒋的几句加许和继续坚守的命令。 方先觉原来被要求守衡阳两个星期到后来竟加长至46日。 本来打算自杀的方先觉在部下劝说下,为了官兵的性命最后决定投降。衡阳战事结束后,日军感佩第十军的忠勇,果然信守约定,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因泄愤而屠杀投降的官兵和伤员。并将第十军改为”先和军”,仍以方为军长,各级军官也都是旧部。之后,第十军主要将领陆续逃脱。方先觉在军统特工的營救下,在衡阳县洪罗庙坐飞机逃回重庆,之后一直打酱油至国民党败退台湾。
衡阳保卫战被誉为东方莫斯科保卫战,方先觉以不到两万人的残兵面对日军最高达4个师团(约10万人)的围攻,在已方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却重创日军,敌我伤亡交换比超过2:1,在当时国军动辄死伤数倍于日军的情况下, 可谓写下中国在二战中其中最光辉的一页。其中精妙之处就是方先觉把衡阳外围的阵地挖地近90度直角的深谷,令日军难以进攻,同时大量使用手雷,根据当时老兵所说,是把手雷扎成一束,见到日军人影就丢,种种針对性打法让势孤力弱的第10军在抗战史上留下惊人的战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耀武的社会知名度远比不上他的抗日功劳,他是国军军/集团军/方面军级中最能打的将领,没有之一。也是果党中的黃埔军事第一人(受tg认证),沒有其他黃埔生成就比他高。
先说为人,王耀武之强不但是用兵,更在于做官,别的将军像孙立人那样事事和上司对抗,不怪得招人讨厌,不得升迁。 像汤恩伯则名声太臭,因为祸害百姓太多了,就算能打也不得人心(只得常公的心)王耀武本人很会来事,上下打点得很好,官场朋友很多,所以得到多方关照,而在私德上他却十分清廉,和戚继光一样,财帛都用在军队中, 而他自己更有实业以充军用(饼干厂长不是白叫),建立了国军将领中独一无二的后勤系统。
军事方面,王耀武是黄埔3期的,国共内战时已经充分发挥其军事天才,击杀红军名将潯淮洲,是当时少数tg所害怕的国军将领。 抗战开始后,更加是坐火箭一样升迁,很快接替上司俞济时成为74军军长。 74军和其他4大主力不同。 18军是老蒋的直系亲军,是其心头肉,新1和新6军不过是靠美国佬的支持而变强,第5军则是由国军的唯一战车部队所强化而成,而74军虽然是中央军,但出身也不是特别高,几乎可以说没有王耀武没有天下第一军, 完全以王为中心建立的一个系统,国军王牌中的王牌,几乎所有本土大战役都是主力部队,战场上的救火兵,当时在个说法是其他部队不敢打的硬仗就交给74军,如常德一战就是74军57师打的,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也没崩溃, 而74军虽然多次打得伤亡惨重,损失殆尽,但74军凭超强的后勤系统,住住又满血复活,成为日军所重点关注的「三五部队」。
后来,国军挑选一些精锐加强为方面军,能得到优先补充,其余3支都是老将或者老蔣嫡系(比如汤恩伯),只有王耀武身为黄埔3期却有此待遇,我们可以想象王有多受重视。 而著名的张灵甫直至抗战后期也不过是王耀武手下的一个旅长/师长,论贡献根本天渊之别。
张灵甫之所以成名有2个原因:
「橫刀立马,唯我王大將军」
1937年率部参加淞沪会战,隶属74军,南京保卫战,王氏出城后找到师工兵营的一艘渡船,才撤离危城。
1938年4月,参加兰封会战。 兰封会战结束后参加了南浔路战役。 是役该师于张古山与日军血战七日,粉碎日军突围希望,也一战成名。 战后51师调往长沙,并协助长沙在文夕大火后的重建工作,受到民众好评。 10月参加武汉会战,在江西德安万家岭战役中,伤亡官兵2000余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39年第74军调往赣北战场,此后成为赣北一系列大战的主力。 4月参加南昌会战,重创日军。 9月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因作战有功,王耀武于1940年接替俞济时任74军中将军长(辖51、57、58三个师)。
1941年3月上高会战,第74军因功获颁武功状。 5月12日,奉颁青天白日勋章。 9月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 12月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2年4月参加浙赣会战。 1943年5月参加鄂西会战。 11月参加常德会战,所部57师固守常德18天,全师仅余数百人。 1943年春调防湘西。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第74军再度重挫日军,王氏以功升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4年3月王耀武升任第24集团军中将司令长官。 驻节桃源,督训第73军,第74军与第100军。 老蒋特许王自行决定团以上人事调度。 5月参加长衡会战。 12月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成立,何应钦为司令长官,下辖四个方面军(战区同级)。
