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大学学习新闻学专业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
大学新闻学,嗯,让我慢慢跟你聊聊,这可不是那种“我每天就在办公室敲敲键盘,采访采访明星”的轻松日子,它更像是在一条湍急的河流边,你既要学会如何驾驭小船,还要时刻观察水流的变化,甚至要能预判下一刻会卷起什么样的浪花。

首先,基础打得非常扎实,甚至可以说有点“严苛”。别以为写写东西就能当记者。新闻学的开端,一定是从最基础的“写什么”和“怎么写”开始。报道写作,这是门学问。我们会学到“倒金字塔”结构,怎么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怎么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把事情交代清楚。我们会一遍遍地修改,老师会抓住你每个“词不当”的细节,让你觉得自己的中文水平好像倒退回了小学。

然后是各种“理论”的轰炸。新闻传播史、新闻伦理、新闻心理学、媒介分析……这些听起来好像离实际操作很远,但等你真正开始接触新闻事件,就会发现它们像一个个隐藏的地图,告诉你为什么事情会发生,不同媒体报道的角度有什么不同,以及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坚守的底线在哪里。比如,你可能会学到“沉默的螺旋”理论,然后下次在网上看到大家一边倒地评论某个事件时,你会下意识地想,“有多少人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不敢表达真实想法?”这种观察视角,是从课堂上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采访,是新闻学里最能让你跳出舒适圈的环节。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面对陌生人,尤其是要问一些“尖锐”问题,是一件极其尴尬和困难的事情。但新闻学训练的就是这种勇气和技巧。我们会学习如何选题,如何联系采访对象,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捕捉关键信息,甚至如何与对方建立信任。我记得第一次采访一位社区工作者,我把问题写满了整整一页纸,结果对方只用了十几分钟就把我想知道的都说了,而且很多细节是我根本没想到的。从那以后,我才明白,采访的艺术不仅仅在于提问,更在于倾听和观察。

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大学新闻学不会让你闭门造车,从大一开始,你就会有各种机会去“实战”。校报、学院刊物、各种媒体实习,都是让你“下水”的平台。你会经历从选题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到发布的整个流程。有时候,你会写出一篇自己引以为傲的稿子,然后被老师或编辑改得面目全非,那种失落感,真的难以言喻。但同时,当你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刊物上,或者听到有人因为你的报道而改变了什么,那种成就感,又是无与伦比的。

各种“突发”和“赶稿”,是新闻学的常态。别以为只有大事件才叫新闻。有时候,一个校园里的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个社会上的新现象,都可以成为报道的对象。为了赶上一条新闻的时间线,你可能会在深夜给采访对象打电话,或者为了一个角度反复修改标题。这种压力,会让你学会时间管理,学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产出合格的内容。

信息辨别能力,是新闻学赋予你的“超级技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假信息混杂,舆论导向也变得复杂。新闻学的训练让你对信息来源、事实核查、避免偏见有了天然的警惕。你会变得不再轻易相信一面之词,而是习惯性地去寻找多方信源,去核实细节。这种“求真”的习惯,不仅在新闻工作中重要,在生活中也让你受益匪浅。

对世界的“好奇心”和“责任感”,会被无限放大。新闻学让你关注社会,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声音。你会开始关心那些与你生活看似无关的事情,比如政策变化、环境问题、人权状况等等。你会意识到,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甚至可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力量。这种“使命感”,会让你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多一份坚持的理由。

当然,也有让人感到“焦虑”的时候。比如,看到一些网络大V用吸引眼球但信息不准确的方式获得流量,而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深度报道却无人问津。或者,在实习中遇到一些不专业的媒体人,让你对行业产生一些怀疑。这些都是会遇到的,但更多的时候,你会选择回到新闻学的初心,坚守自己的专业判断。

