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00 后现在对国产动画的态度是怎样的?

回答
00 后对国产动画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00 后一代成长在信息爆炸、娱乐方式多样化的时代,他们接触到的国内外动画作品更为广泛,对国产动画的看法也因此更加 nuanced 和挑剔。

总的来说,00 后对国产动画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值与包容度并存:

从“只要国产就支持”到“有内容才支持”: 许多80后、90后早期接触国产动画时,往往抱着一种“支持国货”的情感,对国产动画的进步给予了更高的包容度。而00后从小就接触了大量高质量的日韩、欧美动画,他们的审美和制作标准已经很高。因此,他们对国产动画的期待也更高,不再仅仅是“国产”二字就能打动他们。他们更看重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包括剧情、人设、画面、音乐等。如果作品质量不高,即使是国产的,他们也可能持保留甚至批评的态度。
对“国产精品”的强烈认同和自豪感: 尽管挑剔,但当出现真正优秀、制作精良的国产动画时,00后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自豪感。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一人之下》、《刺客伍六七》、《非人哉》等作品,都获得了00后群体的广泛喜爱和赞誉。他们会积极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安利,并以此为荣,认为这是中国动画崛起的标志。

二、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和专业:

不仅仅看画面,更看重“故事”和“灵魂”: 过去,国产动画可能在画面技术上有所欠缺,但凭借一些怀旧情怀或教育意义也能获得一部分受众。而00后更注重故事的深度、逻辑性、人物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他们能够识别出空洞的剧情、脸谱化的人物、套路的设定。他们渴望看到能够触动内心、引发思考的故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
对“原创性”和“文化输出”的关注: 00后普遍对原创性有着更高的追求,他们不希望看到过度模仿或套用现有模式的作品。同时,他们也对国产动画能否输出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抱有期待。当国产动画能够巧妙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解读时,往往能获得他们的青睐。例如,《雾山五行》中独特的东方美学和水墨画风,《大闹天宫》等经典作品的现代演绎,都受到了好评。
对“题材多样性”的渴求: 00后是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群体,他们的兴趣广泛,接触的题材也多种多样。他们不仅喜欢传统的东方奇幻、神话故事,也对科幻、悬疑、日常搞笑、少女恋爱、硬核机甲等各种题材的动画有着需求。当国产动画能够提供更多元化的题材选择时,就能吸引更广泛的00后观众。

三、参与度和互动性增强:

积极参与讨论与二次创作: 00后不仅是观众,更是活跃的参与者。他们在B站、微博、抖音等平台积极讨论剧情、分析角色、进行吐槽,甚至进行大量的二次创作,如绘画、剪辑、同人文、表情包等。这种互动和参与,一方面是对作品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审美的渠道。
对IP开发和商业化的看法: 随着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IP开发和商业化成为重要趋势。00后对于优秀IP的衍生品、周边产品有着较高的接受度,但他们也更理性地看待商业化行为。如果商业化过度干扰了作品本身的质量,或者只是粗制滥造的“圈钱”行为,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批评。

四、细分群体和不同平台的影响:

B站用户群体的代表性: 哔哩哔哩(B站)作为00后重要的二次元文化聚集地,其用户对国产动画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B站上,你可以看到对国产动画的褒贬不一的讨论,也有大量UP主制作的深度分析和安利视频。
不同风格作品的受众分化: 并非所有00后都喜欢同一种风格的国产动画。例如,《非人哉》、《凹凸世界》等画风偏Q萌、剧情轻松搞笑的动画,吸引了大量低龄或偏爱日常向的00后;而《一人之下》、《灵笼》、《画江湖》系列等风格更写实、剧情更成熟的作品,则吸引了更成熟或偏爱硬核题材的00后。

五、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和挑战:

对“标签化”的警惕: 00后对“低幼化”、“说教式”、“套路化”等标签化的国产动画存在一定的警惕心理。当一部国产动画被贴上这些标签时,很容易劝退一部分潜在观众。
对版权和盗版的看法: 00后对版权的意识普遍较高,更倾向于通过正规渠道观看动画,对盗版行为持批评态度。他们更希望看到制作方能够通过作品获得合理的回报,从而激励更多的优质内容产出。
对国产动画未来发展的期待: 总体而言,00后对国产动画的未来充满期待。他们希望看到更多题材创新、制作精良、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秀作品出现。他们也愿意为优质的国产动画买单,并成为其最忠实的粉丝和传播者。