王将军升任总司令后成立集团军将校班,并大力栽培有功军官,行伍军官多送2分校或高教班进修,参谋军官送西南参谋班,军需人员送军需学校,并选送多名高级将校到印度战术学校受训。 1944年冬,王耀武升任第四方面军(与战区同级)中将司令长官,下辖18、73、74、100等四个军十一个师及其他后勤部队,共12万余人,团以上单位均配美国顾问,进行美械调整。
1945年4月湘西会战。 王耀武率部于雪峰山之战,毙伤日军6000余人。 抗战胜利后王耀武在长沙受降,第4方面军本部受降后调武汉,所属第74军驻南京,有「御林军」之称。
共产党对王耀武死后评论也是中肯的,最后被定论为「中国近代优秀的军事家、 抗日革命家、对人民犯过错误但又做过重大贡献的人,经过改造后成为中共的亲密朋友」
Tg內算上高层如毛毛等最高决策人+叶军长等重要的烈士+十大元师+十大大将总共才为36人加上『军事家』的封号,大伙想想老王是什么水平。老王绝对是果党最知兵的那一少缀人。
老王是第一个出任方面军司令和地方大員的黃埔生。王耀武更可是受到国共日三方公认善用兵的大將,以用兵灵活老练而闻名,治军更是国军中少有的严谨,培養出眾多出色的中下军官,成为74军的根基。
就以他抗日和第一次国共內战時出色的表現,如果手上有足够兵力,我想tg要损失巨大人力物力也不一定能消灭他。老王打日本人時,跟很多日军硬剛,一遇到危險就會收縮兵力,再從侧翼迂回攻击,打法非常穩重,tg要像打平常国军般分割穿插吃掉王的話非常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衡阳之战是长衡会战的一部分,也是1944年国军战略的一部分,當时西线主攻,东线主守。国军主要资源都在西南和印支半岛反攻日本,东线苦苦支撐,當有第10军守衡阳,两侧友军包夾的情況出现。而日军也打算利用衡阳吸引国军主力部队加以消灭,所以當时中日之间由一系列战事同时进行。
此文注重分析将领的能力,故此其他战场略过不敘。日军前期重点在湘江东岸,有近35个大队,衡阳只有十多个大队。(所谓大队是指日本师团主要构成部分的步兵大队,由下限850人至千多人不等,人数不停改变,除了步兵大队还有其他的部队组成)日军由前期的68,116两师团加至最高鋒68,116,58,13,40师团连其他支援部队近十万人。所以约十万人是算日军上限,而不是整个保卫战都有十万人,抬杠者请回。
日军在整个长衡理论投入兵力36万多,排除后勤和一部分炮兵实际投入二十多万,单围绕衡阳就有约12万人,衡阳保卫战日军正式常规部队连補充兵连军直部队约十万人确确实实。
国军湘江东岸解围部队缓慢不进,而西岸李玉堂集团和王耀武集团都由老蔣严令猛攻解救衡阳,奈何因种种原因始终无法突进。
「6 月 20日军委会电令“以主力由醴陵、浏阳向西, 由宁乡、益阳向东, 夹击深入之敌”。 但日军迅速突破中国军队的阻击, 23 日即兵临衡阳城郊, 并迅速以两个师团进攻该城。蒋介石一度犹疑、观望( 主要是对敌情不明) 。至 7 月 12 日, “两边夹”的战略变更为: 以李玉堂兵团( 第十军除外) 由衡阳西南地区向东, 第九战区主力在湘东山区
向西, “各向预定目标猛攻”。
22、27 日, 军委会电令则以第七十九军主力和第一 军第十九、五十八师由永丰、金兰寺向东即衡阳西北郊猛攻。这里的“中间堵”前后也有变化。6 月 20 日, 军委会电令“于渌口、衡山东西地区持久抵抗”, 并以“固守衡阳”作最后堵击。这时蒋介石对日军主攻方向不甚明了, 6 月 30 日电分析日军将“三路袭击零陵”; 7 月 1 日虽发觉日军“似有夺取衡阳, 打通粤汉路并窜桂林企图”, 但并未将大军调至衡阳。
直到 7 月 25 日, 蒋介石对日军的作战企图才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敌军对衡阳之战术, 是用分散与牵制之法, 使我守衡阳之军久困城中, 待弹尽援绝, 而后垂手以得, 此应设法粉碎之。” 可是, 为时太晚。日军第十一军主力此时正回师衡阳, 准备对衡阳城作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总攻。由以上可见, 蒋介石虽然重视衡阳的得失, 称它为“有关于国家之存亡、民族之荣辱至大”, 却一直将主要军力置于衡阳东西地区, 企图重演前三次长沙会战的态势, 所以, “中间堵”只用了 1个军, 而“两边夹”则先后投入了 13 个军以上的兵力。」
「7 月下旬, 日军第二次进攻衡阳失败。中国统帅部则投入 6 个军共 9 个师企图解围衡阳。日军第十一军遂紧急调集 3 个师团至衡阳近郊, 以加强对衡阳城和中国解围各军的进攻力量。」
「直到此时, 中日双方的作战重点才转到衡阳城及其近郊。也就是说, 长衡会战第二阶段前期 30 余天始终以湘东山区带有决战性质的作战为主, 衡阳不是主战场。衡阳及其近郊因带有决战性质的作战而成为第二阶段作战主战场的时间, 是 7 月底至 8 月中下旬,而不仅仅是 8 月 8 日以前。
8 月 8 日衡阳沦陷后, 蒋介石并未放弃反攻衡阳的企图, 中国参战各军也未停止 8 月 2 日开始的攻势作战。 所以, 衡阳陷落后相当一段时间, 中国军继续向衡阳近郊增援, 其余大部也遵令向当面日军猛攻。这一点, 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据日本战史记载: 8 月 8 日, “企图使衡阳解围的敌军, 仍在继续顽强反攻。同时配有坦克和高射炮的汽车载运部队经祁阳—衡阳道路东进, 今晨其先头部队已到达二塘( 衡阳以西 8 公里) ”。
