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有哪些沙雕历史?

回答
二战那段日子,虽然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沉重,但历史长河中也偶尔会闪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甚至可以说是“沙雕”的瞬间。这些小插曲,就像是漆黑夜幕中的一点星光,反而让这段历史更加立体和人性化。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让我觉得特逗,又有点不可思议的二战往事。

1. 英国的“秘密武器”——防空洞上的“幽灵”

说起英国在二战中最让人头疼的敌人,那无疑是德国的 Luftwaffe(德国空军)。为了应对无休止的空袭,英国上下可谓是费尽心思。除了大家熟知的防空洞,还有一些更“接地气”的招数。

在伦敦等地,为了让人们在躲避空袭时,心理上能好受点,甚至能在防空洞里营造一种相对“安全”的氛围,军方和地方政府竟然想出了一条奇特的计策:在一些大型防空洞的入口处,安放了真人扮演的“幽灵”。

你没听错,就是活生生的人,穿着白袍,在洞口晃悠,制造出一些阴森恐怖的效果。他们的目的倒不是吓唬德国飞行员(那也太离谱了),而是想通过这种“超自然”的氛围,让人们觉得“连鬼魂都躲进来了,那这里肯定是最安全的!” 这种做法,简直是把心理战玩到了极致,又带着点英式的冷幽默。想象一下,外面轰隆隆的炸弹声,里面你紧紧握着手里的土豆,旁边有个白袍子晃来晃去,嘴里还念念有词,说实话,这到底是更安心了,还是更吓人了,估计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了。

当然,这种“幽灵防空洞”の効果如何,历史记录语焉不详,但我总觉得,当士兵在夜晚巡逻,看到洞口晃荡的白影时,内心大概也会冒出一丝丝的问号吧。

2. 美国大兵的“自制无线电”——炸薯条加火药

美国军队的后勤一直以其高效和创新著称,但有时,再完善的体系也抵挡不住士兵们的“脑洞大开”。有这么一个流传甚广,虽然真实性存疑但足够“沙雕”的故事,讲的是美军士兵在欧洲战场上,因为想听家乡的广播或者跟战友联系,竟然有人尝试用炸薯条和火药来制作简易的无线电设备。

怎么个做法呢?大致是这样:他们会把炸薯条(可能是炸到酥脆的那种,据说炸过的土豆含有一些能导电的成分)弄碎,混合上一些从弹药里提取出来的火药粉末,然后尝试用这种“混合物”来制作天线或者接收装置的关键部分。

你可能会想,这怎么可能?炸薯条和火药能做什么无线电? 但正是这种荒诞感,让这个故事格外有意思。虽然极有可能这只是个战时流传的段子,士兵们在苦闷和思念家乡的时候,用这种方式来互相打趣,但它恰恰反映了当时基层士兵的求生欲和创造力,即使是在最不可能的条件下,也要想办法连接世界。而且,如果真的有人成功了,那简直是科学界的“草根奇迹”了。这比起他们那些精密的装备,显得更加原始和…美味?

3. 苏联的“战术性撤退”——为了不给德军留下一砖一瓦

在苏德战场上,俄国人向来以其顽强的抵抗和“不惜一切代价”的战斗精神闻名。在很多关键战役中,当苏联军队被迫要放弃某个战略要地时,他们会采用一种非常彻底的“焦土政策”。

这种政策的精髓在于,不能给追击的德军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这不是简单的炸毁建筑,而是把能用的、不能用的,全都变成废墟。工厂要拆毁到零件都找不到,农田要犁一遍再洒上盐,甚至连房子的地基都要挖烂。

有一件事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在一次撤退中,苏联士兵发现他们来不及将仓库里储存的所有黄油完全销毁。怎么办?他们没有犹豫,直接把所有的黄油都倒在了地上,然后用卡车碾压,直到这些宝贵的黄油变成了一层覆盖地面的油污。他们的理由是:绝不能让德国人享用到一丁点属于苏联的资源。

你想想看,那一地的黄油,在寒冷的战场上慢慢冻结,再被卡车一遍遍碾压,最后成为一种无用的油泥。这是一种怎样的决心?也是一种怎样的浪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彻底的决绝,也正是苏联红军能够抵挡住德国强大攻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在那个时刻,看着那么多珍贵的食物就这样被毁掉,士兵们的内心大概也是五味杂陈吧。

