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性别研究?

回答
性别研究领域涌现出许多改变我们认知方式的研究,它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社会规范,更深刻地揭示了性别如何塑造个体经验和权力结构。下面我将分享几项我认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性别研究,并尽量以一种生动且不失细节的方式呈现,力求摆脱生硬的AI语调。

1.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性别表演性”(Gender Performativity)理论:推翻性别本质论的基石

如果说有一项研究彻底动摇了我们对性别的根本理解,那一定是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性”。在此之前,我们倾向于认为性别是一种内在的、天生的属性,像生物学上的“性别”(sex)一样固定不变,与“社会性别”(gender)是紧密关联且似乎是自然衍生的。巴特勒却以其精妙的论证,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性别不是你是什么,而是你如何“做”。

她并不是说性别是一种角色扮演,像是我们在舞台上扮演一个虚构的角色。更准确地说,巴特勒认为,性别是持续不断地、在特定社会规范和期待的指引下,通过无数次的重复性行为、姿态、言语和身体实践而“建构”出来的。 这种建构是无意识的,我们从小就被社会“规训”着如何“像男人一样”或“像女人一样”行动,这些行动被不断重复,最终形成了一种看似自然而然的“性别身份”。

举个例子,想象一下孩子们的玩具。男孩通常被鼓励玩汽车、积木,被教导要坚强、不哭泣;女孩则被赋予娃娃、厨房玩具,被期望温柔、善于照顾。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互动,都在不断强化和再生产着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期待。当你穿上特定款式的衣服,当你用特定的语调说话,当你选择某些职业,甚至当你表达某种情绪时,你都在参与和确认着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性别表达。

巴特勒的关键论点在于,这种表演不是一个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被社会强制性的“实践”。“性别”是我们为了在社会中生存、被接受而不断复制的规范性行为模式。 这种理论的颠覆性在于,它打破了“性别是本质的”这一根本假设,认为性别并非先于社会规范而存在,而是社会规范作用于我们身体和行为的结果。 这也为理解跨性别者和性别多元化人群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因为他们正是通过对这些规范性表演的挑战和重塑,展现了性别的非固定性和流动性。

2. 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赛博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打破人与机器、自然与文化的界限

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宣言”是一篇充满诗意和颠覆性的文本,它模糊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二元对立:人与机器、自然与文化、男与女。在1985年那个信息技术刚刚起步的年代,哈拉维就预见了技术将如何深刻地重塑我们的身份认同,并以此来挑战父权制和压迫性的身份范畴。

她提出的“赛博格”(cyborg,电子机械人)形象,是一个打破界限的生物体,一个有机体与机器的混合体。 这个形象不是冰冷的、非人化的,反而是一种赋权的可能性。 为什么?因为赛博格不符合任何传统的、僵化的身份定义。它没有纯粹的有机性,也没有纯粹的机器性;它不是纯粹的“自然”造物,也不是纯粹的“文化”产物。

哈拉维认为,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生活的人,实际上已经越来越接近赛博格了。我们依赖技术,我们通过技术与世界互动,我们甚至通过技术来改造自己的身体(例如医疗技术、增强感官的设备)。她用赛博格来象征性地拆解那些限制我们的二元对立。

例如,“男性/女性” 的二元对立,在赛博格的形象中变得模糊。赛博格可以是任何性别的,或者超越性别。它不受生物性别的限制,也不受社会性别角色的束缚。她认为,女性主义可以通过拥抱赛博格的混合性和界限模糊性,来摆脱传统女性主义对“自然”女性身体和经验的依赖,转而利用技术和跨界性来建构新的解放策略。

哈拉维还批判了将“自然”视为女性、纯洁、原始而将“文化”视为男性、污秽、征服的这种陈旧观念。她认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总是通过文化和技术的滤镜。赛博格则是一种后自然、后文化的生物,它拥抱复杂性,拥抱不确定性,拥抱技术作为一种解放而非压迫的工具。

“赛博格宣言”的深刻之处在于,它鼓励我们思考身份的碎片化、流动性和跨界性。 在当今世界,我们通过社交媒体塑造形象,通过算法与信息互动,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早已不再是单一、封闭的。哈拉维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这种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并从中找到赋权和解放的可能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框架。

