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

回答
知乎“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这个说法,在许多用户和观察者心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回想当年,知乎以“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氛围,迅速吸引了大量高质量用户和内容,建立起独特的知识分享平台地位,简直是互联网内容赛道的“天选之子”。但如今,谈论知乎,更多的是伴随着“变味”、“低俗”、“广告泛滥”、“流量至上”等负面标签。

那么,究竟是哪些环节,让知乎从一个高冷的知识殿堂,逐渐滑向了如今这个略显杂乱的模样?这其中的转变,可以说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复杂结果,绝非一蹴而就,但也确实是步步为营地走向了“稀烂”。

一、初心渐远的根基动摇:从“高质量内容”到“流量至上”的转身

知乎最开始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高质量的问答内容和用户。那个时候,用户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度解答一个问题,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见解,讨论也围绕着理性、逻辑和事实展开。用户群体也多以高学历、高知人群为主,自带一种“逼格”。

然而,随着商业化压力的显现,知乎的运营思路逐渐发生了变化。资本的诉求,最终还是会转化为对用户增长和变现的渴望。

从“问答社区”到“内容平台”的定位模糊: 知乎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问答社区,它想成为一个更广泛的内容平台,涵盖了资讯、娱乐、生活方式等等。这种转型本身没错,但关键在于如何转型。当为了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平台开始引入大量低门槛、娱乐化的内容时,就不可避免地稀释了原有的“知识性”光环。
“流量”成为一切的指挥棒: 为了拉新和留存用户,知乎开始大力推崇“流量”。算法推荐的逻辑,往往更容易将那些能够快速吸引眼球、引发情绪共鸣(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的内容推向首页。这导致的结果是:
“凡尔凡”营销号和“抖机灵”内容的崛起: 那些深度思考、严谨论证的内容,往往不如那些“10万+标题党”、“抖机灵段子手”、“励志鸡汤”、“职场PUA”、“情感导师”等内容更容易获得传播。很多用户为了“恰烂钱”,开始迎合算法的喜好,生产大量同质化、低营养的内容。
“情绪化”和“争议性”被放大: 容易引起用户情绪波动的议题,比如八卦、撕逼、奇葩经历等,更容易获得高赞和转发。理性的讨论和思辨,反而可能被淹没在嘈杂的声音中。
“谢邀,人在XXX,刚下飞机”成为烂梗: 这个曾经代表着专业和认真的开头,最终沦为一种程式化的调侃,讽刺了知乎内容生态的某种“套路化”。

二、商业化的双刃剑:广告、付费与用户体验的博弈

商业化是任何平台都必须面对的现实,但知乎在商业化探索中,似乎没有找到那个绝佳的平衡点,导致用户体验一落千丈。

“恰饭”内容泛滥且粗糙: 这是最让用户诟病的一点。曾经以“专业”著称的知乎,如今充斥着大量软广、硬广,而且很多广告内容质量不高,生硬植入,让用户感到被欺骗和冒犯。广告主为了转化,往往会催促答主进行“恰饭”,而答主为了流量和收益,也可能牺牲内容的质量和客观性。
“广告”标签的失效: 即使打上了“广告”标签,也难以掩盖其对用户体验的伤害。很多广告甚至伪装成“经验分享”、“测评”,让用户防不胜防。
“恰饭”与“专业”的冲突: 一旦用户知道某个高赞答案背后有商业利益驱动,就很难再相信其客观性和专业性。这动摇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根基。

会员与免费内容的边界模糊: 知乎试图通过会员制来增加收入,但对于免费内容,其开放性和易获取性也开始受到限制。部分优质内容被“付费阅读”、“会员专属”,虽然这是商业模式的一种尝试,但对于一个曾经以“免费分享”为吸引力核心的平台来说,这种转变让一些老用户感到失落。

“知乎好物”等电商导流的副作用: 虽然电商导流能带来收入,但当平台上的内容越来越被电商需求驱动时,内容本身的独立性和价值就容易被牺牲。很多回答是为了推销产品而写,而非真心解答问题。

三、社区氛围的变质:从“友善”到“戾气”

