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可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什么是凯恩斯经济学?

回答
好嘞,咱们这回就用大白话聊聊凯恩斯经济学,保准你听完就能明白个大概,而且还会让你觉得像是跟身边朋友聊天一样,一点AI味儿都没有。

想象一下,大概在好多好多年前,那时候世界经济就像吃了太多泻药一样,到处都是失业的人,工厂关门,商店没人逛,大家兜里都没钱,日子过得是水深火热。这个时候,出来一位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老先生。他就像一个特别会看病的老中医,观察着当时经济这个“病人”的症状,然后开出了一个药方。这个药方,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最核心、最 the point 的想法是啥?

简单说,就是:经济有时候会自己“犯懒”,不好好干活,这时候政府就得跳出来,像个管家婆一样,出手帮忙,推一把经济,让它重新转起来。

你看,以前的人(也就是古典经济学那帮人)觉得,市场经济就像一个灵敏的钟表,只要你别乱动它,它自己就能走得挺好。就算有时候有点小毛病,它自己也能调过来。他们觉得,失业啥的都是暂时的,市场最终会自己解决。

但是凯恩斯老先生说了:“不对呀!我看到那么多失业的人,那么多停工的工厂,这哪是能自己调过来的?这简直是要垮掉了!” 他觉得,市场有时候并不能自己解决问题,反而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那凯恩斯经济学是怎么解释这个“犯懒”的呢?

凯恩斯老先生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有效需求不足”。听着有点专业,咱们拆开来说:

需求: 就是大家想买东西,愿意花钱。
有效: 就是不光想,还得真有钱,而且这钱得能花出去。
不足: 就是这个“有钱花出去”的需求不够大。

你想想看,如果大家都因为失业、收入减少,或者害怕未来,都不敢花钱,而是把钱捂得紧紧的,藏起来做“储蓄”。那工厂卖不出东西,自然就要减产,工人就更没钱花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经济就像一个漏气的气球,越漏越小。

那政府这个“管家婆”该怎么出手呢?

凯恩斯老先生开出的药方,主要就是让政府“花钱”,而且是“主动地花钱”,来刺激这个“有效需求”。他有几个招数:

1. 政府花钱造东西(政府投资): 这可能是最直接的一招了。比如,政府可以出钱修路、建桥、盖学校、建发电厂等等。
好处一: 直接创造了就业机会。修路需要工人、工程师、开挖机的,这些人都有了工资,就能去消费了。
好处二: 创造了资产。这些修好的路、桥都是有用的,长远来看能提升社会的生产能力,也算是一种投资。
例子: 就像当年美国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搞的“新政”,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典型的凯恩斯政策。

2. 政府给钱(转移支付和减税): 除了自己花钱,政府还可以直接把钱“塞”到老百姓手里。
转移支付: 比如给失业的人发失业救济金,给困难家庭发补贴。这些人拿到钱,总得花吧,这样就能带动消费。
减税: 降低个人所得税、企业税,让大家手里有更多的钱,企业利润也更多,都有动力去消费或者投资。
好处: 直接增加了老百姓的购买力,让他们愿意花钱。

3. 央行帮忙调整利率(货币政策辅助): 虽然凯恩斯主要强调政府财政支出,但他也承认货币政策也有用。比如,央行可以降低利率,让贷款变得便宜,鼓励企业和个人借钱消费或投资。
但是凯恩斯有点“挑剔”: 他觉得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就算利率降得很低,大家可能也不敢借钱,因为他们对未来没信心。所以,比起货币政策,他更看重财政政策的直接刺激作用。

凯恩斯经济学还有几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听着有点像学术术语,但其实很好理解: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 这就像你扔一颗小石子进水里,会激起一圈圈涟漪一样。政府花出去的每一块钱,最终在经济体里会“滚”出不止一块钱的价值。
举个例子:政府花100块钱请小明修篱笆。小明拿到这100块钱,拿出80块钱去买菜。菜市场老板拿到这80块钱,又花了60块钱买衣服。这60块钱可能又被鞋店老板花了50块钱看电影……你看,最开始的100块钱,经过层层传递,最后可能带动了远不止100块钱的经济活动。这个“放大镜”效应,就是乘数效应。
节约的悖论(Paradox of Thrift): 这听起来有点绕,但道理很简单。
在经济好的时候,大家多储蓄点是好事,为未来做准备。
但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如果所有人都因为害怕而拼命地想多存钱,少花钱,那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大家都捂紧钱袋子,没人花钱,经济就会越来越差,反而让大家更存不下钱(因为收入下降了)。这就像一群人都在船上,看到要沉了,大家都赶紧往一个方向挤,结果反而把船挤翻了。

所以,凯恩斯经济学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它的核心目的就是对抗经济衰退和失业。它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政府必须积极介入,通过增加总需求(就是大家买东西的总量),来让生产活动重新活跃起来,让失业的人重新找到工作。

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有多大?