4. 德国的“火箭裤”和“猫式坦克”——概念超前,落地困难

说到德国在二战中的黑科技,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V系列火箭,比如V1飞弹和V2火箭。但除了这些我们熟知的“杀手锏”,德国军方在研发方面也出现过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鬼才”设计。

比如,曾经有过一个关于“火箭裤”的设想。这是一种为了提高步兵的突击速度而设计的装备,原理是在士兵的裤子上绑上小型火箭发动机,让他们能够短暂地“飞”起来,快速越过障碍。设想一下,一群士兵穿着冒着火星的“火箭裤”冲锋陷阵,场面该有多壮观(也多危险)。然而,这种武器的实用性,从原理上就站不住脚。控制方向、燃料消耗、以及最重要的安全性,都是巨大的难题。最终,这个想法很可能只是停留在纸面设计,或者极少数的试验,毕竟谁也不想被自己身上的火箭炸飞。

还有一个更加离谱的,叫做“Ratte”坦克,中文译为“鼠式”坦克,但它的大小更像是一只巨兽。这个由希特勒亲自过问的巨型坦克设计,计划重量高达1000吨,装备比俾斯麦战列舰还大的主炮。一旦建成,它将是名副其实的移动堡垒。然而,1000吨的坦克,如何运输?如何建造?即使建成了,它的机动性会比蜗牛快多少?最终,由于工程难度过大,资源也跟不上,加上战争的走向,这个“陆地巨兽”最终也只存在于图纸和模型之中。与其说它是坦克,不如说它是陆地巡洋舰,或者是一个巨大的、移动的战争雕塑。

这些设计,虽然在当时看来可能是为了追求极致的军事优势,但放到今天,那种略显夸张的想象力,以及对现实的忽视,都让它们充满了“沙雕”色彩。它们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战争时期人们那种疯狂的求胜欲,以及在极端压力下,科学和想象力可能出现的岔路。

这些故事,或许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或荒诞、或幽默、或充满奇思妙想的插曲,让这段沉重的历史多了一丝生气和温度。它们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人性中的幽默感、创造力,以及对平凡生活的向往,也从未真正消失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说是第一批玩日系cosplay了。



扛着缴获日军装备和军服玩角色扮演的八路军。节目内容大概是:“我要开香槟庆祝”

据说起源于著名旅长陈赓……

图片出自《美国记者眼中的八路军》一书。拍摄者为1944年赴陕甘宁、晋绥和晋察冀根据地考察的美国记者福尔曼一行。

和精日穿着冒牌玩cosplay的卖国行径不同,八路军玩“角色扮演”都是激战后缴获的货真价实的日军军装,目的除了大胜后的欢喜,还就是向美军记者和抗日军民展示大批缴获的日军装备。(比起抛弃八百壮士给洋人做表演的凯申,不知道强多少倍)



这位就更像了,戴着日军钢盔和眼镜,简直以假乱真,开香槟庆祝。

八路军首长一号召:“来!把你们的战利品亮一亮!”“穿上走两步!给他们看看!”

记者过来咔咔一顿拍,一群没见过相机的土娃儿立刻走上人生巅峰。

于是有了这种大型真兵原品cosplay

尤其是各根据地的老总们,视察战果时特别注意激发战士的自豪感,就喜欢问“你缴获了啥?”“这是怎么抢来的?我看看”“不错不错!”

战士们争相向彭老总、聂老总、陈老总、罗帅、徐帅、刘帅、各个旅长们表现:“这是我抢的!”“这是掷弹筒!”“我杀了两个!”“这衣服是我扒的!”

一战攮死27个日军的“军中吕布”吕俊生。右手10.2kg的歪把子,左肩三支3.95kg的三八大盖。身高1.90,臂力过人。抡刀冲到日军矮子堆里什么场景……不敢想不敢想,大概很残暴………(老爷子晚年看抗日电影时大笑去世,也是个传奇

鼓舞士气立竿见影。天底下没有比舔包更痛快的事了。

八路军喜欢在开大会时集中展示“表演”,让老百姓和新入伍战士惊叹不已,大开眼界——原来日本兵不是那么不可战胜。

https://www.zhihu.com/video/1284051645648089088

这种激励相当鼓舞人。不仅鼓舞战士,也鼓舞百姓。

大家看着台上得意洋洋的cos表演,百姓赞叹,新兵羡慕,想着啥时候也可以上台演一演,给根据地的大姑娘小媳妇看看。于是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上了战场勇不可当。