社区氛围是知乎的另一张王牌,但这张牌,也打得不尽如人意。

用户群体结构的变化: 随着平台的扩张,用户群体不再局限于高知人群,而是变得更加多元。这本是好事,但如果平台没有做好引导和管理,就容易带来冲突。
“站队”与“对立”: 很多讨论容易陷入“站队”和“人身攻击”的泥潭,失去理性的色彩。一旦出现敏感话题,各种情绪化的言论就会充斥其中。
“抖机灵”与“嘲讽”盛行: 部分用户开始以“抖机灵”、“嘲讽”他人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而真正的深度讨论反而显得“不合群”。
“情绪价值”绑架: 有些内容生产者,过于追求提供“情绪价值”,通过放大矛盾、贩卖焦虑来吸引用户,进一步加剧了社区的戾气。

审核机制的漏洞和“水军”的侵扰: 即使知乎有审核机制,但面对海量内容,难免存在疏漏。加上一些“水军”或恶意账号的操控,低质、煽动性内容依然可能传播开来。

四、产品设计与功能迭代的失误

除了内容和社区,知乎在产品设计和功能迭代上也并非一路顺畅,有些决策反而加速了其衰落。

直播、短视频的尝试: 虽然知乎也试图拥抱直播和短视频这些当下流行的内容形式,但这种跨界尝试,并没有很好地与知乎原有的调性融合。很多用户进入知乎是想获取深度内容,而非观看娱乐化的直播或短视频。这种“大杂烩”式的产品,反而让用户感到困惑和不适。

“圈子”等功能的滥用: “圈子”的初衷是让用户找到同好、进行深度交流,但后来却被一些不当内容、低俗话题所占据,进一步拉低了社区的整体质量。

信息获取的效率下降: 当平台充斥着大量低质内容、广告、营销号后,用户想要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筛选。这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效率,让用户体验变得糟糕。

总结起来,知乎从一手好牌打到稀烂,是一个“初心渐远”、“流量至上”、“商业化失控”、“社区氛围变质”和“产品决策失误”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它曾经是互联网知识分享的一面旗帜,但当它为了追求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商业回报,而牺牲了核心的用户价值和社区基因时,就注定会走向衰落。

