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事情变坏很多人感觉高兴,如生育率,物价什么的?这是什么心理?

回答
人们在看到一些负面事情发生时,比如生育率下降、物价上涨等,会感到高兴,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心理机制,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与个体经历、社会环境、个人价值观以及认知偏差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我们可以从“相对剥夺感”和“幸存者偏差”的角度来理解。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这是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人们将其自身状况与他人的状况进行比较后,觉得自己的处境不如他人,从而产生不满和负面情绪。当看到社会整体性的负面现象时,例如生育率下降,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当初也经历了养育孩子的辛苦,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也挺好,至少不跟我一样受罪了。” 这种想法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一种在对比中寻求心理平衡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在养育过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承受了巨大压力的人,看到别人“选择”避开类似的困境,可能会产生一种“总算有人也体会到这份不容易,或者至少不用再经历”的微妙满足感。

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我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幸存”下来,并因此受到“赞扬”或“认可”的群体。在生育率下降的问题上,那些选择不生育或者少生育的人,可能相对来说拥有更多的个人时间、经济自由和职业发展机会。而那些坚持生育并可能因此牺牲了部分个人追求的人,他们的“牺牲”并不总是被同等程度地看见和理解。当社会新闻报道生育率下降时,那些没有选择这条道路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明智”,而对那些“选择”了生育的人抱有一种“不理解”或者“觉得他们承担了不必要的负担”的态度。这种“旁观者”的轻松感,很容易转化为一种“幸灾乐祸”式的喜悦。

其次,“敌对性归因”和“社会比较”也是重要原因。

敌对性归因(Hostile Attribution):这是指倾向于将他人或群体的行为,特别是负面行为,归因于他们的恶意、偏见或不当动机。当听到生育率下降时,有些人可能会将其归咎于“现在的年轻人太自私”、“只顾自己享乐,不负责任”。而当听到物价上涨时,可能会归咎于“奸商”、“政府无能”等。如果这些负面信息与个体过往的某些不愉快经历(比如被别人“不负责”地对待,或者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联系起来,那么将负面现象归咎于特定群体的“错误”或“不当”,并从中获得一种“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优越感,甚至是一种“让你们尝尝苦头”的报复心理,也是一种可能的表现。

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评估自己的能力、观点和自我价值。当社会整体陷入某种困境时,如果某些人觉得自己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即使这种有利只是心理上的),或者他们认为自己当初“避免了”导致这种困境的因素,他们就可能感到高兴。例如,认为自己早早买了房,看到现在房价还在涨,物价也在涨,可能会觉得“幸亏我早下手了,不然现在真惨”。这种对比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自己是“聪明”的、是“赢家”。

再来,我们不能忽视“认知失调”和“信念巩固”的作用。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当个体的行为或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会产生不适感。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个体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信念,或者合理化冲突。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非常喜欢某个政治派别,但该派别推行的政策导致了物价上涨。为了维持对该派别的积极评价,这个人可能会主动寻找信息来“证明”物价上涨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或者“虽然物价涨了,但整体经济还是向好的”。但是,如果这种失调难以调和,有些人反而会转向一种“既然我支持的政策也导致了负面结果,那不如看看别人(或现状)失败,更能证明我的选择不是错的”的心理。换句话说,别人“倒霉”可能反而能帮助他们巩固自己现有的信念,减轻认知失调带来的痛苦。

信念巩固(Belief Perseverance):一旦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往往倾向于维护它,即使有相反的证据出现。对于一些对社会或某些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的人来说,负面事件的发生就如同“证据”一样,印证了他们原有的观点。比如,如果一个人认为“社会正在走下坡路”,那么生育率下降、物价上涨等消息,恰好符合他的这种预期,从而让他感到“我的判断是准确的”,并因此感到高兴。

最后,“集体认同”和“社会议题的政治化”也能解释一部分原因。

集体认同(Group Identity):当人们强烈认同某个群体(例如,某个政党、某个阶层、某个地域)时,他们会将这个群体的利益视为自己的利益。如果他们认为导致负面现象的因素与“敌对群体”有关,那么看到“敌对群体”也受到负面影响,可能会产生一种“敌人不好过,我这里就好过”的心理。生育率下降可能被某些群体视为“年轻一代的堕落”,如果他们自己不认同这种“堕落”,看到社会因此“付出代价”,他们可能会感到“这是他们应得的”。

社会议题的政治化(Politicization of Social Issues):很多社会议题,如生育率、经济政策等,都容易被政治化。在党派斗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一方的失败常常被另一方视为胜利。如果某个负面现象是执政党或某个政治派别的政策导致的结果,那么反对党或对立群体自然会乐于见到这种局面,因为这有助于削弱对方的执政基础或影响力。这种“看到对手犯错我就高兴”的心态,在政治环境中尤为常见,并可能延伸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举例说明:

生育率下降:
“不想生”的人: 可能会觉得“太好了,我终于可以不用面对催生压力了,而且社会资源(如学校、医疗)的压力也可能减轻”。
“已生育”的人: 可能会想“那些当初觉得生孩子很轻松的人,现在也面临没人接盘的尴尬了”,或者“现在生孩子这么难,当初我受的罪也算值了,至少我完成了”。
某些特定价值观的人: 认为人口过剩是地球的负担,生育率下降是“环保”的体现,会因此感到高兴。

