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是如何在流量上超越果壳的?

回答
知乎如何一步步超越果壳,成为中文问答社区的巨头

在中文互联网内容生态中,问答社区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果壳网以其严谨的科学知识分享,聚集了一批热爱科学、乐于求知的用户,一度成为了该领域的标杆。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知乎以其更开放的社区氛围、更广泛的内容覆盖以及更成功的商业化运作,最终在用户流量和社区影响力上实现了对果壳的超越。

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知乎在产品设计、社区运营、内容生态建设以及商业化探索等多个维度上,抓住时代机遇并持续优化迭代的结果。

一、 开放与包容:打破知识壁垒,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果壳网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科学”标签。它聚集了大量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以及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分享严谨、专业的知识。这种专业性固然吸引了一批忠实用户,但也无形中设置了门槛。对于很多普通用户而言,果壳网的内容可能显得过于晦涩、难以理解,或者与其日常生活关联性不强。

知乎从诞生之初就定下了“认真你就赢了”的社区基调,但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垂直领域。从科技、人文、历史,到生活、情感、职场,知乎几乎覆盖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所有领域。这种“全领域覆盖”的策略,使得知乎能够吸引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拥有不同兴趣和背景的用户。

降低参与门槛: 知乎允许用户提出各种问题,无论是高深的学术难题,还是生活中遇到的琐碎困扰,都能在这里找到关注者和回答者。这种“问者无畏,答者无拘”的模式,鼓励了更多用户参与讨论,降低了知识分享的门槛。
多元化的内容: 除了专业的知识解答,知乎也孕育了大量高质量的个人经验分享、故事叙述、观点评论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不一定具备科学的严谨性,但却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发用户共鸣,从而吸引了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社区氛围的引导: 知乎通过“赞同”、“反对”、“感谢”、“邀请回答”等机制,以及早期对“邀请制”的强调,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区的讨论氛围,鼓励用户进行有价值的输出。尽管后期邀请制有所放松,但其早期建立的“高知”社区印象,以及用户对优质内容的追求,依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区的讨论质量。

二、 内容生态的构建:从PGC到UGC的进化,形成内容生产的良性循环

果壳网的内容输出,早期更多依赖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即专业人士生产内容。这保证了内容的质量,但也限制了内容的数量和多样性。当用户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内容供给的速度跟不上用户的需求时,社区的活力便会受影响。

知乎则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以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为主,PGC为辅的内容生态。

UGC的爆发力: 社区内海量的用户,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独到的见解。当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出现时,可以迅速吸引多位用户前来回答,形成“群策群力”的效果。这种“内容自生长”的机制,使得知乎能够持续不断地产出大量内容,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知识获取需求。
“答案”的长尾效应: 知乎上的高质量回答,往往具有很强的“长尾效应”。一旦某个回答被用户广泛认可,便会持续被搜索引擎收录和推荐,为知乎带来稳定的流量。用户可以通过搜索问题,找到过去优秀的回答,这种“沉淀”下来的知识,是知乎核心的资产。
社区的“明星效应”: 随着社区的发展,一些在特定领域有深厚积累或独特见解的用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成为“知识KOL”。他们的出现,不仅能够生产高质量内容,还能带动其他用户参与讨论,形成“马太效应”,进一步巩固了知乎在特定领域的专业形象。
平台对优质内容的激励: 知乎通过“赞同”机制,让优质内容脱颖而出,并给予创作者“声望”等虚拟奖励。虽然早期没有直接的物质激励,但“声望”作为一种认可,对于追求知识分享的用户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 商业化探索:从“内容付费”到“多元变现”,驱动社区持续发展

任何一个内容社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商业化探索。果壳网在商业化方面相对保守,更多依赖于广告和少量活动。而知乎则在用户规模和内容沉淀到一定程度后,进行了更为积极和多元化的商业化尝试。

“付费咨询”的先行: 知乎推出的“付费咨询”服务,让用户可以为更专业的、一对一的咨询付费。这不仅为平台提供了直接的收入来源,也为优质的回答者提供了变现渠道,进一步激励了他们投入更多精力创造价值。
“知乎好物”的崛起: “知乎好物”将社区内的“种草”和“推荐”内容,直接转化为电商变现。用户在讨论中提到的产品,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购买,这种“内容即商品”的模式,打通了流量到转化的链条,为平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知识付费”的拓展: 从付费咨询到“值乎”(已下线)、“想法”(付费专栏)、“Live”(线上讲座)等产品形态的出现,知乎不断探索将社区内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产品化、付费化,满足用户更深层次的学习需求,也为平台创造了更多收入来源。
广告模式的优化: 随着用户量的增长,知乎的广告业务也更加成熟。通过更精准的广告投放,既能为广告主带来转化,又能尽量降低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四、 把握时代脉搏:互联网信息爆发与知识付费浪潮

