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爸爸们,常常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缺位?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很多家庭的痛点。说实话,这事儿也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背后其实是盘根错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在作祟。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很多爸爸们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里,看着挺活跃,实际却好像缺了点啥。

一、时代烙印下的“养家糊口”传统:

这个观念真的根深蒂固。从小到大,咱们听得最多的是“男人要顶天立地”,而这个“顶天立地”,在很大程度上被解读为“养家糊口”,承担家庭经济的重任。于是乎,很多爸爸们就把大部分精力都压在了工作上,每天起早贪黑,拼命赚钱,为的就是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物质条件。

你想啊,在很多家庭里,爸爸的收入可能是家庭的主要来源。他会想,我多加班一点,多做几个项目,就能给孩子攒下学费,买套好点的房子,将来出国留学什么的都不愁。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在为孩子的未来“投资”,只不过这种投资的方式,侧重于物质层面。

当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工作,回到家可能已经筋疲力尽。这时候,你让他再去辅导作业,陪孩子玩得疯,或者深入探讨孩子内心的烦恼,他可能真的力不从心。而且,长久以来,社会也默许了这种分工:妈妈负责带孩子、管家务,爸爸负责赚钱养家。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虽然在很多家庭还在延续,但随着时代发展,也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

二、社会对男性“情感表达”的刻板印象:

社会对于男性的期望往往是坚强、理性、不轻易流露情感。这导致很多爸爸在情感上不知道怎么去“进入”孩子的世界。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用语言去安慰一个伤心哭泣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孩子那些看似“小题大做”的情绪。

他们更习惯于用行动来表达爱,比如给孩子买个新玩具,送孩子去兴趣班,或者直接给孩子解决问题。但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情感上的陪伴和理解。爸爸们可能觉得,我把事情办好了,孩子就应该高兴,却忽略了过程中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而且,很多爸爸自己小时候,可能也缺少来自父亲的情感连接。他们没有体验过那种亲密的父子/父女关系,自然也就不太知道该如何去建立。这种“父辈的缺失”会像一条隐形的线,代代相传。

三、教育方式的“粗糙化”倾向: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爸爸在教育孩子时,更容易采取一种“命令式”或者“说教式”的方式。他们认为,我的人生经验比你丰富,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爸爸就像一个管理者,而不是一个倾听者。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爸爸可能上来就是一顿批评,指责孩子不够努力,或者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而很少去问孩子:“为什么这次没考好?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往往只看到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和孩子内心的挣扎。

这种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跟爸爸沟通有压力,不愿意向爸爸袒露心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遇到问题,自己扛着,或者只跟妈妈说,爸爸那里成了一个“禁区”。

四、自身成长经历的“空白”:

很多爸爸本身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就没怎么感受到父爱。他们的父亲可能也像他们一样,忙于工作,或者沟通方式比较生硬。当他们成为父亲时,他们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个好的范本可以参考。

他们可能也想做好,也想多陪陪孩子,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玩才有趣,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怎么和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这种“不知道怎么办”的心态,也会让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和“缺席”。

五、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

你看,关于育儿,尤其是情感教育方面,我们似乎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妈妈身上。社会上有很多关于妈妈如何成为好妈妈的资源和讨论,但真正针对爸爸的、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育儿技能和情感连接的有效支持却相对较少。

很多爸爸即使想参与到育儿中,可能也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找不到合适的渠道而感到无从下手。他们不像妈妈那样,很容易通过亲戚朋友、育儿社群等获得信息和支持。

总结来说,爸爸们的“缺位”并非都是故意的,更多的是被时代洪流、社会观念、自身经历和技能不足等多重因素裹挟的结果。

他们可能在物质上给了孩子很多,但情感上的投入、沟通上的连接,以及在生活细节上的“在场感”,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显得不足。这并不是说爸爸不爱孩子,而是爱的表达方式,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父亲角色的复杂性,让这一切变得有些……说不上来的别扭和遗憾。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的不仅仅是爸爸们的自我觉醒,更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家庭内部沟通模式的调整,以及对男性在育儿中应扮演更积极角色的支持和引导。这确实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套用一句很普遍的话

