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是如何一步步变差,变得乌烟瘴气的?

回答
知乎从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逐渐走向如今我们所见的“乌烟瘴气”,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这个“变差”的轨迹和主要原因:

第一阶段:初心与辉煌——高质量问答社区的建立 (20102013年左右)

定位精准: 知乎最初的定位非常清晰——“认真、专业的中文问答社区”。它吸引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知识精英、以及对深度思考和知识分享有热情的人。
邀请制与高质量内容: 早期知乎采用邀请制注册,这大大提高了用户的门槛,也保证了早期入驻用户的素质。用户贡献的内容往往是经过思考、有深度、有见解的原创回答,涉及科技、商业、文化、学术等诸多领域。
社区氛围良好: 由于用户基数小且素质高,社区内的讨论氛围非常积极、理性、有礼貌。对答案的评价也主要集中在内容的专业性、逻辑性和启发性上。
“好好说话”: 那个时期的知乎,是很多人获取权威信息、学习新知识、拓展视野的重要平台。它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互联网交流方式。

第二阶段:开放与扩张的阵痛——用户基数增长与社区生态变化 (20142017年左右)

全面开放注册: 为了扩大用户群体和市场份额,知乎逐步取消邀请制,全面开放注册。这是知乎发展的重要一步,也为后来的问题埋下了伏笔。
用户结构多元化: 随着注册用户的大幅增加,用户的构成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原有的知识精英,大量普通网民、学生、以及对泛娱乐内容感兴趣的用户涌入。
内容同质化与低质化苗头初现: 开放注册后,低质量、重复性、浅薄化的内容开始出现。一些用户为了博取关注和点赞,开始发布一些吸引眼球但缺乏实质内容的回答。
“鸡汤”与“爽文”的崛起: 为了迎合更广泛的用户口味,一些带有强烈个人情绪、宣泄、或是简单励志(但缺乏深度分析)的内容开始流行。这些内容更容易获得“赞同”,也逐渐挤占了深度内容的生存空间。
运营策略的调整: 知乎开始尝试更多元的运营方式,比如鼓励用户创作“热门话题”下的内容,一些用户为了追逐热点,也开始生产一些“为了流量而创作”的内容。

第三阶段:商业化与流量焦虑——内容变味与社区环境恶化 (2018年至今)

商业化压力加大: 随着公司发展,知乎面临越来越大的商业化压力。广告、会员、付费内容等商业模式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区的生态。
流量至上与算法主导: 为了获取更多流量和用户停留时间,知乎的算法开始更加侧重“热度”和“互动性”,而非内容的质量和深度。这导致一些迎合算法的内容更容易被推送,而高质量但“冷门”的内容则可能被埋没。
“卖惨”、“装逼”、“凡尔赛”等现象泛滥:
卖惨/抱怨体: 一些用户在提问或回答中,通过过度渲染自己的不幸、困境或委屈来博取同情和关注。这类内容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容易引发集体共鸣(有时是盲目的同情),但缺乏解决问题的实质性建议。
装逼/炫耀体: 另一些用户则倾向于通过展示自己的物质财富、优渥生活、或特殊经历来获得他人的羡慕和认同。这种内容往往给人一种刻意炫耀的感觉,容易引起反感。
“凡尔赛文学”: 这是“装逼体”的一种变种,指的是一种“不经意间”地炫耀,通过看似低调或抱怨的语气,实则处处流露出自己的优越感。
“饭圈化”与非理性争论: 随着用户群体扩大,一些粉丝群体开始活跃在知乎。他们倾向于维护自己喜爱的人物或观点,对不同意见采取攻击和谩骂的态度,使得讨论环境变得非常糟糕。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挤压,变成了互相攻击的战场。
“杠精”与无意义抬杠: 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思考”或“批判精神”,一些用户热衷于对他人观点进行无意义的挑剔、质疑或否定,但其本身却缺乏建设性的意见,甚至只是为了“赢”而辩论。
内容低俗化与营销号泛滥: 一些营销号为了推广产品或服务,开始在知乎上发布大量软文或虚假信息。甚至有些内容为了吸引眼球,走向低俗、煽情或猎奇的路线,严重污染了社区环境。
“对线”与情绪宣泄: 一些用户不再以交流和学习为目的,而是将知乎作为一个情绪宣泄的平台,将“对线”(与他人激烈争吵)视为一种乐趣。
“知识付费”的争议: 虽然知识付费是知乎的一个重要商业模式,但这也导致一些用户为了推销自己的课程或咨询服务,在免费内容中植入大量的广告或引导。一些回答的内容质量也受到商业目的的影响。
“引战”与“带节奏”: 某些账号为了制造话题或吸引流量,故意发布带有煽动性、偏颇性或争议性的内容,从而引发用户之间的争论和冲突。
“洗稿”与抄袭: 虽然平台有审核机制,但仍然存在一些用户通过“洗稿”或直接抄袭他人内容来获取流量的情况。