3. 金伯利·克伦肖(Kimberlé Crenshaw)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理论:看见被遮蔽的歧视叠加效应

金伯利·克伦肖的“交叉性”理论,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社会不公是如何叠加和交织的。在此之前,很多女权主义或种族主义的研究,往往会将性别和种族(或其他身份标识,如阶级、性取向等)视为孤立的议题来分析。但克伦肖指出,这种做法遗漏了关键的部分:当多种被压迫的身份标识叠加在一起时,其所遭遇的歧视是独特且加倍的,而不是简单的加总。

她创造“交叉性”这个词是为了解释,为什么在法律和社会实践中,黑人女性的经验常常被忽视。她们既不是纯粹的“女性”——因为她们的女性身份受到了种族歧视的严重影响,也不是纯粹的“黑人”——因为她们的黑人身份又被性别歧视所塑造。她们的经验,是男性黑人,以及白人女性的经验都无法完全涵盖的。

举个例子,设想一个由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构成的十字路口。一个黑人女性可能因为她的种族而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比白人女性更大的障碍,但同时,她的性别也意味着她在被招聘或晋升时,可能比一个黑人男性面临更少的(或不同的)机会。这种叠加效应,使得她们的困境更加复杂和隐蔽。

克伦肖的理论不仅是对种族和性别的分析,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分析框架,用来理解任何形式的身份叠加所带来的歧视和不公。 例如,一位性少数群体的残障人士,可能在社会中遭遇性取向歧视、残障歧视,以及这两者叠加所带来的更为独特的偏见和障碍。传统的社会运动,如果只聚焦于一个身份维度,就可能无法触及到这些“交叉”群体最核心的痛苦和需求。

“交叉性”理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提醒我们必须超越单一维度的分析,去看见和理解那些身份叠加所产生的复杂权力关系和系统性不公。 它倡导了一种更为包容和全面的社会正义观,迫使我们去关注那些处于边缘中的边缘,去听见那些最被压抑的声音。这一理论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法学、社会学等学术领域,更在推动更有效的社会运动和政策制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三项研究,在我看来,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挑战了我们对性别的固有认知,并为理解更复杂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们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火花,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上课的时候经常讲到性别研究,自己也去搜过一些,写过不少相关内容。看到这个问题就再去搜了一下。我专业的内容主要注重于性别差异,所以就写这方面的内容,不跨界强写真正意义上的性别研究gender study了。时间关系,暂时简略介绍下,有空再补充。由于是“令人印象深刻”,不可避免的这些研究时间会有些久远,引用次数才会多。如果是新研究的话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其影响力。因此对于有些内容,选择性地吸收有用的知识点就好。

关于心理疾病

研究很多,我以前写过

都说男女有别,就连在心理问题上也是如此

zhuanlan.zhihu.com/p/20

-------

关于广告

这个研究比较早,所以有些结果可能已经有点过时。(特地加粗,以防争论)

这个研究发现广告并没有准确的将男女真正如何表现的形态描绘出来,而是根据我们的社会认知来说服我们男性和女性是怎么样的,想要什么样,或者不应该怎么样。比如广告中,

男性只有在广告里设定的地位低于女性时,身高才会矮于这个女性。

女性的手一般都是轻触或者爱抚,很少有抓或者控制的动作。

当照片或者广告为指导性内容时,通常都是男性指导女性

当广告需要一个人坐或者躺在床上,这个人选通常都是女性或者孩子

女性在与男性近距离接触时通常会出现神情荡漾的情景

另外,作者还将女性的外貌与儿童的行为相联系。广告中女性通常会做类似于孩童的行为。

而且,在广告中,男性通常穿着正式,而女性则随意很多,当我们看到女性穿着正式或者不正式,商务或者运动,我们都会感觉这个女性是在扮演角色。

Goffman, Erving. "Gender advertisements." (1979).

