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从电磁波角度理解不同色光的混合?

回答
光的交响曲:电磁波视角下的色彩混合

我们眼中五彩斑斓的世界,源于光。而光,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不过是电磁波谱中的一小段。每一种颜色,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波长或波长范围,它们以同样的频率在空间中传播。当我们谈论色彩混合时,实际上是在讨论不同电磁波叠加后的结果。这种叠加,就像乐器演奏时不同音符的共振,构成了我们看到的绚丽世界。

理解色彩混合,首先要明白“光”是什么。

电磁波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由相互垂直、振荡的电场和磁场组成的波。这些波以光速传播,但它们的“身份”却由一个关键属性决定:波长。波长决定了电磁波的能量高低,也直接关联了我们所能感知到的颜色。

可见光: 我们能看到的这部分电磁波,波长大致在380纳米(nm)到750纳米(nm)之间。
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大。 例如,我们看到的紫色光,波长最短,能量相对较高;红色光波长最长,能量相对较低。
我们眼睛中的“接收器”: 视网膜上有两种重要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对颜色敏感,我们有三种主要类型的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不同波长范围的光最敏感。当不同波长的光进入眼睛,刺激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大脑就会将这些信号整合,产生我们所理解的特定颜色。

两种主要的色彩混合方式:加法混合与减法混合

正如我们演奏乐曲时有合奏和独奏之分,光的混合也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方式,它们的机制和结果也大相径庭:

1. 加法混合 (Additive Mixing):光越多,越亮

加法混合,也称为“红绿蓝”(RGB)混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方式,比如电视屏幕、电脑显示器、手机屏幕的显色原理。

基本原理: 当两种或多种不同波长的光叠加时,它们会相互“增强”,整体的亮度会增加,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想象一下,你将一束红光和一束绿光同时投射到同一个白色屏幕上,屏幕上被这两束光照射到的区域就会呈现出黄色的光。
“三原色”: 在加法混合中,红、绿、蓝(Red, Green, Blue)是“三原色”。这并非因为它们本身最基础,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视锥细胞对这三个波长范围的光最为敏感。
红光(~620750 nm)
绿光(~495570 nm)
蓝光(~450495 nm)
混合结果:
红 + 绿 = 黄色
红 + 蓝 = 品红色(洋红色)
绿 + 蓝 = 青色
红 + 绿 + 蓝 = 白色
无光 = 黑色

从电磁波角度解释加法混合:

当我们看到红光,意味着视网膜上的“红”视锥细胞被激活。当我们看到绿光,是“绿”视锥细胞被激活。当红光和绿光同时照射到眼睛时,“红”视锥细胞和“绿”视锥细胞都会被不同程度地激活。大脑接收到这两个信号,并按照预设的“代码”将其解读为“黄色”。

波长的叠加并非物理上的“合并”: 重要的是,这并非是红光的电磁波和绿光的电磁波物理上“合二为一”,变成一种新的波长。而是两种独立的电磁波同时存在,并分别刺激了我们视网膜上的不同类型的感光细胞。 就像你同时听到小提琴的A音和钢琴的C音,你听到的是两个独立的声音,大脑将它们合成了“和弦”。
亮度的叠加: 当我们混合更多的光,整体的能量密度就会增加,所以混合后的光会比单一颜色的光更亮。当三种颜色的光以相同的强度混合时,它们会激活所有三种视锥细胞,大脑将其感知为最强的光刺激,即白色。

2. 减法混合 (Subtractive Mixing):物体吸收光,我们看到的是反射光

减法混合,也称为“品红、黄、青”(CMY)混合,是我们看到颜色的根本原因,比如颜料、油墨的混合。

基本原理: 物体本身不发光,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的颜色,是因为物体吸收了部分波长的光,而将其他波长的光反射出来。我们看到的颜色,就是物体“反射”到我们眼睛里的光的颜色。当颜料混合时,它们会协同吸收更多的光。
“颜料三原色”: 品红(Magenta)、黄(Yellow)、青(Cyan)是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色: 主要反射红光和蓝光,吸收绿光。
黄色: 主要反射红光和绿光,吸收蓝光。
青色: 主要反射绿光和蓝光,吸收红光。
混合结果:
品红 + 黄 = 红色 (品红吸收绿,黄吸收蓝,两者都反射红)
品红 + 青 = 蓝色 (品红吸收绿,青吸收红,两者都反射蓝)
黄 + 青 = 绿色 (黄吸收蓝,青吸收红,两者都反射绿)
品红 + 黄 + 青 = 黑色 (理论上,吸收了所有可见光)
白色的纸张(未染色)= 白色 (反射所有可见光)