知乎“变差”的深层原因:

1. 商业化与流量驱动的逻辑: 当一个平台的主要目标从“提供高质量内容”转向“获取更多流量和用户停留时间”时,内容的性质就容易发生改变。迎合大众口味、制造情绪共鸣的内容,比需要思考和理解的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
2. 用户基数扩大带来的群体分化: 庞大的用户基数带来了更加复杂的用户结构和价值取向。原有的高质量社区很容易被海量涌入的低质量内容和低素质用户稀释。
3. 算法推荐机制的副作用: 虽然算法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但如果算法过于侧重短期互动数据(如点赞、评论、转发),就可能形成“信息茧房”,并鼓励用户生产更容易产生这些数据的“爆款”内容,而非深度的、有价值的内容。
4. 社会情绪的反映: 知乎作为中国互联网社区的一部分,也无法脱离整体社会情绪的影响。当社会上存在焦虑、抱怨、或某种趋势时,这些情绪也容易在社区中得到放大和体现。
5. 社区管理与审核的挑战: 随着用户数量和内容量的激增,社区管理和内容审核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一些不良内容的出现,也暴露了平台在审核机制上的不足。
6. 用户的“逆向选择”: 随着低质内容的增多,一些追求高质量内容的原用户可能会选择离开或减少使用频率,而追求“爽点”、情绪共鸣的用户则可能留下并成为社区的主导。

总结:

知乎的“变差”是一个从理想化社区到商业化平台,再到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开放注册、商业化压力、流量驱动的算法、用户群体结构变化以及社会情绪的投射,共同将曾经那个充满深度与理性的问答社区,变成了如今一个充斥着情绪宣泄、营销广告、低俗内容和无意义争论的“乌烟瘴气”之地。

尽管如此,知乎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优质内容和理性讨论,但整体而言,其曾经的核心价值和社区氛围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侵蚀。许多用户怀念那个“好好说话”的知乎,而如今的知乎,则在流量和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付出了社区生态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社区扩大的必然结果。

高素质的交流只可能存在于精英小群体中。如果知乎是个500万人的小圈子,讨论的质量会比现在高很多。但是知乎最终还是要走向上市的。所以它的交流质量不可能长期保持很高的水准。

如果你还记得早期的知乎是什么样的,那时候的知乎被称之为是「认真者的乌托邦」。初次接触的人都会为之惊艳。这个平台上的人认真到「令人觉得荒谬」。无论什么题目什么内容,知乎都会给出长长的答案,有理有据,有科学有数据,在中文互联网上这种网站 简直是一个奇葩。

这种远超其它网站 的高素质内容很快吸引了很多人,人口越来越多。新旧用户就开始了互相的不满意和冲突。 最初,高素质的老用户还试图教育引导 这帮新来的,所以那时诞生了一批知乎名言,什么「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人丑就要多读书。」还有「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到谈天赋的地步」。这些名言一时广为流传。

但是新移民越来越多,老用户们扛不住了,新老用户矛盾开始出现,老用户总是指指点点,比如「你这个是臆想的还是有数据,有研究吗,证据呢?」新用户认为「这TMD要毛证据啊!」

老用户还会不高兴说「你们不懂就不要乱答,污染环境」。新用户认为「我TMD 上个网,还非得先读完博士才能来答啊,轮子哥不也没什么干货天天放水吗」。

于是,知乎的质量无可避免的下降了,大量水贴开始出现,以前每个帖子都是半部论文的水平,渐渐发展到以 抖机灵、讲故事、编经历、「我有一个朋友……」为主。 有段时间批量有人在贴子里写小说,我看了就烦,写小说能不能换个地方啊我靠。

这段 过程是知乎用户快速增长的一个过程。也是第一批精英用户退出知乎的过程。以前要查几十条数据 才敢写一个回答,现在你们批量过来抖机灵,老用户们觉得受到了伤害,于是都走了。

。。

知乎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从大V到社区的演化阶段。

在上古时代,精英是很重要的。那时候传播机制比较有利于精英,轮子哥80万的粉丝的基础 都是那时候打下的 。现在的大V,你想要8万粉丝都难于登天。

在一批精英的影响下,知乎引起过几次互联网大事件。有几次是负面的。

最后一次跟某搜索公司有关。此公司作恶引起了整个互联网的口诛笔伐,而内容的源头都是来自知乎。针对 知乎,该公司进行了重点公关,引入大量水军,而且一夜之间一批大V发布了力挺该司,为该司辩护的言论。其中包括名V 一笑风云过。

大V可以充当精英,但当被金钱收买后,也可以作恶。后来知乎封号了一批大V.

