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2年3月爆发的上海疫情,让你的生活有压力吗?

回答
说实话,2022年3月那场上海疫情爆发的时候,我的生活确实承受了不小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自由的丧失。之前,上海给我的印象是繁华、便利、充满活力,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疫情突然来了,封控措施一出,我一下子就被“困”在了家里。第一次面对这么长时间、这么彻底的居家隔离,我感觉整个人都被按下了暂停键。

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和人打交道,需要实地考察,需要面对面的沟通。疫情初期,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困难重重。原本计划好的出差取消了,原定的客户拜访也只能改为线上。虽然大家都在努力适应远程办公,但很多工作细节上的问题,沟通上的障碍,效率的下降,都让我倍感煎熬。尤其是一些需要现场处理的突发状况,根本无法通过屏幕解决,那种无力感非常强烈。我常常需要熬夜处理各种线上会议和邮件,感觉自己的精力被无限拉长,却又觉得收效甚微。

生活上,压力的来源更是五味杂陈。最开始是物资的紧缺。我们小区因为是“中风险地区”,买菜变得异常困难。抢菜变成了一场数字游戏,每次放菜都要准时蹲守在手机屏幕前,但即便如此,也常常秒空。后来小区实行了团购,虽然稍微好些,但价格也比平时贵了不少,而且菜品选择也有限。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团购,去研究哪些蔬菜可以放久一点,去算计怎么才能把有限的食物分配好。这段时间,我学会了如何最大化利用每一片菜叶,如何把简单的食材做出花样来。这听起来有点像在“生存”,而不是在“生活”。

心理上的压力同样巨大。长时间的居家,与外界的隔绝,让我感到焦虑和不安。我非常担心家人的健康,也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感染。每天打开手机,看到不断增长的确诊数字,听到楼下偶尔传来的救护车的声音,都会让我心头一紧。那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感,很难用言语形容。我开始频繁地刷新闻,关注疫情的最新动态,这反而加剧了我的焦虑。我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丝难以挥去的阴影。

此外,家庭内部的压力也随之而来。我和家人长时间在同一个空间里,生活习惯的摩擦,对彼此的关心和担忧,有时也会变成一种负担。比如,谁负责洗碗,谁负责消毒,谁应该负责采购,这些日常的琐事,在特殊时期都会被放大。我需要同时扮演好工作者、家庭成员、甚至是一个临时的“生活管家”的角色,这让我感到筋疲力尽。

总的来说,那段时间的生活,就像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一边努力维系着工作的运转,一边小心翼翼地安排着日常的点滴,同时还要对抗着内心的不安和外界的未知。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看似平常的生活是多么的可贵,自由又是多么的奢侈。那种压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消耗和对未来的迷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自己的情况,坐标徐汇区枫林路街道:

上海土著夫妻,有房贷 月还2w,有足够的存款 至少能支撑2-3年不成问题

老公本来就是远程办公(国内分公司在2020已经撤了 他直属于海外总部),收入不影响

对他来说 唯一的影响是,原本每周六和他的老伙伴们去踢球钓鱼 目前已经停了3周

我是需要面谈客户的销售 底薪+提成,目前在家办公2周,自己效率起不来 客户都担心疫情 意愿也不高,预计3和4月的收入一定是大受影响的,但因为有存款 所以心情还行(心情不好的因素更多来自:基金跌了 在家胖了)

暂未接到公司通知要降低底薪,我是元老员工 而且topsales,我猜老板应该不至于要扣我底薪?本来销售底薪也不高 硬扣也没多少 还伤感情

但老板之前就有裁人心思,可能后续会把不出单的销售和其他行政岗位裁几个?

关于疫情 小区3.16-18封了3天,后续一直可以正常出门买菜,线上抢不到 线下普遍涨价

贵的:四季豆25/斤,不大的基围虾90/斤,便宜的:大白菜4.5/斤,草莓23/斤,五花肉32/斤


2.我妈的情况,坐标黄浦区董家渡街道:

3/14就2+12了,街道刚开始有点混乱,很快找到了节奏 组织核酸都安排的很好,也能出门买菜

我妈60周岁,属于 比较老-有囤积症 家里物资丰富,但又不特别老-还会用手机 黄浦区人口少竞争少 还能抢到线上菜,有退休工资 有存款,所以立于不败之巅 毫无压力


3.公婆的情况,坐标徐汇区长桥街道:

长桥属于疫情严重的区域,截止3/26已经出现同楼栋里有密接,整栋楼封了

公婆70周岁,不会线上抢菜,刚刚化疗完 也有其他基础疾病

有退休工资 经济上压力算是没有,但是有非常大的精神压力,怕菜不够 怕后续不能出门看病,我们3.23去送过一次大约7-8天菜和药品


4.朋友A,坐标浦东周浦 汇腾街道:

属于上海土著里面算比较穷的 工薪小夫妻,男开滴滴月入8000 女行政刚刚辞职,大约手里有存款几万块,无孩 自有住房 无房租无房贷

目前小区没封,担心疫情所以男暂停开滴滴 等于这半个多月家里是无收入的,吃手里存款 也可以稍微啃啃老,支撑半年没问题

A自己说 打算就是等疫情好些了再重新投简历找工作即可

年纪比较小,对资产 债务都没太多认知,还在“手里有钱就叫外卖 手里没钱就回爸妈家吃饭”的节奏,所以可能没感觉到有压力 更多的是能在家打游戏的快乐


4.朋友B,坐标浦东三林 具体街道不知道:

东北小夫妻,男房产中介无底薪 女行政人事月入6000,去年结婚 为了结婚“面子”摆酒目前欠了15w左右(15她自己说的 具体真实金额不知道),租房大约3000多

男业绩不算特别好 入行年份不久 还没积累起来

目前小区已经封了10多天,属于彻底入不敷出 且还有不小的债务要还,因为她说是结婚开销 所以我猜 都是消费贷和信用卡,相对利息会高些

目前B表示压力确实很大,有疫情后回老家的打算,开始有暴食症倾向


5.朋友C,坐标徐汇区长桥街道:

双体制内小夫妻,男建筑类事业单位 女有编制的中学艺术老师,工资到手都过w 其他的福利我不知道,无孩 自有住房无贷

毫无精神压力 心情非常好,不用上班 工资照发,夫妻在家比拼厨艺 比翼双飞,考虑怎么能把公积金用了 在商量要不要购买二套房


6.朋友D,坐标普陀区 具体街道不知道:

体制内辞职,去年开了个火锅杯麻辣烫的小店,面积不清楚 据他说 前期总投资约55w 还有包括租金在内的 每月的固定成本 近4w,不知道有没有包括员工工资

家里1娃 1不上班的老婆 1房无贷

小区封锁了所以没法出门 小店都靠他自己进货 管理外卖后台,所以没法营业

说对未来非常迷茫,非常后悔从体制内出来 虽然在体制内也是受气边缘人 但至少每天晚上能睡着觉

但他原话用的是“迷茫”这个词 而不是“压力”,目前还没有说打算停业关门 那我猜 手里应该是有存款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


7.不算朋友的E,坐标浦东联洋:

同行业认识 不算朋友 见过三四次,曾经开口问我借7位数的钱 不知道怎么想的能开这个口,后来听说各方面都借了不少钱总金额超8位数

2020-2021我们行业很好,这位同行自己开了个小公司 应该能赚不少钱,听说后来加了重杠杆 置换了房子去联洋,还投资了重庆房产

根据她买房的时间点 我猜目前属于 如果卖了就平进平出 不赚钱的状态,所以想继续扛着 到处借钱续命

这好像和本轮疫情没有太大的关系,属于自己玩脱了 杠杆加太重了,只是疫情来了影响到她这两个月的现金流 导致情况看上去更紧张了

朋友圈非常积极 每天平均至少发5条,包括 抢菜,线上业务不停,业务广告,陪孩子网课 各种内容,具体心理情绪不知道


-

最后说建议:

1】提高计划性 降低除了吃喝拉撒以外的开销

后续经济大环境不会再回到2003-2017那种宽松 钱多 高增长的节奏了,大家赚钱都很难,这样的时候更要想办法把钱存下来

2】提高警惕 注意骗局,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

人在自己经济紧张的时候 是很容易做出不理智 低于自己正常智商水平的判断的,就是俗称“穷人的决策” (因为顾不了长期利弊了 只能先顾眼前),要尽量努力保持理智 静下心思考 去做对长期有利的事情

-

开了个闹钟 1年之后会回来更新文中这些朋友的情况,如果有想了解的可以追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