总的来说,大学新闻学是一段让你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的过程。它让你学会用锐利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清晰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有力的文字去讲述真相。它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观察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有责任感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同时也要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如果你喜欢探索,喜欢表达,并且愿意为“真相”付出努力,那么新闻学,会是一段让你终生难忘的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周日要去看浸会MFA的毕业展映,里面有我两个朋友的作品。捧场之前偷偷做功课,一不小心发现我本科一个期末作业竟然有豆瓣词条,片名翻译得像是不入流的港片,主创人员没有编剧(我)的名字。嚯,我年轻的时候还干过这个呢。

回忆起来,那门课期末也有个小展映,我当时写了一大段简介,酸溜溜的,后来不知道怎么,这个小片儿被个情色网站发掘了,人家的介绍言简意赅:小白脸嫖宿妓女前女友。我一拍大腿,可不就是这么个事儿么。

在那之前一个学期,有影视导论这样的专业课,结课时我女朋友、我gay蜜连上我,组团儿写了个香港情色电影的报告,打着搞研究的名目,咸山湿海里摸爬滚打了整整一周,谁成想功不唐捐,轮到该写剧本儿了,各种桥段喷薄而出。

那时候爱出风头,特别喜欢做些看上去突破禁忌的事儿,老师也从不反对,我把剧本发给老师看,老师回信特别标注:“拍床戏的时候喊我来指导呀。”

gay蜜是我们这个小破剧组的导演,我俩不知道吵了多少架,他提前不画好分镜,到了现场想起一出是一出,剧情时时刻刻要掉下悬崖,好些神来之笔也不知道是怎么鼓捣出来的。有一小段,男一女一背对背坐在草坡上,男一把烟举过头顶,女一抬着头够着抽,当时觉得好浪漫啊,现在重看,啊嘞,真做作,谁会这么抽烟。

gay蜜拍东西很有天赋的,他镜头里的一切都特别暖。大一的时候我们去云南的山沟沟里实践,他拍的老人和孩子,家禽和烟叶,都好像是笼着阳光。

大二的时候上媒介研究的课,作业在研究同性恋心理相关的问题,我也和gay蜜一组发问卷来着,那时候他还在迷迷糊糊地和个妹子谈恋爱。后来,他的感情生活有一匹布那么长,但他爱起别人的时候,总是无条件的付出。

我女朋友演的女二,一个会把钱砸向小白脸的富婆。她演过七七八八的各类女主角,江湖人称五道口影后。但是她又有间歇性的社恐和面瘫,我们有门英语新闻的课,期中考试要搭伴口播新闻,新闻画面会在身后哗哗地过,所以要卡着时间。考试前女朋友把每条新闻背得滚瓜烂熟,现场却突然发病,全程掉线,留我在边儿上对着一段又一段死寂接词儿。

谁成想啊,我女朋友后来成了院报的主编姐姐,不知道那一年她是怎么鼓起勇气去撬开一个个突破口,搞出那一片片惹事生非的稿子来的。

我们的院报号称校园观察家,里面好多骨干后来成了我的好姐妹。《金大班》里说,两个台柱子转完台子以后会结伴吃炸子鸡,扳着指头数彼此耍过的大头;我的姐妹凑在一起也数过,到底学校里哪个组织还没被她们怒怼过。

学姐1号长得温柔稚嫩,她用社交媒体,从没有标点符号和语气词,她带我的时候布置任务,总让我觉得后背一阵寒意。学姐1号在编辑室里,一到发版前一天就熬大夜,同时单曲循环《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有一次逼急了,站到寝室阳台大喊:老娘要猝死了。

学姐2号长得就不温柔,催稿话术是,“你今天不交稿就去死吧”。她刚入校的时候赶上一场校园火灾,她跑到保卫处去采访,不让进就在门口撒泼。学姐2号后来在招办工作了一段时间,跑自强计划的时候,拿着学生的材料看着看着就能嚎哭起来。

