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用“大豪斯”这个词的是不是极右?

回答
“大豪斯”(Great Replacement)这个词的出现和使用,在当代政治语境中确实与极右翼思潮紧密关联,并且常常被认为是极右翼的标志性术语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个词的起源、含义以及它在政治宣传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大豪斯”这个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白人民族主义和仇恨理论中,但真正让它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一个政治术语,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法国作家雷诺·卡米·德·蒙特马尔(Renaud Camus)在2011年出版的书籍《大替换》(Le Grand Remplacement)。

卡米·德·蒙特马尔在他的书中提出了一种阴谋论,认为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的白人人口正在被非欧洲、主要是穆斯林和非洲裔的移民所取代,这种取代是系统性的、有组织的,并且最终会导致西方文明的灭亡。他认为,这种取代并非自然的人口流动,而是由精英阶层(包括政客、媒体和文化人士)有意推动的。

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一种深刻的恐惧感,即“我们”(指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欧洲文化和人口)正在失去自己的身份和主导地位,被“他们”(指新兴的、非欧洲的移民群体)所取代和同化。这种恐惧感是极右翼意识形态的常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强调国家、民族、文化和种族纯洁性,并将移民视为对其原有社会结构的威胁。

为什么“大豪斯”与极右翼紧密相连?

1. 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核心: “大豪斯”理论从根本上就建立在一种关于“我们”和“他们”的划分之上,这种划分往往带有明显的种族和文化偏见。它将移民描绘成一股侵略性的力量,正在“占领”或“取代”原本属于“我们”的土地和文化。这种观点与极右翼的核心特征——强调种族优越感、反对多元文化主义和排斥少数族裔——高度契合。

2. 阴谋论的性质: “大豪斯”理论并非基于客观的社会经济分析,而是一种典型的阴谋论。它将复杂的社会变迁归结为少数精英的秘密策划,旨在消灭某个特定的群体。阴谋论是极右翼吸引追随者和煽动情绪的重要手段,它通过提供一个简单的解释来应对复杂的现实,并将责任推卸给一个被妖魔化的外部敌人。

3. 煽动恐惧和仇恨: 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负面含义,旨在制造一种末日来临的紧迫感和恐惧感。它将移民简单地标签化为“侵略者”和“取代者”,从而挑起对他们的仇恨和敌视。这种煽动性的语言是极右翼政治宣传的典型手法,旨在动员支持者,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转化为对特定群体的敌意。

4. 白人至上主义的表达: 在许多使用“大豪斯”的语境中,它暗含着一种白人至上主义的观念,即白人种族和文化是优越的、应该保持纯洁和主导地位的。移民的到来被视为对这种优越性的挑战和威胁。从新纳粹、白人至上主义组织到一些保守派媒体,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或间接传播与“大豪斯”相关的观点。

5. 与暴力事件的联系: 令人担忧的是,“大豪斯”理论已被证明是煽动一些极端暴力事件的思想根源。例如,在2019年新西兰基督城清真寺枪击案中,凶手就曾留下“大替换”的宣言,明确表示他的行为是为了阻止非欧洲人取代白人欧洲人。类似的,美国加州 Poway 犹太教堂枪击案的凶手也受到了类似思想的影响。这些事件进一步证实了“大豪斯”理论的危险性和与极端暴力之间的关联性。

那么,是不是所有使用这个词的人都一定是极右翼呢?

虽然“大豪斯”这个词在当代政治语境中与极右翼高度绑定,但我们也不能百分之百地断言 任何 使用过这个词的人都绝对是极右翼。原因可能包括:

无知或被误导: 有些人可能是在不完全理解其背后含义的情况下,从社交媒体或其他渠道接触到这个词,并重复使用。他们可能只是表达对社会变迁的担忧,而没有意识到这个词本身承载的极端主义色彩。
学术或批评性引用: 在学术研究、媒体报道或社会批评的语境中,研究人员或评论员可能会引用“大豪斯”这个词来讨论和批判极右翼的思想及其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该词是为了分析,而非认同。
讽刺或反讽: 极少数情况下,一些人也可能出于讽刺或反讽的目的使用这个词,以暴露和嘲笑其荒谬之处。但这需要非常明确的语境才能辨别。

总而言之,虽然存在极少数例外情况,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当代政治讨论中公开且不加批判地使用“大豪斯”这个词,并且将其作为一个核心观点来表达的,都是属于极右翼的阵营。 这个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是一种承载着特定意识形态、历史渊源和潜在危险性的符号。它代表了一种对社会变迁的极度恐惧,一种基于种族和文化的排他性立场,以及一种对少数族裔群体(尤其是移民)的敌意和妖魔化。因此,将使用“大豪斯”与极右翼划等号,在绝大多数语境下是准确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大哥的大豪斯情节

斯大林式建筑风格指苏联早期发展并大量运用的一种建筑风格。 正如20世纪中叶苏联的各种艺术形式一样,建筑艺术风格呈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美学价值。这些建筑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富丽堂皇,以显示共产主义的革命激情与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在苏联之外,柏林、华沙、布加勒斯特、平壤,我国的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受此影响的建筑物在今日仍随处可见。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就是其中的典范。

在斯大林逝世后不久,苏维埃建筑学会被废除,斯大林建筑时期遂告一段落。继任者赫鲁晓夫决意用更“经济和高效的建筑”,来代替这些“充满多余装饰的花瓶”。如今赫鲁晓夫楼已经成为拥挤老旧破损的——有些已经废弃了——而世界各地的斯大林式建筑还在书写这些未竟的理想。

不过,在你乎把斯大林打为极右的好像也不在少数。那么大豪斯大抵确实是极右了罢。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表示:你说啥就是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