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我可能遇见了假的外国人」的例子?

回答
当然,这里有一些“我可能遇见了假的外国人”的例子,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语言上的“过于”完美与“令人费解”的口音

例子一:中文溜到像母语者,但细节上却“漏风”。

场景描述: 小明在咖啡馆遇到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男子,对方中文说得异常流利,甚至比很多中国本地人都说得好。小明感到非常惊喜,于是热情地和他聊了起来。
“假”的迹象: 随着聊天深入,小明发现对方虽然词汇量惊人,表达也非常地道,但总是在一些非常细微的中国文化或社会现象上露出破绽。比如,当小明提到“集五福”时,对方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当聊到某个当红电视剧时,他会用一些听起来很“标准”的评价,但那种评价就像是从教科书里学来的,缺乏真情实感,更像是背诵好的台词。而且,他的口音,虽然听起来很“标准”,但某些字的咬字方式又会突然出现一些微小的偏差,让人觉得“怪怪的”,不像是在某个国家自然生长起来的口音,反而像是一种刻意模仿的结果。
更详细的“假”: 对方可能会主动回避一些深入的个人经历,例如关于他童年在中国的生活,或者他在中国最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小明问他:“你小时候在中国哪个城市长大啊?你最喜欢吃什么中国菜?” 他可能会含糊其辞,或者说一些非常笼统的答案,比如“我从小在中国长大,什么都爱吃”。这种回避和笼统的回答,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有过在中国扎根的成长经历。
可能的真实原因: 对方可能确实是外国人,但他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并且接受了非常专业的中文培训,甚至可能是一名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对语言本身的研究非常深入,但对中国社会生活细节的体验并不深。也可能对方是在网上学了大量中文素材,然后进行模仿,但缺乏真实的语境体验。

例子二:口音“浓重”到夸张,但语言逻辑却完全正常。

场景描述: 小红在某个街头遇到了一个自称来自西欧某个小国家的外国游客。他的中文带着非常浓重的“卷舌音”和一些奇怪的语调,听起来非常夸张,似乎是在刻意模仿大家对某种口音的刻板印象。
“假”的迹象: 虽然他的口音非常“出戏”,但当他开始描述他的旅行计划或者表达自己的需求时,语言逻辑却异常清晰,句子结构也非常完整,几乎听不到任何语法错误。比如,他会说:“哎呀,我想要去那个地方,那个,呃,长城,对不对? 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去,你可以告诉我怎么坐地铁吗?” 这种口音上的夸张与语言能力上的完美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
更详细的“假”: 这种“假”还可能体现在他的一些“行为模式”上。他可能会过于热情地表现自己的“笨拙”,不断地重复“我中文不好,请见谅”,同时又准确地使用一些复杂的词汇或短语,让别人觉得他是在“演”。
可能的真实原因: 对方可能就是中文水平很高,但刻意用一种带有明显口音的方式来与人交流,可能是为了显得更“接地气”,也可能是他认为这样能让中国人更容易理解他。但如果这种口音的“风格”非常统一且与他表达的逻辑不符,就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2. 文化理解上的“断层”与“刻板印象”的运用

例子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且信息来源模糊。

场景描述: 小李在一次社交活动中认识了一位自称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的外国朋友。这位朋友对中国历史、哲学如数家珍,但当小李提到一些近期的文化现象或者民间习俗时,对方却表现得一无所知,或者引用一些非常陈旧、已经被广泛讨论过的观点。
“假”的迹象: 对方可能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孔子的思想,但当小李问他如何看待中国年轻人对“国潮”的追捧时,他却无法给出任何有深度的见解,只是简单地评论说“这可能是因为你们对传统文化的怀念”。更奇怪的是,当小李追问他这些知识的来源时,他可能会闪烁其词,或者提到一些非常模糊的书籍或网站,让人感觉他的知识体系构建得并不扎实。
更详细的“假”: 他可能会过于依赖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来解释一切。例如,当提到中国的家庭关系时,他可能会立即套用“父权制”、“孝道”等概念,而忽略了现代中国家庭模式的多样性。或者,在谈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时,他可能会反复强调“中国人喜欢挤地铁”、“中国人喜欢吃饺子”等非常简单化的概括,而无法深入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社会原因或个体差异。
可能的真实原因: 对方可能是对中国文化有一定兴趣,但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比较单一或片面,比如只看了几部老电影或读了几本翻译过来的书籍,对中国社会的真实发展和变迁了解不多。