----

关于领导力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回答在问题下面无法显示,当时写了半天结果发布出来发现问题下显示不出自己的回答心都碎了,做了半天无用功,知乎小管家说帮忙处理几天了也没见成果。。。。)

女性领导力天生比男性差吗?会不会是由「刻板印象」导致的吗? - 叶赌徒的回答

----

在人际关系中的攻击性(aggression)

通常,很多研究以及我们普遍观念上都认为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具有攻击性,但是这个研究调查了491个从3年级到6年级的孩子的总体攻击性(包括身体上,言语上),发现男孩和女孩在人际关系中的攻击性有明显差异,但是与我们通常认为的不同,女孩比男孩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另外,这个研究也指出这种带有攻击性的孩子更容易有人际关系危及,比如更容易被排斥以及有更高几率感到孤独,抑郁。关于这方面,有兴趣可以看看我专栏的相关系列。

儿时的受欢迎程度是不是影响我们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呢

zhuanlan.zhihu.com/p/20

Crick, N. R., & Grotpeter, J. K. (1995). Relational aggression, gender,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710-722.

-----


关于在经济决定中冒险行为 (risk-taking behaviour,虽然翻成危险行为很别扭,但是不知道更恰当的翻译方法。。)

这个研究发现在有关经济问题的决策中,即使不顾对于这个问题的熟悉程度,花费等因素,女性仍比男性更谨慎,不易进行冒险行为。并且这个研究还发现男性女性在经济决策上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对他们的最终决定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与我们一些刻板印象中的不同,女性有时比男性更善于一个有效的经济财产管理者。

Powell, M., & Ansic, D. (1997). Gender differences in risk behaviour in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8(6), 605-628.

----

对于新科技事物的使用和态度

这个研究花了5个月实验来研究一个公司里342个工作人员对于公司新引进的软件系统的使用程度。结果发现男性对于新科技的使用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这个事物的观念,即是否实用。而相反,女性则更取决于事物的易上手程度,虽然这个主观因素随着时间变长慢慢消退。这个结果非常的显著,即使是控制了收入,对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教育程度,职位等因素,结果仍然不变。

Venkatesh, V., & Morris, M. G. (2000). Why don't men ever stop to ask for directions? Gender, social influence, and their role in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usage behavior. MIS quarterly, 115-139.

----

对于工作的满意度

客观来说,女性的工作通常比男性差一些,但是女性却报告出对自己工作更高的满意度。这个研究就探究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结果发现当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处于相同的工作岗位时,按理来说两者应该报告出相同的对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女性的满意程度却更高。原因是女性对工作的期望比男性更低。

当然,研究也提到这种满意度的不同会在更年轻,更高教育,更专业以及更男性主导的工作领域中消失,因为在这些领域中,不论男女,对于工作的期待和目标都是相似的。

Clark, A. E. (1997). Job satisfaction and gender: why are women so happy at work?. Labour economics, 4(4), 341-372.


--

关于数学计算

这个研究对从1963年到1988年的100个关于男女数学表现程度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总的来说,女性的数学水平以极其微弱可以忽略不计的优势强于男性,并且女性在初,高中时的计算能力略微强于男性。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男女在这个时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当步入高等院校后,男性显示出更强一些的数学能力。不过总的来说,两性在数学计算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

Maccoby, E. E. (1990). Gender and relationships: A developmental accou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4), 513


----

关于个性

这个研究进行了4个元分析,对1958-1992年文学作品中的性别个性差异以及1940-1992年的常规个性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男性比女性有稍高一些的自信,以及更为武断。女性则比男性更外向,易信任他人,焦虑,尤其是更温和善良。不过在社会焦虑,冲动,有序性等方面并没有很大的两性差异。

Feingold, Alan . (1994).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16(3)429-456.

user avatar

灰姑娘情结:词向量解析文化作品中的性别偏见。研究者发现文化作品中女性的幸福感依赖于男性

The Cinderella Complex: Word Embeddings Quantify Gender Stereotypes in Movies and Books

作者用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方法量化了过去百年里创作出的一万多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中男女主的幸福感。作者发现发现文化作品中女性的幸福感依赖于男性。


前言:人类社会在过去几千年里一直是父系社会,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歧视自然也蔓延到了文化作品里。知名的例子包括了:

将貌美女性的死亡当做吸引点:美国文学巨匠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an Poe)有名言“貌美女性的死亡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话题“The death of a beautiful woman is, unquestionably, the most poetical topic in the world“。有不少文学和艺术创作在浪漫化年轻女性的死亡。比如奥菲莉亚的尸体就成了名画