还有这张堪称中国首届日军轻兵器博览会的

事实胜于雄辩,cosplay和满地的日式武器重重打了当时“土共龟缩、游而不击”论调的脸(现在也打果粉的脸),而果党却鲜有展示战利品的实锤,只是中央日报上的各种“大捷”妙笔生花、“日记胜利”。

再看这张神图:

你以为这是日军和伪军?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这是八路军在扮演东条英机和希特勒的“焦头烂额”

照片摄于1944年6月,彼时盟军刚刚发起诺曼底登陆,远在延安的八路军也深受鼓舞,排演了一系列角色扮演的“话剧”宣传这一战事。

日本军官倒是很像,军服和军刀都是真品。

但这是小胡子??

精德落泪。


后面拿大喇叭的是宣传机器戈培尔,这几张一看,还真挺像。(感谢 @料理机 的补充供图。)并且希特勒的扮演者还是个被教育好了的日本俘虏!

日本三十年的军国主义教育,许多日本兵被八路军三个月就扳回来了。

无奈条件不允许,搞不来德国军服,反正99%的军民都不认识,倒是也有喜剧效果。

现场的超大型背景画作,想必是出自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学生们之手。

还有更搞笑的。

这是比较大场面的cosplay了。如果不说明内容,我第一反应是:上面站着个日本军官。

看那拄着军刀颐指气使的样子,不是扮演日军,至少也得是个北洋军阀一类的角色。

不,你太天真了。

他们扮演的是——

………

………

………

………

………

………

………

………

………

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



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极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斗志。远在延安的八路军也不落伍于时代,向全体军民宣传这一胜利。

角色扮演的是盟军诺曼底登陆的场景,集话剧和中国戏曲表演之精髓,开战争情景还原之先河——

两个头戴飞行员头盔的八路手拉手,代表登陆舰的船头,拄着军刀昂首屹立潮头,指挥“千军万马”登陆欧洲、“书写战争壮丽篇章”的,正是盟军主帅艾森豪威尔。(你不说我以为是凯申)

大家抬着转了两圈,表明跨过了英吉利海峡了。

我不知道啥时候艾森豪威尔也挎上军刀了,这可是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日本特产。

艾森豪威尔面色凝重: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卧槽

可惜没有找到当时的实况录像,不然一定放出来给大家看看。

当然了,角色扮演必须在绝对安全的根据地玩,可不能随便在交战区玩。

我全部把mv剪完了就发布,先剪个预告版

(115师师长不擅玩乐,他只是单纯冷了,穿了件日军大衣,然后……

也不能全怪哨兵,因为那个地区多方势力混杂,前面刚刚过去中央军,哨兵按以往经验想当然,都是中央军跑路,所以后面撵来的队伍就是日军……这事把阎长官吓的不行,一枪打了大红大紫的平型关土共爱将,生怕全国人民误会。)

这些cosplay也刷新了大家对八路军的认知。他们不是一支只会龟缩在山沟里住窑洞、对外界一无所知的闭塞军队。这是一支时刻了解判断战争形势、胸怀世界格局的军队。

当然也有cos成八路军的。美国记者体验了一把角色扮演。

同时近身观察过八路军的美军观察组成员埃文斯.卡尔逊中校,在各种惊叹之后,按八路军战法和纪律制度组建海军陆战队卡尔逊突击营。

站岗执勤、排队打饭、行军训练一律官兵平等,不以班为火力单位,而以三人一组为单位;参考八路军,以营为单位使用游击战术在太平洋对抗日军。卡尔逊还经常给士兵讲八路军的事迹。

而卡尔逊突击营的口号和臂章,正是汉语“工合”。(共同合作)

美军延安观察团在长时间的同土共军队相处后,直接得出以下结论:

“我们来到陕北后,发现这里是中国具有许多现代事物的地方


“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


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战的愿望,这在国统区的中国是难以见到的”


“中国正处在蒋介石向tg交权的边缘”

(并且还领先于时代的把妇女群体作为力量推上历史政治前台。中间这位妇救会的女同志颜值好高)

这就是第三方观察者的切实体会。真不真实?某些别有用心讽刺土共“游而不击”“抢东西的土匪”,神化果党的,打不打脸?