从电磁波角度解释减法混合:

当我们看到一张红色的卡片,意味着这张卡片上的颜料吸收了大部分绿光和蓝光,只将波长较长的红光反射出来。

颜料对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 颜料分子具有特定的电子结构,它们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电磁波,并将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混合颜料的叠加吸收: 当我们将品红颜料和黄颜料混合时,品红颜料会吸收绿光,黄颜料会吸收蓝光。而这两者都不会强烈吸收红光。所以,当一束白光(包含各种波长的可见光)照射到混合颜料上时,绿光和蓝光会被吸收掉,只有红光会被大量反射,我们看到的就是红色。
“理论上”的黑色: 如果我们能找到三种完美吸收所有可见光波长的颜料,它们的混合就会吸收掉所有的光,呈现为黑色。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获得更深的黑色,常常会加入黑色颜料(K)。

总结一下:

加法混合: 是光的叠加,是电磁波的共同存在,它们协同作用,刺激我们眼睛的不同感光细胞,从而产生更亮的颜色。就像乐队演奏,多种乐器同时发出不同的声音,大脑合成出整体的音乐。
减法混合: 是光的吸收,是物体对电磁波的选择性处理。我们看到的颜色,是物体未被吸收而反射的电磁波的组合。就像给白光“过滤”,去掉某些波长,留下我们想要的。

理解了光的电磁波本质,以及加法和减法混合这两种基本机制,我们就能更深入地体会到,我们眼中那万紫千红的世界,其实是由不同波长、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在物理世界和我们的大脑之间,共同谱写的一曲绚烂的交响乐。每一次色彩的碰撞,都是电磁波能量在物质与感知之间的巧妙转换与传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眼只能看到一个颜色,而不能分辨光谱,本质原因是所有的光学检测器在一次扫描中最多获得二维的信息

就比如说CCD检测器(电荷耦合器件),当使用image mode时,就会得到二维图像的强度信息,而没有任何的光谱信息;最后就是二维的。

当使用spectra mode时,就只有一维光谱信息,要么没有空间信息(confocal point scan)——此时为一维信息,要么只有一维空间信息(line scanning)——此时为1+1=二维信息。

而对于同时具有二维空间信息,并且同时具有每一个位置点的光谱,这就至少是三维的信息了,属于hyperspectral imaging的范畴。一般有这样几种常见的方式来采集hyperspectral imaging,每一种都需要多次采样:

1、对于wide field illumination geometry,不连接spectrograph,使用CCD的image mode:扫描入射光频率,这样就额外增加了一个维度。比如对于和频光谱(SFG),如果使用的是narrow band IR的话,就可以对于相同的二维空间,对于每一个频率都扫描一次,然后就可以获得二维空间信息,以及每个pixel的光谱信息;

2、对于confocal point scanning geometry,连接spectragraph,使用CCD的spectra mode:额外扫描二维空间信息。这样每次获得的就是一个pixel的光谱信息,然后通过移动样品台获得二维的空间信息。

3、对于line scanning geometry(入射光汇聚成一条线),连接spectragraph,使用CCD的image mode。这样就会在CCD上得到一堆光谱图,每一个都对于line上的一个点的光谱。然后只需要扫描一个维度就可以获得全部的信息了。

4、Compressive Sensing技术[1]。该技术中使用了一种叫做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的镜子,该镜子相当于很多个微小的镜子的集合,其中每一个小镜子都可以控制开启和关闭。然后利用随机控制每个小镜子的开和关,获得了很多不同的光谱,之后再利用compressive sensing的办法来重现完全的信息。

总的来说,这是因为光学检测器一次测量最多获得二维信息的缘故,所以无法获得hyperspectral imaging 信息。如果你想看到光谱信息,就必然导致你没法看到这个世界的图像。

参考

  1. ^ JPCL:Compressive Broad-Band Hyperspectral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Microscopy to Study Functionalized Surfaces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