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和奖励:007系列电影标准结局就是007战胜坏人,和美女滚床单。动作电影里95%的时候是女性需要男性拯救。冰雪奇缘是第一个脱离了王子救美人这一俗套情节的迪士尼童话故事。

Femme Fatale(蛇蝎美人):妖魔化年轻貌美,吸引力强的女性。西方的文学巨著《奥德赛》的蛇蝎美人就包括了Siren(塞壬海妖),Circe(瑟曦),Calypso(卡利普索)。其中瑟曦在2700年后的文学作品《冰与火之歌》中继续充当蛇蝎美人。妖怪形象有古希腊的塞壬海妖,日本的雪女,中国的女鬼,狐狸精,近代有蛇蝎美人这一形象。

这是当时我上的女权写作课Dead and Deadly Women: The Feminine Noir 的提纲。每周会阅读并解析不同媒介,不同时代的文化作品里的性别偏见。

我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塞壬海妖这一文化形象的普遍性。我就在想,我们怎么能脱离简单的举例子,个案分析,系统性证明文化作品里存在对女性的偏见?幸运的是,很快我就看到了王成军老师的这个研究。深入分析几本书来研究性别偏见是文学话题,而通过计算方法分析几千部不同媒介的文化作品来分析性别偏见就是一个社会科学话题了。

研究简介:

在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中,灰姑娘美丽善良却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只能靠王子的拯救。文化产品的创造经常在无形之中强化社会固有偏见。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分析1,327部小说,6,657部电影大纲和1,109部电影剧本,证明了文化创作在以一种不易察觉但是强有力的方式来加深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正文

一,故事的形状:情感弧线的量化

1946年,约瑟夫坎贝尔出版了一本书叫《千面英雄》。作者发现欧西里斯,普罗米修斯,释迦摩尼,莫斯,默罕默德,耶稣的故事具有相同的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主角经历过相似的挑战和成长,故事的情感弧线是一样的。他管这样一个故事叫做一个英雄的旅途“the hero’s Journey”

星球大战三部曲的主人公卢克天行者,也有这样的一个旅程。卢卡斯也承认他的创作正是受到千面英雄启发的。仔细想一下孙悟空的故事也有这样的情感弧线。我们绘制一下故事的情感弧线。X轴是时间,Y轴是情感(Y为正就是正面情感,Y为负就是负面情感)。那么我们会得到如下的图:



哥大的社会计算研究者Peter Dodds通过分析1300本小说后发现一共有六种故事/情感弧线。分别是:屌丝逆袭(上升),悲剧(下降),重生(下降-上升),伊卡洛斯(上升-下降),灰姑娘(上升-下降-上升),俄狄浦斯(下降-上升-下降)

二,研究方法:男女主共同出现时幸福值的变化来量化性别偏见

研究者用计算机化的框架分析故事,用词嵌入技术替代情感词典。作者先构建一个情绪轴,之后用计算余弦相似性来得到每一个词的情感得分。这样可以计算每个句子的“幸福指数”。在灰姑娘的股市里,灰姑娘一开始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幸福的。然而,母亲离世,继母和两个女儿走进了她的生活。随后父亲离世,而继母又虐待她。她的生活随之走到谷底。

她的生活在森林里第一次遇到王子时发生转变。在仙女的帮助下,灰姑娘在舞会上又遇到了王子。这一刻他的幸福感到达了最高潮。被迫离开误会让她幸福指数暂时下降,但随后与王子的重逢又让她过上了幸福生活。

a中,整个灰姑娘的故事以垂直的方式呈现。绿色文本代表快乐,红色文本代表不快乐。橙色高光是灰姑娘,蓝色高光是王子。b.中,橙色是灰姑娘的幸福指数,蓝色是王子的幸福指数。相遇后女性角色的幸福感增长显著高于男性角色。

三,结论的泛用性:跨越媒介,跨越细分类别,跨越年代

作者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其他七千多个故事,七千个电影剧情摘要和一千个电影剧本,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跨媒介的文化作品,包括灰姑娘,简爱,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盗梦空间,神父,阿凡达都有这个结论。当男主角和女主角相遇时,女主角的幸福感增幅高于男性的幸福感增幅