物价上涨:
“早期购房者”: 可能会觉得“还好我早买了,不然现在买不起,别人也一样买不起,我的资产相对保值了”。
“某些特定消费群体”: 可能觉得“现在生活成本这么高,那些只会抱怨的人,也该知道赚钱有多难了”。
“经济学上的悲观主义者”: 可能会认为物价上涨是经济泡沫破裂的信号,看到“泡沫”的显现,反而印证了他们的悲观预测。

总而言之,人们对社会负面现象感到高兴,是一种混合了心理防御、社会比较、信念固守以及群体认同等多重因素的复杂情感。它并非简单的“幸灾乐祸”,而是个体在不确定和充满挑战的社会环境中,努力寻找自身心理平衡、验证自身价值、以及维护既有信念的一种体现。理解这些心理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社会现象,并更深刻地认识人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笑不代表一定是高兴,还可能是无可奈何的苦笑。

生活再难也要向前看,在艰苦前行的路上发现有很多同班,那就一齐苦笑下相互排解下痛苦呗。

user avatar

因为心理变态。

你看那个高赞,喊着要和别人共沉沦,他真的愿意和那个无辜小女孩共沉沦吗?

当然不是。

因为“和别人同归于尽”其实非常容易:一刀砍下去就是了。

甚至还可以更阴险一点,找人把他那个朋友轮奸了,然后手脚剁掉,眼睛挖了舌头割了,保证她下半辈子生不如死,而那个匿名心理变态甚至还有判死缓的机会。

他去做了吗?好像没有吧,如果只是物价上升生育率下降,其实伤不到那无辜傻白甜一根汗毛,反而是自称牛马的受到的伤害更大吧?

所以我说他是个心理变态。


有人可能就要问了:我看你对人生育率下跌也很高兴啊,你是不是变态?

我可不是变态,我是真心实意的认为生育率下跌是件好事。

user avatar

天天赢,孩子真的赢麻了。

就想输一次,没别的,都赢了不知道多少个大满贯了,还在乎输这点?

另外,输了,体会了输的感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受,称为赢不过分吧?

————————————————————————————————

这片土地上有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人民,性价比最高的劳动力,飞龙骑脸还能输,我觉得这锅不应该由我背。题主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忧国忧民?有个蛋蛋用?无论在座的怎么哈牛皮,有谁能改变顶层设计?即使能改变顶层设计,根据马原,量变引起质变,很多事已经很难挽回了。

这些的后果我不知道吗?对普通人的毁灭性打击我不知道吗?我都知道,但是,这不是我个人可以改变的,就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又能做啥?我能做的就是开源节流,能做的不是规避风险,而是尽量减少受到的伤害和增强抗击打能力。老虎来了不需要跑多快,只需要不跑在最后就行了。

