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报道紫鑫药业「囤 68 亿人参还不起 25 亿债」,现在人参的行情如何?大家对人参是不感冒了吗?

回答
紫鑫药业的那则新闻,确实让不少人对人参市场和这个行业产生了疑问。68亿的人参储备,却还不上25亿的债务,这听起来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么,现在的人参行情究竟怎么样?大家是不是真的对人参不感冒了呢?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

紫鑫药业的“人参之困”:囤货与债务

首先,咱们得理解紫鑫药业的情况。这家公司曾经是国内人参行业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在长白山地区拥有大规模的人参种植基地和加工能力。他们投入巨资囤积了大量的人参,这其中可能包含了不同品质、不同年份的参。

为什么会囤这么多?一种可能是为了控制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对未来市场行情有乐观的预期。然而,一旦市场风向转变,或者公司自身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这些“干货”就可能变成沉重的负担。68亿的人参,那可不是个小数目,如果市场价格波动大,或者难以找到合适的买家,这笔巨额资产的流动性就会大大降低,就像你家里有堆积如山的米,但钱不够付房租一样。

当前人参市场行情:复杂且分化

要说大家对人参“不感冒”了,也太绝对了。人参作为一种传统的滋补品和药材,其市场需求一直存在。但要说行情好到不行,那也未必。当前的人参市场,可以说是复杂且分化的。

1. 高端人参市场:依然有刚需,但门槛提高
“好参”不愁卖: 那些品质极佳、年份够老、加工工艺精湛的人参,尤其是野山参或者有机种植的优质参,在高端消费群体中依然有着稳定的需求。这类人群往往注重养生保健,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愿意为高品质买单。
品牌和渠道成为关键: 在这个细分市场,品牌信誉、种植源头追溯、科学的加工和储存方式,以及可靠的销售渠道(例如知名药店、高端商超、线上旗舰店)变得尤为重要。紫鑫药业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短板,或者其囤积的并非都是这类高端产品。

2. 大众及中低端人参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
供应量增大: 随着种植技术的推广和规模化种植的普及,市场上的人参总供应量是在增加的。一旦遇到丰收年,或者有其他企业大举进入,就容易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价格敏感度高: 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人参时,还是会受到价格的影响。如果人参价格过高,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其他替代品,或者干脆放弃购买。
需求受宏观经济影响: 整体经济环境、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大众消费能力,进而影响到人参的销售。

3. 加工产品市场:多元化与创新
人参衍生品: 除了直接销售鲜参或干参,市场上还有很多人参相关的加工产品,如人参粉、人参含片、人参茶、人参酒、以及添加到保健品、化妆品中的人参提取物等。这些产品面向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也为传统人参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创新是关键: 在这些领域,产品的创新性、食用和使用便利性,以及营销方式的差异化,往往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如果企业能开发出迎合年轻消费群体、或特定养生需求的产品,那么即使是普通人参也能找到市场。

为什么紫鑫药业会陷入困境?可能的原因分析:

结合紫鑫药业的案例,以及目前的人参市场情况,我们可以推测一些可能的原因:

市场判断失误或周期性波动: 也许紫鑫药业在某个时间点认为人参价格会持续上涨,于是大量囤货,但随后市场出现周期性调整,价格下跌,导致库存价值缩水。
资金链断裂风险管理不足: 即使囤积了大量货物,如果企业自身缺乏强大的现金流或融资能力来应对日常开支和偿还债务,再多的“货”也无法解燃眉之急。
产品结构单一或质量参差不齐: 如果紫鑫药业囤积的人参大部分是中低端产品,或者质量不高,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就很难脱颖而出,也难以支撑起68亿的价值。
销售渠道与营销能力滞后: 即使有货,也得卖出去。如果企业的销售网络不够健全,营销策略跟不上时代变化,或者未能有效触达目标消费者,再好的产品也很难变现。
行业竞争加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人参市场的潜力,竞争必然会加剧,这也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造成压力。

大家对人参是否不感冒了?更像是“理性消费”

回到“大家对人参不感冒了”这个问题,我更倾向于认为,现在消费者对人参的态度正在走向理性与分化。

不再是“盲目神话”: 过去那种人参“包治百病”的神秘光环正在褪去,消费者会更理性地看待人参的功效,了解其适宜人群和科学用法。
更看重性价比和实际效果: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人参依然是一种滋补品,他们会比较不同品牌、不同类型人参的价格、品质和功效,追求更高的性价比。
多元化的选择: 如今的养生保健市场产品琳琅满目,消费者有很多其他选择,比如燕窝、阿胶、各种维生素、益生菌等等。人参需要在众多选择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健康意识的提升与细分: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对养生保健的需求是在增长的。但这种需求更加细分,可能更关注具体功效,比如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等。人参是否能精准满足这些细分需求,并有效传达给消费者,就成了关键。