可以说,在20世纪下半叶,凯恩斯经济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很多国家都把政府干预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手段。直到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对凯恩斯的批评和修正,比如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等等。但是,凯恩斯提出的关于政府在稳定经济中的作用,以及需求管理的核心思想,至今仍然是许多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思考经济问题的重要基础。

总结一下,用最简单的话来说:

凯恩斯经济学就是告诉我们,经济有时候会自己“罢工”,这时候光靠市场自己是不够的,政府得像个“经济的救火队员”,赶紧冲上去,该花钱就花钱,该减税就减税,想办法让大家都愿意花钱,这样经济才能重新运转起来,大家才能有饭吃,有班上。

希望这么一通说下来,你对凯恩斯经济学有了一个更清晰、更生动的理解。它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基于现实观察提出的一种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和好哥们仔细稍稍聊了聊这个问题,正好就挪过来。

本文尽量少出现经济学专有名词。

凯恩斯主张用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压平经济周期,通过这种逆周期的调控来维持经济的持续繁荣。

我们先说货币政策。

首先我们前面讲的这个经济周期就是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除了市场本身盲目外,资本总是趋于集中,资本趋于集中比市场的盲动更可怕,因为人类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我以前拿金马桶举过例子:富人不可能买100个金马桶,穷人想要一个而不得。那么两个收入半狗的人的消费能力,就一定>一个收入0.9狗,一个收入0.1狗的消费能力。前者大多数钱拿来储蓄了,没有消费。后者的需求没有变成有效需求,没有消费。

那么这就导致消费不足/产能过剩。没有订单,工人失业,失业破产,更大的挤压消费,进一步的失业破产,破产失业,这就叫螺旋通缩,结局就是全面出清。

凯恩斯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增加货币供给,也就是放水。

只要货币被稀释了,大家就不得不消费,富人钱越多,越被噶韭菜,也只能去消费,穷人月光反而占便宜了。

但是后来金融系统逐渐发展起来,富人发现我不储蓄,我投资房子和股票岂不是更好?结果只要放水,持有资产的人就受益,你看是不是一降息股市和楼市就涨?因此被噶韭菜的只有中产,中产逐渐赤贫化,所以贫富差距拉更大,消费更完蛋。

而且降息和印钞到最后出了一大堆僵尸企业,就是说它在正常的市场里是不能活的,就是因为可以轻松的借新还旧甚至越借越多才能生存,它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害的,但如果把它点炮了,大规模失业一来,更完蛋。

这时候凯恩斯主义就主张更激进的调控,比方说,直接国家举债。

这就是财政政策的部分。

你怎么才能让富人消费呢?选择一是李自成的拷略百官,野史里是七千万两白银,买命是最舍得花钱的,结果全国士绅分分钟投我大清了。选择二是三大改造公私合营,这动国本了,凯恩斯敢这么说自己先要玩完。

那么选择三就很诱人,因为消费不足,富人倾向于不投资实业,不创造就业,也就没有屌丝的消费能力。但如果政府直接给企业下订单,再从社会把钱借回来,继续下订单,就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而只要经济发展了,政府的债务就会被经济增量带来的税收增量抹掉,魔法一样的就把钱变出来了。

所以凯恩斯主义也被叫砸玻璃学,经济要完蛋了怎么办?很简单,把窗户砸了,换个新的,这样就有订单和就业了,你乐意的话,雇人挖个坑再埋上也行。

白人中产阶级的孩子刷履历的时候喜欢去肯尼亚给贫困孩子糊泥巴墙,这批白人走了,肯尼亚人立刻把墙推倒准备迎接下一批白人就是这个道理——他们并不真的需要泥巴墙,他们需要旅游业。

但是砸玻璃学也是分化的。

如果砸了烂玻璃,修了个功能更好的,生产力提高,债务回本。

砸了个旧玻璃,修了个新的,生产力没提高,但是新玻璃好看,工人也不是白拿钱(这个很重要,没降低劳动生产率),这也行。

如果不砸玻璃直接发钱,那么玻璃是烂的,工人也长期失业丧失劳动技能和意愿。

第一种,中国,因为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投资还有回报率。我举个例子。美国已经有公路了,只是旧,车能走,事故多点速度慢点,那我们修了这个路,收益不会太高。中国根本没公路,修了就通车了,只要有人走这条路(比如内陆的运输成本降低,制造业向内转移)收益巨大。

