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把一页 PPT 做得又拥挤又清楚?

回答
把一页 PPT 做得“又拥挤又清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目标,因为它本质上是矛盾的。“拥挤”意味着信息量大,元素多,容易造成混乱,而“清楚”则要求信息易于理解、逻辑清晰、视觉上不造成负担。

然而,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 “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且有条理地呈现大量关键信息,并确保观众能够迅速抓住重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一些策略来达成这个目标。这不是制造视觉上的“拥挤感”,而是 “信息密度高,但依然保持可读性”。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如何做到这一点,并给出具体的步骤和技巧:

核心原则:精心策划,有序组织,高效传达

成功的关键在于 “策划”和“组织”。你需要对内容进行极度精炼和结构化,然后用巧妙的视觉设计来承载这些信息,让它们在不显得混乱的前提下,能够被观众快速消化。

第一步:极度精炼内容,挖掘核心信息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开始设计之前,请务必进行以下操作:

1. 明确目标受众和演示目的: 你希望观众从这一页 PPT 中获得什么?他们的背景知识如何?这决定了信息的深度和广度。
2. 列出所有想传达的要点: 暂时不要考虑排版,把所有相关的信息都写下来。
3. 二次精炼,去蕪存菁:
去除冗余和不必要的信息: 问自己:“这个信息对理解核心要点是必不可少的吗?没有它,观众还能理解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果断删除。
压缩文字,使用关键词和短语: 将长句子改写成短语或关键词。例如,不要写“这个项目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可以写成“资源投入大,成果显著”。
用数据和图表代替大段文字: 数据和图表能够更直观、更紧凑地传达信息。一图胜千言。
分组和分类: 将相关的信息进行分组,为后续的结构化设计打基础。
4. 确定信息层级: 哪些是最重要的核心信息?哪些是支持性的细节?这有助于你决定哪些内容应该更突出,哪些可以放在次要位置。

第二步:精心设计结构和布局,化零为整

一旦内容精炼完毕,就需要设计一个清晰的结构来承载这些信息。拥挤感往往源于缺乏逻辑性的堆砌,而清晰度则来自于有序的组织。

1. 选择合适的版式:
多区域分割: 将页面划分为多个逻辑区域,每个区域负责传达一组相关信息。常用的分割方式有:
两栏或三栏布局: 将内容分成左、中、右或左、右两部分,分别放置不同类型的信息(如左边放标题和核心论点,右边放图表和细节)。
网格布局: 使用网格系统将页面划分为小方格,将信息模块化地放置在网格中。这有助于保持对齐和视觉一致性。
“Z”形或“F”形阅读路径引导: 利用视觉引导线(如箭头、线条)或元素大小的差异,引导观众的阅读顺序。
中心焦点布局: 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页面中心,其他信息围绕中心展开。
2. 建立视觉层级和重点突出:
主标题和副标题: 使用不同字号、字重和颜色来区分主标题和副标题,明确信息的主次关系。
关键信息高亮:
字体加粗或改变颜色: 将最重要的关键词或数据进行加粗或使用醒目的颜色。
使用图标和图形: 为关键概念配上简洁的图标或小图形,增强视觉识别度和记忆点。
使用形状和背景色块: 将重要的信息框选起来,用浅色背景色块或圆角矩形将其与其他内容区分开。
数字和列表: 对于需要列举的多个要点,使用编号列表或项目符号。确保项目符号和字体之间有足够的间隔,保持清晰度。
3. 善用留白(负空间):
“拥挤”不等于“没有留白”: 即使信息量大,也需要适当的留白来让眼睛有喘息的空间,避免视觉疲劳。
有策略地运用留白: 在信息组之间、图表周围以及页面边缘留出适度的空白,帮助区分不同的内容模块,引导观众的视线。“拥挤且清楚”的关键在于,留白是用来组织,而不是用来稀释信息。

