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中国(或者其他国家)不依赖西方从牛顿力学开始发展物理(或者其他学科)会怎样?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驶向我们所熟知的轨迹,如果在启蒙时代的曙光洒落在东方大地,而非西方世界,那么物理学的演进,甚至整个人类知识的版图,都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让我们抛开西方“牛顿力学”这个概念,设想一下在中国,一个拥有悠久科学传统的国度,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可能独立探索宇宙奥秘的。中国古代的科学,并非缺乏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归纳,比如精密的历法计算,对天文现象的详尽记录,对物质属性的初步认识(如五行理论),甚至在机械工程方面也颇有建树(如张衡的地动仪)。然而,它们更多的是经验主义的积累,或是哲学思辨的延伸,与后来的“科学方法”——即系统性的实验、数学建模和理论假说——有所区别。

如果中国率先走上系统性、可量化、以数学为语言的科学探索之路,其起点很可能不会直接是“力学”,而是与其固有的文化土壤和科技基础更为契合的领域。

可能的发展路径与差异:

1. 数学与哲学是基础的突破口: 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虽有成就,但与古希腊的抽象几何和逻辑推理相比,更偏重于应用和计算。若要建立一套严谨的物理学体系,数学理论的突破将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想象,中国学者会进一步发展代数、几何以及新的计算方法。同时,哲学思想的融合也可能成为独特的驱动力。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道”的普遍性、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哲学思辨可能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引导他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也许,他们不会从“力的作用”出发,而是从“气的流动”、“阴阳的平衡”或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来构建模型。

2. “力学”的重塑: 西方牛顿力学建立在惯性、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之上,这些概念的核心是对“力”的抽象和量化。如果中国科学家独立发展,他们可能会以“运动的规律”为切入点,但其描述方式和理论框架可能完全不同。
“气”的动力学? 考虑到“气”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许他们会将“气”视为一种基本能量或物质形态,并试图描述其如何驱动和影响物体运动。这可能是一种更偏向流体动力学或能量守恒的早期探索,而不是点粒子之间的作用力。
“形变”与“势能”的关注? 中国古代的建筑、工程和器械制作,对材料的形变、结构的稳定、以及能量的传递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他们可能更早地关注物体的弹性、塑性,以及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将其作为力学研究的核心,而非仅仅是质点运动。
天体运动的“和谐”与“节律”: 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观测记录极其详尽,但对天体运动的解释往往与占星和哲学紧密相连。若要发展出类似牛顿的引力定律,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数学上可以描述“吸引”或“牵引”的力量,并将其普遍化。也许,他们会从更注重天体运行的“节律”和“和谐”出发,通过寻找数学上的周期性关系来解释天体的位置,而非直接引入一个普适性的“力”的概念。

3. 实验方法的本土化: 虽然严谨的科学实验是近代科学的关键,但中国古代也有进行实践和观察的传统。他们可能会发展出与西方不同的实验设计思路。
大型的观测与测量装置: 考虑到中国古代的宏大工程和对天文历法的重视,可能出现以国家力量支持的大规模观测项目,比如精确测量行星轨道变化,或是对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进行系统性记录。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实验: 中国的实用主义倾向可能会促使实验研究更紧密地结合农耕、水利、军事等实际需求,从这些领域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并通过改良技术来验证。

4. 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科学往往与哲学、医学、炼丹术等紧密相连。这种融合可能导致物理学发展的独特性:
生命与物质的统一解释? 也许对“生机”、“活力”的探讨会成为物理学早期理论的一部分,试图用一套统一的原理来解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运动与变化。
炼金术的科学化? 如果古代中国学者在炼丹过程中发现了物质转化的规律,并通过系统性实验来研究,这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与西方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论不同的物质科学体系。

5. 科学传播与发展的差异:
官方主导与精英传播? 科学发展可能更多地由政府或皇室主导,通过科举制度或专门的科研机构进行传播和鼓励。知识的获取和交流方式可能与西方印刷术普及后的自由市场有很大不同。
对西方科学的影响? 如果中国率先发展出强大的科学体系,当西方文明在某个时期接触到这些知识时,将是对西方科学发展方向的巨大冲击。中国可能会成为科学思想输出国,而不是接受国。

结果的推测:

如果这一切发生,那么:

理论体系: 我们的物理学教科书中,也许不会有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代圣贤的名字。理论的出发点、基本概念、数学语言都可能迥异。例如,与其说我们理解“引力”是一种吸引力,不如说我们理解宇宙万物都在遵循某种“牵引之理”,这种理的数学描述可能是基于某种内在能量场的分布,或是事物之间“共振”的模式。
技术应用: 基于不同理论体系发展出的技术,在表现形式和原理上也会有差异。例如,我们可能更早地发展出利用磁场原理的动力系统,或者基于物质内在能量流动的交通工具,而不是依赖内燃机或电动机。在材料科学上,或许我们能更早地理解和运用合金的“结构之气”来提高强度和韧性。
哲学与世界观: 科学思想的东方化,也必然会深刻影响人类的哲学和世界观。天人合一的观念可能会与物理学原理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强调宇宙整体性、和谐性而非对抗性的认知模式。对生命、意识与物质关系的理解,也会与现有体系有所不同。
文明交流: 历史进程将完全颠覆。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可能会是去东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而非传播自己的文明。全球化的进程和文化输出的方向也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总而言之,一个不依赖西方、从牛顿力学(或者说,其对应物)开始独立发展物理学的中国(或其他文明),其科学面貌将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它不会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物理学,而是根植于自身文化土壤、以独特视角和方式对宇宙进行探索和解释的全新体系。这种可能性本身,就是对我们当下知识体系的一次深刻反思,也让我们更加敬畏人类智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无限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物理科学体系,重新定义相对论,重新定义万有引力……在物理科学界,会逐步提出中国方案、运用中国办法、凝聚中国智慧,构建中国物理科学的话语权。