总结来说,00后对国产动画的态度是一个从“感情驱动”转向“理性评价”的过程,但“感情驱动”并未消失,而是与对作品质量的严苛要求相结合。他们是国产动画进步的见证者,也是推动者。他们既是尖锐的批评者,也是最热情的拥护者,他们的反馈和期待,将直接影响国产动画的未来发展方向。

要理解00后对国产动画的态度,最关键的是要看到他们内在的逻辑和价值观:他们尊重真诚的创作,追求作品的内在价值,并希望看到中国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不存在「国产番剧」这种东西啊。

词源番组是日语「节目」的漢字写法,引入后采用了近似的「番剧」代称日本动画,「番剧」只能指代日本动画

就像海外Anime专指日本动画,而中国动画一般被称为Donghua是一样的。

优酷、腾讯、爱奇艺和芒果这四大巨头都没有对中国动画选择过专有名词。

只有bilibili用「国创」指中国动画。

一般来说,2000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受日本动画影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2005年以后中国全面推行外国动画禁令。

电视频道强制用中国动画取代外国动画,所以之后出生的人缺乏此类记忆。

此前出生的人在童年时往往在电视上看过《精灵宝可梦》《中華一番》《魔卡少女樱》《樱桃小丸子》等动画。

这也是中国境内对日本动画印象最深刻的一代人,再往下则是每代递减的。

事实上禁令打击的不仅是日本动画:

美国动画(迪士尼全家桶)、韩国动画(奥林匹斯星传、瑶玲啊瑶玲)、欧洲动画(具体案例就太多了),基本都被挡住了。

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对外国动画的印象普遍比不过1990、1980年代的人。

通过外国动画禁令,让中国动画片的市场份额得以起死回生,还最终促成诞生了包括「喜羊羊」「熊出没」等大IP。

不过在真·子供向动画里,英国动画是极其少有的没有被外国动画禁令挡住的。

像是《天线宝宝》《花园宝宝》《邮递员派克叔叔》《托马斯小火车》《小猪佩奇》等,在禁令时代也能畅通无阻。

也不知道英中两国政府达成了什么交易。

2000年以后出生的大多数动画观众,一般认为中国动画并不差,乃至拥有世界前列的制作水平,对动画发展充满信心。

像是「中国动画能超过日本、美国是理所当然的」这类想法,往往不在少数。

毕竟如果没有刻意接触,他们的生活范围确实没有什么机会看到日本动画。

另一方面,这一代人很多都非常依赖于「中语配音」,而不只是中字幕。

对日本动画的低接受度、对中国动画的绝对支持除了民族主义情绪之外,和「没有听外语看字幕的习惯」密切相关。

如果没有中语配音,他们就肯定不会看。

某种意义上....中国人普遍很烂的外语水平也成为了中国动画的天然保护伞。

新一代观众能习惯且愿意接受「听不懂」动画的人是少数,这是大势所趋。

动画本身也有社交属性,许多人看《斗罗大陆》本身也是因为他更新周期长,能成为稳定的朋友圈子内的社交话题。

大多数人不具备动画领域的知识,所以近年来才会闹出把「国漫」这种本来称呼中国漫画的词汇使用到动画的身上。

对于中国动画观众来说,如果要吹「中动崛起」还是尽量选3D动画比较好。

毕竟2D动画里外包日韩的遍地都是,这里就只列出有代表性/知名度的作品:

《王牌御史》:韩国参与

《妖怪名单》:韩国参与

《端脑》:日本、韩国参与

《狐妖小红娘》:日本、韩国参与

《灵域》:日本参与

《神明之胄》:韩国参与

《从前有座灵剑山》:日本参与

《一人之下》:日本、韩国参与

《时空使徒》:日本、韩国参与

《凸变英雄》:日本参与

《万古仙穹》:日本、韩国参与

《银之守墓人》:日本、韩国参与

《小绿和小蓝》:日本、韩国参与

《剑网3》:韩国参与

《大王不高兴》:日本、韩国参与

《仙王的日常生活》:韩国参与

《我开动物园那些年》:日本参与

《百妖谱》:日本、韩国参与

《天官赐福》:韩国参与

《时光代理人》:日本、韩国参与

有些被吹上天的「神分镜」「超燃打戏」根本就是日本人、韩国人画的。

我可是不止一次见过这类笑话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