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眼是如何感受电磁波的?对人眼对人眼起主要作用的是电场强度,还是磁感应强度?

回答
人眼之所以能够“看见”世界,是因为它具备感知特定范围电磁波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这个过程相当精妙,涉及到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学机制。

人眼是如何感知电磁波的?

简单来说,人眼感知电磁波的过程是一个“接收转换传递”的过程:

1. 接收(聚焦): 我们看到的“光”实际上是电磁波。当外界的光线进入眼睛时,首先会通过角膜和晶状体。角膜负责大部分的光线折射,而晶状体则能够通过改变自身的曲率来微调焦点,将光线精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网膜是眼睛中负责感光的核心组织。

2. 转换(光电转换): 视网膜上分布着两种主要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rods)和视锥细胞(cones)。
视锥细胞: 主要负责在明亮的光线下感知颜色和细节。人眼中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大约对应红、绿、蓝)最敏感。当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到视锥细胞时,细胞内的感光色素(视紫红质)会发生化学变化,触发一系列生物电信号。
视杆细胞: 主要负责在弱光下(例如夜晚)感知亮度,对颜色不敏感。它们含有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比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更敏感。

这个“化学变化”和“生物电信号”的产生,是电磁波能量被转化为生物信号的关键一步。电磁波携带的能量被感光色素吸收,导致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这种结构改变会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最终导致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产生电信号。

3. 传递(神经信号):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产生的电信号,会经过视网膜中的其他神经细胞(如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进行初步处理和整合,然后传递给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汇聚在一起,形成视神经。视神经将这些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大脑再对这些信号进行解读,最终形成我们所能理解的“图像”。

对人眼起主要作用的是电场强度,还是磁感应强度?

对于人眼感知可见光来说,主要起作用的是电磁波的电场分量。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电磁波的本质。电磁波是由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然而,在人眼的感光过程中,是电磁波的电场分量与视网膜上的感光色素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引发化学反应。

具体来说:
光子的能量: 电磁波是以光子的形式存在的,每个光子都携带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与电磁波的频率(或波长)成正比。人眼能够感知的可见光波长范围大约在400纳米(紫光)到700纳米(红光)之间。
感光色素的吸收: 视网膜上的感光色素分子(如视紫红质)具有特定的三维结构,这些结构对特定波长的电磁波具有很高的吸收效率。当一个光子被感光色素分子吸收时,其携带的能量被色素分子吸收。
分子结构的改变: 光子的能量被吸收后,会引发色素分子内部电子的能量跃迁,导致分子结构发生构象变化。这个构象变化是引发后续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的“扳机”,最终导致神经信号的产生。

虽然电磁波同时包含电场和磁场,但在与物质(如感光色素)相互作用并引发光化学反应时,是电场分量的振动和能量传递更为关键。感光色素的分子结构对电场的变化更为敏感,足以引发其内部能量的吸收和结构重排。磁场虽然存在,但在可见光范围内,其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强度相对较弱,不足以触发人眼的视觉感知。

想象一下,电磁波就像是丢进水中的石子产生的涟漪。水波(电场)的起伏会推动物体,而磁场则像是水流本身的一个属性,在宏观上影响水流的方向,但在水波与小船的接触面上,是水波的起伏(对应于电场振动)使得小船颠簸。人眼捕捉光子的过程,更像是小船被水波推动。