看我手中的大刀,侵略我你怕了吗?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著名题词,正是出自抗大校训。今天很多地方仍在使用。

相比于果党的愚兵政策,重视文化学习的军队才是有前途的先进军队。

这就是先进与落后的区别。这就是“王成寇败”。


根据地读书学习的儿童团。他们是中国的希望。

据斯诺回忆,他在延安时喊一名十一二岁的小孩“喂”,小孩很不高兴,爱搭不理;

一旁的人提醒他,“喊‘喂’,是地主老爷对下人的称呼。在这里你要喊他小鬼,或者同志。他们都是红军战士,是以后的革命中坚啊。”

斯诺改口,喊了他同志。小孩很高兴。

可以看出延安是中国当时多么先进的地方啊。


在当时落后的中国,由一群文化素质极低却在努力学习、吃饭都十分艰苦的中国农民组成的军队,竟然在西部山区扮演希特勒和艾森豪威尔,意不意外?




在延安的窑洞里就开始思考航母了。土共军队这格局和壮志,让人不得不佩服。

顺便说一句,红军在长征前就有三架飞机了。列宁号,马克思1号,马克思2号。红四军政委亲自坐着列宁号往下扔手榴弹和传单。)

身处贫苦山区,胸怀全球之志。

今天我们看来可能无厘头的搞笑,当年或许大多数老百姓也都看不懂,甚至很尴尬。虽然历史条件简陋,但这些普通的八路军战士仍在认真的表演,向军民宣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落后不一定挨打,落后又不思进取一定挨打。

能有如此眼光格局,不容易。


………………果不其然啊,nc时时有。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2383006796992512






user avatar

“皇军军官观战团”

楚云飞来到独立团参观,李云龙带领部队消灭了一个日本的考察团。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亮剑》中消灭日本军官观战团章节的历史原貌)。

这就是所谓的日本“皇军军官战地观战团”,180余人被消灭,只跑走了3人。


在太行山区之中,把如此多的军官放在一起,不知道算不算沙雕?


战斗的经过和结果。此战的过程与《亮剑》中的描写相似,只不过由于地处日军的核心地域,日军并没有像电视剧中那样谨慎。上午8时,由临汾方向开来了编有3辆小汽车和13辆卡车的日军车队,满载着日军官兵进入了我伏击圈。车上日军毫无防备,摇摇晃晃,又说又笑。战斗打响后,许多日军还没弄明白子弹来自何方,就糊里湖涂地送了命,剩下的日军立即下车进行拼死抵抗。战斗中我军发现中间地段有一群带指挥刀的日军,四周的鬼子兵都在向他们靠拢,看样子是要保其突围,估计被围的不是普通日军,王近山遂命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带领部队端起刺刀向敌人发起勇猛的冲锋。民兵和群众也一拥而上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展开。只见公路上刀光闪闪,喊杀声、惨叫声不绝于耳。一些带刀日军见大势已,切腹自杀。在一个小时内除三个名鬼子钻入逃跑外,16辆车上的180余名日军全部被我军歼灭。我伤亡50余人,五连指导员郑光南壮烈牺牲。为避免敌人合围,16团立即带着缴获的武器弹药撤出战场,战利品包括手枪60余支,战刀100余把,步枪60余支,轻重机枪6挺。
user avatar