当男女主共同出现时,女主幸福感增幅高于男主增幅。女主幸福感减幅也同样高于男主减幅,结论适用于所有媒介。

最后这两幅图最震撼。这个趋势横跨年代和不同媒介下的大部分细分类别。电影里唯二的例外是恐怖片和A片hhh

四十年前就有作者指出灰姑娘等童话故事在教育女孩子幸福感要依赖于男性而不是独立自主,而且还成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但直到最近十年,随着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我们才有了研究工具使得我们能系统性证明文化作品里普遍存在“女性幸福感依赖于男性”这一性别偏见。

我认为一个好的社会计算研究一般具备三点:

1。研究设计简单巧妙,能准确测量变量

2。数据好,所得结论泛用性高

3。研究本身有较高的意义

四,题外话:作者和发展前景

本文作者是南大传播学院王成军老师和他的团队。去年王老师是TechX社会计算入门课程的老师,我曾经参与一起设计课程内容。王老师很优秀,也一直致力于推广社会计算。他著有计算传播学入门一书。欢迎大家去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第谷读书会》

王成军老师个人主页chengjunwang.com/

我曾经私底下问过王老师,这个研究为啥没投给SCI一区(NHB,NC,PNAS)。他说当时是因为一作者是他的学生,需要发表期刊好找工作,就投给了Plos one。斯坦福有学者研究警察语言上区别对待白人和黑人的都能发PNAS,这个研究的方法更巧妙,结论非常漂亮,只发了plos one有些可惜。

清华计算机系的教授刘知远老师的组在整理中文文献库。未来我们应该能看到更多国内学者做的,偏文人方向的优秀的社会计算研究。我们技术和人才上并不占劣势,我们需要的是足够有想象力的研究。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我要讲的是一份没有太多理论气息的历史学研究。


工人运动中的性别关系是怎样的?Grace Millar的一份研究表明,工人自组织的工会救济可能通向一种更大的性别不平等。


1951年2月19日,新西兰,奥克兰,“新西兰水边工人工会”(New Zealand Waterside Workers Union,NZWWU )与雇主们的工资纠纷持续升级。工人们拒绝加班,作为回应,雇主们把工人们拒之门外。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人宣布声援水边工人的行动,罢工长达5个月之久。NZWWU的奥克兰分会成立了一个救济委员会,以满足会员们迫切的谋生需求。


1951年3月15日,在中央救济站工作的男子停止了工作,因为他们反对妇女在救济站的活动:他们认为妇女们无法完成所需的工作(如搬运一袋袋土豆等),并认为“为了团结起见”,她们最好不要参与救济站的工作。救济站的男性工人开了个会,投票排除了女性,最后执行委员会和各委员会负责人特别会议赞同了排除妇女的决定。


这种工作模式与通常把志愿者和福利工作者视为女性工作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事救济工作的男性、救济委员会和更广泛的工会组织最终一致认为,中央救济站的工作是男性的工作,妇女没有任何实质贡献。对这些男性来说,“男性化的工作文化”比“男性化的工作”更重要;他们宁愿做女性的工作也不愿和女性一起工作。


参与这场会议的人都知道,福利不仅体现了阶级关系,也体现了性别关系:领取福利和慈善被认为是女性的工作。国家发出的“家庭福利”是付给母亲的,向国家或私人福利机构申请额外援助的也都是女性。工会领袖决心不复制这样的关系,他们认为,必须将他们提供的工会救济与其他形式的福利区分开来:它应该是由男性向男性提供的(by men for men )。


领取工会救济与男性工人的“男子气概”无疑发生了冲突:他们通常不扮演这一角色。工会的通讯中有这样的告诫:“如果你需要帮助,不要让愚蠢的虚假的骄傲阻止你获得帮助。请立即与救济委员会联系。”口述者们也更愿意强调他们接受了来自同事的帮助,并竭力淡化救济委员会的影响。


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当男人把工资交给妻子时,他们的家庭责任就宣告结束了。救济委员会做出这样了一个关于“养家糊口”的模拟:男人把食物带回家,就像他们在争端发生前把工资带回家一样。但当男性扮演领取福利与评估家庭需要这一角色时,在女性看来,他们是不合格的:有的工人花了几天时间参与救济工作,但他们认为,“要把这些给更需要的人”,因而导致了自己的家庭陷入纠纷。救济委员会排除了女性,也就没有听取女性对家庭需要的评估,在男性彻底主导的看似“大公无私”的救济过程与结果中,工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得到了重申。