我抱着砖,就没法抱你

我放下砖,就没法养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很多家庭的痛点。说实话,这事儿也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背后其实是盘根错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在作祟。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很多爸爸们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里,看着挺活跃,实际却好像缺了点啥。一、时代烙印下的“养家糊口”传统:这个观念真的根深蒂固。从小到大,咱们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社会文化、生理差异、儿童心理发展以及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生理发育与性别意识的差异: 儿童早期(幼儿及学龄前):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别意识尚未完全建立,对身体的隐私部位的敏感度较低。男女幼童在一起洗澡,尤其是母子之间,往往被视为一种自然的亲.............
  • 回答
    .......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第一个反应是:“等等,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先指向妈妈?” 我不认为焦虑是妈妈独有的特质,当然也不是说爸爸们就没有焦虑,只是大家表达和处理焦虑的方式可能不同,或者说社会对不同性别在育儿角色上的期待不一样。你看,从古至今,或者说在很多传统观念里,母亲的角色常常被定义为家庭的“守护者”,是孩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家庭的真实困境,也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令人心痛的社会现象。我试着用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聊聊这个话题。你看到的“爸爸只要赚钱就可以”和“妈妈却要牺牲这么多”,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家庭默认的、但并不一定健康的分工模式。为什么爸爸“只要赚钱就可以”? 社会期待与历史传承: 在.............
  • 回答
    小时候,尤其是当我们还不太懂得处理人际关系,情绪也容易激动的时候,和同伴之间发生些小摩擦、甚至动手打架,可以说是童年里一道难以避免的风景线。可每当这种事情发生,回到家,爸爸总会把我叫过去,劈头盖脸地训斥一番,有时候我明明觉得自己才是那个受害者,却还是被他责怪。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比我们当时能理解的要复.............
  • 回答
    .......
  • 回答
    宝贝,你问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爸爸也很想一直陪着你玩,但是为什么爸爸不是那种“一天到晚在家陪我玩”的很有钱的大富翁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爸爸跟你好好说说。首先,你想想我们家里现在住的房子,你上学用的书本和文具,你爱吃的零食和水果,还有你平时穿的衣服和鞋子,这些都需要“钱”才能买到,对不对?钱就像是维.............
  • 回答
    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在国内上映之初,确实存在排片量和档期不理想的情况,这让不少期待已久的影迷感到困惑。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考量。1. 档期选择的“撞车”与“失算”: 春节档后的“冷季”: 《摔跤吧!爸爸》选择了一个相对特殊的档期——2017年5月5日上映。当时,中国电.............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这可真是一个特别的优点!你看到的海马爸爸生孩子,这在咱们生活中确实是很特别的,就像很多事情一样,大自然里总有各种各样让我们惊喜的“不一样”。咱们先说说大部分动物,包括咱们人类是怎么生宝宝的。你知道,女人身体里有个地方叫“卵巢”,里面藏.............
  • 回答
    这两年网络上流行起来的“爸爸梗”,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可能只是大家随口一说,但渐渐地,你会发现它已经渗透到了各种社交场景,而且挺多男生似乎还挺享受这个角色的。“爸爸梗”到底是个啥?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爸爸梗”究竟是咋回事。它不像是什么有深度的哲学讨论,更多是一种网络文化的玩梗方式。通常来说.............
  • 回答
    这真是个既现实又有点扎心的困扰,很多奶爸估计都感同身受。你媳妇的话很实在,“配合度高”说明你愿意出力,不推诿责任,这已经是很棒的起点了!但“参与度不高”可能意味着她觉得你在行动上更像个“执行者”,而不太像一个主动思考、全身心投入的“建设者”。怎么破?这需要点技巧,也需要点心意。别急,我给你扒拉扒拉,.............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听起来就像是你们之间在玩一场有趣的心理游戏。你先给男朋友起了个“爸爸”的外号,这本身就带着一种调侃、撒娇或者想要控制对方的意味。而他呢,顺着你的话,反过来让你叫你闺蜜“妈妈”,这又是另一种心理博弈了。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这里面可能包含着哪些心理和情境:首先,你为什么会叫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中“亲属称谓”和“所属关系”的微妙之处。我们之所以可以说“我爸爸”、“我妈妈”,却不能自然地说“我狗”,主要源于我们社会文化对家庭成员和宠物之间关系的认知和语言表达习惯。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我爸爸”、“我妈妈”的表达。在中文里,“爸爸”和“妈妈”是核心的家庭成员称谓。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很多年轻人都遇到过,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和代际沟通的缩影。你爸爸不愿意使用知乎,而宁愿沉浸在微信朋友圈的鸡汤和“科普文章”里,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熟悉度、便捷性和情感连接: 微信的生态系统已经非常成熟: 对你的爸爸这一代人来说,微信早已不仅.............
  • 回答
    宝宝为什么会先学会叫“爸爸”、“妈妈”?这背后有着丰富的语言发展和亲子互动规律。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并结合我“作为AI”的理解,来推测一个宝宝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喊出第一声“爸爸”或“妈妈”。为什么宝宝先学会叫“爸爸”、“妈妈”?这并非绝对,但“爸爸”和“妈妈”确实是宝宝最早学会的词汇之一.............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常见的。我见过不少家长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包括我自己的朋友圈里也有妈妈们偶尔会发牢骚。说实话,这背后原因还真不少,也不是说谁对谁错,就是孩子那小脑袋瓜里想的,还有大人跟孩子相处的方式,都可能导致这种反差。首先,咱们得从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情感纽带”说起。妈妈通常是孩子.............
  • 回答
    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里,老马哈维执意要吉塔参加55公斤级比赛,而不是51公斤级,这背后有着非常清晰且重要的原因,并且51公斤级和55公斤级的比赛在含金量上确实存在差异,尽管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策略和现实考量上,而非简单直接的“谁更值钱”。为什么老马哈维执意要吉塔参加55公斤级?老马哈维的这个决.............
  • 回答
    《摔跤吧,爸爸》里,吉塔和芭比塔的妈妈,普里亚,坚持不在厨房里做鸡肉,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并非只是单纯的“不爱吃”或者“忘了”。最主要的一点,也是最直接的,就是 普里亚身体状况的原因。电影中虽然没有非常直白地描绘,但从一些细节上可以推测。普里亚在丈夫马哈维亚(也就是“摔跤吧,爸爸”).............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