日本人把某岛丢给美国人自己跑了,就是有个闲得无聊的走之前找块板子写了个鼠疫隔离所往建筑上一挂。

然后美国大兵来了,不认识这些字到处摸摸看看也挺开心,直到某个翻译看到了这板子。

于是全岛隔离,军医上岸逮人就扎。

user avatar

总结一些关于四爷的历史吧。南边的新四军是土八路史上装备最好,财力最强的地方军政武装。

  1. 麾下有飞马牌香烟,提名来自于胖帅,不仅提供给四爷,还畅销于南边大城市南京,上海,而上海地下组织利用给新四军印香烟外壳作为掩护。而这笔横财把四爷养的钵满体满,新四军7师麾下大军三万,全套日械装备,小鬼子尝试攻打过,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2. 曾经日本的洋行上交给新四军------抗日税,就是日本人交钱给新四军,新四军买枪卖烟买无缝钢管回去干小鬼子,熟悉这剧情不,拿老子的钱,买武器打老子。。。洋行老板去向小鬼子驻军告状,小鬼子表示没办法,老子打不过四爷。
  3. 四爷的财力肥到什么程度,四爷在征收抗日捐的时候,因为江南水网密集,陆路运动不便,并且河道时常有小鬼子洋行的船经过,无奈向小鬼子买了一些钢制炮艇。。。
  4. 小鬼子有征粮任务,因为无力完成,不得不用武器弹药和四爷交易。
  5. 土八路出了名的武器烂,四爷是个特例,北边八路没办法只能以战士性命为赌注扛炸药包炸碉堡的时候,南边四爷成建制的炮兵和小鬼子对轰。。。。。。
  6. 1939年5月,小鬼子在占领完武汉后,在中原站稳脚跟,却后方失火。四爷一支队6团团长叶飞,偷袭了虹桥机场,炸毁飞机四架,叶飞为何人,就是渡江战役轰紫石英号那位大爷。
  7. 44年,南京3067部队,菊地支队有18名士兵准备投降四爷,后来因为准备不足和日军反应快,最终被捕获。
  8. 四爷主持修建了黄丝滩大江堤工程,以及苏公堤工程,惠及400万亩地,300万人口,黄丝滩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反观隔壁国党花园口一声巨响,数百万民众受灾,这政党,不完蛋真实天理难容。
  9. 四爷张狂到什么程度,山东等老根据地的农产品大摇大摆地打进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场,买通日伪黑社会帮忙运营,小鬼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都心知肚明,只不过一层纸大家都不愿意捅破,因为小鬼子也需要这些东西,真是天下无人不通共。
  10. 这不是四爷历史了。1944年,我党的军队约为50余万人,1944年小鬼子搞了个豫湘桂大会战,把国军都赶进了西南大山,国统区大面积沦陷,因此我党在沦陷区大搞根据地,44年-45年一年时间,我军的人数从50余万到100余万,直接翻倍。
user avatar

美陆战一师的先头部队在登陆瓜岛的时候,因为日军海军突袭,很多人的私人物品要么没有及时卸下船最后搞丢了,要么被日军击沉运载军舰直沉海底。

山姆大叔有钱,说丢了的私人物品算战损,大家填张登记表国家补偿你们。结果这帮刚上战场的大兵纷纷狮子大开口,说自己带来的劳力士江诗丹顿被鬼子打进海底了,大叔你可要认账。

山姆大叔看到这么多名表,自豪感油然而生说好小伙子们都是富家子弟却来赚这十五美元(记错了,大头兵只有一块五 )一天的军饷,必须赔偿。好在名表出售都有登记,山姆大叔按图索骥,发现这帮小伙子敲竹杠呢,劳力士在美国没卖过那么多表,零头都没有。

但为了士气起见,没戳破。直到陆战一师整建制撤回澳大利亚修整,才一人发张告知单:“经调查没有如此多的名表供应我国,名表相关战损一律不予补偿”。陆战一师那些人傻眼了,痛骂华盛顿的海军部不是个东西。

以上就是陆战一师意图敲国家竹杠却被山姆大叔戳破的故事。

—————分割线—————

二战歪门邪道的故事太多了,光瓜岛就一大堆。

有美军团指挥部参谋在地图上乱弹琴,让某个营无需后撤的情况下后撤。前线营长一个电话打到团部:你们他娘的敢不敢来前线看一眼再下命令,前线离你们只有两公里!不去,最后日军突围而出。

有迫击炮排训练一个基数全打在步兵连队阵地附近,幸好水平够臭,没人死伤,步兵连队高声骂娘。

有航母上的飞行员麦克分配到瓜岛亨德森机场作战,飞机天天换,有一次居然分配了一架没电罗经(没这玩意海上极大概率无法返航)的飞机给他,麦克当场罢工。

user avatar

以前看到过一张照片,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起参观一座雕像,雕像是拿破仑的妹妹模仿森林女神盘腿坐在地上。

希特勒看着女神的脸,惊讶地张开了嘴,他被女神的美丽所吸引;墨索里尼也被女神的美丽所吸引——他的目光方向是女神的胸~```

user avatar

提一个虽然发生在二战之前,但还是能与二战联系起来的例子:1938年,日本和苏联在张鼓峰打了一仗,这一仗苏联打的不如后来的诺门坎那么好,因为这个地方靠近朝鲜,有利于日本的后勤而不利于苏联。