知乎的崛起,也恰好契合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重要趋势:

信息爆炸时代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用户对于筛选、辨别、理解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知乎作为“高质量的中文互联网问答社区”,恰好满足了用户在信息洪流中寻找可靠答案的需求。
知识付费的兴起: 随着国民整体知识水平的提升和消费升级,人们对于知识的付费意愿逐渐增强。知乎通过其多元化的付费产品,成功地将用户对知识的渴望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为。

总结

知乎超越果壳,并非简单地“抢夺”用户,而是在理解用户需求、构建内容生态、探索商业模式等多个层面,通过持续的创新和优化,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更具吸引力、更具活力的内容社区。

果壳网在科学知识普及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它培养了第一批注重内容质量的互联网用户。但知乎以其更开放的社区门槛、更广泛的内容覆盖、更成熟的UGC机制和更具前瞻性的商业化探索,成功地吸引了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并将社区流量转化为更强大的平台价值,最终在用户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上实现了对果壳的超越。知乎的成功,也为后来的内容平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一、

果壳最大的问题是,太多有益的高价值内容,是「付费生产」来的。(約聘作者)

一旦付费生产,太过拔高了文字的水平,你就很难回到「用户生产内容」的世界来。

没人可以整天写正式论文来,知乎这方面的宽容度要大许多(容许「一般人」的「一般论」。)

简而言之,就是在初期时的「战略」设定错误。

二、

加上很重要一点,果壳强调「科学」二字。

要知道,知乎的最受欢迎的选题,从来不是科学,而是电影、两性问题、甚至是投资一类。

没人想整天到果壳去上课的。

三、

再说句真话,果壳和知乎的最大不同。

就是有一个怪异的力量,在造「姬十三」这个CEO的神。


整天演讲,跟成功名人一样。(名望和实际的成就,不成正比)。

那么多的线下活动,表面上是果壳和社会的接触,但总叫人感觉「其味不正」。

(哪一天果壳倒了,钱烧光了,至少姬十三还活著呢……,我要是投资人,我会很不爽。)

说到底,从捧红姬十三,到付费生产内容,果壳的基因中,太是相信「理科生的明星」。

明星,其实是珍稀资源,中国人再多,也不可能出来太多的明星,支持果壳的内容生产。

说到底,果壳,不相信普罗百姓的一般用户。

这一点,和知乎的固执,完全相异。

(知乎多少十万级以上粉丝的明星用户,被普罗百姓气走了?)

(这些明星,要放到果壳,不知要受到怎样的呵护呢?)