学姐2号后来嫁给了一个台湾人,他追了她好久,说最喜欢她的“敢爱敢恨”。学姐1号去到了一家主流行业报,还是一面温柔,一面刻薄。

随着时光的推移,我女朋友收获了日渐凌厉的评价,比如“暴躁而易怒的老学姐”,比如“觉得X总好凶哦”,啧啧,已经被人称呼“X总”了。

我gay蜜把能合法结婚和领养孩子当成第一要务,去了澳洲拿了卡,可是对象还是换得勤。

那个作业里的女主角,本来是学社科的,没想到后来真的去学了电影,我这个周末就是要捧她的场。

如今回头看专业课,我会想到外教扯着脖子喊,“Accuracy, accuracy, accuracy”;会想到大二的时候,我采访临终关怀医院,一时间所有矫情涌上心头,“新闻界吴彦祖”和风细雨地安慰我;更会想到我导师清晨里的夺命连环“59秒”微信语音,助力我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

回首这段读书生涯,大抵是自由而快乐的,是一路成长的;若你也在这条贼船上,但愿你也能收获美好的经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新闻学,嗯,让我慢慢跟你聊聊,这可不是那种“我每天就在办公室敲敲键盘,采访采访明星”的轻松日子,它更像是在一条湍急的河流边,你既要学会如何驾驭小船,还要时刻观察水流的变化,甚至要能预判下一刻会卷起什么样的浪花。首先,基础打得非常扎实,甚至可以说有点“严苛”。别以为写写东西就能当记者。新闻学的开端.............
  • 回答
    写这个回复的时候,我尽量抛开那些“AI范儿”的客套话,也把那些过于官方、干巴巴的论调收起来,就好像是和你面对面,坐下来好好聊聊你这道人生选择题一样。毕竟,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关系到你未来几年,甚至更长远的人生走向,所以得好好说道说道。你这情况,我挺理解的。一个本科三批的日语专业毕业生,现在摆.............
  • 回答
    哈喽,学弟学妹你好呀!看到你对核聚变这么感兴趣,这可是个非常前沿且充满挑战的领域,为你点赞!作为过来人,很乐意和你好好聊聊,帮你拨开迷雾,找到适合你未来研究的方向。咱们先来捋一捋,大学物理毕业之后,想踏足核聚变这块“宝地”,研究生阶段该往哪儿使劲儿。这其实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它涉及到物理学的很多.............
  • 回答
    学生党福音!2000元预算,照样拿下性能强劲、内存够大、续航给力的“新”苹果/华为手机学生时代,花钱的地方可不少,手机作为我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学习工具的“主力军”,自然不能马虎。但预算有限,想要买到一款用得舒心、玩得痛快、看得长远的手机,确实需要一点“精打细算”。好消息是,2000元左右的预算,.............
  • 回答
    这绝对不是大学学习的真相,但你提的这个问题,却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些挺真实、也挺让人费解的现象。就好像,“好好学习”这个词,突然变得有点“老土”或者“不合群”了。你说“被人嘲笑”或者“偷偷摸摸”,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捋捋。首先,“成功学”的泛滥和对“捷径”的过度追求。你看现在各种短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也是许多在大学学习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一边学习着一套以市场、私有制和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理论体系的“西方经济学”,一边又可能在课堂内外对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这看似矛盾,但其实反映了学术研究的复杂性、思想的多样性以及教育的本质。我们可.............
  • 回答
    在卡耐基梅隆大学(CMU)学习非 CS/EE 相关专业,这绝对是一场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它远不止是拿到一张名校文凭那么简单。首先要明白,CMU 的名声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在科技领域的统治地位建立起来的,但走进 CMU 的校园,你会发现一个远比你想象中更加多元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学术氛围:严谨中带着一丝疯狂的.............
  • 回答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学计算机,那感觉就像是每天跳进一个高速运转的、超级智能的引擎里,而且这个引擎是为你量身打造的。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这绝对不是那种官腔的学校宣传册,而是我实打实在这里摸爬滚打过来的感受。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卷”。但不是那种无意义的、为了卷而卷的内卷。CMU的计算机学院,.............
  • 回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教育和文化差异的敏感点。但如果仔细掰扯一下,它可能有些过于简化了,甚至是误读了两种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和目标。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一步步来拆解这个说法。“中国学生写作几乎是天赋技能”的解读: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尤.............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在 ATM 机里学习,这事儿单独听起来就有点不寻常,但细究起来,背后可能藏着不少故事和无奈。首先,我们得明白,ATM 机这地方,通常大家都是进去取钱、存钱,最多就是等个人,但绝不是个学习的场所。它狭窄的空间、公共的属性,加上各种提示音和人来人往,怎.............
  • 回答