例子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存在偏差,且逻辑不自洽。

场景描述: 小王在一次与一位外国人的交流中,发现对方在谈论西方文化时,也存在一些奇怪的“断层”。比如,当对方谈到“西方的自由精神”时,他会强调个人主义至上,但同时又非常推崇某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或者在谈论“西方的民主制度”时,他会说一些听起来很“美国中心主义”的论调,但又对其他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一无所知。
“假”的迹象: 这种“假”体现在他对自己文化背景的解读也像是在“演戏”,而不是真诚的分享。他可能会过于强调某种“西方人”的统一特质,而忽略了西方文化内部的巨大差异性。如果他自称来自某个国家,但对那个国家的历史事件、社会习俗却一知半解,甚至给出一些与事实相悖的描述,那么就更值得怀疑了。
更详细的“假”: 对方可能会在交流中不断地“扮演”某种特定的“外国人”角色,比如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到不可自拔的外国人”,或者一个“对中国社会感到非常不解的西方人”。这种表演的痕迹太重,反而让人觉得他不是一个真实的个体。
可能的真实原因: 对方可能是在学习中文,并且为了更好地与中国人交流,刻意塑造了一个自己认为中国人“喜欢”的外国人形象。或者他本身就是通过网络或其他非直接渠道了解中国,然后在与中国人交流时,也用同样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和他的文化,从而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3. 行为举止的“不协调”与“不自然”

例子五:过于主动地“秀中文”,但行为模式像在“完成任务”。

场景描述: 小赵在街头问路时,遇到一位自称来自美国的老外。对方非常热情地用中文回答,并且主动和他攀谈起来。但整个过程,对方的眼神可能飘忽不定,或者不时查看手机,给人一种心不在焉的感觉。
“假”的迹象: 他可能会频繁地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但语境却用得不太恰当,听起来很生硬。更关键的是,他的目光交流和肢体语言可能与他口头表达的热情完全不符。比如,他一边热情地说“很高兴认识你,我们可以做朋友吗?”,一边眼神却盯着远方,或者显得非常焦虑。
更详细的“假”: 对方可能会过于主动地推销自己是“某国人”,并强调自己对中国的喜爱,但当小赵提出一些更具体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会来中国?你对中国的哪个城市最感兴趣?”时,他却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或者回答得非常笼统、模糊。甚至,他可能会主动提出要和你合影,然后立即发到社交媒体上,配上一些夸张的文字,显得像是在“打卡”。
可能的真实原因: 对方可能是在参加某种“跨文化交流项目”,需要完成一定的“社交任务”来证明自己融入了当地社会。也可能是在做某种调查问卷或者有其他目的,需要和中国人进行互动。

例子六:行为模式与他自称的国籍、职业特征不符。

场景描述: 小钱在国际交流活动中,遇到一位自称是某知名科技公司的工程师的外国朋友。但这位朋友在谈论科技时,却表现得非常外行,对行业基本概念都理解不清,甚至对一些大家都熟知的科技产品说不出所以然。
“假”的迹象: 如果对方自称来自一个以某种文化或习俗闻名的国家,但他的行为举止却完全没有体现出该国应有的文化特征,反而更像是在模仿大家对其他国家人的印象。例如,一个自称来自法国的人,却对咖啡文化、时尚潮流毫无兴趣,并且对法国的日常生活习惯一无所知。
更详细的“假”: 对方可能在细节上漏洞百出。比如,如果他自称是摄影师,但他拿手机的姿势、对光线的理解都非常业余,与专业摄影师的习惯完全不同。或者他可能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用的图片都是网上下载的,并且无法说清楚创作的背景和灵感。
可能的真实原因: 对方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游客,为了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关注或便利,夸大了自己的身份或背景。也可能是在进行某种“身份扮演”,比如在网络游戏或社交平台中塑造一个特定的虚拟身份。