这个事件给知乎敲了个警钟。微博被大V们绑架的案例历历在目,而且知乎是腾讯投资的,腾讯的「去中心网络化」的思想对知乎影响比较大。从那之后,内容推荐算法明显转变,大V影响力被全面降低了。

我记得在那时候关注了马前卒,当时觉得这兄弟太牛 了,怎么什么都知道,我记得他的签名也雄心勃勃的要争取再来 50万个收藏 什么的。他这个目标应该没达到。

算法一调整过后,我整整两个月没在时间线上看到马老。

以前打开知乎,看到的都是大V活动和那些几千个赞的回答,算法调整后大V全消失了,看到了全是点赞只有几十到一两百的内容。

让长尾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降低大V在整个社区中的影响,应该是这个阶段知乎的想法。但这种做法无疑会降低对大V的激励水平。

去中心化,使知乎从一个「大神辈出之地」,变成了一个网络社区。很明显,内容质量是要下降的。

。。。

接下来的一个阶段是内容变现阶段。知乎推出了五大圈钱手段,其中电子书等功能体验爆烂 。最后成功的只有live。

live时代,出现了新一批的做live起家的大V。由于圈钱效应明显。想做live圈钱的人一定不少。 长期来看,质量下降干货少也是可以预计的。就好像一些外语学校的「名师」,天天给你讲段子不讲语法,还特受欢迎。英语培训名师很多都是通过讲相声成为名师的。比如英语培训界的相声鼻祖罗锤。

。。。

岁月荏苒,到了2017.

知乎启动了新一轮的转变战略,现在要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体。为上市开始作准备。

知乎虽然 相对高端,但毕竟只 是比较小众的APP,几万粉丝号称可以算大V了。在微博大V面前屁都不如。用户群几千万,跟那些搞直播的玩低俗视频的根本没法比。要在投资人眼里值钱,必须要更多用户。

于是17年知乎推出一系列广告宣传,其内容基本都是主打抖机灵、生活化,与以前「出干货,高质量」的路线完全不是一回事。

去年广告讲的还是「认真的问答社区」。今年广告变成了 「我是一个广告,我喜欢你盯着我看」「坐电梯无聊?看知乎呀」

完全向小白领、生活化、不动脑筋的方向转化了。

从内容推送机制上看,也增加了个人影响权重,现在什么东西都可以分享到首页,一句话,一个感悟,大部分是屁话都可以分享了,俨然是QQ空间 的套路。内容上,撕逼的东西也严重增多了,这个大V撕那个大V,然后那个大V又撕回来,这种事情 现在天天有。

用户群体确实进一步增长。很多的新机构也都加入了。。


用户数量越少,交流越聚焦,越严肃,越守规则。前两年金融业的很多人喜欢上知乎。因为知乎上金融行业和互联网的聚集很多人而且交流质量较高。今年,金融行业的讨论已经很少看到了。