9日, “敌机械化兵团就出现了”( 指中国第五军第四十八师) 。这样, 中国军参加衡阳解围战的总兵力即达 7 个军共 13 个师。因此, 日军第十一军参谋部提出: “衡阳城纵然攻克, 但是只有歼灭其周围的重庆军才是第一期作战的主要目的, 现在正是绝好的机会。聚集在衡阳周围的重庆军必将为夺回衡阳而积极行动, 大有可能予以围歼。其兵力到 8 月下旬估计有 15 个师。”它认为, “完成此次作战的最终成果, 就在于衡阳周围歼灭战」
「蒋介石 9 日才正式知晓衡阳城沦陷和第十军“被俘”的情况。18 日, 他亲自视察湖南前线, 了解到湖南中国军处于劣势的真情,返回后命将在贵阳的野战重炮 60 门运至宝庆( 今邵阳市) , 无奈难以运出。蒋自知长衡会战败局已定, 中国军无力回天了。他电令全军于 20 日上午 6 时各在军旗前为衡阳陷落默哀 3 分钟。23 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发表战报称: “衡阳地区的日军开始了新的行动,分成两个队, 一队在衡阳西北约 40 公里的渣江, 另一队从衡阳西北约 30 公里处, 正在分别进攻中。”蒋介石适应形势的变化, 24日明令以洪桥( 今湖南祁东) 为中心沿湘桂路两侧组织防御。 直到此时, 中国军才完全放弃了反攻衡阳的企图, 衡阳解围战才真正结束。 」
王耀武部队仍在激战,所謂74军见死不救,不存在的。
莫德尔很大程度上因为格兰斯的《火星行动——朱可夫最大的败仗》被捧起来了,里面对火星行动的苏军损失、战役结果大加渲染。
其实呢?火星行动不单苏军伤亡没有什么“76万”(克里沃舍夫上将在2010年版《20世纪苏俄军事损失》中表明,行动损失不过21万),德军的损失也相当大,更重要的是还占用了一大票装甲师——要知道在11月中旬,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整个B集团军群手里只有5个装甲师、3个摩步师,一共400多辆坦克;而中央集团军群则拥有11个装甲师、700辆坦克——光莫德尔的9集就占用了5个装甲师。
再往前的第二次勒热夫战役,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伤亡实际上一直同期在斯大林格勒攻城的保卢斯6集要大,占用的装甲师还是一样多。
仔细观察,其实这算是莫一贯的特点:他的成就是建立在大量资源占用上的。当然有人要黑曼施坦因,但曼当11集团军司令的时候,在刻赤也就一个22装,就能九天一举歼灭苏军整个方面军。而莫德尔从42年带9集开始,三次勒热夫防御战,43年奥廖尔防御战,44年的华沙反击战,无不是大量占用装甲师,而就结果而言,也并不十分突出。甚至44年他转任北乌集群司令的时候,因为占用太多的装甲师拖垮了中央集团军群。
真要说防御战的经典,不如说打糊了索科洛夫斯基11次白俄罗斯攻势的第4集团军司令海因里奇。一个步兵师挡住苏军加挂了坦克军的整个集团军,借用一下贴吧DD大佬的数据。
苏军近卫第10集团军
下辖近7军(321师、152师、207师、208师)、近19军(近56师、近22师、近65师)、近15军(下辖近85师、近29师、近30师)、153坦克旅、119坦克旅、1445自行火炮旅
对阵德军256师、197师、78师之195团与215团。
苏军第31集团军
下辖70军(338师、371师、58师)、36军(359师、215师、274师)、45军(251师、88师、220师)、71军(331师、82师、133师)、近坦2军、近坦42旅、1435自行火炮团、1830自行火炮团
对阵德军78步兵师之14团、25装掷师之119、35装掷团
苏军第5集团军
下辖72军(174师、159师、192师)、81军(173师、199师、95师)、69军(76师、290师、157师)坦23旅、1537自行火炮团
对阵德军党卫1旅、18装掷师之51、30装掷团、113师之260团
苏军第33集团军
下辖65军(222师、153师、144师、42师、164师)、61军(62师、63师)、坦256旅、近坦63旅、近坦64旅、坦248团、1495自行火炮团
对阵德军26师
德军有时甚至依靠单个步兵师硬抗带坦克军的整个苏军集团军,像31集团军攻击地域,4个步兵军+1个坦克军围殴德军的三个团,苏军的步兵和装备上拥有多达8-10倍的优势。然而最后却完全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战果。
至于本问题,除了上面提名的坎宁安(奇袭塔兰托足以载入史册,往马耳他派遣K舰队,马塔潘角海战的指挥都是经典)、斯利姆(英帕尔战役的英雄)以外,军级以上指挥官还是很多不错的:
美军的特拉斯科特上将,作为第6军军长稳定了安奇奥登陆的局势,后来在龙骑兵行动中一路穿越法国,战果算是相当辉煌。当然他在意大利未竟全功一大半是被克拉克坑了。
德军这边,双头行动和库尔兰战役表现不错的舍尔纳,执掌北方集团军群两年挫败苏军无数次解围列宁格勒企图的屈希勒尔,都算是优秀的战地指挥官。
苏军的卢金上面有人提过了,其实41年,西南的基尔诺波斯、西北的瓦图京(西北方面军参谋长)以及梅列茨科夫(卡累利阿地域)都算是对挫败德军的攻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瓦图京,他作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算是知名,但他在西北方面军参谋长任上做的工作就不那么为人知了。他跟曼施坦因算是非常经典的名将对决。曼施坦因的第一次失败索利奇之战,第8装甲师陷入重围就是他的杰作,当然两年后曼就在哈尔科夫还以颜色。