而且当时的气候也很不利于苏联:由于天降大雨,珲春河河水暴涨,中断了苏联的陆上交通线,苏联的后勤物资就更难运上去了。

不过苏联人脑袋很灵光,既然路上走不通,我们就走海上运输,苏联的太平洋舰队便承担起了海上运输的重任。

与之相反,日本人貌似根本没考虑过苏联可能会从海上进行运输,原因很简单:日本可是当时的第三大海军强国,苏联的海军不但实力弱小,而且大多数还位于欧洲。1938年的太平洋舰队嘛,日本海军一根小拇指就能压死他。苏联脑子轴了才会从海路运输物资。

而且在当时的作战地域附近,就有一支日本海军的小舰队,有1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和15艘炮艇,这对于当时的太平洋舰队来说,已经是重大威胁了,更别说日本海军的大部队还可能会出动。

然而让日本陆军大跌眼镜的事发生了:第一:苏联人还真的胆大包天,硬是从海路运输物资。二是日本海军居然全程看戏,眼神防守,根本没有采取措施切断苏联的海上运输线!

在得到海军的物资补充后,苏联很快转变了初期的不利局势,开始反攻了:

估计日本陆军在苏军反攻的时候,心里是把海军从上到下都好好问候了一遍的。至于日本海军在张鼓峰作战期间为什么会选择看戏,现在还是一个难解之谜。

user avatar

列太太的最后一个战果是陆军马鹿

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布干维尔岛战役中,登陆的美军原本是要将驻扎在这里的日军清除干净。但是后来在强大的海空优势的支持下,美军采用蛙跳战术,布干维尔岛的战略价值大幅降低。




机缘巧合之下,岛上的双方都失去了与对方死战到底的动力,因为日军知道自己打不赢,而美军不再需要控制整个岛屿。双方进入了共存状态,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搞笑的事情。



例如一个老兵还记得,在美国第37步兵师的防区,在连级棒球比赛中


“有人注意到一个日本兵穿着破破烂烂的裤子从丛林的阴影中径直来到球场边观看比赛......之后几场比赛他都来了,很快就跟一个普通球迷一样......37师的大兵们想,‘他也不是那么坏吧’;不知怎地,他还为37师的球队加油,对球队的打带跑战术很首肯,就好像是主场球迷一样!”



而另一件事更为有意思,一个日军士兵偷偷溜进美军营地看电影。有一次在放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拷贝时,出现了日军击沉“列克星敦”号航母的镜头,这名逃票的观众就暴露了:


“突然人群中有人喊 ‘板载!板载!’声音是从长凳边上一棵大树上面传来的......在看到自己的海军同袍把敌人的战舰送入海底时,爱国主义让他忘掉了一切......很快他就被从树上拉了下来,成为‘列克星敦’号最后一个战果。”

user avatar

日本人给新四军交“抗日捐”


浙东纵队海防大队驻地在慈溪县靠海边的古窑浦,西南面是浙东沿海最大的盐场——庵东盐场。

盐场被日寇占领后,因为我们缺乏重武器,攻坚很难,于是新四军的海防大队就拦截日军运盐的船,第一次还麻烦一些,但是拦截以后,按船登记,给每名船工发猪肉1斤、白酒1斤、大洋3元,以资鼓励。后来只要海防大队战船上旗语一摇,盐船就跟着走了。

当时日军在庵东的盐务管理处主任小林请求驻镇海的日伪海军派汽艇报复。结果被埋伏,挨了一顿打,一艘木质的汽艇失去动力,最后另一艘拖着受伤汽艇跑了,说白了新四军还是缺乏攻坚的重武器。但是也让日军不敢硬碰硬了。

此后,日军采用武装押运、汽艇护航的方式运盐。我海防大队战船也改变战法,进行拦腰出击,后面的运盐船队见我战船出现,船老大就减速航行,继而跟随我战船而去。敌人无可奈何,小林被迫派代表找我方谈判,交纳了抗日捐300万元。

后来,小林让伪中央警卫团武装押运护送,又更换了运盐的线路,加上这条线路离浙东根据地太远,海防大队停止了截击,交给新四军的陆地部队想办法去收“抗日捐”了·····

user avatar

1945年6月7日,美军的USS Raldoph“兰道夫”号埃塞克斯级航母作为TF58.3的一员,正在菲律宾外海接受弹药补给,这天各方形势都很平静。

虽然那段时期的神风攻击很凶,但日方撞的越来越不准了,而且自从5月15日米切尔将军把此航母作为旗舰后,虽然将军已经在5月27日回后方歇着了,但神秘的光环过了十天还没消失——兰道夫号在5.15以后就再没被任何神风飞机作为目标选中