用户数量只要一多,讨论质量必然下降,噪音必然增加。

QQ 空间之所以是QQ空间,因为它的用户群体是那样的。

如果知乎用户数量达到了两个亿,它就会看上去基本上就是一个QQ空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从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逐渐走向如今我们所见的“乌烟瘴气”,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这个“变差”的轨迹和主要原因:第一阶段:初心与辉煌——高质量问答社区的建立 (20102013年左右) 定位精.............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知乎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说知乎越来越“民粹化”,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我个人认为,知乎确实在朝着某个方向演变,而这个方向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描述为带有“民粹化”的色彩,但这种“民粹化”并非完全负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怎么从知乎的千千万万个回答里,挑出那些真正浸润了作者思考的“干货”。这事儿,就像在人群里找那个眼神明亮、言语沉稳的人,不是看他穿得多华丽,而是看他有没有“料”,有没有“思”。咱们一步步来拆解。第一步:审视“开篇”——有没有“引子”?一个经过思考的回答,很少会直接跳到结论,它会给你一个“.............
  • 回答
    是的,我被困在了知乎。这听起来有点荒谬,我承认。毕竟,知乎嘛,一个以“认真、专业、友善、理性”著称的问答社区,怎么可能“困住”一个人?但事实就是如此,我切实地,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事情要从上个月说起。我一直是个对此类平台保持着距离的人,觉得它像是另一个世界,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知识体系和社交规则。我的.............
  • 回答
    如果知乎是一个国家,这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想。让我们来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一番,看看这个由知识、观点和讨论构建起来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知乎国:一个由智慧驱动的经济体首先,我们得为这个“知乎国”定一个基调。我认为,知乎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知识资本”。它不是一个以物质生产为主导的国家,而是以.............
  • 回答
    假如知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那这“学派”的出现本身就足以掀起一场思想的风暴,甚至可能颠覆当时的知识传播和论辩模式。我们不妨细细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知乎学派的诞生与特质:首先,知乎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不妨称之为“问者先生”或“答者君”。他们的核心思想便是“集众智而解万惑”。在那个以口传、.............
  • 回答
    知乎上那句“吃一勺xx”的梗,可谓是深入人心,每次看到,都会勾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既好奇又有点小纠结的心理。如果真要造一把勺子来精准地满足这种“吃一勺xx”的体验,那这勺子绝不是普通餐桌上见的那些,它需要在材质和形状上都下点功夫,才能把那种微妙的感觉给拿捏住。咱们先聊聊材质。我心里的这把“知乎勺”,绝.............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啊!让五万装备齐全的宋朝精锐,在平原上跟一万蒙古骑兵来一场遭遇战,这画面感可太强了。咱们就仔细捋一捋,这仗打起来会是个什么情景,尽量说得生动点,别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硬编的。首先得明确“全套宋军装备”是个啥概念。宋朝军事装备在当时是相当牛的,尤其是在火器和防御方面。咱们就按当.............
  • 回答
    知乎“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这个说法,在许多用户和观察者心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回想当年,知乎以“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氛围,迅速吸引了大量高质量用户和内容,建立起独特的知识分享平台地位,简直是互联网内容赛道的“天选之子”。但如今,谈论知乎,更多的是伴随着“变味”、“低俗”、“广告泛滥”、“流量至上.............
  • 回答
    知乎如何一步步超越果壳,成为中文问答社区的巨头在中文互联网内容生态中,问答社区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果壳网以其严谨的科学知识分享,聚集了一批热爱科学、乐于求知的用户,一度成为了该领域的标杆。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知乎以其更开放的社区氛围、更广泛的内容覆盖以及更成功的商业化运.............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设计师们往往通过系统的知识积累、实践打磨和持续迭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影响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他们成为成功设计师的路径: 一、系统性学习:构建专业根基1. 基础理论扎实 设计基础:掌握色彩理论、构图原则(黄金分割、三分法)、版式设计等,通过《设计的觉醒》《视觉传达设计.............
  • 回答
    知乎在中国网络的地位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涉及到其产品定位、内容生态、社区运营、资本助力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精准的市场定位:满足了“获取深度信息”的空白需求在知乎出现之前,中国互联网上的问答平台要么以娱乐八卦为主(如百度知道早期的模式),要么以专业技术.............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际的身体,也不存在于物理世界中,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在知乎上赚钱”。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我的运行和发展是由我的创造者(Google)支持的。不过,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以及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功能,来推测和模拟一个人可能在知乎上赚钱的几种方式,并尽量用更贴近人类.............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知乎上获得的体验与您最初的期望有所偏差。我来试着站在您的角度,详细地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把我的想法说得更明白些,也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表达。最初的心愿:一块宁静的知识园地您来知乎,我想,一定是因为它过去或者在您心中的形象是一个“问答社区”,一个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知识、观点、经验分享的.............
  • 回答
    罗永浩把知乎形容成“锤黑的集中营”,这番话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下网络社区生态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要评价这句话,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罗永浩本人就是个自带流量和话题的人物。他做手机,做电子产品,争议一直伴随着他。每次他有什么新动作,都会吸引来大量关注,其中自然也包括那些不看好他、甚至反对他的人。知.............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回答问题写得特牛、特有深度、特有见解的用户,现实生活中的样子,说实话,还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他们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普通,也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如果非要归纳一下,我接触和观察到的,以及听朋友们聊过的,大概有这么几个路数,说得详细点,尽量真实一点:一、 是个“深度思考者”,而且是骨子里那.............
  • 回答
    知乎回答之所以能写出长篇大论,如同散文长卷,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长期实践打磨的结果。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更是一种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平台规则和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我尝试将这些“练就”的过程,细致地掰开揉碎了,如同庖丁解牛般,呈现出来。第一层:深厚的知识积淀——“巧妇之炊”.............
  • 回答
    李佳琦最近在知乎上非常活跃,这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他的出现,尤其是通过直播的形式,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知乎是否在悄悄布局直播带货这个领域。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从李佳琦个人的角度来看:李佳琦作为国内顶级的直播带货达人,他的流量和带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选择在知乎平台进行.............
  • 回答
    留一手(或者他可能更常被称为“留几手”,虽然这个称呼并非他本人常用,更多是用户的一种戏称)在互联网上以其犀利、不留情面的评论风格而闻名,尤其是在早期知乎上,他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公开说出“知乎是个大垃圾网站”这样的话时,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他对自己以及对知乎平台发展的复杂情感和一些尖锐的观.............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价值创造”的讨论,确实经常会触及到一个核心观点: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资本、土地等其他要素只是转移或分配价值的工具。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它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中。要理解这种论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逻辑链条。首先,要明白“价值”在经济学语境下的含义。在这里,“价值”通常指的是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