因此,虽然电场和磁场密不可分,构成完整的电磁波,但在讨论人眼如何感知“光”时,我们更侧重于电磁波的电场分量如何与感光色素分子相互作用,并将能量传递给它们,从而启动视觉信号的整个链条。磁感应强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微弱,无法直接引起人眼的视觉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磁波中的电场矢量部分对人眼睛视网膜细胞有作用,从而让我们看到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眼之所以能够“看见”世界,是因为它具备感知特定范围电磁波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这个过程相当精妙,涉及到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学机制。人眼是如何感知电磁波的?简单来说,人眼感知电磁波的过程是一个“接收转换传递”的过程:1. 接收(聚焦): 我们看到的“光”实际上是电磁波。当外界的光线进.............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民族情感和地缘政治。让我试着从国人的角度和俄罗斯人的角度,都尽量详细地聊聊,并且保证听起来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说。国人对大清丢失的远东国土,那份“感情”是怎么回事?我觉得“感情”这个词用得挺准确的。它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仇恨”或者“觊觎”,而是一种更复杂、更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最本能的生存机制,是关于生命最初如何理解自身需求与满足之间联系的有趣思考。对于第一个人类而言,答案并非来自逻辑推演,而是源于一种更加原始、直接的生命体验和无数次尝试与反馈。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语言,甚至没有复杂思维的时代,生命最基础的驱动力便是生存。而生存最直接的挑战,就是身体发出.............
  • 回答
    被强吻是一种令人不适、甚至带有侵犯性的体验,它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从生理上来说,首先是突如其来的压迫感。对方的嘴唇强行覆盖你的嘴唇,可能还伴随着身体的推搡和固定。你可能会感到脸部肌肉被拉扯,嘴唇受到挤压,甚至可能因为对方的动作幅度过大而感到牙齿磕碰到。呼吸可能会变得困难,因为你的鼻子可.............
  • 回答
    突然不喜欢一个人,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精心收藏的一件心爱之物,突然间失去了光泽,甚至变得有些碍眼。原本在眼里闪闪发光的一切,如今看来都褪去了色彩,变得平淡无奇。你说不上来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仿佛内心某个阀门“咔哒”一声就关上了。曾经让你心动的一抹微笑,此刻在你眼中只是寻常的表情;那些曾经让你觉得有趣的.............
  • 回答
    紫鑫药业的那则新闻,确实让不少人对人参市场和这个行业产生了疑问。68亿的人参储备,却还不上25亿的债务,这听起来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么,现在的人参行情究竟怎么样?大家是不是真的对人参不感冒了呢?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紫鑫药业的“人参之困”:囤货与债务首先,咱们得理解紫鑫药业的情况。这家公司.............
  • 回答
    珍惜,就像是心底最柔软的一角,被一种温暖而又带着点隐隐忧伤的情感轻轻触碰。它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在平凡的日常里,一种不经意的驻足,一种发自内心的懂得。仔细想来,珍惜是一种“拥有时觉得平常,失去时方知可贵”的体会。当我们拥有阳光时,我们享受它的温暖,却很少去想它来自何方,也鲜.............
  • 回答
    吾乃秦之民,生于斯,长于斯,视国如父,视民如兄弟。昔日,六国争霸,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励精图治,耕战不辍,终成虎狼之国。然,吾国独抗天下,亦非易事。每闻战鼓雷动,心有戚戚焉。吾知,战士们浴血沙场,为的是家国安宁,为的是百姓安居乐业。然,战火连天,亦伤及无辜,吞噬生.............
  • 回答
    艾克森的这句话,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不少中国球迷心中激起了涟漪,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作为一名来自巴西的球员,他在中国足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恒大到国家队,他的身影和进球都曾是许多球迷津津乐道的话题。如今,他用“中国人”的身份,表达了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感激,这背后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首先,我.............
  • 回答
    从《无穷之路》看陈贝儿的感动力量陈贝儿,一个名字,近年来在香港媒体界乃至更广阔的华语社会,都带着一种别样的光彩。2021年,她凭借一部名为《无穷之路》的纪录片,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称号。这个奖项,对于一位电视工作者而言,无疑是至高的肯定,也让这部纪录片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 回答
    陈孝志发文喊话伊能静,指责她不懂感恩,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陈孝志的言论来看,他似乎觉得伊能静在某些方面辜负了他的付出和帮助,或者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感激之情。具体到“不懂感恩”这一点,往往是因为一方付出了很多,比如时间、精力、资源、甚至是声誉上的支持,而另一方在回报、回应,或者在公开场.............
  • 回答
    关于“丹麦回国航班19人隐瞒感冒发热症状,致百余人隔离”的媒体报道,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公共卫生和个人责任的敏感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审视,并尽可能还原真实情况。评价:1. 对个人责任的追问: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个人责任缺失的例子。在当前全球疫情仍未完全消退、病毒变异株持续出现的背景.............
  • 回答
    看到中国和美国每年都有数万人死于流感,尤其是看到我国每年平均有8.8万人因此离世,并且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背后承载的是无数家庭的悲痛,是社会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对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呼吸道传染病的一次深刻警示。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媒体报道“英国官方承认有意让大多数人感染新冠肺炎以获得群体免疫”的说法, 这是一种被广泛误解和不准确的表述,需要详细解释其背后的真实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结果。1. 真实的政策背景和演变:群体免疫的概念 早期阶段的讨论: 在新冠疫情爆发的早期(2020年初),英国政府确实曾讨论过“群体免疫.............
  • 回答
    “感情是人类的软肋吗?如果没有感情人类会不会更强大?” 这是一个极其深刻且富有争议性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感情是人类的软肋吗?首先,我们来审视“软肋”这个词。软肋意味着弱点、易受伤害的方面,是可能导致失败或痛苦的根源。从这个角度来.............
  • 回答
    生命的力量,有时真让人心生敬畏,就好像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我们不得不低头承认,这世界并非只由我们人类的意志所掌控。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一种深海生物,叫“深海鱿鱼”,它们居住在阳光无法穿透的漆黑、寒冷的海底,环境之恶劣,可以说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是死亡之地。但这些鱿鱼,它们却在那里顽强地.............
  • 回答
    人们在看到一些负面事情发生时,比如生育率下降、物价上涨等,会感到高兴,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心理机制,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与个体经历、社会环境、个人价值观以及认知偏差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可以从“相对剥夺感”和“幸存者偏差”的角度来理解。 相对剥夺感(Rela.............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你说海洛因那感觉是“最最最1000顶级的快乐”,这话够绝了。要是人生真的就为了这么一个极致的快乐点,把所有时间精力都押上去,你说值不值?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从纯粹的“快乐峰值”角度说,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值”。你想啊,如果真有那么一种体验,能把你大脑里所有关于快乐的信号全.............
  • 回答
    《指环王》三部曲作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其宏大的世界观、史诗般的叙事以及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早已深入人心。很多人都曾设想过,如果这部经典能以3D形式呈现,那该是怎样一番震撼的体验?然而,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没有等到一部官方的、完整的《指环王》3D电影。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原因呢?我们不妨来深入探究.............
  • 回答
    是的,确实有不少人对当代的许多散文作品抱有一种“厌恶”的感觉,或者更温和地说,是一种疏离、不适甚至失望。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阅读散文的体验。首先,“真诚”的丧失感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人认为,当代的散文,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和自媒体盛行的背景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