第三步:视觉化呈现,提高信息密度和理解效率

这是实现“拥挤而清晰”的关键手段。

1. 图表和数据可视化:
选择最合适的图表类型: 柱状图、折线图、饼图、散点图等,根据数据关系选择最能清晰表达信息的图表。
简洁化图表: 移除图表中不必要的网格线、坐标轴标签(如果可以通过图例解释)、3D效果等,保留最核心的数据展示。
颜色运用: 使用对比鲜明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数据系列,但要避免过多颜色导致混乱。可以使用品牌色或主题色。
数据标签直接显示: 对于关键数据点,可以直接在图表上显示数值,减少观众查找图例的负担。
2. 图标和图形化元素:
统一的图标风格: 使用同一套图标风格(如线性图标、填充图标),确保视觉一致性。
图标的意义: 图标应该直观地传达概念,与文字描述相辅相成。
图标组合: 可以将相关图标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信息模块。
3. 表格的优化:
简化表格结构: 移除不必要的边框,使用交替行背景色来提高可读性。
合并单元格: 合并重复的内容,减少冗余。
关键数据加粗或高亮: 突出表格中的重要数据。
4. 信息图 (Infographic) 式设计:
将文字、图表、图标和少量背景元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信息流。
使用连接线或箭头引导信息的阅读顺序。
通过颜色和大小的对比来突出不同信息的重要性。

第四步:精细化的视觉设计,提升专业感和可读性

即使信息量大,细节的处理也能决定最终的清晰度。

1. 字体选择和使用:
选择清晰易读的字体: 无衬线字体(如 Arial, Calibri, Helvetica, 微软雅黑, 思源黑体)通常比衬线字体更适合屏幕阅读。
控制字体数量: 最多使用两种字体(一种用于标题,一种用于正文),保持整体风格统一。
字号合理: 确保正文和重要信息的字号足够大,在投影屏幕上也能清晰辨认。
行间距和字间距: 调整行间距和字间距,避免文字过于拥挤,影响阅读流畅性。
2. 颜色搭配:
主色和辅助色: 确定主色调,并选择一到两种辅助色来突出关键信息。
色彩对比: 确保文字和背景之间有足够的对比度,方便阅读。
色彩的一致性: 在整页 PPT 中,同一个类型的元素(如所有标题)应该使用相同的颜色。
3. 对齐和分组:
严格对齐: 利用 PPT 的对齐工具,将所有元素(文本框、图片、图表)进行左对齐、右对齐、顶对齐或底对齐。确保所有元素都在同一个基线上。
视觉分组: 将相关的元素在空间上靠近,通过留白或背景色块将不同的信息组分开。
4. 动画和切换(慎用!):
谨慎使用动画: 过多的动画会分散注意力,反而影响清晰度。
有目的性的动画: 如果使用动画,应是为了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例如,逐一弹出列表项,或让图表元素按顺序出现。
动画效果简洁: 选择淡入、擦除等简单流畅的动画效果。

案例场景模拟:一页 PPT 如何塞入大量项目成果?

假设你要在一页 PPT 中展示一个项目的多个关键成果和数据:

核心信息提炼: 找出每个成果最关键的指标和数据。
版式设计: 可以采用三栏布局。左边是项目总览和核心目标;中间是三个主要成果,每个成果配一个小图标、一句话总结和核心数据;右边放一个能说明整体趋势的图表。
视觉化:
将每个成果用一个带有简洁标题的方框框起来,内部包含图标、短语和数据。
数据可以直接显示在图表上,或者用大号字体突出显示。
图表简洁,只保留必要的数据线条和标签。
色彩和字体: 使用统一的品牌色,通过字体加粗和颜色变化突出关键数据和成果名称。
留白: 在三个成果模块之间,以及模块与图表之间留出适当的间距。

“拥挤但清晰”的误区与避免:

不要堆砌大量文本: 这是“拥挤”但“不清晰”的典型表现。
不要使用过多颜色和字体: 会造成视觉混乱。
不要忽略对齐和布局: 元素随意摆放是清晰度的最大敌人。
不要使用过于复杂的动画: 会喧宾夺主。
不要为了拥挤而牺牲可读性: 信息的传达始终是第一位的。

总结:

将一页 PPT 做得“又拥挤又清楚”的核心在于 “信息的高度组织化和视觉化”。你需要通过极度精炼内容、精心设计的布局、高效的图表和图标应用,以及精细的视觉元素处理,来最大化信息密度,同时确保信息的逻辑清晰和可读性。这需要大量的思考、策划和迭代设计。它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塞进去,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大量信息在视觉上显得紧凑而有条理,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能够抓住核心要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其实很简单的,不信你看。

其实大多数人在制作PPT的目的就是为了工作汇报,而且很多的的时候还必须用公司的模板。

那些模板不仅丑而且还很“占空间”,导致留给我们制作的空白处变得非常少,自己做出来的PPT就非常的“拥挤”~

就像这样的模板~

到了你手上以后就变成这样的PPT了。

这个和你想象中的PPT是不是有着天壤之别。

那怎么办呢?