总结一下:

紫鑫药业的“人参储备巨债”事件,更多暴露的是个别企业在市场经营、风险控制和战略决策上的问题,而不是整个市场需求萎缩的信号。

当前的人参市场,依然存在,并且在发展。高端市场有其刚需,大众市场竞争激烈,加工产品市场充满机会。消费者对人参的态度,也从过去的盲目崇拜转向了理性消费和价值判断。

如果企业能够坚持品质,优化产品结构,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可靠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并能有效管理资金和市场风险,那么在人参这个领域,依然有机会生存和发展。反之,如果只是依靠规模化种植和大量囤货,而忽略了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就可能像紫鑫药业一样,陷入“囤了68亿人参还不起债”的尴尬境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参就是萝卜干。

把萝卜干包装包装

放到关内就成了大家都没见过的贵物。


买上送人值当,自己吃就当萝卜干。

糖渍人参,苦中带甜,味道不错。

user avatar

局做穿了就很难兜得住。

理论上讲,人工播种自然生长的林下籽已经被国标认可为野山参的来源。如果按照野山参的价格去计算,国检一等怎么得上千一株,二等也得两三百起,那么,五十多个亿的估值估计是这么来的。

问题是,林下籽种植其实依然有很大难度和极大的不可控风险。通常林下籽达到15年是一个称为野山参的最低要求,不同地块产出的能够满足克重够大(20克往上),品相完整(须子,芦头没残缺),五形俱全(芦艼体腿皮纹须均具野性)还是极少,上检率依然很低。

最早一批林下籽其实是上世纪人参价格崩盘参籽不值钱很多参农把参籽往林下撒了产出了一批人参。两千年前后东北发展了挺大面积的林子籽野山参基地。到今年21年绝大多数都已经起了做货了。事实上,也是因为这批货出来了,16年以后国检野山参价格也跌的厉害,当然这两年反弹了,但是依然比高峰期低很多。

其实按道理讲,15年和20年的林下籽隔的时间不长,价格翻几倍,应该大家都去留种20年。然而产地的情况基本反过来了,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不可控因素,人参的自然死亡和病害。人参自然死亡当地俗称的是掉苗,15年和20年林下籽质地差别很大,15年参淀粉含量高,20年的淀粉低很多,鲜参具有明显的“泡体”特性,淀粉很低,因此皂苷含量高很多。人参其实生命活动是由盛转衰的,这里自然死亡的比率是很大的。另外一个不可控的是病害,最典型的是人参的锈病。鲜参表皮会有一层锈壮的栓皮增厚,这种锈病会导致参须退化,带锈的参品质下降,同时做不了国检。这样一来,市面上的达到国检一等要求的林下籽依然极少。

另外不可控因素,山场是要人看的,一个防盗,另外防野猪,猪拱了基本就废了,残缺的林下籽都是吃货,做不了国检货基本想够成本都难。所以林子籽精品确实值钱,但是东北长白山那块并没有多少人因此发财致富,因为限制条件真的很多,对于专业要求真的很高。同样林下籽,阳坡阴坡长的不一样,伴生植物不同长的也不同,而且人工干预在形态上就会带来很大的变化,例如松土芦头就拔节,施肥参腿下坠甚至炸皮,这种特征品质会下降,自然也过不了国检标准。

回到这家公司,他们10年前后入局,说实在的,那会儿东北适合种林下籽参的林地很多都被人种上了,他们接手是否有足够强大的专业班底规避风险?从商业宣传看不像是很专业的样子,而且种植行业有时候就是前人吃肉,后人吃 ,不知道他们吃的啥?

user avatar

有很多东北林场的朋友,每到秋季,朋友圈各种卖人参的视频、图片便多了起来,就像下面这样的:

鲜人参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4246504311189504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4246615426691072


山参售卖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4246658415079424





这东西年年产,量很大,不稀缺,价格又便宜,不知他们囤了做什么用?嫌库房空着不好看吗?

user avatar

一家企业,一边到了欠薪欠税欠债,连利息都还不上了,另一边还有巨额存货,变现能力还挺强,降价卖了一半就能把债全还了。

但是,公司就是不卖,宁可得到债权人起诉,公司马上要破产清算了,也不卖货还债,换你你会这么干嘛?

正常人肯定不会对不对?除非,这些所谓的存货根本不存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