另外,相对于陆海军而言,空军军官就没那么引人注意。除了柯蒂斯李梅、杜立特和在各种采访中扬名的加兰德,德军最杰出的空军军官之一的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红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的堂弟)相对知名度就没那么高了。此君从波兰战役开始,一直到蓝色行动攻打斯大林格勒,一直指挥着辖有德空大部分的俯冲轰炸机部队的第8航空军,为第三帝国担任侵略的急先锋,只是死得太早。
说个日军的。
后期日军面对美军,伤亡比一般都没法看。栗林忠道在硫磺岛在总伤亡上比美军少,这个知道的比较多。其实还有一位也曾经打出总伤亡比美军少的。
那就是1943年指挥蒙达之战的佐佐木登少将。
面对美军的优势陆海空兵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胜利的全局与局部--读《蒙达之战》_愤怒的石头_99939_新浪博客
比如例如在新乔治亚岛登陆初期,美军169团因缺乏经验没有在夜间宿营时布置铁丝网和罐头警戒网,佐佐木登少将立即抓住机会派出一个小队去实施夜袭。当晚日军沿着美军防线不断运动,呼喊冲锋口号,打上几枪,又迅速撤走。美军被搞的神经极为紧张,整夜乱放枪,甚至有人传说日军偷袭队身着黑色长袍,摸进阵地将美军用钩子和绳索拉出散兵坑拖走——整成忍者故事了。
169团后来被折腾的几乎神经错乱了,乱扔手榴弹乱开枪,不少士兵被自己人当成日军活活刺杀,天亮了往阵地周围一看,一具日军尸体也没有。统计该团700名官兵患上神经分裂症!以后美军在岛屿丛林中的作战推进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日军地堡用椰子树原木和珊瑚礁修筑,并用各种材料实施伪装,即坚固又难以被发现,美军后来动用坦克与喷火器才得以拔除大量的地堡。当美军推进时,日军的轻机枪往往实施短促的交叉射击,然后迅速转移位置。美军的惯例是只要对方火力仍然在持续,就全都趴下不会前进的,然而转移位置以后的轻机枪声在美军以为火力压制成功以后又响起了。事实上,比起地堡等固定阵地,这种灵活转移的火力更叫美军头疼,导致推进迟滞。美军实施进攻前炮火覆盖轰击时,日军甚至能够以迫击炮同时对美军进行反击,导致美军疑心是己方炮火误炸而要求停止轰击。
在这场战役中,还发生美军一个团,仅离开其他团一千多米,然后被日军一个联队围着打的情况。几乎就是后来二次战役时被处于弱势的中国军队围攻的预演。
后来看美军大举增兵,实在打不过了,在被美军团团围困在科隆班加拉岛的情况下,冒险采取舟艇突围方式,万人乘坐大发强行从美国海军驱逐舰和巡洋舰封锁圈中安全突围归来,为日后的拉包尔保卫战留下了更多的实力。
越读太平洋战争史,就越觉得二战时的日本陆军,确实是一支高效能的部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基本已经可以说做到了最好。
即使是在英帕尔这样灾难的战役规划下,日军依然给英军造成了重大威胁。
能够与这样的对手对战八年,国军可以说是非常不易了。
说个日本的吧,今村均大将,1942年时他是拉包尔的总司令官,42年日美双方在太平洋上打了一连串战斗,此人深感海军马鹿药丸,对战局持悲观情绪,在1942年12月和经理部长(类似后勤部长)森田亲三谈起这个问题,“从瓜岛迄今为止的战例来看,美国海空军的战力出乎我们的预料,再这样下去,新不列颠岛上的日军说不定就要被孤立在南海的孤岛上,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他要求研究当地土人吃什么,日本人吃了能不能活,还和经理部长一起下地种红薯。
当时在拉包尔的日海陆军加日侨差不多有10万人,在陆军的要求下,农林省热带产业研究所派人到当地教授日军如何种植热带作物,同时带来农具,种子,“农业报国联盟”的50人和“台湾奉公团”的170人到当地种地。
初期开始尝试种植各种作物时很不顺利,首先是旱稻,结果水土不服,绝收。然后是甘薯,由于虫害,绝收。又种植了玉米,成功了,在玉米快成熟的时候当地的鹦鹉上百只的飞到田里疯狂啄食,结果也是绝收……
于是不得不学习当地土人种植木薯,并从中提取淀粉,副食品中的油菜和萝卜等也是绝收,不得不采集当地野菜。
另外从当地土人那里以物易物换来300只鸡,后来养殖到2000只。
等到1944年2月,新不列颠岛的日军和本土基本完全断绝联系,不过当地日军基本凑合着也实现了自给自足。每人每天100克米,260克红薯,580克木薯淀粉(2公斤木薯量),同时和德国人发明了代用黄油和代用甜味剂一样,也发明了各种代用食品:代用白糖(椰子汁加上粉末状的珊瑚礁粉,敖干成糖浆后晒干),代用酒(切掉椰子的花芯,将切口处流出的汁液发酵两天),食用油(椰子核榨油),代用酱油(椰子水加盐加酱油粉),代用豆腐(把豆子或花生米捣烂,加入从海水中提取的盐卤),代用糕点(用红薯粉加木薯淀粉做成“豆沙包”,“酥脆饼干”等),煮咸菜(文火煮红薯叶子和茎)。