别着急,看这里~

今天我就用这份“拥挤”、“丑陋”的PPT,教你们用最简单的方法制作出好看的PPT。


首先你看这个模板,标题的文案太细了、背景是单调的纯白色。


我们可以将文案加粗一些,并添加一个城市图片当做PPT背景。

简单的处理了一下,效果是不是好多了。

接下来我们一张一张的讲解

第一页的制作


这张图表页一共有三个内容,一段文案解释和两个图表。

像这种三个内容的PPT,用最简单的排版方式就是左右排版,左边放置文案内容,右边放置图表。

我们可以先用色块大致的划分一下排版的位置



如果你不喜欢左右排版,也可以上下排版,根据自己的想法自行选择。


将文案进行提炼和排版,注意要在制作出不同级别的层次感,让文案之间有一种对比的感觉。


美化一下右边的表格,只需要简单的更改一下表格的配色就可以。


这样,一张商务风格图表页的PPT就制作完成了。


第二、三两页的制作

简单的看了一下文案的内容,这两页有个共同点,都是有图又有大量文案的PPT。


细看这两张文案,发现其中一张是三张图片和文案展示的是“同一个项目”,另一张是三个“不同的项目”

先来看第一张

操作步骤也是一样,可以先用色块大致的划分一下文案的位置。




先处理文案,将文案进行提炼处理,有些重要的数字可以单独展示出来。


接下来排版图片,又因为这三张图片有“时间顺序”,所以我们可以将图片用时间轴的形式“串联”起来。


这样第一张图文介绍的PPT就解决了。


接下来是另一张图文介绍PPT。


还是用色块划分一下图文的位置。


这种制作起来就非常简单了,只需要将图片裁剪到合适的大小,将他们填入色块中。


并将文案的内容进行提炼,放置在色块的空白处即可。


这样图文介绍的PPT接搞定了。

第四张PPT的制作

这是一张荣誉介绍页


分析一下文案的内容,这里讲了两件事,一件是集团的排名,另一件是专利证书。


而证书的名字应该和下面的图片是相对应的,所以我们可以将文案放置在图片边上。



文案部分的数字可以单独提出展示,


专利证书直接这么摆放有点难看,可以用一些小物件修饰一下,比如“麦穗”“色块”等等。


这个色块其实是一个矩形加上两个三角形拼接出来的


这样上下排版一下,一张荣誉介绍的PPT就制作完成了


来看一下PPT修改前后对比。


修改之前的~



修改之后的~



怎么样,这份PPT的文案多吗,挤吗, 美化后的PPT看着是不是舒服了好多?

是不是蛮简单的,操作步骤就那么几步

1、用色块大致的划分一下各个文案的位置

2、提炼文案,用不同大小的字来区分文案和标题一

3、有数字的文案可以单独强调一下数字。


学习更多的PPT小技巧,可以关注我的知乎 @三石

这份文案我也会已经上传了,需要的可以去评论区自行下载。

【公司模板】三石PPT.pptx
48.4M
·
百度网盘

user avatar

如果一页ppt,想要表达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重要性比其他东西重要性高,那么我看到一个案例就很不错。

例如我们总结一个产品亮点时,总喜欢这样:

亮点1: bla bla bla 亮点2:bla bla bla

但如果一个产品亮点特别多呢?那么你可以说,要突出的亮点写前面,不那么重要的亮点写后面。但这真的让用户能留下印象吗?用户怎么能从一大堆亮点里提取出重要的信息呢?。这里拿iphone 12 发布会的ppt举个例子。

ppt在总结每个产品的亮点时,会把产品放中央,亮点与卖点放周围。想突出的就把方块放大点,不那么突出的就放小点。

例如总结iphone 12的亮点时,官方展示的是这张ppt,可以看出官方想突出的亮点是5G,MagSafe,不那么重要的是face ID这种。

总结iphone 12 pro系列时,也是一样,突出5G,新颜色,淡化电池寿命,face ID:

总结A14芯片时同理


同样,这种风格的ppt在mate40发布会也有,不过由于这种ppt是讲华为过去的成绩而不是mate40系列,所以没有把产品显示在中间。

总结下这种ppt是怎么做的又拥挤又清楚的

  1. 文字尽量少,尽量每个方面就两个单词左右。
  2. 重要性用面积来表示
user avatar

很多人做PPT最头疼的就是,大量时间浪费在排版、美工上,花了很多时间但还是不好看,或者哪怕做的好看,也不好读。

明确核心观点,掌握排版套路,可以马上让你的PPT“好看”又“好读”