4. 动机与目的的“不清晰”与“过于功利”

例子七:主动搭讪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推销”或“诈骗”的目的。

场景描述: 小孙在旅游景点遇到一个非常热情的外国女性,她主动上前询问小孙是否需要帮助,然后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在中国旅行的经历,并“不经意地”提到自己遇到了一个小麻烦,需要一些金钱帮助才能继续旅程。
“假”的迹象: 这种“假”往往体现在其目的性上。对方可能一开始表现得非常友善和真诚,但随着交流深入,会逐渐暴露出其“功利”的一面。比如,他们可能会非常主动地邀请你去某个地方消费,或者向你推销某些产品,甚至在你拒绝后变得态度冷淡或出现威胁。
更详细的“假”: 对方可能会构建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试图博取你的同情,但这个故事的细节可能经不起推敲。或者,当你说你没有钱或无法帮助时,对方的态度会迅速转变,甚至会让你感到被“套路”了。
可能的真实原因: 这类情况通常是遇到了骗子或乞讨者,他们利用了人们的同情心或对外国人的好奇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子八:与你接触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某种“信息”或“资源”。

场景描述: 小吴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认识了一位自称是市场调研人员的外国人。他非常热情地向小吴询问关于中国市场的最新趋势、消费者偏好等信息,并且承诺会分享一些研究报告。但实际上,他只是想利用你的信息来为自己的公司牟利。
“假”的迹象: 对方可能表现得非常“专业”和“有礼貌”,但其提问的方向和内容都高度集中在你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或公司资源上。他们可能会对你的个人生活、情感经历毫不关心,而只会围绕工作和行业进行提问。
更详细的“假”: 对方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让你提供公司的内部资料,或者邀请你参加一些秘密的“商务洽谈”。当你想进一步了解对方的背景时,他们可能会含糊其辞,或者提供一些虚假的联系方式。
可能的真实原因: 对方可能是竞争对手派来的“商业间谍”,或者是为了获取你的个人信息来做其他不法之事。

总结一下,判断“遇见的外国人是否‘假’”的核心在于:

语言与行为的协调性: 口音、语法、表达习惯是否与对方的职业、背景、性格等信息相符。
文化理解的深度: 对自己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否流于表面,是否依赖刻板印象。
逻辑的自洽性: 对方的言谈举止是否前后一致,是否有明显的逻辑漏洞。
动机的透明度: 对方与你接触的目的是否清晰,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目的。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绝大多数在中国的外国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非常真诚。但偶尔遇到一些“假”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和判断。遇到以上情况,保持警惕和理性,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并在必要时寻求帮助,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入学时候有次赶着上课,一路跑进电梯。

突然发现电梯里全都是金发碧眼的小哥哥小姐姐…

我????

我的“excuses me”刚说完,电梯旁边的小姐姐就问我

“您去几楼?”

我???

然后就听见电梯里一个小哥跟一个小哥说。

“嘿xx学校门口儿那火锅真不赖。”

“内谁谁吃了三盘儿肉…”

“可别说了,昨儿吃完今儿就勾子疼。”

我???

?????

说好的老外说中文都带口音呢??说好的在中国的留学生都不会说中文呢??说好的老外之间都是母语交流呢??

麻麻!!我真没见过这场面啊!!!

我甚至走到教室都没反应过来。

后来见的这种场面越来越多,慢慢也就习惯了。甚至有一次社团活动去吃火锅,还有一外国社友喊我

“嘿这儿有韭菜花儿…”

(天津人吃火锅蘸料一般是芝麻酱,韭菜花,红腐乳汤,香菜,可以加一点点辣椒油…所以我每次吃火锅都会先找韭菜花)

(此人说过最打击我的一句话就是“你还是说中文吧”)

