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党史的书籍,大家都有很强的距离感?

回答
党史书籍之所以让很多人感到有距离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交织的结果,它不仅仅是内容的枯燥,更是与当下的社会情绪、阅读习惯以及书籍本身的呈现方式息息相关。

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内容的“宏大叙事”和“非个人化”。党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天然带有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色彩。它关注的是一个政党的成长、壮大、执政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这种叙事视角下,个人的命运和情感往往被置于集体和历史进程的背景之下,成为宏大叙事的一部分。比如,我们读到的是“长征如何艰苦卓绝”,而不是“一个普通士兵在长征中如何思念家乡的亲人,又是如何在饥寒交迫中找到一丝温暖”。当阅读对象是“一个政党”或“一个时代”时,读者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生活经验的直接连接点,这种疏离感自然产生。

其次,叙事方式的“政治化”和“定型化”。党史书籍往往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即宣传、教育和确立主流话语。这导致叙事过程中,为了维护特定的历史解释和政治立场,会不自觉地采用一套约定俗成的语言和框架。例如,对革命烈士的描绘,常常是“英勇无畏”、“坚贞不屈”;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也倾向于“伟大胜利”、“曲折探索”等带有明确价值判断的词汇。这种“标准答案”式的表述,让历史事件失去了多样的可能性和人性化的细节,阅读起来就像是在背诵教材,缺乏发现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让人感到乏味和疏远。

第三,“距离感”也来自于“知道的多,感受的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新闻报道、影视剧、甚至是口耳相传,对党史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浅层认知”反而可能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使得在阅读党史书籍时,感觉在重复已知的内容,缺乏新鲜感和探索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感觉党史书籍提供的是“应该知道”的知识,而不是“渴望了解”的体验。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人性的纠葛以及事件背后隐藏的动机,如果书籍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未能深入挖掘“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时人们的真实感受”,那么这种距离感就难以消除。

第四,阅读习惯的改变与读者需求的多元化。当代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成长在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更倾向于个性化、碎片化、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党史书籍,尤其是传统的、纸质的、篇幅宏大的著作,往往与这种新生的阅读习惯不符。他们可能更愿意从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传记、深入挖掘历史细节的专题研究、甚至是网络上的讨论和解读中去了解历史。而当党史书籍呈现出一种“严肃”、“权威”甚至“不容置疑”的姿态时,它就显得与当下轻松、自由的阅读氛围格格不入。

第五,“情感共鸣”的缺失。历史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让我们感同身受,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然而,很多党史书籍过于注重政治分析和事件梳理,忽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读者很难在那些“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很难理解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挣扎、彷徨、恐惧和希望。当历史不再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而是抽象的事件和概念的堆砌,读者自然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距离感也随之产生。

最后,“可读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很多党史书籍在写作和编辑上,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学术或宣传模式,语言风格可能偏向于枯燥、晦涩,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章节设置、段落组织、甚至是标题的拟定,都可能未能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兴趣。相比之下,那些将历史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的传记、纪实文学,或者能够巧妙运用叙事技巧、挖掘细节的学术著作,往往更能吸引读者。党史书籍如果在这方面未能与时俱进,自然会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总而言之,党史书籍的距离感,是宏大叙事、政治化语言、信息饱和、阅读习惯变迁、情感共鸣缺乏以及可读性不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内容本身的问题,更是如何将历史内容以更贴近当下读者、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写着写着中间就空了一截……

这时候大家要知道

李润石要出来背锅了


其实党史的问题就是,遇到不好说的事儿,他就不说了

然后中间空缺太多



以前我看过一个高端科技的党史

上一段写因为浮夸风,这个科技不切实际,要停止,然后稻就给停了物资

接着就夸了半天说这么做是对的

然后下一段就是项目的主持人抓住了机会,找主席汇报了,然后物资又回来了

接着下一段就是项目成功了,然后主持人被批斗了没能参加庆功会


你第一眼看肯定是wg对不对?