很多人觉得学PPT就是要格式漂亮、排版美观,但是实际上本末倒置了。一份好的PPT报告,一定要遵循“一个核心”、“三个步骤“,顺序绝对不能乱:

一个核心就是 —— 鲜明清晰的观点;

三个步骤就是 —— 先定逻辑、再定布局、后定格式。

(一)一个核心 —— 鲜明清晰的观点

核心观点鲜明,按照“金字塔原理”或者“逻辑树”一层一层展开,构成了一份PPT的基本结构。

在咨询公司里,我们常把它叫做“Storyline(故事线)”,意思就是,做一份PPT就像是讲一个故事、或者拍一部电影一样,要有明确的电影主题、想要传达的价值主张,而每一页PPT的标题则是围绕核心观点拆解出来的子观点(构成了PPT的骨架),然后每一页PPT里的正文内容,则是论证PPT标题的具体论据(定性或定量的信息)。

所以,一份PPT,我们经常会第一天把每页PPT的标题定下来,每页PPT标题连起来读就是你想表达的完整观点,然后再一点点去做每一页PPT的具体内容。

(二)三个步骤就是 —— 先定逻辑、再定布局、后定格式

1、先定逻辑

关于“逻辑”,其实顺承上面的逻辑树,敲定了每页PPT之间的关系之后,就是要敲定每页PPT里面的具体逻辑 —— 即需要哪些论点来支撑PPT标题中的观点。这里就不赘述。

2、再定布局

这一步是很多人经常忽视的,很多人不熟悉应该用怎样的PPT布局去表达怎样的逻辑内容,导致了每次构思PPT都非常慢、或者呈现效果不好,没有表达出来应有的意思。

其实,PPT的布局有几种非常典型的“套路”,熟练使用之后,就会越来越快。

(1)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往往是承接“逻辑树”而来的,PPT的标题就是这一页的中心观点,而具体下面左右(或者左中右)的内容则是围绕这一大观点展开的具体论据,而且相互之间有顺承关系,例如:

(2)表格结构

而表格结构则往往不是要论证一个观点、而是要陈述/总结一些事实,通过横向和纵向分类,构成了表格的内容,例如:

(3)对比结构

对比就是通过左右、上下进行不同公司间、模式间、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对比,例如:

(4)流程结构

流程结构,就是按照一定的流程(例如业务流程、用户旅程等),用流程图或者时间轴的方式来组织内容,例如:

(5)特征总结

这是最简单的一类布局,就是左中右、或者上中下排布3~5个特点,每个特点都是“概念/名称+具体解释”的结构来呈现,例如:

(6)图表解读

最后一类也是非常常见的,直接把柱状图/折线图等放在PPT,然后上方或者侧面、或者直接在图表中把关键结论标注清楚,例如:

3、格式美工技巧

确定了布局之后,最后一步就是做最后的格式、美工。这一步是肯定是大家觉得最浪费时间、没有思考含量的,但却是最影响一个PPT是不是“好看”又“好读”的环节。我给大家两个技巧,很简单,但是超级实用:

(1)要对PPT上的元素进行“组合”

因为一个观众去读PPT上的内容时,你要尽量让他一看就知道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晰的“分层”,例如,下面这一页PPT就是没有经过清晰“分层”的,你会发现很难读、很杂乱:

但是如果通过一些“底色”、“方框”把属于同一个子主题的要素圈在一起,就会显得清晰很多:

(2)常见PPT设计要素

经常汇总和收集一些常见的PPT设计要素,市面上也有一些PPT插件提供这些常见的设计要素,具体大家直接百度找一找就好,可以省去大量自己整理的时间。


最后,做PPT的目的是“好读”加“好看”,而且“好读”的优先级远远高于“好看”

而且提升PPT技能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进行总结和归类,把你做过的一些同一类型(内容和布局上类似)的PPT放到一起,时间久了,你脑子里就会有一套万能的“模板库”,一想到要表达什么内容,就会马上弹出来几页似曾相识的PPT,那你的PPT技术就炉火纯青了。


-------

对商业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米饭思考”,公众号会不定期分享商业相关的干货,欢迎与我交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