由于很早认识到战局变化并及早准备,同时安排周密,避免了拉包尔的10万日军像瓜岛日军那样因为缺乏食物而 大量饿死,因此在战后众多被当落水狗打的陆军将领中是少数得到高评价的将领。
-文章来自“战争史研究”
虽然并不是打仗的将领,但是在后勤方面确实相当有才能,对战局的判断也算准确。
今村均:天高皇帝远,不如种红薯,木薯救我命,椰子护我身(不)
-
有人争论为什么日军不除掉土人的问题,其实很好理解
1,土人不需要土地,而且这岛上也不缺土地,这又不是东北的黑土地能有多肥沃,就算很肥沃大本营也不可能千里迢迢把农民运到这里来开垦,前面提到一共也才送来200来号人种地
2,土人不需要矿藏,而且这地方太偏远,就算有矿,以日军的运力也调不出多少船来运矿,更别提还得先运来开矿需要的大量设备了
3,土人娘们忒难看,劫色都没动力
4,土人的财产就只有鸡和木薯,这东西你拿盒玻璃球就能换到,不用费那劲去抢
当然也不是说日军就不贪婪了,比如帝汶岛上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加上当地日军压根没有像拉包尔的日军那样做预先食物储备等,在该岛被切断补给后,当地日军彻底饿疯,不但抢走土人耕地的牛吃个精光,到后来连树皮和树叶都给啃光了,还有白天跳到海里摸鱼的(这是个高风险的活计,因为这很可能招来路过的美军战斗机和鱼雷艇的扫射……)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博尔金(1892.8.3-1965.3.28)
这个人确实不出名,但在如果是专门研究过巴巴罗萨计划的人,会发现这位的名字1941年夏天出现的频率极高。
博尔金在1941年夏季出名的原因只有一个,这个人非常擅长——突围。
在1941年夏季,点出突围天赋的苏军,那都是人才,罕见的人才。
这个人出现的节奏很固定:被任命某个方向进攻——进攻取得进展——被德军包饺子——突围——再次进攻——再次取得进展——再次被德军包饺子——再次突围。
1941年6月22日,博尔金被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任命,指挥部队反击德军,结果在明斯克附近被德军包围,博尔金带领部下奋起反击,中途不断收容其他溃败的苏军,最终在8月11日成功突围,且损失非常小——211人换了1,000多德军+5门火炮+100辆汽车+130辆摩托车,总共1,664人成功突围。
1941年10月的维亚济马大灾难中,博尔金又被德军包围了,11月5日,博尔金再度成功突围。
刚突围,博尔金又被任命为图拉方向的守军司令,指挥第50集团军,拱卫莫斯科。
这次博尔金没得退路了,对手也是大名鼎鼎的古德里安,斯大林和朱可夫也不会允许后撤了。
然后,博尔金就真的顶住了古德里安的雷普。
不过,博尔金的好运到1941年也就为止了,1942年开始,苏德双方互有攻防,博尔金的突围奇才没得地方用,渐渐的沦为方面军副司令的位置,一直干到战争结束。
博尔金在1941年的三次巨大包饺子中(明斯克、基辅、维亚济马),两次死里逃生, 可以说幸运值点满。
明斯克的大饺子馅,让博尔金的同事们——西方面军司令部,被慈父拉出去打靶;
基辅饺子馅的同事们,运气太差最终被德军一锅烩了。
同样是被包围,卢金双腿被炸断,醒来的时候已经当了俘虏,被关押在法国甚至还得靠盟军解救;
弗拉索夫干脆当了叛徒。
俄罗斯在2002年评定的33位杰出集团军司令中,博尔金名列第17位,这个刚好居中的位置,也点名了博尔金的能力。
他在苏联最需要、同行之间只能比烂的时候,发挥出最大的能力,也在苏军全面转型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优势”。
伊万-鲁西亚诺夫(Ivan Russiyanov),近卫第1步兵师师长,近卫第1机械化军军长
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大面积将集团军之类的大兵团封近卫,全集团军所有单位都自动升入近卫行列;而在此之前,主要是将师、旅级的部队一个个地提升为近卫军。所以斯大林格勒之前的近卫部队普遍含金量都很高,尤其是41年就升为近卫的,很多都是抗击德军装甲集群有功或者死战不退因此被授予近卫军称号,比如很多人更熟悉的潘菲洛夫的第319步兵师(近卫第8步兵师)。
有个比较偏德派的战棋军游《Panzer Campaigns》的设计思路有点像梅林津的评价,认为二战苏军是两极分化比较大的军队(梅林津:俄国人有的部队被小小的突击群攻一下就溃败了,有的部队又可以在装甲集群猛攻下一步不退),而41年升近卫的苏军步兵师很多就是后一种情况了。Panzer Campaigns里苏军普通的步兵师一般战力评级为D,一般的近卫步兵师评级为C,后期一些著名的装甲部队例如近卫第1、2、3坦克军都才有B。而41年就升为近卫的几个苏军步兵师却一律给了A,与德军装甲师相同,因为这些部队大多都是在装甲师身上以弱敌强打出的战绩。
例如苏联官方战报称,1941年6月26-28日,苏军第100步兵师在明斯克城下浴血奋战,重创德军第20装甲师和第31步兵师,(宣称)击中坦克100余辆、装甲车13辆、火炮23门(暂未比对德军记录)。此外这个师还非常幸运的连续从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中突围而出,然后在叶利尼亚反击战中又突破了德军第78步兵师在叶利尼亚城北的防线,突入德军纵深。