第二种,美国,虽然我没啥收益吧,但是起码维持了社会正向运作,等科技进步或者全球吸血了,那社会就能顺着真的走好。

第三种,拉美和部分欧猪国家,彻底完蛋,钱直接发了,那是降低劳动生产率的。

所以凯恩斯主义目前来说还是很适合中国。

但是还是那个老问题,财富总是趋于集中。本来经济学就不是严谨的科学,凯恩斯主义实践的这100年来,每次都有战争,工业革命,苏联解体内爆这种事情发生。

如果是战争,社会财富被摧毁一大半,等于强制出清重新来,问题解决了。工业革命,经济增量疯狂增加,也把问题抹掉了,新富出现,老富没少——比如离我们最近的信息技术革命还有个尾巴,这样问题也解决了。如果是大经济体崩盘,那么资产被廉价收割,劳动力和技术外流,市场被占领,那也是续了一口仙气。

但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新的技术革命还在酝酿,开战就是回石器时代,互相拖着希望对方先死(毛衣战的大背景),所以砸玻璃不顺利的国家就进化到了凯恩斯主义精神传承的第三阶段。

现代货币理论。

比较搞笑的是,这玩意一开始是以反凯恩斯主义的姿态出现的,后来不得不合流变成了一个奇行种。

所以现代货币理论具体是这样的,它一开始认为国家除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外,不应该干预太多的国民经济生活。

但只管水量的话,有一种情况是没法避免的,就是螺旋通缩的前奏债务螺旋,一但你资不抵债,你的资产评估价就容易下降,进而你的债务就更多,而接收抵押物的银行也会发现你的抵押物不香了,它甚至没有放出的款高,坏账了。这坏账一多,那么银行就减少放贷,更多的你就出现了。

于是美国必须在疫情期间直接收购你的企业垃圾债或者08金融危机期间给房地美房利美接盘。

这样就需要财政和央行打组合拳,或者换个说法,央行越来越像财政部。

与此同时经济学家们发现老问题又来了,消费又不足了,而且又想放水而不得,因为利息已经是0或负了,这时候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流动性陷阱指当名义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于零时,由于人们对于某种“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而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作为投资,也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作为个人享乐的消费资料消费掉。国家任何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仿佛掉入了“流动性陷阱”,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而流动性偏好就是凯恩斯提出来的。

凯恩斯在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的情况下,进一步说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趋于无穷大。因为此时的债券价格几乎达到了最高点,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债券购买就会有亏损的极大风险。于是,不管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有多大,人们都将持有货币,而不买进债券,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利率也不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投资、就业和产出都没有影响。

唉,可要了老命。

所以结合债务螺旋的部分,政府的唯一标准变成了维持通胀率正常(2%左右),这时候一切手段都可以上,包括财政政策和法规限制,这就又非常凯恩斯了。

所以现在主流认为这个奇行种已经是凯恩斯的种了,辛苦养娃十八年,为什么非得做亲子鉴定呢?

现代货币理论的最终结果是央行无穷尽的购买国债(而不是国债通过税收覆盖),进而推动无穷尽的财政赤字去给资本家创造无穷尽的利润以假装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结果是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和国债规模。

我经常拿这句话来描述这件事,老读者肯定心有灵犀了:屌丝问凯恩斯“老师,您的招儿真不错,但长此以往怎么办?”凯恩斯回“长此以往,我们都会死”。

凯恩斯的原意是,战争,内爆,技术革命总会发生的,拖着就是了,你真把经济学当数学了?

所以实际上你能看到凯恩斯主义除了他自己那几篇大名鼎鼎的论文外,更多的是一个方法论甚至说是信仰。

现代的货币根本上是信用,布林顿森林体系破产后更是如此,现代货币理论的践行者们(如美国和日本)现在还没出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信用还没破产,而如果哪天出现了某个莫名其妙的拐点,你可能会看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印钞是在走钢丝。

毕竟仙人在“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上发言指出,要使全社会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而中国对凯恩斯主义也不应该迷信,我们现在能用是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并且我们永远不会搞财政赤字货币化(也就是现代货币理论),我们没有那么强的货币信用,也等着别人先爆成一团碎渣。

毕竟美国过河,中国摸着美国过河。

凯恩斯告诉我们,拖,不是么?

ps:但你们一定能看出来,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一直都没有被解决,它似乎在等待一场最终的宏大的爆破,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其实就是一套方法论在越来越糟糕的结构性矛盾中使尽浑身解数辗转腾挪,这还是挺吓人的。

不过我们至今犹未可知三大黑天鹅到底会不会发生,到底如何发生,也许一次科技飞跃就星辰大海了,经济学变成笑话,谁知道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