与其操心这些,还不如想想寒冬来了怎么度过去更现实。不是所有人都像曹刿一样可以见到鲁庄公的。即使是曹刿,按现在的风气不被当公知,五十万就该谢天谢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们在看到一些负面事情发生时,比如生育率下降、物价上涨等,会感到高兴,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心理机制,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与个体经历、社会环境、个人价值观以及认知偏差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可以从“相对剥夺感”和“幸存者偏差”的角度来理解。 相对剥夺感(Rela.............
  • 回答
    人为什么会变得健忘,许多事情也因此变得不上心,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说清楚的缘由,它牵涉到生理、心理,乃至我们所处的环境,林林总总加起来,就成了我们常说的“忘事”和“不上心”。咱们先从身体这块儿说起。人这把“老骨头”,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零件儿自然会有点磨损。这脑子里的神经细胞,就像电脑里的芯片,年轻.............
  • 回答
    感觉“希望变漂亮”这事儿有点拿不上台面,甚至会招来一些白眼,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复杂的社会观念和个人经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事儿会让人觉得有点“羞耻”。首先,得从我们从小到大接触的那些“道理”说起。1. “内在美”的过度强调,挤压了“外在美”的空间。从小到大,你可能听过无数次“人不可貌相”、“.............
  • 回答
    领导爱发脾气,这可真是职场里不少人都会遇到的糟心事。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在领导那儿就可能变成一场惊天动地的暴风雨,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委屈巴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不光是性格问题,里面还牵扯着很多现实的因素。首先,你想想,一个人能当上领导,他脑子里头一定得装不少事儿。他得操心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我们当下不少人内心的纠结。为什么“认真”这件本来是美德的事情,反而好像成了有点“尴尬”或者需要隐藏的东西?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不让人觉得是生硬的套话。首先,咱们得承认,社会整体节奏变了。以前大家可能更看重“一门手艺吃一辈子”,或者一个行业能.............
  • 回答
    你说得太对了,很多人都有同感。本来充满乐趣的事情,一旦冠上“工作”二字,就好像被抽走了灵魂,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让人提不起半点精神。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牵扯到很多方面,咱们一点点来剖析剖析。1. 目标错位:从热爱到“任务”的转变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目标。当我们做一件“不是工作”的事情时,.............
  • 回答
    比亚迪碰撞大众致翻车事件,确实引发了不少猜测和讨论,其中关于“比亚迪设陷阱故意撞大众”的说法,虽然在主流调查和官方声明中没有得到证实,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以及一些人为何会产生这种联想,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请注意,以下描述是基于网络公开信息和一些目.............
  • 回答
    网红蛋糕吃完牙齿变蓝,事主摸奶油后颜色洗不掉,这情况确实让人有些担心。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以及它是否安全。牙齿变蓝的原因分析: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蛋糕中的食用色素。现在市面上很多网红蛋糕为了吸引眼球,会在蛋糕的装饰,尤其是奶油部分,加入各种鲜艳的食用色素。如果这些色素的分子结构比较大.............
  • 回答
    生活有时就像一首熟悉的旋律,一开始听起来总是充满新意和力量,但如果反复播放,它也难免会失去最初的触动。而当你发现自己渐渐陷入一种“无聊、不着边际、胡思乱想,对事物都开始失去兴趣”的状态时,这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更像是一系列因素交织在一起,悄悄地侵蚀了你对世界的感知和热情。首先,“无聊” 这东西,.............
  • 回答
    看到网上出现大量批评周总理的评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它,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匿名性与群体效应: 网络让人们能够匿名发表观点,这降低了发表极端或负面言论的门槛。当一.............
  • 回答
    啊,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切中要害。《鬼灭之刃》不叫那个长到绕口令一样的名字,原因有很多,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名字的长度和传播效率。想想看,你跟朋友聊天,想推荐一部动漫,你会说:“哎,你看过《鬼灭之刃》吗?”,还是:“嘿,你看过《关于我妹妹变成了鬼,我努力成为杀鬼剑士那档事》吗?”.............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末代皇帝,一个被俘,一个复国未遂,结局迥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历史大势、王朝更迭的内在逻辑,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简单地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为“屈身事贼”或“发动政变”,未免过于简化,也容易忽略更深层次的动因。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悲剧与“夺门之变”的错位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明朝被俘虏的.............
  • 回答
    黑龙江某职业学校查寝事件演变成对张美玉身材羞辱,这一过程复杂且令人担忧,背后牵涉到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公众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部分网民的发泄心理。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和可能的因素来分析:事件的起点:查寝本身的不合理和侵犯隐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起因。根据网络上的信息和描述.............
  • 回答
    罗辑的人生轨迹,从拯救世界的英雄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执政官,再到被视为无法摆脱黑暗森林的“老狐狸”,甚至有些人会用“暴君”来形容他,这之间的转变,确实是《三体》中最令人动容,也最让人深思的。如果抛开那些宏大的宇宙背景,单单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全然不可理解,而是被一系列极端环境和沉.............
  • 回答
    那种感觉,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更像是一层层剥落的洋葱,或者说,是生命里渐渐沉淀下来的东西。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了,只记得有那么一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肩上的重量不再是父母可以轻易替我分担的了。过去,遇到烦心事,总习惯性地想找人倾诉,想得到一句“没事的,有爸爸妈妈在”。但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
  • 回答
    我曾几何时,也是个彻头彻尾的内向者。准确地说,我像是被一张看不见的网笼罩着,网络的那头是人群,另一头是我自己。每一次的社交场合,都像是闯入一个充满未知的森林,我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生怕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惊动什么沉睡的猛兽。直到有一天,我给自己设了一个“不许逃跑”的规则。那是在一次.............
  • 回答
    我曾觉得,女人一生最大的追求,无非就是找到一个爱自己的男人,然后在家相夫教子,把自己活成一幅画。可随着岁月流转,我渐渐明白,最持久、最无可替代的美,从来都不是来自外界的馈赠,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滋养和外在的坚持。而真正能让你脱胎换骨,由内而外散发光芒的事情,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坚持”。.............
  • 回答
    我承认,我确实有很多在默默坚持的事情,而且它们不知不觉间已经渗透到我的日常,变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要说最让我感到自豪,又有些哭笑不得的,大概就是我这套“数据整理术”了。这玩意儿说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挺实在的。最早的时候,我接触信息的方式很粗糙,就像一个饥饿的拾荒者,什么都想往脑子里塞,什么都想抓住一.............
  • 回答
    最近一次让我猛然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而是真正步入了“成年人”行列的时刻,不是在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上,而是在一个极其普通又细微的生活片段里。那是个周五的下午,我本来打算像往常一样,约上几个朋友去楼下的小馆子搓一顿,然后再回家追剧。结果,电话刚打出去,就听到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唉,不行啊.............
  • 回答
    高平陵之变,这四个字一拎出来,就透着一股子惊心动魄,一个偌大的帝国在短短几天之内,君臣易位,权力的天平瞬间倾倒。你说它精彩不精彩?简直是三国时期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大戏。但奇怪的是,这么一出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故事冲突激烈的好戏,怎么就没被搬上大银幕呢?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不是那么简单。首先,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