由于这些战功,第100步兵师于9月18日改称近卫第1步兵师,鲁西亚诺夫也继续担任师长。1942年,该师改组为近卫第1机械化军,鲁西亚诺夫继续担任军长直到战争结束。
在1941年9月和11月之间,该师先后在布良斯克(Bryansk)方面军的第21集团军和西南方面军(Southwestern Front)配属下,撤退到库尔斯克(Kursk),哈尔科夫(Kharkov)和伊久姆(Izyum)的东部。 10月20日至28日,该师再次进行了突围战。在12月,该师参加了叶列茨(Yelets)进攻战役,并帮助重新夺回叶列茨,成为费奥多尔·科斯坚科将军的进攻集团的一部分。
从1942年3月起,近卫第1步兵师先后成为西南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第21集团军、第38集团军和第48集团军的一部分,并在叶列茨和沃罗涅日的方向作战。该师于11月改组为第1近卫机械化军,鲁西亚诺夫继续指挥新部队。 1943年6月7日,他被提升为中将。在1943年至1945年之间,他率领该军成为西南(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第3近卫集团军和第4近卫集团军的一部分。参加了“小土星”行动、顿巴斯进攻战役、扎波罗热进攻战役、布达佩斯进攻战役、巴拉顿湖防御战役和维也纳进攻战役,并获得“维也纳”荣誉称号。
维也纳战役中,近卫第1机械化军直取维也纳大桥,并与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会师奥地利首都。这一波攻势中,德军在春醒行动后遗留的大批待修坦克因为没油或者陷于敌后被丢弃,全损坦克突击炮1345辆,甚至两倍于红军损失,这算是该军在战争中又一个战术尖峰时刻了。
在战争中,鲁西亚诺夫中将共获得苏联英雄勋章1枚,列宁勋章3枚,红旗勋章4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1枚,二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
我提名希腊军队总司令亚历山大.帕帕戈斯,
希腊-意大利战争中,处于劣势状态的希腊人把末位列强意大利打得非常惨,以至于德军发动玛莉塔行动才从保加利亚方向击败希腊。这和帕帕戈斯将军为首的希腊指挥人员的战略规划,战前准备,战术素养有着相当的关系,也和全体希腊人的高昂战斗意志密不可分。
这里截取一下维基词条吧。
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的扩张政策,1940年中墨索里尼对希特勒的成功十分妒忌,并希望向其轴心国的盟友证明他也有能力领导意大利获得相似的成功。意大利在1939年春已经占领阿尔巴尼亚和数个大英帝国在非洲的根据地(1940年夏季意大利入侵英属索马里),但不能获得与纳粹德国同样规模的胜利。同时意大利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正受到德国的威胁,它的附属国罗马尼亚在10月中接受德国对其在普洛耶什蒂的油田的保护,墨索里尼希望保持意大利在该区的势力,并取得可以作为对英国在地中海东部据点发动进攻的基地。
1940年10月28日当希腊独裁者扬尼斯·梅塔克萨斯拒绝了意大利要求占领希腊领土的最后通牒后,意大利军队入侵希腊,但希腊陆军其后反攻并迫使意大利撤退,12月中希军更占领了意属阿尔巴尼亚25%的领土,困住了530,000意大利军队。到1941年3月意大利多次的反攻均失败,只在希马腊附近获得少许进展,4月6日当德国出兵帮助意大利入侵希腊的行动开始时,意军才恢复进攻。4月12日起希腊军队开始从阿尔巴尼亚撤退以避免被快速进攻中的德意志国防军切断,4月20日伊庇鲁斯的希腊军队向德军投降,在4月23日意大利、德国和希腊的停战协定被订定,希意战争正式结束。
希腊在1940年对意大利最初攻势的胜利是同盟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陆上的首次胜利,提高了被占领的欧洲民众的士气,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该战事对整个二战的进程有很大影响,因为德国为了帮助意大利入侵希腊而延后了巴巴罗萨作战的军事行动,这令德军在入侵苏联时必须面对俄罗斯严寒的冬天,导致莫斯科战役的失败。
战线宽度共150公里,特点是满布山区及只有很少公路,班都斯山夹在战区中令行动实际上被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伊庇鲁斯及西马其顿。
意大利的战争计划,代号为“紧急G行动”(Emergenza G),将分3阶段占领希腊全国:第一是占领伊庇鲁斯及爱奥尼亚群岛;之后当增援到达后,进入西马其顿及进占塞萨洛尼基,以占领整个希腊北部;跟着攻占希腊剩余之领土,同时发起一些附助进攻以攻占爱奥尼亚群岛,同时希望保加利亚进行干预及在东马其顿牵制希腊军队。
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在每个战区均部署一个军,由已经驻守在阿尔巴尼亚的军队组成,部署在伊庇鲁斯的较强的第25军(由意大利第23费拉挪步兵师、第51锡耶纳步兵师及第131圣塔罗装甲师组成,共有30,000人及163辆坦克)向约阿尼纳进击,在其右翼的旅级科利拉尔集团共5,000人沿海岸推进,在左边的第3茱莉亚阿尔卑斯师经班都斯山推进,在马其顿的第26科尔察军(由意大利第29皮埃蒙特步兵师、第49帕尔马步兵师及第19威尼斯步兵师组成,共31,000人从国家北部南下)在最初时期取守势,总体来说,面对希腊的义军共有大约85,000人,由塞巴斯蒂亚诺·维斯孔蒂·普拉斯卡陆军中将指挥。