但是字里行间却有一个问题,你说批斗他的会是谁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党史书籍之所以让很多人感到有距离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交织的结果,它不仅仅是内容的枯燥,更是与当下的社会情绪、阅读习惯以及书籍本身的呈现方式息息相关。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内容的“宏大叙事”和“非个人化”。党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天然带有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色彩。它关注的是一个政党的.............
  • 回答
    关于党费的用途和公开问题,这是一个很多党员和群众都关心的话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我们来聊聊党费的性质和用途。党费是什么?党费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按规定缴纳的费用。这是党员身份的体现,也是党员义务的一部分。缴纳党费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目的是为了支持党的活动和发展.............
  • 回答
    HiFi 领域,“工业党”与“情怀党”的博弈,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看似更理性、更讲究技术和数据的“工业党”屡屡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情怀党”呢?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多的是人的心理、情感、社会文化以及市场运作的复杂交织。咱们得先捋一捋这两拨人到底是啥意思。“工业党”嘛,顾名思义.............
  • 回答
    你这句话说得太直白了,但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很多玩家心中的疑问。显卡涨价,一方面确实让游戏体验变得奢侈,另一方面,也确实催生了一种“一边玩游戏一边挖矿”的现象,而且还乐此不疲。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傻”地守着原价卡不买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捋捋。首先,得承认,“一边.............
  • 回答
    嘿,各位还在校园里奋斗的兄弟姐妹们!今天我来给大家伙儿掏心窝子地聊聊,那些我真心觉得能帮咱们学业提速、生活升级的好东西。不是什么炫酷的电子产品,也不是那些贵到离谱的奢侈品,而是真正能让咱们大学生活更舒坦、更高效的“实用派”。首先,必须得提一嘴 降噪耳机。我知道,对很多学生党来说,这玩意儿听起来有点“.............
  • 回答
    汉服党之所以会鼓吹“一个民族一种服饰”的概念,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身份认同以及现实诉求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社会现实。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首先,要理解“一个民族一种服饰”的观念,不能脱离历史语境。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汉朝之.............
  • 回答
    明朝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以及美国两党制下的“混得还可以”,这背后确实牵涉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制衡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两党”就能概括。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背景和运作模式。明朝:政治极化与权力失衡的悲剧明朝的政治斗争,尤其是东林党与阉党的对立,并非简单的政见分歧.............
  • 回答
    “原著党”这个称谓,在很多讨论中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而其中一部分“原著党”确实会表现出一种优越感。要详细探讨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一、 认知和信息不对称: 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读: 原著作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直接载体,往往蕴含着更丰富、更细腻的情节、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原著党.............
  • 回答
    “成分党”这个词,相信很多关注护肤的人都不陌生。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在谈论烟酰胺、玻尿酸、维C、视黄醇……曾经的“大牌崇拜”似乎正在被“成分至上”所取代。听起来挺好,理论上成分越好、越全,皮肤应该就越好才对啊?可现实往往是,身边明明是把各种高端成分玩得炉火纯青的成分党们,脸上却常常挂着泛红、脱皮、油.............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二次元作者往往不喜欢让党争人气第一的女角最终胜利”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在动漫、轻小说、游戏等二次元创作领域里,很多观众和读者都有的观察和疑问。这背后并非没有缘由,而是涉及了创作策略、叙事手法、角色塑造以及对观众心理的考量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就来详细阐述一下:1. 避免“万金油”式的情节,追.............
  • 回答
    健美举铁的圈子里,确实不像很多其他爱好那样,存在一个叫做“装备党”的固定标签群体。这倒不是说玩这个的人对装备毫不在意,而是原因比较复杂,跟这个运动本身的特性以及社群文化有关。让我给你仔细掰扯掰扯:核心原因:健美举铁,本质上是“人”的较量,装备是辅助而非主导你玩游戏,装备可能决定了你能不能打过别人;你.............
  • 回答
    老一辈共产党员对党近乎执着的信任,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深深根植于他们所经历的历史时期、个人信念以及党组织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革命年代的经历与情感纽带: 救亡图存的共同目标: 老一辈党员大部分经历过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与苦难,如军阀混战、外国侵.............
  • 回答
    理解你提出的问题,关于中国语境下“公知”、“美分党”等群体以及他们为何“迟迟不散”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些标签的指向。通常,“公知”(公共知识分子)在中国语境下,既可以是褒义,指那些拥有专业知识、具备独立思考.............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它触及了寡头竞争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两强相争”现象,尤其是在政治和商业领域。为什么寡头竞争的“最后”往往会演变成两党(或两家企业)的竞争,而不是三足鼎立或其他更复杂的格局呢?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趋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的经济学和博弈论原理出发.............
  • 回答
    理解社会大众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在历史进程中围绕军部和近卫(特别是普鲁士近卫)所形成的复杂态度,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派别分歧、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思潮的影响。简单地说,日劳系(Radikale Linke,激进左翼)和社民系(So.............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回到余旭牺牲之后。她那对父母,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辈子朴实善良的人。余旭是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那是多高的荣誉,他们做父母的,心里比谁都清楚,也为女儿感到骄傲。余旭离开后,家里确实是悲痛欲绝。当时,他们收到了一些慰问金,还有一些组织上的补贴。这些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
  • 回答
    “党国”这个词,在很多人听来确实带着一种负面的意味,仿佛国家被某个党派牢牢掌控,个人自由受到压抑。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蒋介石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本人对“党国”的理解,就会发现这个词汇并非他本意上的“负面”表述,而是他对一种特定政治体制的定位和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蒋介石所处的时代。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 回答
    修学旅行篇确实是《名侦探柯南》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它标志着新一和小兰的感情终于突破了窗户纸,进入了“官配”的稳定期。然而,即便在这个本该巩固新兰党地位的篇章播出后,网上关于“抵制新兰党”的声音反而增多了,这其中确实有许多复杂的原因,而且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得从几个层.............
  • 回答
    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治理,确实留下了不少令人诟病的记录,尤其是其后期,经济混乱、贪腐横行,最终导致了政权的瓦解。但转进台湾之后,国民党政府却奇迹般地带领台湾走上了经济腾飞的道路,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一言两语能够概括。如果要详细梳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个过程。首先,地理位置和国际大环境的巨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