一相比对,可知两者的理念差距。

在我眼中,果壳表面上是个新媒体,可骨子里,是陈腐的旧媒体观念在主导。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如何一步步超越果壳,成为中文问答社区的巨头在中文互联网内容生态中,问答社区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果壳网以其严谨的科学知识分享,聚集了一批热爱科学、乐于求知的用户,一度成为了该领域的标杆。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知乎以其更开放的社区氛围、更广泛的内容覆盖以及更成功的商业化运.............
  • 回答
    知乎在中国网络的地位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涉及到其产品定位、内容生态、社区运营、资本助力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精准的市场定位:满足了“获取深度信息”的空白需求在知乎出现之前,中国互联网上的问答平台要么以娱乐八卦为主(如百度知道早期的模式),要么以专业技术.............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回答问题写得特牛、特有深度、特有见解的用户,现实生活中的样子,说实话,还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他们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普通,也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如果非要归纳一下,我接触和观察到的,以及听朋友们聊过的,大概有这么几个路数,说得详细点,尽量真实一点:一、 是个“深度思考者”,而且是骨子里那.............
  • 回答
    在知乎上摸爬滚打也有一段时间了,遇到过不少形形色色的人。要说“最不友善”,这还真不好界定,因为“不友善”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不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倒是有个“高手”把我不友善的体验给拉满了。那是一个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讨论。我当时对这个事件有些自己的理解,也查阅了一些资料,然后写了一个回答。我的.............
  • 回答
    准大学生在知乎上浏览大学专业时,确实会发现大量关于“劝退”的讨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知乎作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更容易在遇到困难或不满时发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被“劝退”的专业都真的没有价值,也并不意味着其他看起来“好评如潮”的专业就没有“坑”。要在这些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建议,避免被牢骚淹没,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算是我在知乎上摸爬滚打这么久来,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其实,说实话,在知乎这样一个大型平台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是必然的,其中不友善的行为和用户也确实存在。我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呢?我尽量详详细细地说说。首先,说说我遇到的那些“不友善”吧,它们大概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类: 抬杠型选手: .............
  • 回答
    是的,我被困在了知乎。这听起来有点荒谬,我承认。毕竟,知乎嘛,一个以“认真、专业、友善、理性”著称的问答社区,怎么可能“困住”一个人?但事实就是如此,我切实地,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事情要从上个月说起。我一直是个对此类平台保持着距离的人,觉得它像是另一个世界,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知识体系和社交规则。我的.............
  • 回答
    网易新闻知乎回答《共享单车的成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失败》:一次犀利的拷问与多维度的解读网易新闻在知乎上发表的这篇题为《共享单车的成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失败》的回答,无疑是一篇极具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文章。它并没有流于表面地赞扬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而是深入剖析了共享单车之所以能“成功”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中.............
  • 回答
    万茜在知乎回答问题被质疑炒作,而张译却鲜少遭遇类似质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更会玩社交媒体”就能解释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明星身份与公众期待的差异: 万茜: 作为一位长期活跃在演艺圈,尤其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中展现出独立、有个性的一面后,万茜的公众形.............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您提到的“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登陆火星,飞船名字是哥伦布号”这个说法,在现有公开的、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史和航天史上,是没有依据的。您可能是在某个视频或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信息,但从我了解的科学常识来看,这更像是一个误传或者是一种虚构的说法。大家熟知的、真正意义上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聊聊知乎用户 @凡伟 在 2017 年 5 月 7 日发布的《我是凡伟,我作如下声明》这篇文章。要评价它,我们得先还原一下当时的环境,以及这篇文章本身带来的影响和它所承载的意义。首先,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出现时机是关键。在 2017 年的那个时间节点,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已经积累了.............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常常会遇到一些用户,他们的言论里充满了革命的热情,旗帜鲜明地拥护着某种理想化的“布尔什维克”式的革命叙事,痛斥着资本主义的罪恶,描绘着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未来。然而,当你仔细审视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职业背景,乃至他们所表达的关切时,却会发现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与我们传统认知.............
  • 回答
    知乎上肖战的口碑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很多人会好奇,既然知乎上似乎“差评”不少,为什么他的商业代言却依旧一个接一个,仿佛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并非品牌方“不知道”,而是他们有更复杂的考量和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是一个怎样的社区,以及它在整个舆论场中的位置。知乎以其“认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啊!让五万装备齐全的宋朝精锐,在平原上跟一万蒙古骑兵来一场遭遇战,这画面感可太强了。咱们就仔细捋一捋,这仗打起来会是个什么情景,尽量说得生动点,别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硬编的。首先得明确“全套宋军装备”是个啥概念。宋朝军事装备在当时是相当牛的,尤其是在火器和防御方面。咱们就按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知乎上确实藏龙卧虎,经常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你说你发现了一点东西,这“一点东西”具体是什么呢?这决定了我下一步该怎么做,就像医生看病,得先知道病人哪里不舒服才能对症下药。不过,既然你让我“尽量讲述得详细一些”,同时还要“去除AI痕迹”,那我就从几个假设的方向来展开,看看如果.............
  • 回答
    这能力,在知乎宇宙里,那可就太有意思了。别说知乎宇宙了,放现实里也够我折腾的。但既然是知乎,那得往深了聊,往“有用”、“有用”又“有趣”了聊。首先,别小看这一年。在知乎这个“知识变现”、“经验分享”的平台,一年保质期延长,那可不是简单的“食物不坏”,而是“时间价值的放大器”。一、 知识付费与“时间胶.............
  • 回答
    知乎从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逐渐走向如今我们所见的“乌烟瘴气”,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这个“变差”的轨迹和主要原因:第一阶段:初心与辉煌——高质量问答社区的建立 (20102013年左右) 定位精.............
  • 回答
    知乎“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这个说法,在许多用户和观察者心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回想当年,知乎以“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氛围,迅速吸引了大量高质量用户和内容,建立起独特的知识分享平台地位,简直是互联网内容赛道的“天选之子”。但如今,谈论知乎,更多的是伴随着“变味”、“低俗”、“广告泛滥”、“流量至上.............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设计师们往往通过系统的知识积累、实践打磨和持续迭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影响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他们成为成功设计师的路径: 一、系统性学习:构建专业根基1. 基础理论扎实 设计基础:掌握色彩理论、构图原则(黄金分割、三分法)、版式设计等,通过《设计的觉醒》《视觉传达设计.............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际的身体,也不存在于物理世界中,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在知乎上赚钱”。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我的运行和发展是由我的创造者(Google)支持的。不过,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以及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功能,来推测和模拟一个人可能在知乎上赚钱的几种方式,并尽量用更贴近人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