在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后,希腊参谋人员已制定出IB(意大利-保加利亚)计划,防止意大利和保加利亚的联合进攻,计划主要是防卫伊庇鲁斯,同时保持在西马其顿发动有限的进攻,防守伊庇鲁斯的计划有两个不同版本,IBa计划是在边界建立防御,及IBb是在中部建设防线,选择使用那套方案由前线指挥官决定,希腊有一个有利因素,就是从情报中知道进攻大约在那一天开始,因此能作出有限动员来面对意大利可能之进攻。
战争爆发时希腊在中部防守之部队是:在伊庇鲁斯是已全部动员及准备上前接敌的希腊第8步兵师;在西马其顿是TSDM军级集团,包括营级部队“班都斯支队”(Apospasma Pindou)、第9步兵师及第4步兵旅,希腊守备部队共35,000人,但可以从希腊南部及马其顿之编队迅速获得增援。
希腊有一个小小的优势,是其师团的步兵兵力比意大利的多30%(3个团对两个团)及明显地比意大利有更多的中型火炮及机关枪,但他们完全缺乏坦克,同时意大利军比弱小的希腊皇家空军拥有空中优势,加上希腊大部分装备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或是来自已被轴心国占领的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及法国,因此缺乏零件及军火补充,但是很多希腊高级军官均曾参与多场连续性战争(从1912年-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9年-1922年的希腊-土耳其战争),同时虽然资源有限,但希腊军队在1930年代已经即将来临的战争作出充分准备,加上,希腊人因希望为蒂诺斯事件复仇而反意大利情绪及士气高涨。
意大利之最初进攻(1940年10月28日-1940年11月13日)
意大利人的攻击在10月28日上午展开,迫使希腊边境守军后退,第25军的矛头包括费拉娜及圣塔罗师向埃莱阿推进,而在其右边的科利拉尔集团沿海岸线前进,意大利人因崎岖的地形而受阻,其轻型的L3/35及中型的M13/40坦克无法通过山区地形或满布泥泞的道路。
10月31日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宣布:“我们的部队继续前进到伊庇鲁斯并在几处到达喀尔拉玛河。不利的气候条件和敌人因退缩所采取的行动不会减慢我们部队的进展” 。但在现实中意大利的进攻因没有统一领导及个人互相竞争而缺乏信念及惊喜(甚至没有空袭行动),因而疲于奔命,海上恶劣的条件令在科孚岛的登陆变成不可能[11],11月1日意大利人占领了科尼察及到达了希腊的主要防线,同一天意大利最高司令部将阿尔巴尼亚战线超过非洲战线列为第一优先,然而尽管一再进攻,意大利军未能突破希腊的防线,直到11月9日进攻被暂停。
更大规模的进攻由拥有11,000人的强大的第3茱莉亚阿尔卑斯师进行,进攻将越过班都斯山指向迈措翁,企图在伊皮鲁斯与马其顿之间分割希腊守军,茱莉亚阿尔卑斯师取得最初成功,在TSDM军级集团中央取得突破,希腊最高统帅部命令立即向该区增援,统归希腊第2军团指挥,希腊的首次反攻在10月31日展开及只取得小许成功,意大利在11月3日攻占了在迈措翁以北30公哩的沃武萨,但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该师已缺乏兵力及补给面对源源不绝而来的希腊增援部队。
希腊的反攻夺回了一些村庄,包括在11月4日收复沃武萨,实际上包围了茱莉亚阿尔卑斯师,普拉斯卡命令新到达的第47巴里步兵师(原本准备入侵科孚岛)前往增援,但因到达太迟而改变不了结果,数天后阿尔卑斯师在希腊骑兵不断攻击及恶劣天气条件下顽强拼搏,但在11月8日阿尔卑斯师师长马里奥·特罗西少将命令部队经斯莫利卡斯山向科尼察撤退,撤退直到11月13日结束,在前线的意大利军被肃清,希腊取得班都斯战役的全面胜利。
在西马其顿,由于意大利没有采取积极行动及将主力集中在伊庇鲁斯战区,10月31日,希腊最高统帅部命令将第3军(由第10、第11步兵师及骑兵旅组成,由乔治·措拉格鲁少将指挥)进入该地区及联同TSDM集团攻入阿尔巴尼亚,由于后勤方面的原因,这一进攻之后被推迟到11月14日发起。
意大利最高统帅部本来预计这只是一次军事野餐,面对希腊突如其来的抵抗,感到非常意外,几个师被匆匆送往阿尔巴尼亚,以及袭击希腊附近岛屿的附属计划被确定取消,由于被进攻受阻而激怒,墨索里尼决定改组在阿尔巴尼亚的指挥架构,在11月9日以他的战争前副部长乌巴尔多·索杜(英语:Ubaldo Soddu)将军取代普拉斯卡,索杜到达后,立即下令他的部队转入防守,因他已经清楚地看到,意大利的入侵失败了。
希腊之反攻及僵局(1940年11月14日-1941年3月8日)
由于保加利亚没有加入战争,令希腊最高统帅部能将其主力从希腊-保加利亚边境转往阿尔巴尼亚前线,在11月初,希腊的增援开始到达前线,由于拥有人数上的优势,令希腊军队最高司令亚历山大·帕帕戈斯将军在11月中可以发动反攻,11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及1个骑兵师对5个意大利步兵师及1个装甲师发起进攻。