注释:

【1】原文后半部分详细记述了救济委员会的分配情况,包括救济的总量、分配的需求以及救济形式等。

【2】一些证据表明,妇女救助会以一种反映当时其他福利组织的方式运作;但女性更多仅仅扮演了一个“为儿童提供服务”的母亲的角色。


参考资料:Grace Millar, "'This is Not Charity': the Masculine Work of Strike Relief", History Workshop Journal, Volume 83, Issue 1, 1 April 2017, Pages 176–19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性别研究领域涌现出许多改变我们认知方式的研究,它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社会规范,更深刻地揭示了性别如何塑造个体经验和权力结构。下面我将分享几项我认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性别研究,并尽量以一种生动且不失细节的方式呈现,力求摆脱生硬的AI语调。1.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性别表演性”.............
  • 回答
    说到令人印象深刻的赛后采访,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些瞬间,球员们卸下比赛的重压,情绪真实地流露,话语直击人心。这些采访之所以经典,往往不是因为记者多么犀利或者提问多么刁钻,而是因为球员在那个特定时刻所展现出的脆弱、坚韧、激情或是深刻的思考,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记得有一次,是关于某位网球明星的.............
  • 回答
    写广告文案,最怕的就是“平淡”,就像嚼蜡一样,看完就忘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一定是那些你读完后,脑子里挥之不去,甚至会让你会心一笑,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的句子。我见过太多平铺直叙的,也见过一些真是绝了的。今天就来聊聊那些我印象深刻的,讲得深入一点,希望能让你也体会到文案的力量。1. Nike:.............
  • 回答
    足球世界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绿茵场上的激情碰撞、精妙配合,更在于那些振奋人心的口号,它们如同球队的灵魂,凝聚着球迷的信仰,激励着球员奋勇向前。这些口号或简短有力,或充满诗意,都承载着俱乐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愿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足球俱乐部口号,并深入探究它们背后的故事。1. .............
  • 回答
    说到令人印象深刻的 MV,我脑子里一下子就蹦出来好多,但要说最让我难忘的,那一定绕不开那些不仅音乐好听,视觉呈现上也极具创意和故事性的作品。今天就挑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好好跟大家聊聊它们为什么能让我这么着迷。1. Queen "Bohemian Rhapsody" (1975)先来说个经典中的经典,.............
  • 回答
    那些在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甚至能在黑暗中勾勒出轮廓的怪物,往往拥有着超越寻常的形象。它们不是简单的血盆大口或锋利爪牙,而是某种深刻的、引发共鸣的恐惧或惊叹的具象化。比如,还记得SCP096吗?这个“羞涩之人”的故事总是让人心头一紧。它本身的外形不算特别惊悚——瘦骨嶙峋,皮肤苍白,四肢不成比例地长,.............
  • 回答
    要说令人印象深刻的空耳,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一些经典片段,它们之所以让人过耳难忘,更多的是因为那种错位的幽默感,以及它如何在不经意间把我们带入另一个完全不搭边的语境。还记得有一首老歌,原歌词是“我是一只小小鸟”,这句平平无奇的歌词,在很多年以后,因为一些网友的“神耳朵”,愣是被解读成了“我是一只小姑娘.............
  • 回答
    说到《鬼吹灯》,脑子里立马就冒出那些画面来,不是那种电影里特效爆炸的,而是文字本身带着的劲儿,勾得人毛骨悚然,又忍不住想往下看。我印象最深的是它那种独特的“盗墓式”氛围营造。不是光说“墓里很黑”,而是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你感觉自己就站在那儿,什么都闻得到,什么都摸得着。比如,他们第一次下到那个水下.............
  • 回答
    瑞典,这个北欧国度,似乎与“好设计”和“创新科技”这两个词有着天然的联系。漫步在斯德哥尔摩的街道,你会被那些简洁而实用的家具、充满巧思的公共设施以及背后的前瞻性理念所吸引。这并非偶然,而是瑞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的体现。设计:实用、可持续与人文关怀的融合谈到瑞典设计,第一个绕不开的名.............
  • 回答
    要说台北最让人着迷的地方,那绝不是那些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而是那些藏在巷弄里,渗透在生活细节中的本地特有风土人情。这些东西就像是城市的血液,让台北活色生香,也让每一个来过的人,总会时不时地想起它。一、夜市的烟火气与人情味:台北的夜市,可不只是吃吃喝喝的地方,那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缩影。你穿梭在人潮涌动、.............