这就不得不说河北燕山大学教授李子丰推翻了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个事儿,自称为“科学的健康发展扫清了一个巨大障碍”。该项目日前被推荐入选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

我内心欢心鼓舞。在政治、经济领域,中国为世界指明了发展方向。物理科学的研究上,我们也即将摆脱“西方中心主义”,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之路。

李子丰是河北燕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钻采工程和油气井杆管柱力学。有人以此来质疑李教授质疑相对论的合理性。这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英雄不问出处,不管李教授是什么出身,哪怕他是扫大街的,我们最终看的是研究成果。

当然李教授的成果是石破天惊的。他说,“国家号召颠覆性创新,所谓颠覆性创新就是颠覆台上的理论,才叫颠覆性创新,我的理论研究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是错误的。并且表示,现有的研究是以唯物主义作为研究基础,论点就是实事求是。

舆论喧嚣,肯定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但是显然,无论是中国的物理科学界,媒体界,还是中国官方,都忽略了李子丰教授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目前,外国疫情第三波来袭,他们依然在痛苦煎熬,中国可谓 “气定神闲”,游刃有余,不仅快速的控制住了疫情,还给很多国家提供大量疫苗。一时间,中国国际形象持续上升。美国,英国等国家政客的虚伪,以及政治体制的弊端充分暴露。

可以说,中国极力构建的人类共同体,为全球政治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也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助燃剂。可惜的是,当今物理科学理论体系一直是以“洋标准”来判定的。

李子丰教授这个推翻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研究,无疑为中国物理科学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又增添了一个重要砝码。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不同,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制度,也不可能只有一种价值观。世界上更不可能只有一种“相对论”。爱因斯坦是美国人,他提出的相对论只适合美国国情,我们需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物理科学理论。

李子丰教授的研究成果,则不仅有力的打击了西方物理科学理论,也为我们构建自己特色的物理科学理论迈出了坚实一步。

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物理科学体系,我们要抓住李子丰教授的研究成果,重新定义相对论,重新定义万有引力……在物理科学界,要提出中国方案、运用中国办法、凝聚中国智慧,构建中国物理科学的话语权。

李教授的研究成果一经媒体报道,引发媒体广泛质疑,并且问有没有论证过程,这真是对西方科学的迷恋,以及对权威的迷信。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结果远比论证过程重要。

媒体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而不是质疑如此重大的研究成果。这让人怀疑,媒体和记者是否已经被收买,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帮凶。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宣传赞美远比质疑重要。

中国科协曾针对李子丰“狭义相对论的建议信”进行回复。专家认为,李子丰的文章涉及狭义相对论中的某些观点尚待验证,并建议李子丰……翻译成英文,与相关科学家进行交流、探讨与验证。

翻译成英文让国外同行评议真是幼稚的建议:西方国家害怕中国崛起,一直对中国围追堵截,西方科学家不会认可中国科学家这个重大成果,同时也有被剽窃风险。

user avatar

努日金到上海后,指名要与谈家桢讨论“新旧遗传学理论”。谈话一开始,努日金就嘲弄起染色体、核酸和细胞遗传质来。谈及摩尔根遗传学时,他一口一个“反动遗传学”。起初谈家桢静静地听着,后来他按捺不住了,问道:“从学术上看,摩尔根究竟有哪些观点称得上是反动的呢?”努日金的脸一下变红了,半晌才回过神来,强词夺理地说:“现在不谈什么科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首先要解决至关重要的阶级立场问题。”谈家桢哑然失笑。

user avatar

可能可以发展出一些现代人看起来奇形怪状的东西,但肯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物理学。

毕竟伽利略-牛顿的体系是建立在时空几何化的思路基础之上的,牛顿“定律”说是可以验证的定律,但实际上也是一套将世界数学化之后才能在自身体系内得到验证的巨大范式。想发展出这种范式,需要先有一种把几何学当作某种意义上的世界本质的视角,然后再让真实世界里的表象往那些本质的东西上靠拢,进而通过对接近本质表象的实验建立科学。

但中国文化里首先没有几何学的传统,儒释道三家里儒家压根就没有什么系统的形而上学,而从剩下两家的形而上学出发也搞不出什么“通过人的能动性让现实世界中的表象接近某种理想存在”的操作。看起来时空的几何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压根就是不可能的,也就更没法谈建立在这基础上的整个现代科学体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