突然2架不属于美国海军的飞机俯冲着飞来,似乎要从甲板上空贴着飞过去,其中一架果然撞上了前甲板,造成13人阵亡,2架甲板上飞机被毁。船员们心情倒不是很差:本舰正在补给弹药,如果刚才的撞击把弹药引爆了(这可能性不小),那就是惊天动地的大爆炸,比富兰克林号伤亡一千多人,邦克山被神风伤亡数百人都可能更严重,说不定船都没了,那也会是USN太平洋战争中最凄惨的战损之一。看来神秘的光环还是没消失啊。

当然,部分人员心中因此充满了对敌人的刻骨仇恨——TF58.3的司令是以官场上“人精”著称的弗雷德里克谢尔曼将军,此人没说什么,但和他同姓(没啥关系,就是同姓)的另一个福雷斯特•谢尔曼将军作为尼米兹司令的作战参谋,下达了“今后海军遇见这样的飞机一律直接击落”的命令


这两架飞机不属于美国海军,因为它们是美国陆军航空兵的两架P38,那天本来是想炫技的。

随后作战参谋的此命令被尼米兹秒撤回。

user avatar

既然提到二战中的沙雕历史,就不得不说说二战中的沙雕国家:意大利!

搞笑镜头1:首先出场的是巴尔博元帅,这个人被称为“意大利空军之父”, 意大利法西斯核心头目之一。

这个倒霉蛋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事件是坐飞机被意大利人打下来了,你没看错,他被自己人误伤了,不!是误杀了,他是二战中被误击丧命的意大利的最高将领。他是被自己的装甲巡洋舰上的高射炮打下来的。当时,他正乘坐飞机经过托卜鲁克上空,被打下来后,额......当场身亡。

当时,英国人天天去托卜鲁克轰炸,英国的飞机刚走,倒霉的巴尔博元帅乘坐的飞机就飞来了。飞机飞得很低,也没有识别标志,于是,高射炮手就开火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搞笑镜头2:自己无能,敌人都看不起。阿拉曼战役,对战双方打得很激烈。德国的队友意大利人的表现怎么样呢?这场战役以英国的胜利结束,英国首相丘吉尔给英军司令打电话,问战场的情况如何?他问我们俘虏了意大利人了吗?

英军司令的回答估计能让丘吉尔笑一年:人太多了,数不过来,如果把意大利的战俘放一起,那么军官能占5英亩的面积,而士兵能占200英亩的面积。

这还不是最搞笑的,由于意大利战俘太多,英国人根本没时间建战俘营,那怎么办?让意大利人自力更生,发给他们材料,你们自己建战俘营把自己关起来吧!嚯!这帮弟兄还挺听话!

搞笑镜头3:其实,北非的意大利兵的水平只是达到了意大利兵的平均水平。德国进攻苏联后,意大利非得掺乎下,给盟友德国帮个“忙”。德国估计也不了解这位盟友的水平,行!跟着我去打斯大林格勒吧。表现得怎么样?估计希特勒要吐血了。意大利防区成了苏军的突破口,不到一天被打开了一条27公里宽的缺口。意大利兵打仗不怎么样,但是逃跑很在行。这可苦了德军了,你跑倒是告诉德军一声呀,德军德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在苏军面前,三十三德军被围歼......

严肃的英国人有时还是挺幽默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说:“万幸,意大利成了德国的盟友,而不是我们的!”

user avatar

诺曼底登陆中第一批被俘虏的居然是朝鲜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国防军在苏联少数民族中招募了大量志愿兵组建“东方军团”,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一位朝鲜裔军人,杨景锺。同时,他也是韩国电影《登陆之日》中主人公的原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曾经服役于大日本帝国陆军、苏联红军以及德意志国防军。然而,其事迹是否真实还存在着一些争议。

韩国团队根据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的照片,发现有韩国战俘成为防守的德军,后来被盟军俘虏的照片。由导演姜帝圭和演员张东健拍了这部《登陆之日》,叙述了平民在大历史洪流中的悲哀与无奈。