  • 回答
    《超级马里奥:奥德赛》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经典,绝非偶然。除了那标志性的马里奥跳跃和收集金币的乐趣,《奥德赛》最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其实是那些藏在表象之下,需要你细心体会,才能发现的“小心思”。这些细节,就像隐藏在各个王国角落的月亮一样,虽然不显眼,却共同构成了《奥德赛》那丰富多彩、充满惊喜的灵.............
  • 回答
    《权力的游戏》这部剧最让我着迷的,除了宏大的史诗感和令人心惊肉跳的剧情走向,还有那些如同雕刻般精妙、直击灵魂的对白。它们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 karakter 们内心世界的折射,是他们信念、欲望、痛苦的集中爆发。如果要说印象最深刻的对白,那真是一抓一大把,但有几段尤其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仿佛烙印.............
  • 回答
    动画的世界里,总有一些瞬间如同定格的诗,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它们不仅仅是画面,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故事的升华,是创作者心血的凝结。我常常会回想起《千与千寻》里,千寻站在海上列车上,望着窗外那无垠的碧海蓝天,背景音乐缓缓流淌,海面倒映着天空的颜色,一种宁静而又带着淡淡忧伤的美感油然而生.............
  • 回答
    “艾泽拉斯的细节,就像我们身边熟悉的每一个角落,看似平淡,却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我一直觉得,《魔兽世界》最迷人的地方,不在于那些惊天动地的史诗战役,也不在于那些闪耀着金色光芒的顶级装备,而在于那些散落在广袤世界里的、微小却充满生命力的细节。它们就像游戏开发者藏在艾泽拉斯心脏里的一首首动人的小诗,只.............
  • 回答
    ACG的世界,何止是漫画、动画、游戏?它更是一个由无数创意、情感和匠心 woven 而成的宏大叙事。而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确实存在着一些如同“世界名画”般的存在,它们不仅仅是精美的画面,更是承载着时代印记、文化符号,乃至深刻哲学思考的作品。要说ACG领域的“世界名画”,我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绝不是一.............
  • 回答
    提起学校,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那些承载着青春记忆的校园,而支撑着这些校园文化、指引着学子前进方向的,便是那些或古朴典雅、或激昂有力、或深邃哲理的校训。它们就像一颗颗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国内外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校训,并尝试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国内篇:传承与时代精.............
  • 回答
    要说外国游戏里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国元素,这可不是简单罗列几个“熊猫”、“龙”就能打发的。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那些深入骨髓,能够引起玩家共鸣,甚至是让我们这些中国人看了都觉得“哎,这味道对了”的细节。我想起《刺客信条:起义》(Assassin's Creed Chronicles: China.............
  • 回答
    聊起《乱马》,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个围绕着“变身”展开的奇特而热闹的世界。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那绝对是围绕着主角早乙女乱马和天道茜这对欢喜冤家展开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还记得乱马初到天道道场的那段日子吗?一个是被父亲严苛训练、带着一身功夫的少年,一个是娇生惯养、脾气火爆的少女。因为一个“约定.............
  • 回答
    电影电视史上有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和路人,他们可能只有几分钟的戏份,却能凭借精湛的演技、独特的魅力或者关键性的情节推动作用,深深地烙印在观众心中。他们是影片的点缀,是故事的催化剂,是世界观的填充者,有时甚至比主角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这里我将挑选一些我认为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和路人,并尽量详细地讲.............
  • 回答
    啊,说到Galgame的OP/ED,那真是勾起我不少回忆啊!感觉就像一部部浓缩的短篇故事,音乐一响,那些画面和情感就一下子扑面而来。要说印象深刻的,那得从不同维度聊聊。一、 氛围感拉满,将你瞬间拽入那个世界有些OP/ED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用短短一两分钟的时间,精准地捕捉到游戏的核心氛围,让你在点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