等后来文艺活动看见一老外穿着大褂背贯口的时候,我就已经非常淡定了。

后来我妈日常叨叨:你们学校老外不是特别多吗,上完学英语咋还退步了。

我只能对我妈说:不是我不努力,是学校那帮老外太努力了…


我发现有的朋友对“你还是说中文吧”这个故事感兴趣。

大一的时候我和这位老外都刚加入我们社团。有一次我们办活动,一起裁背景板。部长是我直系学姐,住一栋宿舍楼,给我交代完事儿就上课去了。

然后我在活动室面对着一个巨大的kt板,对着三个中国人,两个外国人,不知道该怎么交代了,……

我一开始也有点刻板印象,觉得外国留学生会不会说中文都不一定……然后就开始了“this ……this……that……yes,cut it”这种塑料英语。

最终一位老外终于忍不住了,

他跟我说

“你还是说中文吧……”

宝宝委屈QAQ

我要知道你会说中文,我用得着在这儿丢人现眼吗QAQ

更委屈了QAQ

user avatar

在俄罗斯的医院做体检

和几个中国的朋友一起排排队上楼梯时两个俄罗斯大哥正在从楼梯上往下走

其中一个大哥听到我们在说中文之后迅速眉飞色舞心中暗暗盘算向我们展示自己的毕生绝学只见他激动地憋红了脸突然对我们极其连贯地脱口而出一句:

“我是毛子”

user avatar

我觉得我可能怼不过他……







user avatar

一个学长,脱稿的即兴演讲噢。

加拿大人。不是混血,没有中国血统,也从来没在中国生活过。

BTW, 他真的是上大学之后才开始学中文的,还是选修。他专业是数学。

https://www.zhihu.com/video/941711897893097472
user avatar

大学时的一朋友。英国人,讲一口流利中文,京腔。知道的梗比我多,网络用语比我6。一次互怼,她说“你怎么这么ky”。 我???


经小婊贝同意爆照。dei就是她,一般人怼不过(。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个朝鲜客户,前几年已经回国。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来中国八年了,那时他大概四十五六岁吧,中文非常好,但是口音多少还是有的。在我们东北人听来,他的口音略微有点发“硬”。

他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装”。哈哈,其实我的意思是他喜欢装中国人。

我们做贸易的,天南海北的人接触的很多。这位朝鲜大哥遇到广东人他就装四川人,遇到四川人他装江苏人,遇到江苏人他装福建人,遇到福建人他装湖南人……就是打个比方啊,不一定是这套路,反正因为他口音有点“硬”,他就总喜欢装南方人,有时还根据角色微调自己的口音。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去青岛的一个服装厂,接待我们的副总是本地人。我们这位朝鲜影帝又开始装湖南人了……

可谁知道,服装厂副总的老婆是湖南人,还说他们是半个老乡,然后用湖南话跟我这客户说了什么。

我心想,这回露馅了吧,尴尬了吧,让你那么爱演!

可我吃惊的是,这大哥竟然接下去了,俩人来来回回说了十几句湖南话,我基本一句没听懂,他俩聊得还挺开心。

我赶紧插话,结束了他们的尬聊,强忍着不笑,差点憋出内伤。

心想,幸亏对面只是个湖南女婿,要是个真正湖南人,估计肯定露馅了。

后来我问我那朝鲜客户,他怎么会说湖南话,他回答“看《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学的。”

虽然我不信他只是看综艺学的,但语言天赋这东西,有时真是羡慕不来的啊!

user avatar

当时在罗马刚下飞机,我姐姐来接我,十几个小时没抽烟,想着我姐姐有打火机,找我姐姐借火就一路小跑。

刚到门口,我姐姐看见我了就和我打招呼,我看见我姐姐就冲上去,结果冲太快撞了一个人一下,就撞的挺疼的,我觉得他也挺疼的,就想着道歉,回头看见一个黑人壮汉。

当时刚下飞机没多久,也不知道语言系统还没有切回意大利语还是刚睡醒没反应过来。用中文说了句“实在是不好意思,撞疼了吧。”

壮汉看了我眼说“没事,不疼。你没事吧?”