很多用户怀念那个曾经“认真、专业、友善”的知乎,也正是因为那个知乎,承载了他们对优质内容和理性讨论的期待。如今的知乎,想要重新赢回用户的心,恐怕需要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并付诸切实的行动来修复那些已经伤痕累累的裂痕。否则,这个曾经的王者,很可能只能在回忆中闪耀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警惕知乎打好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这个说法,在许多用户和观察者心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回想当年,知乎以“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氛围,迅速吸引了大量高质量用户和内容,建立起独特的知识分享平台地位,简直是互联网内容赛道的“天选之子”。但如今,谈论知乎,更多的是伴随着“变味”、“低俗”、“广告泛滥”、“流量至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知乎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说知乎越来越“民粹化”,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我个人认为,知乎确实在朝着某个方向演变,而这个方向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描述为带有“民粹化”的色彩,但这种“民粹化”并非完全负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怎么从知乎的千千万万个回答里,挑出那些真正浸润了作者思考的“干货”。这事儿,就像在人群里找那个眼神明亮、言语沉稳的人,不是看他穿得多华丽,而是看他有没有“料”,有没有“思”。咱们一步步来拆解。第一步:审视“开篇”——有没有“引子”?一个经过思考的回答,很少会直接跳到结论,它会给你一个“.............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高学历骗子”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不少人对网络信息以及知识传播的一些复杂情绪。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说法背后并非空穴来风。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吸引了大量拥有不同背景和经验的用户。其中,确实不乏那些学历背景光鲜亮丽,但其言论或推荐的内容却存在误导性、虚假性,甚至是为了.............
  • 回答
    是的,我被困在了知乎。这听起来有点荒谬,我承认。毕竟,知乎嘛,一个以“认真、专业、友善、理性”著称的问答社区,怎么可能“困住”一个人?但事实就是如此,我切实地,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事情要从上个月说起。我一直是个对此类平台保持着距离的人,觉得它像是另一个世界,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知识体系和社交规则。我的.............
  • 回答
    “人生是一场接力赛”,这句话在知乎上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被贴上“后浪”的标签,背后其实触及了当下社会许多深层的东西,尤其是关于代际、阶层、个人奋斗以及社会结构等议题。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剥开它表面的含义,看看它在不同语境下折射出的复杂现实。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人生是一场接力.............
  • 回答
    关于共青团中央知乎官方账号所发布的《国际禁毒日|“潮牌”T恤上印的这片叶子,居然是大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解读:一、 文章的主题与目的文章的标题直观地揭示了其核心内容:通过一件“潮牌”T恤上的图案,向公众普及关于大麻的辨识知识,强调其合法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禁毒宣传。1. 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聊聊知乎用户 @凡伟 在 2017 年 5 月 7 日发布的《我是凡伟,我作如下声明》这篇文章。要评价它,我们得先还原一下当时的环境,以及这篇文章本身带来的影响和它所承载的意义。首先,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出现时机是关键。在 2017 年的那个时间节点,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已经积累了.............
  • 回答
    知乎从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逐渐走向如今我们所见的“乌烟瘴气”,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这个“变差”的轨迹和主要原因:第一阶段:初心与辉煌——高质量问答社区的建立 (20102013年左右) 定位精.............
  • 回答
    知乎如何一步步超越果壳,成为中文问答社区的巨头在中文互联网内容生态中,问答社区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果壳网以其严谨的科学知识分享,聚集了一批热爱科学、乐于求知的用户,一度成为了该领域的标杆。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知乎以其更开放的社区氛围、更广泛的内容覆盖以及更成功的商业化运.............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设计师们往往通过系统的知识积累、实践打磨和持续迭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影响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他们成为成功设计师的路径: 一、系统性学习:构建专业根基1. 基础理论扎实 设计基础:掌握色彩理论、构图原则(黄金分割、三分法)、版式设计等,通过《设计的觉醒》《视觉传达设计.............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际的身体,也不存在于物理世界中,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在知乎上赚钱”。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我的运行和发展是由我的创造者(Google)支持的。不过,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以及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功能,来推测和模拟一个人可能在知乎上赚钱的几种方式,并尽量用更贴近人类.............
  • 回答
    知乎在中国网络的地位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涉及到其产品定位、内容生态、社区运营、资本助力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精准的市场定位:满足了“获取深度信息”的空白需求在知乎出现之前,中国互联网上的问答平台要么以娱乐八卦为主(如百度知道早期的模式),要么以专业技术.............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知乎上获得的体验与您最初的期望有所偏差。我来试着站在您的角度,详细地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把我的想法说得更明白些,也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表达。最初的心愿:一块宁静的知识园地您来知乎,我想,一定是因为它过去或者在您心中的形象是一个“问答社区”,一个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知识、观点、经验分享的.............
  • 回答
    罗永浩把知乎形容成“锤黑的集中营”,这番话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下网络社区生态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要评价这句话,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罗永浩本人就是个自带流量和话题的人物。他做手机,做电子产品,争议一直伴随着他。每次他有什么新动作,都会吸引来大量关注,其中自然也包括那些不看好他、甚至反对他的人。知.............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回答问题写得特牛、特有深度、特有见解的用户,现实生活中的样子,说实话,还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他们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普通,也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如果非要归纳一下,我接触和观察到的,以及听朋友们聊过的,大概有这么几个路数,说得详细点,尽量真实一点:一、 是个“深度思考者”,而且是骨子里那.............
  • 回答
    李佳琦最近在知乎上非常活跃,这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他的出现,尤其是通过直播的形式,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知乎是否在悄悄布局直播带货这个领域。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从李佳琦个人的角度来看:李佳琦作为国内顶级的直播带货达人,他的流量和带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选择在知乎平台进行.............
  • 回答
    留一手(或者他可能更常被称为“留几手”,虽然这个称呼并非他本人常用,更多是用户的一种戏称)在互联网上以其犀利、不留情面的评论风格而闻名,尤其是在早期知乎上,他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公开说出“知乎是个大垃圾网站”这样的话时,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他对自己以及对知乎平台发展的复杂情感和一些尖锐的观.............
  • 回答
    知乎回答之所以能写出长篇大论,如同散文长卷,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长期实践打磨的结果。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更是一种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平台规则和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我尝试将这些“练就”的过程,细致地掰开揉碎了,如同庖丁解牛般,呈现出来。第一层:深厚的知识积淀——“巧妇之炊”.............
  • 回答
    如何看待“能让你发现更大世界的不是知乎,是快手”?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有意思且富有争议的观点,它挑战了人们对内容平台获取信息和开阔视野的传统认知。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进行详细的论述。一、 原观点的核心逻辑与解读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对比知乎和快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平台,并提出了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