TSDM集团及希腊第3军不断从希腊北部获得增援,它们在11月14日向科尔察展开进攻,经过在边界上防御工事上的战斗后,希腊军队在11月17日取得突破及在11月22日进入科尔察,但是由于希腊最高统帅部缺乏决心,意大利军因而有机会脱离接触及重组,避免了全面崩溃。
从西马其顿之进攻是配合整个战线的全面进攻一同进行,希腊第1军及第2军在伊庇鲁斯进攻,经过激战后在12月初占领萨兰达、保格拉德茨及吉诺卡斯特和在平安夜攻占希马拉,实际上攻占了被希腊称为北伊庇鲁斯的整个阿尔巴尼亚南部,希腊最后的成功是由第2军在1月10日攻占在战略上非常重要及拥有坚强防御工事的克里苏拉山口,但希腊军队向培拉特的突破未能成功,而向发罗拉的进攻亦以失败告终,在保卫发罗拉的战斗中,意大利的第7迪托斯卡纳步兵师、第3茱莉亚阿尔卑斯师、第24皮内罗洛步兵师及第5普斯提尼亚步兵师遭到重大损失,但到了1月底,由于意大利人数上的优势及希腊本身不良的后勤状况,希腊的进攻被迫停止。
同时索杜将军在12月被乌戈·卡瓦莱罗取代,3月4日英国首批援助的军队及补给到达希腊,由亨利·梅特兰·威尔逊将军指挥,部队共有4个师(共57,000名士兵),其中两个装甲师。
意大利的春季攻势及德国的进攻(1941年3月9日-1941年4月23日)
僵局仍在继续,双方在陆上没有足够力量发动大规模攻击,尽管在敌人的土地上战斗,但希腊人被处于岌岌可危的地位,因为他们实际上已经从北部边境抽调了大批的武器和兵员到阿尔巴尼亚战线,因而没有力量抵挡德国可能从保加利亚发动的攻击。
另一方面,意大利人希望于德国干预前在阿尔巴尼亚前线取得成功,因而聚集力量发动代号为春天的新攻势,他们动员了17个师来面对希腊的13个师,由墨索里尼亲自督师,指向克里苏拉山口,进攻从3月9日至3月20日,但未能击退希腊军队,及只攻占少许地区如希马拉、该地区的马里哈札及近培拉特的山区,从这时候至4月6日德国进攻期间,僵局仍在继续及双方只进行有限度的行动。
由于预期德国的进攻,英国政府和一些希腊人要求撤回在伊庇鲁斯的军队,以留下足够的兵力及装备对付德国人,然而,民族情感不容许放弃来之不易的胜利,压倒一切的军事逻辑,在面对即将战败的意大利人退缩被认为是可耻的,因此,当德军进攻开始时,大部分的希腊军队(共15个师),仍留在阿尔巴尼亚,威尔逊将军嘲笑这种不情愿的拜物主义只是对意大利人有利,及希腊军队的21个师中只有6个师可用来面对德国的进攻。
从4月6日起,意大利恢复了在阿尔巴尼亚的攻势以配合德国的玛莉塔作战,最初的进攻只有少许进展,但在4月12日由于德军进攻的快速进展,希腊最高统帅部命令从阿尔巴尼亚撤退,意大利第9军团在4月14日攻占科尼察,3天后攻占爱尔塞克,4月19日义军占领了希腊普雷斯帕湖沿岸,4月22日意大利第4摩托化狙击兵旅在跨越国境进入希腊国土后占领了边境村庄帕列堤的大桥。
在此期间当4月18日武装亲卫队第一阿道夫·希特勒摩托化旅攻占迈措翁山口后,在伊庇鲁斯的希腊军队被切断,第二天爱奥尼亚落入德国人手中及希腊军队完全被孤立起来,意识到绝望的措拉格鲁将军,在与其他几个将领同意但没有帕帕戈斯将军授权下,在4月20日向泽普·迪特里希提出投降条件,以避免军队不名誉地向意大利人投降投降的条件是有尊严,包括希腊士兵在解除武装后可自由返回家园,而不会被当作战俘,而军官则容许保留自己的武器,但墨索里尼因这一单方面投降而被激怒,由这一单方面投降,并经过多次向希特勒的抗议后,包括意大利的代表在场的投降仪式在4月23日进行。
4月24日意军与德军联合进攻在雅典附近的阿提卡地区,而战败的英国军队开始他们的撤离,与德意两国有同盟关系的保加利亚则在克桑西附近入侵希腊北部,5月3日在最后攻占克里特岛后,一个德国及意大利联合游行在雅典进行以庆祝轴心国的胜利,这是在希腊(及南斯拉夫)胜利后墨索里尼的首次演讲。
凡知悉希腊卫国战事之人,莫不称美其民之英勇。先是抗击意大利,复又抵抗纳綷德军,实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整个文明世界因而被唤醒,并与法西斯势不两立。
——温斯顿·丘吉尔
希特勒在1941年对国会的发言中,表达了他对希腊军队的赞誉,说道:“从历史公正的角度来看,我不得不指出,在我们面对的所有敌人中,希腊士兵在战斗中格外地表现出了他们高昂的勇气,他们只有在继续抵抗是不可能或者徒劳无益的情况下方才投降。”希特勒亦命令,所有的被俘希腊士兵在被解除武装后,即释放及遣送回国,“因为他们的英勇”。据希特勒的最高统帅部参谋长、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说,希特勒“希望能给希腊人一个光彩的和解协定,以表示对他们英勇抵抗的敬意和无可指责的反抗:毕竟这都是意大利人导致的问题。”受到希腊抵抗意大利与德国入侵的启发,丘吉尔说道:“至此我们今后将无法再说希腊人英雄般地战斗(因为希腊已经沦陷),但英雄们将像希腊人般地战斗。”在回复给乔治二世1940年12月3日的来信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说:“所有的自由民族都对希腊民族的英勇和坚定不移感到深受鼓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