我说“我也没事。”

然后我们俩就各自回头各走各的了

我当时还是没有反应过来,倒是我姐姐反应过来了,看着我说了句“你们俩真牛比。”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题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四川话10级的美国人:江喃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9021182006964224

作为四川人,全程笑出腹肌啊~

一个美国人为传承四川话操碎了心,哈哈哈哈~

江喃来自美国西雅图。

20年前,作为交换生的他来了就不想走的成都,

结果就真的没走脱。

吃火锅是江喃最喜欢的事情,

在成都安家立业后,结交了很多朋友,

和他合伙开火锅店、投资公司的,

都是地道的成都人,更是他的铁哥们儿,

他也练就了一口地道的成都话。

这个视频让你更了解喃哥:

第一次见会说抵拢倒拐的外国人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9042497187188736

能看出喃哥对成都是真爱啊,

希望像喃哥这样发自内心热爱中国文化,

并用行动回馈社会的老外能越来越多。


都看到这里了,顺便点个赞呗(#^.^#)


整理了一些个人成长的干货,

免费送给大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微信公号:海猫君(搜索:idea-ht),

回复【TED】,送你20个经典认知提升TED视频
回复【礼包】,送你PS+PPT学习礼包+精美模板
回复【加薪】,送你价值1299元升职加薪大礼包
回复【成长】,送你20本豆瓣高分个人成长电子书
回复【英语】,送你四六级助过必备资料包

关注我 @海猫君,让你少走弯路,拒绝庸碌。

user avatar

咦 这个问题到现在居然还没出现爱酱真是不科学。

https://www.zhihu.com/video/934914097363984384

现在普通话讲的越来越好了,不如以前呆萌..

啊好怀念当初上央视节目都能满嘴大碴子味的小爱酱

user avatar

几年前,全家一起去巴黎玩。一行人坐地铁,期间婆婆和舅妈两人路上聊起了某个亲戚的八卦,至于八卦的内容因为时间久远早就忘了。两人聊的正欢,旁边我儿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哭了起来,两人赶忙哄孩子。终于小朋友不哭了,这时候一直坐我们隔壁的一个黑人小姑娘(大概十八九二十岁左右),皱着眉头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急切的问道:后来呢?




看来八卦不分国度。

user avatar

站在老外的角度上回答一个吧。

大学的时候我财管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学霸,其中有一个喀什的大哥,我们都叫他木哥。

木哥可以强无敌地听懂英文演讲原声每一句话的每一个词。他还想学俄语,后来才改成了学西班牙语。

大二上商务英语课的时候,班里有三个欧盟的小伙伴,有法国、芬兰等等。他们听到木哥超流利的欧美发音英语,下课就去找他问了:

——嘿,哥们儿,你是欧洲来的吗?我是法国人,我旁边这个是芬兰人。

——(尴尬)我是中国人啊。

user avatar

既然大家都假装知道了,我发个微信截图大家在看一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考验眼力的时候到了。

正文在此___________

之前拍广告需要几个老外跑酷,于是找了一个老外年轻演员。有的时候我一着急就会说:把那个老外叫过来。

就有人把他叫过来,第二天熟了以后,他跑过来用汉语说:咱能不能不叫我老外?

我说:为啥?

他说:老外我觉得就是傻逼的意思。

我只好用我幼儿园水平的英语叫他的名字。

片子快结束的时候。

他又跑过来和我说:你还是叫我老外吧。

我说:怎么了。

他说:你把我的名字叫的好傻逼。



后来他跑去《战狼1》里演了一个重要的反派角色,你们猜是谁?

user avatar

刚来多伦多读语言的时候,

有一位project老师是白人老头,60多岁。


某一天下课,我朋友那天是他的课,我也不知道发生啥了。 反正朋友挺烦的

当时我俩站在内老师背后聊天

朋友来句:“吗的傻逼老师 ”

老头回过头来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你骂谁呢??”

吓得我朋友一激灵立马跑了…


后来才知道他跟她老婆在新疆无偿支教了7年,又用了5年时间在中国各贫困山村支教。


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也是刚回加拿大没多久。


之后有一次project课,每个小组想自己的命题。

我跟另外两个中国小哥一组,其中有一个小哥并不知道这老师会中文。

我们的命题是中国艺术,中途老头过来问我们知道哪些中国艺术家?

那位小哥以为他不懂… 来了句:“迪丽热巴!”


老头意味深长的看了他好一会…… 开口说:

“ 我还范冰冰呢!不要给我开玩笑!”