主人公原型于 1920 年生于日治时期的朝鲜,1938 年,18 岁的杨景锺被大日本帝国陆军征召,编入在满州国的日本关东军。诺门罕战役时,被苏联红军所俘虏,并送往古拉格进行劳改。

由于苏联与纳粹德国爆发战争而急需动员投入战事,在人力短缺下,1942 年,他与其他几千名古拉格的囚犯被强迫加入苏联红军,并被投入东部战线的战场。

1943 年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时,他在乌克兰被德意志国防军所俘虏,而后被强迫加入德意志国防军,送往当时由德意志国防军所占领的法国占领区,编入了当时主要由苏联战俘组成的东方营。

东方营的营区位于诺曼底地区的科唐坦半岛。1944 年 6 月诺曼底登陆,联军占领法国北方后,杨景锺被美国空降部队所补获。美军起初以为他是身穿德军制服的日本人,并将他送往英国的战俘营。

当时美军第 101 空降师隶属的 506 空降步兵团中尉罗伯特 · 鲍勃 · 布鲁尔报导了他的部队在犹他海滩登陆后,俘虏到四个身穿德军制服的亚洲人,一开始没有人能够跟他们沟通。随后杨景锺被送往英国的战俘营。二战结束后,他获释并定居美国伊利诺伊州,直到 1992 年过世。

如杨景锺一样命运的这些朝鲜籍士兵从 1938 年最早被日军招募,在 1939 年日苏诺门罕战役被苏联俘虏。日苏停火后日本战俘被遣返,苏联扣留这些朝鲜籍士兵,因为苏联认为他们并不算“战俘”。

后来这些朝鲜士兵加入苏联红军,1941 年德国进攻苏联,这些士兵又被德军俘虏迫加入德军,1943 年被编入德军“东方营”派到诺曼底驻防,1944 年诺曼底登陆被盟军俘虏。

从 1938 年到 1944 年,漫长的六年战争,很难想像这些朝鲜士兵,在青春华茂的岁月中,就这样从日军、苏联红军、德国国防军、到最后被美军俘虏,在历史的洪流中,平凡的朝鲜士兵就这样飘荡过来、飘移过去,经历许久才能回家。

其实,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战争的初期,德国俘虏了大批的苏军官兵。起初纳粹根本没有考虑过将这些“劣等民族”编入德军。但 1941 年冬季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惨败,预示着纳粹“闪电战”的破灭,第三帝国的“东方政策”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1942 年 1 月,德国国防军开始计划在苏联少数民族中招募志愿兵组建“东方军团”,这获得了希特勒的首肯。不久大批“东方部队”陆续组建了起来。图为莫斯科城下的战役。

但德军对“东方军团”并不放心,担心这些部队会在作战时反戈一击,于是把他们以营为单位分散安插到德军各个部队中去,因此纳粹高层也将这些部队统称为“东方营”。

盟军在 1944 年 6 月 6 日诺曼底登陆前,担任海岸防御任务的德国国防军第 243 岸防师和第 709 岸防师配属了数个“东方营”。

暂且不论“东方营”战斗热情是否高涨,但他们的战斗经验明显不足,同时由于“东方营”还负责构筑海岸防御工事,几个月高强度劳作下来,“东方营”士兵的体力下降了不少。

根据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 · 安布罗斯的著作《D-day》描述,最先在诺曼底登陆中被盟军俘虏的是 2 名朝鲜籍德军士兵。不久在诺曼底战场上被俘的朝鲜籍士兵达到了 20 多人,美军对他们进行了专门审讯。

原来,这些朝鲜人最先被日军招募,在 1939 年爆发的日苏诺门罕战役中又被苏军俘虏。当年日苏双方停火后,大多数的日本战俘都被遣返,但苏军扣留了朝鲜人,因为苏军认为他们并不属于“战俘”。

后来这些朝鲜人加入了苏联红军,1941 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们随大部队开赴前线。之后他们又和其他众多的苏联红军官兵一道被德军俘虏。

因为忍受不了德军战俘营里异常恶劣的环境,他们又被迫参加了德军,1943 年作为“东方营”的士兵被派往诺曼底驻防,直至被盟军俘虏。

二战结束后,这些德军中的杂牌部队命运各不相同。“印度军团”成员被送回印度接受审判,而“东方营”官兵基本上都被移交给苏联,他们大多被送到各个监狱接受改造。

转自网易历史 手机没有嫖图。

最后一句话“在谁手底下吃饭不是吃饭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