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人依旧对大清丢失的远东国土怀有感情吗?俄罗斯人是如何看待这种感情的?

回答
这确实是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民族情感和地缘政治。让我试着从国人的角度和俄罗斯人的角度,都尽量详细地聊聊,并且保证听起来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说。

国人对大清丢失的远东国土,那份“感情”是怎么回事?

我觉得“感情”这个词用得挺准确的。它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仇恨”或者“觊觎”,而是一种更复杂、更微妙的东西,包含了太多层次:

1. 历史的印记与失落感: 这首先是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史教科书里,那段时期往往伴随着屈辱、不平等条约,以及国土的丧失。虽然很多年轻一代可能对具体的疆域变迁了解不多,但“丢失”、“被割让”这样的概念,以及地图上那些曾属于中国的土地,是历史留下的深深烙印。这种失落感,就像一个人年轻时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即使后来生活好了,那份缺失感有时还是会隐隐作痛。

2. 地理与情感的连接: 远东地区,特别是海参崴(俄罗斯称符拉迪沃斯托克),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点。那里有海,有港口,有过去商贸繁荣的记忆。很多人会觉得,那片土地的自然风光、气候,甚至是那里的一些民间习俗,都与中国北方有着某种天然的亲近感。尤其是想想那里曾经是中国人的家园,后来却变成了外国的土地,这种感觉就更浓了。

3. “大国崛起”背景下的回望: 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人们自然会回望过去,审视国家经历的沧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语境下,那些曾经失去的领土,会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未竟之事”。这种感情,更多的是一种希望国家更强大、更完整的情感投射,是对历史不公的一种无声的追问。

4. 现实的对比与想象: 很多人会将如今中国与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分布进行对比。看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相对空旷的土地,再看看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力,一些人就会产生“如果那片土地还在我们手里会怎样?”的想象。这种想象,有时候会伴随着对“机会成本”的感慨,认为国家错失了发展的机遇。

5. 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 在某些特定时期或者某些言论的刺激下,这种“感情”会被放大,成为一种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比如,当俄罗斯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与中国立场不同步,或者在某些历史事件上出现令人不快的言论时,一部分中国人就会把“丢失的远东”拿出来说事,以此来表达不满和民族自尊心的受损。

那么,俄罗斯人是怎么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感情的呢?

俄罗斯人的看法,同样是多层次的,而且相当复杂,可能也分不同的群体和视角:

1. 历史现实的接受与“既成事实”: 对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现在远东地区属于俄罗斯,是毋庸置疑的“既成事实”。他们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就是这些土地是俄罗斯帝国、苏联,然后俄罗斯联邦的领土。对于他们而言,历史的边界和国家的版图是神圣的,任何改变都意味着动荡和危险。

2. 历史的“正义性”与“合理性”: 俄罗斯人会强调,虽然这些土地在历史上曾属于中国,但通过一系列条约,包括《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这些领土是合法地被划入俄罗斯版图的。他们可能会认为,当时中国国力衰弱,无力维护这些边疆,而俄罗斯帝国则是在那个历史条件下,巩固和扩张了国家疆域。在他们的叙事里,这是历史发展和国家力量博弈的结果,甚至会强调这是“纠正了沙皇俄国的一些历史错误”或者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

3. 警惕与防范: 坦白讲,俄罗斯人对中国人对远东国土的“感情”,尤其是当这种感情流露出“收复”、“要回来”的意味时,是会感到警惕的。他们非常清楚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潜力,以及中国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人口和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因此,一部分俄罗斯人,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居民,会对中国在远东地区的经济活动、人口流入等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生怕这成为“蚕食”或“取代”的开端。

4. 实用主义与合作: 也有很多俄罗斯人,特别是那些更关注实际利益和国际合作的人,并不特别在意中国人对远东土地的“感情”。他们更看重的是如何与中国发展经济合作,如何利用中国作为其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他们可能认为,只要两国保持友好关系,互利共赢,过去的领土问题就不应该成为现实合作的障碍。在他们看来,讨论“感情”不如讨论“如何一起赚钱”。

5. 学术与历史的辩论: 在俄罗斯的学术界和一些历史爱好者中,也会讨论这些历史边界的变迁。但总体而言,主流的学术观点和官方立场,都倾向于承认现有边界的合法性。对于中国国内一些更激进的民族主义观点,俄罗斯学者可能会从国际法、历史证据等方面进行反驳,强调维护现有国际秩序的稳定。