小哥一脸惶恐,我们都快笑疯了哈哈哈哈

我还范冰冰呢

user avatar

朋友大一在美邦做兼职。

一次来了个黑哥们儿,挑挑选选半天一脸不满意的表情,碍于语言障碍,老店员都不敢上前。店长一想咱这儿不是有个大学生吗?遂叫他去接待。

可我那朋友那会儿连四级都没过,英语也属于那种考试应付型,磕磕巴巴半天,只说了句:“What can i do for you?”

黑哥们儿一听,高兴坏了,叽哩哇啦一大堆,当时就把他听傻了。

沉默,灰常尴尬的沉默……

终于,黑哥们儿主动打破了尴尬的气氛!

“你是不是说不来英语哇?没得事,我们说四川话噻!”



后来才知道,人在成都生活好几年了,连憨包,靠(一声)杀棍这种四川地道土话都能应用自如。

黑哥们儿后来买了好几件衣服,很高兴的离开了,店长认为是我朋友的功劳,十分开心的夸奖了他,从此……




他们店再来歪果仁,店长都安排他来接待。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日本学长。他的中文好到我感觉不出他是外国人,再加上黄种人的脸,如果他对外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估计没人会发现他是外国人。


大四那年、去日本名古屋大学交换。那个时候我们交流生分组、每个组给配一个助教、旨在帮助我们这些初到异乡的学生、包括生活上和学习上。


当时下飞机之后接待我们的就是这位学长,当时刚一见面他就用很纯正的中文跟我们打招呼。我心想:“可能是我们这组人基本都是中国人吧、所以分派了一位会中文的助教。”也没以为他中文有多6。


后来聊天知道他叫望月雄介、曾经在中国人民大学(也就是人大)读的中文系博士,而且本科时候就来中国做过交换生、比我大一点点、我们都叫他学长。“原来是中文系毕业、怪不得中文这么好。”大家都对他的中文交口称赞。


到那里去交换的中国人,大家无不赞叹他的中文水平。但是这并说明不了什么、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学习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年头中文系的外国人汉语说的好的比比皆是。


关键问题来了。


我为什么说他中文好到让我认不出他是外国人呢?


第一件事,他的二、儿、而、耳等音发的特别标准。因为日本人受限于母语,很难发出“er”这个音。他的“er”这个音非常标准。而且说话带儿化音特别自然,有一种京腔的感觉(可能和他在人大读博士有关、染上了北京味儿)


第二件事,一次准备一个课的日语演讲稿。在我们的留学生教室里、我抓耳挠腮。他进来之后看到我紧紧皱起的眉头、

问:“怎么了、愁啥呢?”(注意“啥”这个字、很地道)

我:“哎、演讲呗、我口语不好啊、紧张的不行。”

望月:“嗨、我当啥事儿呢。(地道的不得了)这课水的一笔(水的一笔......我当时内心简直....)

我:“谁教的你这句话啊……“水的一笔”、你这知识面太广了....”

望月:“我同学都这么说。”

我:.......


另外一次是讨论无双系列

我:“我靠、就那关、根本完不成那个任务、你在这边杀完XX、骑赤兔也回不去、来不及的。”

望月:“你用内个啊、用内个天舞的技能、神速加满、能秒boss(我擦、“内个”、“秒”这些词.....实在...牛逼)”

我:“真的吗?”

望月:“是啊、那个技能巨tm屌”(巨、他、妈、屌、这四个字简直......)

我:“学长”

望月:“嗯?咋了?”

我:“我的日语什么时候能像你的中文一样屌......”

望月:.........


第三件事,我们去参观犬山城。

望月:“据说这个城是日本江户时候的儒学家荻生徂徕,根据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所启发而来的。”

我:“哦?这么厉害啊、你知道这个诗的内容吗?”

望月:“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好想去白帝城看看啊、那里是刘备托孤的地方吧、一代豪杰就陨落在此。”

我:....

“那个是三国演义里写的、三国志记载不知道一样不”

望月:“三国志记载、刘备死前曾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确实在此托孤、没问题的。”

我:.......



可能我要反思一下自己对祖国历史知识的认知水平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