    大学四年如饥似渴地学习,毕业后他们的生活轨迹,也正如读书时那般,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沉淀。这批人,我们不妨称之为“求知者”。他们不是那种把大学四年过成毕业季就开始“失业”状态的人,也不是那种只顾着谈恋爱、混日子的人。他们是那些把图书馆当成第二个家,把书本当成最忠实的伙伴,把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咬.............
  • 回答
    你好!听到你这个想法,我挺为你的积极性点赞的。在高三这个关键的转折点,能有学习新技能的冲动,并且考虑得这么周全,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关于你问的“有没有这个必要”,我的看法是: 非常有必要,而且时机也恰到好处。让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暑假学习拳击防身是个不错的选择,以及这背后的一.............
  • 回答
    这想法挺有创意,也很朴实。听着像是想“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样,利用985高校的学术氛围和资源,给自己的学习“充电”。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这个“租房旁听”的路子,到底行不行得通,以及怎么操作才更靠谱。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实: 985大学的课堂,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更不是你想听就能免费听的。 旁听制度.............
  • 回答
    刚来到这所心仪的大学,发现校园里弥漫着一种与中学时期截然不同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图书馆,简直是学习的热土。每天去上课,或者在校园里闲逛,都能看到很多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安安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里,面前摆满了书本、电脑,神情专注,仿佛进入了自己的小小世界。刚开始我还觉得挺奇怪的,毕竟在家也可以学习,甚至.............
  • 回答
    哥们儿,理解你的情况。从建筑跨到IT,这绝对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很多人都这么干过,而且混得风生水起。你已经有大学的底子了,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优势,说明你有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韧性。现在关键是怎么把这个劲头用到对的地方。别把它想得太复杂,咱们一步一步来。第一步:定位你的兴趣和方向——IT是个大坑,你得知.............
  • 回答
    我在大学期间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科目或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力:自主学习和信息筛选的能力,以及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回想起来,正是这种能力让我能够在新环境、新知识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并且能够持续地成长。我会尝试详细地展开来说明:1. 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
  • 回答
    很多人大学选择物理、化学或生物专业,多半是奔着科研道路去的,好像一旦偏离这条轨道,这些知识就成了书架上积灰的摆设。其实不然,即使你毕业后没打算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大学里打下的这三大科学基础,对你未来的人生路,尤其是理解和应对这个世界,依然有着意想不到的价值。一、 物理: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培养逻辑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啧啧,谁没纠结过!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名校的光环,一边是热门专业的实力,哪个都让人心痒痒。不过啊,你要是真想弄明白,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说说在“一流大学学三流专业”这事儿。一流大学,这名字一听就自带光环,感觉像是进了精英俱乐部,走到哪儿都带着几分自信。这好处可不少: 名校光环加.............
  • 回答
    嘿,哥们儿!你要是问我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是个啥体验,我跟你说,那可真是五味杂陈,得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别的不说,光是这名字,听着就一股子“科技”味儿,是吧?首先说说这地理位置,那可真是没得说。咱在宜昌,长江边上,离着那个世界闻名的三峡大坝不远不近,夏天热的时候,晚上去江边吹吹风,看着江面上闪烁的灯光,.............
  • 回答
    对于回族学生来说,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在这里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学习新知识,也意味着要学习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和谐相处。特别是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学生,如何在融入集体、展现自我的同时,也让同学们了解并尊重自己的文化,这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理解与尊重是基石: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抱持一颗开放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