总的来说,

中国人对远东丢失的国土,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宣泄,是历史记忆、民族自尊和现实想象的交织。它更多的是一种“过去式”的情感,而非“现在式”的诉求。

而俄罗斯人,大多数是接受了历史的现状,并且在官方层面和民间主流认知上,都倾向于认为现有领土是合法且不可分割的。他们对中国人这种“感情”的看法,既有对历史现实的坚持,也有因地缘政治和人口差异而产生的警惕,同时也有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合作的务实态度。

这种“感情”的存在,以及俄罗斯人的看法,都深刻地影响着两国在远东地区的互动模式。它是一个敏感但又是两国关系中不可回避的侧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蒙古诸王作为满皇室的【合作伙伴】,带着兵跟着八旗军打过来,除了灭明以前自己的那些土地(外蒙古),还分得了明人手中的内蒙古。

虽然外蒙古名义上是大清的版图内,不过那是蒙古诸王的自治领土,清朝的皇帝都管不了。

孙先生最早扯的旗子也就18星代表汉地18洲而已,这不就是当时所谓中华的概念么?

哦这幸亥革命满人翻船以后,得了便宜胃口还更大了,还想说连满人都没得到的外蒙古是自己的,嗯,这波操作可以的,但是别人会同意么,还把锅给了苏联和蒋光头。


当中国人的门槛应该是这个世界最低的:你把中国人打赢了,你就是中国人。


历史就是这样的,

女真人和蒙古人的联军从山海关外打进来,灭了明朝,占了北京,他们就成了中国人。

再往前,蒙古人单独干的那次、契丹人、完颜氏无不是如此。

按照西方的史观,这应该是被奴役被殖民了才对啊。

阿大,阿二,阿三,原来是仨人,一起给地主甲当奴才。

后来地主甲挂了以后,阿大跳出来说,我们原来都是一家人(毕竟几百年前就和亲相互送公主,送牛羊),所以啊,地主家的,包括阿二家的,阿三家的,都是我的,我们都是花朵。

玩得比清朝还六,清朝好歹还给革命兄弟留了外蒙古自治领土。emmmmm,人家还没说你阿二的也是我的呢。

呃……这还不够。

自己的历史都抖不干净,除了欺负自己人,天天还算计着财主已,世家丙的家产。

比如,贝加尔湖历史上是中国的,呃,翻了一下地图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不置可否吧。

反正我就在想可能东方人思维回路在60年代以后(突然)和其他国家不一样了。


大清国界碑还立在防城港市中心呢
大清、法国、越南同时签署的国界。

那快点按法理以南都还给别人啊。


敢情900万平方公里,是充话费送的咩?


民族主义者不能总这样:

占了好处的时候比腹黑拳头大,

吃了瘪后嚷嚷法理,还有自古以来,

再不成法理也吃亏就干脆打滚“这是不平等条约”

最后如果条约都没有,吃相也就不在乎了:干脆按照荷兰王国地理老师画的图,沿着南海诸国领海外画个圈圈叫九段线。

中国都这样了,

多的不说,功利的讲:俄国人是中国唯一可靠和安全的资源获取路径。

海上运输一掐就死。

还有人还在扯150年前满洲人和帝国俄罗斯的破事,

我看不是蠢就是怪,很可能二者兼有!

user avatar

应该说,对于中俄近代的疆界变动,凡是有点国家主义思维的人,没有不愤慨的。

在下口胡一下。

民族主义的俄罗斯和民族主义的中国,是可以共存的,边界问题纯粹是利益纠纷。

如果从十六世纪来算,俄罗斯民族在东欧大平原上,汉民族在明长城以南,两者井水不犯河水。在乌拉尔山以西,明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当时的住民既不是俄罗斯人,也不是汉人。

然而,随着一系列的历史变故。俄罗斯国家跨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中原王朝也开始直接控制明长城以北的地区这才引发了双方一系列的矛盾。

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疆界变动,尽管中俄双方在平等的立场上确定了两国的边界。然而对于这段疆域变动的历史,双方的看法差距之大,以至于让人担心未来两国关系的前景。

简言之,俄罗斯人认为他们在北亚的扩张属于“先到先得”,而中国人主张和明廷对抗的蒙古和满州等渔猎游牧民族都属于“中国人”。

当两国都开始建立“国家主义”的历史叙事时,两者历史观的矛盾就变得非常尖锐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