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释放了什么信号?

回答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委)研究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这一举动释放了多重复杂且重要的信号,反映了中国当前在能源保供、经济稳定以及宏观调控方面的深层考量。为了更详细地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强烈的能源保供决心和稳定市场信号:

保障民生和经济运行的优先性: 煤炭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其价格的剧烈波动直接影响到电力、供暖、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进而关系到民生稳定和经济运行。发改委此时研究干预措施,最直接的信号是国家将能源安全和稳定作为首要任务,不惜动用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价格失控对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冲击。
传递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 通过公开研究干预措施,发改委意在向市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政府正在密切关注并积极介入煤炭价格的异常波动。这有助于稳定煤炭生产商、贸易商、下游用户以及投资者的预期,避免因恐慌性囤积或抛售导致价格进一步剧烈波动。
对资本市场的警示: 煤炭价格的异常上涨往往伴随着投机炒作。发改委的研究干预,也是对煤炭相关领域资本市场的警示,表明政府将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防止过度投机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

2. 对当前煤炭市场现状的判断:

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价格的干预措施通常是在市场出现明显失灵,或者供需关系失衡导致价格非理性上涨时才会考虑。发改委的研究表明,当前煤炭市场可能正面临供需错配、供给弹性不足、需求强劲等问题,导致价格持续高位运行。
短期价格过高,不利于经济发展: 即便煤炭供给确实存在一定压力,但过高的价格会增加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挤压企业利润,甚至可能导致部分行业停产,影响整体经济增长。因此,发改委的行动是对这种“过高”状态的一种否定和纠正。
可能存在的非市场因素影响: 除了供需基本面,发改委的干预也可能意味着对市场中是否存在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非法行为的担忧和打击意图。

3. 宏观调控能力的体现和工具箱的运用:

发挥政府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为了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当市场价格出现过激反应时,政府的干预可以起到“压舱石”的作用,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
预示着更强力的调控手段可能会被启用: “研究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预示性。这表明政府已经将“价格干预”列入了考虑范围,并且正在研究具体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方式。这意味着如果市场情况没有改善,更直接的干预措施,如价格指导价、限价、投放国家储备煤炭等,都有可能被快速推出。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能够有效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关键资源的价格进行调控,是中国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在应对复杂经济局面时,发挥政府作用的一种体现。

4. 对能源结构和转型的影响(长期和间接信号):

短期内可能巩固煤炭的主导地位: 虽然中国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但短期内煤炭的压舱石作用依然重要。价格的稳定化有助于确保现有能源体系的平稳运行,为转型争取时间。
价格信号的纠偏可能影响投资决策: 如果煤炭价格被有效控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煤炭投资的吸引力,从而为新能源和其他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相对价格环境,间接支持能源转型。
对煤炭企业经营策略的影响: 价格干预会迫使煤炭企业更加关注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和长期合同的签订,而不是单纯依赖市场价格的上涨来获利。

5. 法律和制度建设的推进:

依法行政的强调: “依法”二字非常关键,表明政府在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前,都会注重其合法性和合规性。这既是现代治理的要求,也是为了提升干预措施的公信力和可持续性。
可能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为了能够有效、合法地进行价格干预,发改委的研究也可能涉及对现有价格管理法律法规的梳理和完善,为未来的价格调控提供更坚实的法律基础。

总结来说,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释放了一个极为明确且强烈的信号:

政府将稳定能源价格、保障能源供应置于优先地位。
政府有决心也有能力在必要时动用宏观调控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
正在发生的煤炭价格异常波动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认为对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这是对市场主体的提醒,也是对市场秩序的维护。
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节奏和方向。

这种信号的释放,往往伴随着市场预期的迅速调整,煤炭期货价格可能会出现波动,相关股票也可能受到影响。其最终效果将取决于干预措施的具体内容、执行力度以及市场对这些措施的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对这轮煤炭涨价背后的原因很怀疑:

第一,国内燃煤是以国产为主的,今年1-8月国产燃煤就有20亿吨,而1-9月进口燃煤只有2.3亿吨。而国内生产成本(人力,物流)并没有大涨,国际煤炭市场涨价,按理来说不会以更猛的规模传导到国内。

第二,今年上半年国内工业用电增加了16.5%,火力发电用煤需求大增,下半年全国煤炭需求大涨是明摆的事情。而国内目前大型产煤企业基本是国企,上一次行业排名前50强中有40家是国企,增加产能确保供应在操作上还是时间上都很充足。

但就在需求端明确要大涨,产能主力自己都可控的情况下,却没跟进扩大生产供应,眼看着生产和民生都闹了大新闻才出来解决?

那么两个问题需要查查:

1. 煤炭价格暴涨这段,暴涨的利润都流到哪去了?是煤炭企业还是流通环节?如果是流通环节那最大受益者是谁?

2. 下半年需求肯定猛增而不做供应端调整,是不是相关的决策和管理机制需要调整了?

user avatar

个人判断,

国家的产业产能政策将改为:满足环保节能标准的新建产能只需报备。逐步放弃总量控制。

计划经济一定、必定、肯定、绝对会捅大篓子。

这是历史早已一再证明的真理。

user avatar

价格只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供需关系。

user avatar

还是那句话,火电行业是非常适合局部做计划经济的行业。

每年的发电量增长是完全可预期可计算的规模,根据各个行业的利润情况,甚至能直接算出每年电力行业的产值和利润。

2019年后基本维持在38亿吨的产能,2021年前三季度是29.3亿吨。加上每年火电占比下降,算上进口缺口,今年煤炭产能撑死也就是40亿吨左右,也是完全可预期可计算。

按照前几年的生产惯例,一个季度也就9亿吨左右的产能。今年不知道为何增速集中在1-2月,后面反而开始去库存压产能,加上进口和环保等诸多因素,把问题压在了供暖季爆发。

煤炭主体是国产,发电主体也是国产,却弄成了这个样子,定价权还不在自己手上。恰恰说明我们的电力行业既不计划,也不市场,完全是乱七八糟,电企和煤企,企业和政府,中央和地方各自为政。

价格干预和市场决定性因素完全是背道而驰,甚至应该学习陈毅在上海的金融战,一靠抓人,二靠做多,尽量靠产能调整而不是价格指导。

或者是搞煤电联营,利润互补,接下来说不准又搞成煤炭过剩。或者由电网牵头,构建某种市场化的统购统销机制。再或者都不想搞,就制造微过剩,强化关税调节,方便政府调节。

直接进行价格指导反而会进一步扭曲正常运行机制,很可能又搞出其他问题。就像今天的紧缺直接来源于2013年后的去库存,而去库存又来源于之前的放水加量。经常是左一下过了,赶紧右一下也过了,疲于奔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